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錫大師:念佛三昧寶王論新白話版2

  現處湯獄不妨受記門第四

  問:如果破戒觀佛,都能正覺,那固然不可輕視,可信了。如果現在處在湯鍋地獄,或在鬼道,菩提心難發,河清不能期望,怎麼能同念佛人士一樣恭敬呢?

  答:難道沒聽說那採摘良葯的,必定在山險處,不是華麗的廳堂生出。集取法葯的,必定在六道險難處,不是無所作自然生出。那《首楞嚴經》說四種授記。一是沒有發心的授記。二是初發心的授記。三是密與授記。四是現前授記。現今雖然處在鬼獄,還沒發心,佛授記當來必定發大志願,遇真善友,修菩薩行,還是成正覺,所以不可輕視。就是沒有發心的授記啊。佛說四種授記時,弟子迦葉佛說:「我們從今以後,應當對於一切眾生,當作世尊想。如果生有輕慢心,就是自傷。」佛說:「說得好啊,人們都不應當衡量眾生。唯有如來,才能衡量。因為這個因緣,所以我告訴聲聞們,以及菩薩們。對於眾生,應當當作佛想。」《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破百萬的障門,也要這樣想。如果是這樣,那麼現在處在惡趣中,蒙佛的授記的,也猶如宅寶沒有打開,不妨礙寶留在宅內。額珠因打鬥沒入皮膚,哪裡就否定珠隱藏在額中?如果不念眾生未來佛,就必定以為六塵是寇賊。那麼猶如防範魔軍,卻自己破壞壁壘,心存敵國,常生起怨仇,刀兵所以沒有安寧,戰鼓還在振奮,怎麼能高枕無憂呢?如果使不降的來降,不服的都服,那天下就一統了。獵獵旌旗有什麼用,翩翩飛將又去哪裡?我要卸甲去歸田,日出幹活,日落休息,雖然是帝堯的聖賢與我有什麼關系呢?百姓天天在用卻不知道,這才明白聖人教化的廣大了。如果能悟到色聲就是佛,念眾生未來佛,必定不會設立心前的凡夫境界啊,或以為自身是本尊啊。與瑜伽真言深妙觀門,不謀而合了。那因想而有的,怎麼能不空呢?那麼大鵬要與斥鷃鳥看齊,泰山要與秋毫一致,就沒有填平高山的僻好,接續野鴨腿的擔憂了。

  問:湯火地獄眾生還沒發心如來法王寬容給他們授記。佛的千光散射,佛的十號圓明,誠如佛說,誰敢不信。原本沒有覺悟從哪裡清醒呢?

  答:說沒有覺悟的,也是有深意。那長江的源頭是從一杯水開始的。最大迷惑的根本,是因為存有二見。如果以為念外另立無念,生外另立無生,那生死就不涅槃了啊。萬佛的洪大聲音,不能教訓了。如果明白了念而無念,觀照到生而不生煩惱就是菩提啊。一相庄嚴就能夠悟了。也猶如岩上的群蜂,已釀有純蜜,井中的七寶,哪裡就不珍貴呢?本來都有,不是今天才出現的啊。念未來佛,罪從哪裡來?我放開心,遍一切有緣的地方,都見到如來,道從貪嗔痴等生起,於是存在了。《如來藏經》中,佛告訴金剛慧菩薩說:「善男子我用佛眼看一切眾生,在貪嗔痴的煩惱中,有如來的智、眼、身、盤坐,儼然不動,甚至德相完全具足與我一樣。」並廣說一切眾生如來藏,用九種比喻形容。《寶性論》有解釋,因此作頌說:

  萎華中諸佛,糞穢中真金。地中珍寶藏,諸果子中芽。朽故弊壞衣,纏裹真金像。貧賤醜陋女,懷轉輪聖王。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寶像。眾生貪瞋痴,妄想煩惱等。塵勞諸境中,皆有如來藏。下至阿鼻獄,皆有如來身。真如清凈法,名為如來體。

  用這經文證明,湯火地獄的授記,頓時覺得明白了。三昧法門自然洞門大開

  問:至人用心平淡清凈攀緣永遠斷絕。如今說放開心,遍緣一切處,有緣的地方,都見到如來,根據在哪裡呢?

