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心經》的修法

  之前,按照藏傳和漢傳佛教一些高僧大德的教言,我們對《心經》的內容作了字面上簡單介紹,大家應該反覆推敲思維,力爭掌握其內容。如果不懂心經》,那麼,學習中觀或其他甚深法門,也會有一定的困難。凡是佛教徒,都應該重視這個法門

  僅僅會念誦不懂其意義;或僅僅懂得意義,卻不身體力行其教義也不行。

  現在世間也有一部分人專門從學術的角度探討、研究《心經》,但這部分人並沒有真正領悟《心經》的含義也可以說,他們還沒有品嘗到《心經》裡面所包含的殊勝味道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種理論性的研究,就像一些西方哲學一樣,完全是紙上談兵式的探討,並不具有實際的價值。現在很多世間人對三寶既沒有恭敬心,對佛法也沒有定解,他們學習、探索這些佛法原因,一方面出於一種個人愛好,另一方面,可能也有想通過這種途徑而獲得名聲、地位、或是財產目的

  佛教界也有一些辯論、研討、講說《心經的人,但他們可能也從來沒有思維修行過其中的真義,因此也無法領略《心經般若空性的教義。有些出家人出家開始,直至白發蒼蒼之前一直在辯論,但如果僅僅只是早上辯、晚上辯,

  每天都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卻從來不去思維為什麼沒有,為什麼大慈大悲佛陀要宣說一切萬法——從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間的所有法都不存在的道理?如果從來沒有真正思維並實際修行的話,我們的心相續中就很難真正體悟到般若空性的教義

  因此,包括法王如意寶在內的很多大成就者,也嚴厲地遮破了兩種人:一種是每天都耽著在一些詞句糠秕上的人;另一種是什麼聞思基礎都沒有,整天只是盲修瞎練的所謂參禪打坐的人

  作為真正的佛教徒,既要有廣聞博學的智慧,也要有腳踏實地的實踐修持。先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識面前聽聞心經教義,聽完後自己要思考其意義,如果沒有思考而僅僅聽聞是不行的;而如果僅僅是思維,又沒有真正修持,也無法得到《心經》的精髓。

  就像我們宣傳一個東西如何如何好吃,即使說得再清楚,對一個從來沒有品嘗過這個東西的人而言,仍然無法了知這個東西究竟是如何好吃,只有他自己親口嘗了,才能徹底清楚。同樣的道理,如果通過聞思對般若空性有了正確的認識,也進行了思維,但要了知它的真正味道,就一定要修持

  當然,由於眾生根基意樂千差萬別,也有一部分人很難做到廣聞博學,但即便如此,最起碼也應該不離心經》這樣的修法這一點我們應該能夠做到。

  修持心經的人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呢?首先是對上師三寶要有虔誠恭敬心,這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對上師三寶沒有恭敬心,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相續生起這樣的空性意義。印光大師也說:佛法的所有功德都是依靠恭敬心而獲得的;其次,是對眾生要有大悲心(如果自己的悲心還不足夠,就要經常依靠《入菩薩行論》等一些能令自相續生起菩提心的論典,以培養自相續中的悲心與菩提心);其三就是空性正見修持心經》的法器,就是要具備上述三個條件

  在這基礎上,還要了解《心經》的所有內容,至少要理解經文的字面意義。真正修持的時候,按嚴格的要求來講,還要像《經莊嚴論》中所講那樣,具備十一種作意、九種助行等等,因為不管修什麼禪定,都需要具備這些條件,但如果無法達到這些要求,最起碼也要具足上述三個條件這是很重要的。

  具足三個條件之後,如果想專門修持,首先需要准備好修持外緣

  其一,修行打坐之前,要把里里外外的一切事全部處理完,否則,正在打坐的時候,才想起電爐沒有關、煤氣沒有關,然後馬上從坐墊站起來,驚慌失措地往外跑,這就很難專心致志地修法。以前噶當派的好多格西都有這樣的教言:在坐禪的過程中,即使是父親死了也不能出門。我們在修行時也應該這樣想:坐禪的時候,不管發生任何事情,我都絕不分心!

