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薄地凡夫如何能感通上佛中之王

  我們這樣「染污於三惑的薄地凡夫」,怎麼能夠頓然地感通上智慧圓滿、被稱為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呢?怎麼可能當生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怎麼可能一到極樂世界就橫截了五道、離開了輪迴,成為三種不退轉的阿鞞跋致菩薩?

  這種超越性是跨度很大的,怎麼才能做得到這一點?難信也難信在這里,業力凡夫怎麼可能到極樂世界的實報庄嚴土去呢?

  這里有一個深妙的道理,要從法性上去談。《華嚴經》講「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眾生的法性跟阿彌陀佛的法性是平等不二的。這里就據天台宗一家所立之論來談。

  眾生的法性也就是佛性如來藏性、一真法界,它有三個層面的表述:性量、性體、性具。

  什麼叫「性量」?就是法性的量之相狀。眾生的法性之量是「周遍於十方、亘徹無外」的。

  「周遍於十方」是從橫的方面來說,眾生心性橫遍十方。阿彌陀佛的心光遍一切處,眾生心性也遍一切處。「亘徹無外」是從豎的方面來說,眾生心性豎窮過去、未來、現在三際。

  既然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周遍十方、豎窮三際,那十方有無量無邊的剎土,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西方極樂世界也在我等眾生心量之內,不在之外。

  所以,雖然極樂世界從事相上來說很遠,但實際從性上來說很近,「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乃至於有一個臨往生者看到極樂世界是在屋子的角落裡,「乃至一隅」。

  眾生介爾一念的心性就有這么的廣袤!極樂世界在我們的心性之外,這是從「性量」去表達。

  第二個層面的表述是「性體」,就是法性的體性它是四句、絕百非,離一切世間語言概念所表達的范圍的,叫「常住堅凝」。

  「常住」,涅槃常住、法性常住,超越時間;「堅固凝然」「清凈皎潔」,都在表明這種不生不滅的一真法界體性

  阿彌陀佛的般若智慧圓滿,斷了一切煩惱習氣,他所證得的覺體,也是一切眾生所本具的。所以《華嚴經》常常說,一切菩薩圓滿成佛證得的,就是我等眾生介爾一念的體性

  「性量」是代表心性真諦(空性),「性體」是代表圓教的中諦(空有不二的法性)。「空」是無佛無眾生、常清凈無相,這種境界是沒有辦法用心意識思惟、沒有辦法語言表達的,這些是非常形而上的。

  第三層面的表述是「性具」。天台家將「性具」作為傳佛心印最核心的一個概念。「性具」是什麼意思呢?一般是指我們本有的真如法性圓具十法界,一念三千。

  這個「性具」,即「理具三千」,事造,即「事造三千」,都是天台宗很核心概念。一般談「性具」,天台家是談「性具善惡」。

  我們一般理解眾生「性具」為本具足佛性,這大概都沒有看法都會同意。但是,說我們的法性裡面不僅具善,還具惡,這就有點駭人聽聞了,而這恰恰就是天台家認為揭示真性的奧妙所在,成為它的獨具家珍

  天台家從智者大師到四明尊者,再到傳燈大師,不斷地談「性具善惡」的問題,傳燈大師還特別寫了一本性善惡論》,這本書寫得非常好。

  天台宗講「性具」是具善惡,這是從一心具足十法界來說的。

  怎麼理解這個善和惡呢?就是十法界當中,唯有佛法界稱為善,九法界都稱為惡。這么理解,當然眾生都具善,具善就具足佛性,具惡也具足法界性。十法界是一個隱顯關係

  講性善性惡是從性德方面來說的,同時又界別了一個層次,叫修德。在修德層面是修善還是修惡,就決定了十法界哪個法界現前。

  所以,「修」是從緣起法來說,「性」是從真如界來說。本具佛界就為性善,本具九法界就為性惡。

  一個初發心菩薩通過修行六度萬行,修行圓滿,修成了佛界——佛法界,就說明他修德方面是修善;如果他放逸自己,修成九法界就叫修惡。

  我們一般認為,眾生心性只是具善,而不知道這個本性也具惡,然後就有取捨之情——對佛法界有所取,對九法界有所舍。

  但實際上大乘圓教是談什麼呢?生死涅槃煩惱菩提它是平等不二的。「性具善惡」包含度眾生的方便,可以援引九法界修惡之人不需要有大的轉換,通過修惡能夠通達到性惡,性惡實際上就是佛性的另一個表達。

  性惡通達性善,就是可以任運地攝受佛界的性善。從這個界面來打通,就作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一個妙門。

  這個道理在《維摩詰經》《楞伽經》《楞嚴經》裡面都有表達。方等時的經典《凈名經》(《維摩詰經》)講,菩薩「行於非道」「通達佛道」「自度度生」,常常是用性惡法門

  比如蓮華常常長在卑濕的淤泥裡面,而不是長在高原陸地上。淤泥就是眾生煩惱,一切煩惱如來種子眾生只有在煩惱當中才能生起正覺蓮華。這里很有生命辯證法。所以,諸佛菩薩就常常用性惡法門來度眾生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有三個例子。一個是參婆須蜜多女。婆須蜜多是一個妓女,代表貪欲。她住在哪裡?住在險難國寶莊嚴城。說明這個貪欲就像險難,但能夠越過它,就能進入寶莊嚴城,這個名稱都很有喻意。