  答:也有教說。雖然起心遍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三業(身口意),但仍然發起妙願,入佛的境界。每一緣起不離如來,名叫都見了這是圓見,不是由眼睛看見的啊。所以《涅槃經》說:「小乘人雖然有天眼,還是肉眼,學大乘的,雖然肉眼,卻是佛眼,為什麼?因為明白自身,也有佛性。」又如《勝天王經》中,佛告天王:「菩薩摩訶薩。用方便力,行般若波羅蜜。在一切法中,心緣自在隨緣一切色,願得佛色,因為無所得。心緣向眾聲,願得如來微妙音聲。心緣向眾香,願得如來清凈戒香。心緣向諸味,願得如來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緣向感受,願得如來柔軟手掌。心緣向諸法,願得如來寂靜的心。心緣向自身,願得佛身。心緣向自口,願得佛口。心緣向自意,願得如來平等意義天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沒有一心一行空過,不是趨向薩婆若(一切智)的。」遍緣諸法,而能不執著。觀見諸法,沒有不是趨向菩提道。菩薩修習所有行,都是外緣而能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如果鑿池挖井,就能得到水用。那不開鑿的,就見不到水。這樣聖智境界,遍一切法。如果有勤修般若方便的,就能證得。那不修的,怎麼能證得?心緣的道理,難道不大嗎?

  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第五

  問:由動而靜,靜是躁的君主。由凡而聖,聖隱含在凡內,我聽到了深遠的旨意。又儒釋道三教都是無我道理既然沒有差別,選擇善的從事,那意義在哪裡?

  答:三教的道理啊,名字未必有差異義理卻未必相同。並且孔夫子四絕(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中的「無我」,有謙遜的意思,叫做無我啊。道家無我,長養而不主宰,叫做無我啊。佛家無我,是觀照五蘊的空性,叫做無我啊。前面儒道二個教門,都不明了五蘊,他們誰能辨識那四諦六度萬行?賢聖的階位,更是沒有聽說了。只是混和塵俗不露光芒,保守住柔弱靜默,有慈愛節儉,不敢為天下先。各自是一聖啊,哪裡需要分析他們的深淺呢?三教無我的意思明白了。擇善而從的意思,就是三性的道理,無處不在。修心的人士,擇善而從,因為不善對於至真是無益的,無記沒有善惡。妨亂佛理,誰不是因為如此?所以聖人忽略而不取啊。因此《涅槃經》說:「一闡提(斷善根)人,心不攀緣一切善法,甚至不生一念的善。」那麼可以知道念佛三昧,是善中最上的,是萬行的元首,所以叫做三昧王了。

  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第六

  問:如果擇善而從,為什麼不選擇諸佛的善,捨棄眾生的惡,卻念未來諸佛,而等同過去現在的正覺呢?

  答:不改你的提問,自然成了我的答案。為什麼?所謂擇善而從,那是不得已而說的。因為力微任重,不能就惡轉善,就妄成真,所以要說明。如果能念未來的佛,符合常不輕的作為,所謂「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眾生都是佛,這國土清凈,不同於舍利弗眼中的土石沙礫,卻同於大梵天王眼中的珍寶莊嚴。擇善到極至了,沒有惡可以捨棄了。就是天台智者解釋《法華經》時說明的,那「絕待之妙」,引證說: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

  又《勝天王經》說:「佛的住處,其實沒有穢土眾生薄福,就見到不凈。」原因在這里了。梵語說「南無」,意思是「歸命」。梵語說「阿彌陀」,意思是「無量壽」。三世諸佛,哪裡只是一佛壽命無量呢?如今與你同念那三世彌陀,同生那十方極樂世界有什麼不可以,而要遇難倒退呢?那麼,三昧猛烈的火焰啊,不能存留纖細的妄見。鏗鏹十念的洪鍾啊,不排斥散亂念佛道理明顯了。念彌陀通三世是這樣,念諸佛菩薩,不也是這樣嗎?