  其二,要定好修持時間,即安排好每天用多少個小時進行修持,上午修幾座,下午修幾座。

  我以前也講過,如果沒有任何竅訣,光是一早起來就一直什麼都不想地坐著,想起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便馬上出定,這種方式並不叫坐禪。真正的坐禪一定要有觀修,比如觀釋迦牟尼佛的身像,觀修菩提心、出離心,或按照以前所得的一些空性或大圓滿的修行方法,或依照上師如意寶或其他上師本來清凈、任運自成的一些教言來修持

  在《七寶藏》和《上師心滴》中,無垢光尊者也曾有這樣的教言:如果一直修一些無念、不作意的法,最高也就是轉生到無色界。不管坐什麼禪,首先應該有一個所緣境,比如,觀修釋迦牟尼佛,就應該把釋迦牟尼佛像作為所緣境;如果修菩提心,就應該將菩提心的修法作為所緣境……坐禪的時候,還是應該按竅訣來修持

  其三,不管修什麼法,自己的佛堂要收拾得整整齊齊,打掃得干乾淨凈。

  修《心經》時,供台上要陳設釋迦牟尼佛的唐卡或是佛像,還要供奉《心經》、《金剛經》或其他的般若經函,然後擺放一些小佛塔,並在三寶所依前陳設供品,比如五供等等,如果五供不能全部具足,則可以隨自己的經濟能力點一些香,供一些清水,供品需要陳設得非常悅意、莊嚴(一般而言,不管陳設什麼樣的供品,之前都要把自己的手清洗乾淨)。

  所有的准備完成之後,以毗盧七法坐式坐在一個比較舒適的坐墊上,然後開始正式修行:先念皈依皈依三寶;然後發菩提心:我今天依靠《般若波羅蜜心經》坐禪修空性,並不是為了自己獲得阿羅漢果位、治病或獲得什麼名利等等,我修殊勝般若目的,只是為了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

  發完菩提心之後,就與修其他法門一樣,先吐三次垢氣,觀想無始以來以貪嗔痴為主的所有煩惱障礙全部從自己的鼻孔中排出,然後讓心完全靜下來,並開始想:我今天所修的法,就是《般若波羅蜜心經》,依靠這個法,我要獲得成就。以前很多高僧大德的《心經修法竅訣裡面都是這樣講的,首先要有這樣一種很強烈的作意:我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心經成佛,我修持的唯一法門,就是《般若波羅蜜心經》,然後一直這樣作意,之後又從頭開始,大概觀修一百次左右。如果感到身心疲倦,就可以迴向以後出定休息,也可以轉修其他的法。這樣算是一座。

  最開始的一、兩天不需要思維心經》的意義,而要這樣專門作意,藏傳佛教前輩高僧大德的教言中都是這樣講的。如果每天上午坐五次,下午坐五次,每一座當中都這樣作意一百次,則一天就能作意一千次。這樣的結果,用世間的話來說,就是讓自己的心和《般若波羅蜜心經》之間的感情得很深,有一種特別相應的加持

  可能有的人心裡會有疑惑:就這樣反反複復地想,到底算不算是坐禪、算不算是修法啊?這是我們的分別念造成的疑惑。其實,不管以什麼樣的意樂對殊勝對境作觀想都有非常大的功德也就是說,即便以無分別的念頭對其作意,也有很多功德,甚至以嗔恨心想:唉呀!這個《心經》很討厭,這個《心經》如何如何不好帶等等,雖然暫時會有不好報應,但以後這種嗔恨作意也會變成證悟空性的殊勝因緣,《如意寶藏論》與《入行論》中都有這樣的教證。

  這不像我們平時的胡思亂想,比如,今天我吃什麼菜啊,買不到菜啊,今天天氣很乾,怎麼不下雪啊等等的,沒有任何價值的分別念,這些分別念不僅對今生沒有用,對來世也沒有用,但如果以《心經》作為對境來作意,就有相當大的功德

  第二步坐禪的方式,開始還是一樣,先作意——我要依靠《心經而成佛,我要修《心經》。之後,就思維緣起直至最後的隨喜贊嘆之間的教義

  具體如何觀修呢?比如觀修十二處,就是用離一多因、金剛屑因等中觀的觀察法,對這個問題進行思維剖析,從而抉擇出十二處不存在,然後安住於這種境界當中。部分智慧稍高一點的人,可以將《心經》的內容從頭到尾觀想一遍,如果自己的智力有限,就觀想其中的部分內容,比如五蘊或十八界等等,將這部內容反覆觀想安住四十至五十次左右,將此作為一座的禪修內容這一步是最關鍵最重要的。

  雖然我們平時聽聞思維過《心經》,但聽聞思維所得智慧修持所得智慧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現在的聞思任務比較緊,除了一些閉關的人以外,想專門實修恐怕也不現實,但在聞思的同時,通過剛才的方法一步步去推理,最後就能自己的相續中油然而生定解:以五蘊、十八界為主的所有輪涅器情萬法名言中如夢如幻地顯現,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在這樣的空性境界中,哪怕只有一剎那的安住,也具有無量的功德。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修持的。

  作為初學者,首先肯定需要以離一多因、金剛屑因、有無生因,或者其他的一些推理來進行觀察,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在觀察所得到的境界中安住。當然,對於從來沒有和空性法門相應,也沒有對空性進行過思維的人來說,剛開始會有一定的困難。以上是《心經》的正行修法

