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其實很簡單,吃飯睡覺都是禪

uploads/content/2022/may/36d75b7593dc565fd698eaab049d7045.jpg" />

  “禪”給人的第一感覺可能是空曠、蕭遠,讓人想起清靜的早晨、幽靜的落幕,空谷中清脆的鳥鳴,也會想起陶淵明的詩、王維的畫。的確,中國古代文人的詩文畫作中往往帶有深深的禪意,如宋代大儒周敦頤的《題春晚》:“花落柴門掩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吟余小立闌干外,遙見樵漁一路歸。”又如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兩首詩中的柴門、樹林、水鄉、明月、孤立獨坐、凝神賞景,無處不能體現出禪意的悠長綿延。

  禪文化中國藝術的滲透無處不在,它是一種哲思,一種興味,一種智慧,“禪”很難語言表達清楚,但我們卻可以對其中的意境體會一二。古人把禪引用到了生活的各個層面:禪與茶結合就有了禪茶與茶道;禪與劍聯繫起來又有了禪劍合一;禪與詩、與書、與畫,與音樂、舞蹈,與一切美的藝術,與一切生活的細節相融,都可以增加其中的哲理意味和智慧

  禪的確很玄,看不到、摸不著,又無處不在,而其表現又是簡單直白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簡單到吃飯、睡覺、走路,甚至運水、搬柴都是禪。

  也許有人會感到疑惑每個人都會吃飯、睡覺,這與禪有什麼關係?吃飯挑三揀四、睡覺輾轉反側的情況每個人都會遇到,這些是生活中的煩惱都不是禪,當你吃飯沒有分別、沒有挑剔,睡覺心無掛礙,上床就能睡著,睡著也不做夢,就能叫作禪了。

  現在很多人睡覺要靠吃安眠藥原因就是心中太多掛礙、憂慮恐懼、擔心,不能安住下來。心無法安住,找不到一個落腳點,就會懸在空中,搖擺不定,這與禪的狀態正好相反。禪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如果著了相又動了心,就遠離了寧靜、一如的境地,也就遠離了禪。

  禪也叫靜慮,即安靜地思慮、過濾自己。修禪一如我們在深山老林里沐浴陽光,看蜿蜒流水,聽風動鳥鳴、樹葉搖擺的響聲。達到“松風流水天然調,抱得琴來不用彈”的境界便是參到禪了,整個人被過濾了、清洗了,身心變得舒緩、安逸、澄澈。

  我們有多長時間沒有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沒有傾聽自己內心聲音了?我們是否因為內心慾望、外部的瑣事奔忙不息,卻很少靜下來觀照自己的心靈?觀照的前提是心靜,靜得如一泓秋水,清澈見底、波瀾不興。放下手中的忙碌、心中焦慮,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才有機會自己的心靈進行交流,讓思維進入禪境。

  靜下來之後就可以過濾,過濾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像一道攔河網一樣,把所有的雜質過一遍,梳理之後心靈便清潔。但這樣的清潔只是一時,猶如治理河道污染一樣無法一勞永逸,所以要常常過濾、時時修禪,常保潔凈。

  一個人考慮問題若特別清晰、敏銳、周全,靈光閃現效果奇佳,一定是內心處於極其寧靜、安住的狀態。有句話叫“水靜猶明,何況精神”,人的心也像一杯水,只有靜止、安住下來,才能清明、透亮,充滿靈性

  佛學講戒定慧亦是如此,戒能生定,定能發慧。

  欲得定,先要戒。戒就是約束自己,心裡裝著一系列“不能”,打坐時便不能睜眼、不能東張西望、不能說話、不能胡思亂想,等等。有這些“不能”的支撐,心很快就能沉伏下來,有了堅持下去的定力。人的定力需要鍛煉,時間長了便能夠養成習慣持戒幫助人們練就定力,而這種持戒定力又會影響、蔓延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生活智慧來源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香海禪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