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中的佛教慈悲忍辱思想

uploads/content/2022/may/786cdc0a6c0da14b9a08a079ec9ff698.jpg" />

  佛教講普度眾生、大慈大悲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予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菩薩念佛三昧經》雲:“慈心眾生,如母念一子。於仇不追惡,更生憐憫心。”《涅槃經》雲:“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觀無量壽佛經》雲:“佛心者,大慈悲。”佛教五戒”中,第一戒即為不殺生戒”,同樣是佛教慈悲眾生的體現。“忍辱”是佛教六度之一,是學佛行人最為重要的基本素養。學會忍辱,方能更好地消除貢高我慢,助力於我們的修行

  “天下功夫少林”,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也可以反映出少林功夫中國武術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少林功夫產生在佛教聖地少林寺,是用來護寺、防身、健體之用佛教戒律決定了少林功夫的招勢結構以守、防為主。歷史上,少林功夫既擔負起看家護寺的責任,又發揮其抗敵殺賊的功用少林僧兵曾多次征戰沙場,為國家和民族的穩定團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儘管少林功夫剛猛有力,但因其在少林寺這一佛教寺院背景下形成,融入了很多佛教思想,特別是佛教慈悲忍辱思想

  作為中國禪宗祖庭的少林寺,參禪學佛僧眾之本份,也有金剛降魔的責任義務對於“魔”,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度化之。對於習練少林功夫僧眾,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以武力威懾,使“魔”誠服而被度化。同時,少林功夫習練者崇善尚德,非常注重武德修為,從不主動出手與人好勇鬥狠,即便是遇見凶惡之徒,也會好言相勸。即便是與人交手,也會禮讓三先。這,即是少林功夫中的佛教慈悲忍辱思想使然。

  少林武術戒約中,有很多戒約凸顯了佛教慈悲忍辱思想。如在少林寺福居大師所傳的《少林羅漢行功短打》中,有這么一條戒約:“橫逆相加,只可理說排解,勿妄動手腳。即萬不得已,亦須打有輕重,宜安穴竅,免致傷人。”即是說,習練少林羅漢之人,不可輕易施展拳腳,要懂得勸化人,在萬不得已出手時,也要懂得分寸,以免傷害到別人。在《少林拳術秘訣》中,記載了少林寺覺遠大師制定的習武戒約:“與契錫遊行之時,如與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為主旨,不可輕顯技術。”即是說,習練少林拳術的出家人,在外出遊化時,碰到在家人,要以忍辱法門對之,不能輕易使用所學功夫。在《少林秘訣》中,記載了這么一條戒約:“濟危扶傾,忍辱度世,吾宗既皈依佛門,自當仍以慈悲為主,不可有逞強凌弱之舉。”這同樣是佛教慈悲忍辱思想的明證。

  少林功夫還有“八打八不打”的規定,這亦是佛教慈悲忍辱思想使然。何謂“八打”?即是指攻擊之後不至於給對方造成嚴重傷殘,又能有效控制對方的八種部位,包括:眉頭雙眼、唇上人中、穿腮耳門、背後骨縫、肋內肺腑、撩陰高骨、鶴膝虎骨、破骨千金。何謂“八不打”?即是指擊中八個部位中的任何一個都會引進對方傷殘乃至死亡的部位,包括:太陽為首(不準擊打與踢擊太陽穴)、正中咽喉(不準擊打、鎖制咽喉以及鎖骨)、中心兩壁(不準擊打心窩部及左右兩側)、兩肋太極(不得隨意擊打腋窩下兩側軟肋)、海底撩陰(不得隨意擊打或撩擊襠部)、兩腎對心(不準踢打身體兩側的腎臟要害)、尾閭風府(不得踢打尾椎骨部位)、兩耳扇風(不得對兩耳施用“雙風灌耳”的打法)。“八不打”中的八個部位,均是人身體的脆弱部位,若擊中,很容易給人以斃命的危險,選擇“八不打”,也是一種良好的武德修為

  傳統少林功夫,是少林寺歷代僧人經過1500多年的創作和錘鍊而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法師說:“修習少林功夫主體是禪者,由禪心運武,透徹人生內心無礙無畏,表現出少林功夫傳承人大智大勇的氣概。”可以說,少林功夫少林武術禪宗智慧融合的產物。少林功夫中蘊含的佛教慈悲忍辱思想,更是讓後世敬仰,讓習武者敬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