  很多上師也講:根據自己的情況來修是很重要的。比如,上午打坐兩次,每座大概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剛開始時間不能太長,當自己真正能安住在這樣的空性境界中以後,將時間稍微延長一點也可以。如果感覺有點不舒服就不能再繼續修下去,如果強迫自己修,就可能會出現精神錯亂、厭倦修行,或一些其他的問題。

  在這情況下,應該思維心經》的功德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功德般若空性的功德等等。這樣憶念一方面可以消除疲勞,另一方面,自己的空性見解會有所增長。

  修任何一個法,都要自己的四大相應。在麥彭仁波切、華智仁波切等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說,修法時適合自己的心意很重要。如果自己本來身體不好,還要強迫自己:遇到這樣的空性法門很難得,不管我的心臟如何,即便再痛,我也要使勁修。不但醫生為你做法不對,而且很多上師也不贊同這種做法

  不管修什麼法都不能強迫,強迫的效果不但不好,有時候還會起反作用,所以要張弛有度,一方面有一種精進力,另一方面也要適時地放鬆。如果覺得不適應,就不能再繼續修下去,而應該適當地休息。

  修持的時候,首先抉擇一切萬法為空性,然後在這樣的空性光明境界中安住。上師如意寶在有些密法教言中講,這樣的安住可能也有兩種:一種是真正的安住,就是不離空性境界的安住;還有一種安住,是接近於愚昧、昏迷狀態的阿賴耶識,在這狀態中好像說是也不是,說不是也不是,只是一種迷糊糊的,什麼分別念也沒有的狀態,這不是什麼境界,而是修行過程中的一種歧途,不應把它作為什麼修行境界來看待。

  在修行中,自始至終都要般若空性有很大的信心,這個很重要。有時候可能會有實在修不下去的意念,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串習的都是什麼都存在——「我」存在,「柱子」存在,「瓶子」也存在,包括形形色色、里里外外的所有法都存在,我們一直都是這樣認為的。如果一下子說這些法全部都沒有,就跟我們原來的串習、心態不相應,此時,我們首先應該以破除有邊的單空方式來修。

  在專修《心經》期間,座間休息的時候,也不能離開讀誦、書寫、供奉、思維、聽受、傳講《心經》等善事

  以上是修《心經》時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每次觀修圓滿的時候,就要迴向我這次依靠上師三寶加持能有觀修《般若波羅蜜心經》這樣殊勝因緣,願以此功德迴向三界輪迴所有可憐眾生,願他們早日獲得解脫!

  這個時候心裡應該生起更強烈的大悲心,大家也清楚,對三界輪迴眾生而言,不要說這樣甚深般若空性法門,有些甚至連佛的名號也聽不到。包括有些金剛道友家鄉,也的確算是邊鄙、黑暗愚痴之地——很多人可能連三寶的名稱都沒有聽到過,甚至還會三寶邪見。那裡的有些人一看到出家人,就彷彿看到了夜叉或是羅剎。有些道友回家的時候也問過我:「我可不可以在回家時穿在家人衣服,不然我的家人、親朋好友都會非常不方便?」聽到這種情況我心裡真是說不出的難受。

  所以,在迴向時,我們應該祈願,願天上地下無量無邊的所有眾生都能早日依靠般若空性法門獲得成就!

  迴向出定以後,自己平時言行舉止都應該處於如夢如幻的狀態中,盡量在不離覺性的狀態利益眾生

  修持心經》以後,我們的相續中應該生起這些功德:一方面對般若法門和整個大乘佛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另一方面,對可憐眾生也能生起更強烈的悲心:以後有機會,只要對方能接受,哪怕只有一個人,我也一定要把相續中對心經》的證悟,以及《心經》所宣說的道理講給對方聽。如果這個人能好好地讀誦、受持心經》,我就沒有白來這個人間,我的任務就算大功告成了

  如果目標訂得太大就不一定能實現。比如,一開始就想我要一個人度化普天下的所有眾生!這個願望在短短的一輩子能不能實現就很難說。即使在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中,也有他在因地時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度化一個眾生公案,所以,我們也應該量力而行。

  有時候我也這樣想:自己的相續中雖然沒有什麼證悟,但對空性法門三寶信心應該是千真萬確的,今生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違緣或困難,這種信心都不會被摧毀。除非是自己得了精神或者是著了魔,在這情況下誰也不好說,這種時候人的心態是非常難掌握的,但除此之外,我對三寶信心,對佛法的正信,不管任何科學家、醫學家怎樣說,都肯定是不可動搖的。

  在這寂靜的山溝里聞思將近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之後,才終於在自己的相續中培養出這樣一個小小的凡夫正見,即便是這樣小小的凡夫正見,恐怕也是很多人所沒有的。在穿著袈裟出家人當中,也有三寶因果半信半疑的人。所以我想,如果能將這個正見傳遞給別人我就沒有白來這個世界!

  《心經修法就此圓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