  婆須蜜多女招引了很多有貪欲心的眾生到那裡,但是這些眾生一看到她的面容,聽到她的音聲跟她握握手,擁抱她一下,馬上就能離開貪欲。所以,這位菩薩是證到了離貪欲解脫門。

  另一個例子是參無厭足王。他是一位國王,所統治的國家有很多犯罪的人,他治罰罪人方式非常剛猛。有很多獄卒將這些罪人抓過來,或者砍手,或者剁腳,或者挖眼,或者投到懸崖下面。

  當時善財童子一看:這不是魔王嗎?這么傷害眾生,這哪是善知識啊?就生起了很大的反感。這時有天人在空中提醒他:要相信善知識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議你不要懷疑。善財童子才向他頂禮,說:「我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未知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行菩薩道?」

  無厭足國王帶著善財童子看他宮殿看他住的地方,非常地庄嚴。然後,無厭足國王說:「如果我是殘忍的人,傷害眾生的人能有這么庄嚴環境嗎?」他接著說道:「我所證到的是如幻解脫。」那些惡人是他變化出來的。

  原來這個國家的很多眾生都造作十惡業,無厭足國王為了使他改邪歸正,就變化出了一些惡人來懲治,讓他統治下的國人害怕,能夠修十善業,是這么一個解脫門——如幻解脫這是用瞋恚治罰眾生的性惡法門,以此幻象來度眾生

  第三個例子是參勝熱婆羅門。勝熱婆羅門是一個外道,他修「刀山火聚」「五熱炙身」,就是爬到高聳的用刀合成的山上然後再跳到下面燃起的大火里去。

  善財童子一看,也生起了很大懷疑:得人身很難,怎麼讓我爬刀山,跳到火里去?這是不是魔變化出來害我的命的?

  這時候,虛空當中的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龍王告訴他:你不要懷疑,這位婆羅門放光照觸我等過來登刀山,下火聚,我們得到了這個法益那個法益。

  這讓善財童子生起信心,就也登上刀山,跳到火里。還沒跳到火中,中途就得到一種三昧;再接觸到火,感覺清涼,又得一種三昧。所以,勝熱婆羅門是證到了菩薩無盡輪解脫他是邪見方式在度眾生

  以上三個例子是用貪、瞋、痴這三種方式來度眾生貪欲、瞋恚、邪見屬於修惡——修德層面的惡,但是通過修惡,婆須蜜多讓善財童子及其他接觸她的眾生,得離貪欲解脫;無厭足王是以瞋恚的修惡,得到了如幻解脫;勝熱婆羅門邪見的修惡,讓眾生得到般若智慧

  這些善知識由於在因地當中了達修惡即性惡,性惡跟性善可以融通,所以就能夠任運地攝得佛界性善

  這些善知識是以行於非道來悟道、證道的,再用這樣的方法——性惡法門來度眾生

  所以,「性具」是天台家極具特色的極則之談。傳燈大師說:從「性量」的角度來談,西方極樂世界不在眾生性量之外;從「性體」的角度來說,阿彌陀佛所證的覺體跟眾生的心體無二無別。

  雖然了解了性量和性體,但如果不知道性具法門,說「無外」還是不徹底的,最終還是成為「有外」,還是在心性性量之外。雖然說阿彌陀佛所證的跟眾生本具的「無有差別」,但如果不了解性具法門的這種圓頓的道理,最終還是成為「有差別」。

  為什麼這樣說呢?「性量」「性體」的德用為什麼能夠周遍十方,為什麼能夠清凈皎潔?就是由於有「性具」這個圓頓的道理存在。

  我等眾生「性量」「性體」的德性,就是以我等眾生「性具善惡」的這個道理作為根本的。

  性量、性體、性具,這「三性」的宗旨在《凈土無生論》裡面有詳細的發明。這部論被蕅益大師選進了《凈土十要》。據記載,傳燈大師開《凈土無生論》法會之時,天樂盈空。直到講完了,音樂聲才消失。這說明天人是來供養、來聽這個論的。

  《凈土無生論》談到三性的關係:「性量」表達真諦,是無相的;「性具」十法界屬於俗諦;「性體」統攝真諦和俗諦,為中諦。

  佛在《楞嚴經》中也用三性來處處指點如來藏性,在十八界(六根、六識、六塵)、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中一一指點。

  比如佛說六塵中的色法:「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在講十八界、七大時,最後都有這句話,就是用三性來指如來藏。

  七大、十八界都屬於「性具」,眾生一切法都具足清凈本然叫「性體」,周遍法界即「性量」。

  了解這些,對於我們理解《佛說阿彌陀經》以實相印為正體很有幫助。而這個實相印表達的就是眾生的法性。

  眾生法性從性量、性體、性具三個界面來表達,就能加深我們對凈土法門這種大乘圓教奧藏秘髓的把握。

  所以,談體性是非常形而上的,但是對我們植下凈土的深切信根,是很有幫助的。這也就是為何我們現為惡業凡夫也能感通上悲智圓滿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