  問:念未來佛,就與念過去現在諸佛平等,願聽這個道理啊。

  答:《華嚴經》說:「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楞伽經》的偈語說:「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我是。以此四種等,我為佛子說。」所謂四等,一是字等,同樣名字叫佛啊。二是語等,都具有迦陵頻伽梵音聲相。三是法等,都得菩提分法無障礙智啊。四是身等,法身色聲相好沒有差別啊。《大乘起信論》說:「依方位所以轉變,方位實際不曾轉變。」那麼如此說,那悟道的人悟到一方,其它方自然正了。念佛的人只念一佛,諸佛都現前了。經上所謂的水不上曾升,月不曾下降。光和凈的因緣和合,虛空中的皓月,映現在清水中。阿彌陀佛不曾來,我身不曾往,念佛因緣和合,如來的寶月,映現在心水中。如偈頌說:「菩薩清涼月,游於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中。」

  一切眾生肉不可食門第七

  問:肉是人的食物,而念佛的人斷絕吃肉,為什麼呢?

  答:那屍毗王(佛陀的前身割肉喂鷹的故事)救鴿子,全身上稱才平衡,王與禽獸不同啊,保命是一樣的啊。怎麼能故意吃肉,用來資養一定腐敗的軀體,而獃獃地不知道畏懼呢?如果能悟到眾生未來諸佛,誰肯飛刀投向紅鱗,放蒼鷹追殺狡兔,如晚上的飛蛾撲火,自取那死亡呢?所《楞伽》寶經「佛語心品」偈說:「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喚獄。」

  根據這個聖旨,如果不布施這個財,那網獵的屠宰的自然息止了。況且龍樹不輕視鴿鳥,高僧不跨越蟲蟻。要問為什麼,回答說:「它們與我,同在生死輪迴中。它們或許先成正覺,怎麼可以隨便輕視呢?」輕視尚且不可以,豈能奪取它們的血肉來吃呢?《寶性論》說:「在《如來藏經》中,佛告舍利弗說:『所謂眾生,就是第一義諦,就是如來藏,就是法身,就是菩提。』」我以為狗只去追石塊,不知追那扔石塊的人,所以扔石塊終究不停息。只念過去現在佛,不念未來佛,慢心也終究不停息。如果像獅子一樣去追逐扔石塊的人,那石塊自然止息。聽說敬與慢的道理,是始終如一的。那麼把敬轉為慢,把父母當作平常人,就太逆反了啊。把慢轉為敬,把平常人當成父母,就是大孝啊。所以《梵網經》說:「六道眾生都是父母。」「孝名為戒」,就是這個道理了。觀六道眾生都是未來佛的話,說眾生父母,還是淺近的話了。如果能等同沙彌的救螞蟻短命長壽,等同流水長者的救群魚,天華如雨落下。革除曠劫眾生的執見,念未來的善逝如來身。在糞穢裡面,知道有真金。重重烏雲中,相信有明月。那食肉的昏霧,生死的煙霾,就被慧風從三昧長空掃除了。《梵網經》說:「我是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難道能不念想嗎?

  問:肉不可吃,確實是了。五辛(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渠)如何?

  答:聖佛教導很明確。《大佛頂首楞嚴經》說:「佛告訴阿難:『這五種辛,熟吃發淫心,生吃增嗔恨。那麼這世界吃辛的人,縱然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他臭穢,都會遠離。諸餓鬼等,因為他吃辛,舔他的嘴唇。常與鬼在一起,福德越來越消減,長久沒有利益。這吃辛的人修行三摩地,那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卻有方便侵擾。』佛告訴阿難:『修行菩提的人,永遠斷除五辛,這是名為第一增進修行的漸次。」這是佛的金口啊,不也真誠嗎?酒就不說了。《百喻經》說,昔日有貧窮人走在路上,撿到一袋金錢,心裡很喜躍,就馬上數起來。還沒有數完,錢主忽然來了,把錢都要去了那人當時後悔不趕緊離去,懊惱的情緒,甚是苦惱。遇佛法的人,也是如此。雖然遇到三寶福田,不努力修行,而好學理論。忽然命終,墮落三惡道。如那愚人,還是被錢主要回錢去。偈語說:

  今日營此事,明日營彼事。(這不但是世法,就是泛泛地營造福慧業,沒有一三昧妙觀綿密修行都是所謂今天三,明天四,如隔天發作的瘧疾病啊。)樂著不觀苦,不覺死賊至。怱怱營眾務,凡人無不爾。(泛泛營造福慧業,終歸是世俗淺見的流傳,無益真修。凡人也無不如此啊。)如彼數錢人,其事亦如是。

  以上七門,都是未來諸佛,能通達三世的意思啊。如果要念彌勒佛的,必能上生兜率天宮,見到慈氏的尊顏。那彌天釋道安,就是首先倡導的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