與祖師同行 伍 時時覺地花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與祖師同行 伍 時時覺地花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們一講到開悟的時候,常常用“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句話來形容。不管是凈宗還是禪宗,這個詞的使用率之高,真的是無過其右者。但是這句話來源在哪裡?出在什麼地方?是什麼典故?這幾天看書才知道,原來是出自玄奘大師,而且是他印度的時候講的一句話。

  這個典故是這樣的,唯識學派認為,菩薩入見道位時,智與理冥,境與神會,不分能證、所證。當時,西天竺有一外道曾就此觀點,詰難比丘僧團:“既不分能證、所證,卻以何為證?”當時因為沒有人能應對此詰難,故比丘僧團遭到了外道的羞辱和貶損。

  因為僧團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所以外道不讓寺院鳴鐘擊鼓,比丘們被勒令反披袈裟。後來玄奘大師來到天竺,有力地回應了外道這一詰難,解決了這一理論上的疑團。玄奘大師的回答是:“智與理冥,境與神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為玄奘大師擊敗了外道的問難,因此僧團的形象很快得到了恢復。

  這個回答真的是太傳神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是什麼樣的情況,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後來被歷代各宗祖師們反復引用,尤其是禪宗祖師所引用的最多。現列舉幾例。

  杭州永明禪師*《戒無證悟人勿輕凈土文中說:

  設問曰:但見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繫念彼佛求生他方?答曰:真修行人應自審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存龜鑒,以破多惑。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見性悟道,受如來記紹祖師,能如馬鳴龍樹否?得無礙辯才,證法華三昧,能知天台智者否?宗說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國師否?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蓋是自利利他,豈肯誤人自誤?況大雄贊嘆,金口丁寧,希從昔賢恭稟佛敕,定不謬誤也。如往生傳所載,古今高士事跡,顯著非一,宜勤觀覽以自照知。又當自度:臨命終時,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無始來,惡業重障,定不現前否?此一報身,定脫輪回否?三塗惡道,異類中行,出沒自由,定無苦惱否?天上人間,十方世界,隨意寄託,定無滯礙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時貢高,卻致永劫沉淪,自失善利,將復尤誰?嗚呼哀哉!何嗟及矣!

  右賾禪師語,見《禪師勸化集》中,智者大師及壽禪師語,見宋朝王敏仲侍郎《直指凈土決疑集》中。

  侍郎名古,在搢紳間,為神仙所知。鍾離真人嘗與詩雲:“風燈泡沫兩相悲,未肯遺榮自保持。頷下藏珠當猛取,身中有道更求誰。才高雅稱神仙骨,智照靈如大寶龜。一半青山無賣處,約君攜手話希夷。”由此觀之,可見侍郎為非凡,且益知西方凈土所宜歸心也。

  《六祖壇經》記載:

  慧明雲:“某甲雖在黃梅剃髮,實不得宗乘面目。今蒙行者指授,也有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從今向後,行者即是慧明師,今便改名,號為道明。”行者便雲:“汝若如是,我亦如是,與汝同在黃梅不異,自當護持。”道明雲:“行者好與速向嶺南,在後大有僧來趁行者。”道明又問:“宜往何處?”行者雲:“遇蒙則住,逢袁即止。”

  佛眼禪師說:

  先師到白雲,一日上法堂便大悟:“如來有密語,迦葉不覆藏”,果然,果然。智與理冥,境與神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誠哉是言也!乃有投機頌雲:“山前一片閑田地,叉手叮嚀問祖翁。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

  道謙禪師說:體道之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下承擔便是。一旦疑神疑鬼,就會當面錯過。吃茶和洗缽是人人都會的事,只要你吃茶洗缽,你就能悟道、體道。趙州和尚當年讓行腳僧“吃茶去”、“洗缽去”,其用意亦不過如此。關鍵是要曉得回頭轉腦。

  * 延伸閱讀【永明延壽禪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