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師:安士全書 第16集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尊敬的齋主代表,林醫生,孫會長,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今天是我們法會第三天,這個時間繼續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請大家看三十七頁,「憫人之孤」,從這句看起。昨天我們學習到前面一句,「濟人之急」,周濟別人有急難事情。今天這句是:

  【憫人之孤。】

  『孤』就是孤獨,『憫』是憐憫,憐憫別人遭遇到孤獨或者是孤兒孤兒寡婦或者是孤獨老人。這個「孤」後面周安士居士會再給我們舉出很多方面的,都是屬於孤這個含義。「憫」就是我們現在講有同情心,所謂同情心、同理心,憐憫之心,憐憫孤兒寡婦,這個是善行。我們看發明:

  發明【痛哉。天下有煢煢無告。如孤兒弱息者乎。往昔父母無恙時。亦曾恩勤顧復。愛若掌珠。亦曾捧負提攜。恐其不壽。誰料中道喪殂。骨肉捐棄。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於無如何者也。】

  這一段是周安士居士給我們發明這句的義理。首先跟我們講,『痛哉』,這是傷痛的言辭。『天下有煢煢無告』,「煢」就是憂愁憂慮,沒有地方去告訴人的,沒有辦法去講的。『如孤兒弱息者乎』,孤兒就很可憐,孤兒很多都是很小父母就過世了,在古今中外都有,年紀很小,父母就過世不在,這就非常可憐了。孩子很小,失去父母的照顧,他這種情況我們可想而知。想到往昔父母在的時候,『父母無恙時』,父母照顧兒女當然是無微不至,也曾經受到殷勤的照顧愛護。天下父母都是一樣的,『愛若掌珠』,好像掌上的明珠,對自己的兒女這種愛心可以說是出自於天性沒有任何條件的。『亦曾捧負提攜』,當然拉拔孩子,提攜讓這些孩子能夠很平安的生存下來;『恐其不壽』,恐怕他壽命不長。這是做為父母的人,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平安的長大成人。如果兒女身體有什麼不好,最操心的就是父母。有父母在照顧,那是幸福事情。『誰料中道喪殂』,但是我們看到這個世間上,往往誰都沒有料想得到的,兒女還小,父母往生過世的也很多,這個是大家所不願意看到的,但是也沒辦法,總是有這個事情父母過世,兒女小,也是要捐棄,『骨肉捐棄』,就分離了,想照顧也照顧不到了。『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於無如何者也』。父母死了在九泉之下,也很痛恨不能夠把兒女照顧長大成人,做父母心情我們也可以理解的,當然是非常不舍,但是也沒辦法命運就是這樣。

  發明【嗟乎。人惟推己及人之念。最為平恕耳。】

  這個兩句,『嗟乎』就是哀痛的語氣,說人如果有推己及人的念頭是最為平等、寬恕的,就是我們現在講換個立場,或者大陸上講換位思考,就是說把我們換成他的情況,我們的感想如何?這樣換位思考,也就可以理解了。

  發明【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

  假如說我自己的子女,孤苦零丁沒人照顧,當然做父母的人是非常憂心、非常操心的。但是在這個時候

  發明【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

  自己的子女沒人照顧,這個時候忽然有仁慈的人,有君子來幫助他、來扶持他、來照顧他。

  發明【吾之感恩為何如者。】

  你發自內心這種感恩之心,肯定是非常非常的感恩感恩這個仁人君子來照顧自己的子女,這個也是必然的,生起這個感恩之心。下面是講反面的:

  發明【或有凶暴惡人。淩虐而恥辱之。吾之飲恨又何如者。】

  反過來,如果自己子女孤苦零丁,又遇到凶暴的惡人來凌辱虐待、來侮辱他,做父母的人,那個心情又如何感受?當然飲恨在心。以上舉出兩方面,一正一反,一善一惡。

  發明【故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

  我們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不願意遇到的事情,別人也是不願意的,同樣的道理。所以能夠彼此換個立場去想,我們這個心就能轉惡為善了。這是孤兒。我們再看下面:

  發明【少失父母。固為孤矣。】

  少年失去父母,固然他是孤兒,這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發明【推而論之。外無叔伯。內鮮兄弟。皆孤也。】

  如果有父母在,但是就只有父母也沒叔叔也沒伯父也沒阿姨也沒姑姑,這個也是孤。特別現在很多是一胎化的,可能這個情況就比古時候更多了。或者沒有生育的,也是屬於孤。『內鮮兄弟』,沒有兄弟姐妹,很孤單的。現在一胎化就是很孤單的,他沒有兄弟姐妹。所以一胎化的孩子,他的成長是不平衡的。現在有很多傳統文化老師常講,現在一胎化,大家都寵,只有一個!全家人都寵他一個,所以造成小皇帝、小公主,唯我獨尊,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自利的心非常嚴重。這怎麼造成的?孤造成的,他很孤單,沒有兄弟,沒有姐妹,只有一個,這樣造成他這種不平衡的成長。像以前我母親生十個,死了四個,還剩六個,小時候我們吃糖吃東西,你可不能獨佔,大家都會有份。你不吃,不吃拉倒,其他哥哥弟弟他們要吃你沒得去跟母親脾氣,沒得耍。現在一孩子麻煩,不吃,要拜託他吃,還要拿錢給他,他才要吃,這樣的成長,他就不正常。所以有兄弟姐妹,他知道不但有自己,還有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他會想到別人。如果只有一孩子,他的感覺只有他一個人,而且全家人都照顧他,就養成他自私自利這種心,只想到自己,不會想到別人,所以這個也是孤。這句用在我們現在,孤就太多了。下面講:

  發明【門衰祚薄。晚有兒息。皆孤也。】

  『門衰』就是家業凋零了,家運不好,我們一般講,家道中衰了。事業不好家業不好,而且年紀很大了才有小孩,父老子幼,這也都是屬於孤。

  發明【又或宦遊服賈。寄跡他鄉。亦孤也。】

  『宦遊』,「宦」是做官的,做官調到外地去了,跟家人就開了,這個現在也很多。『服賈』就是做生意的,做生意買賣的,先生一出去也是很久才回家一趟;或者當官當軍人,常常不能跟家人在一起。『寄跡他鄉』,到外地找工作、做生意、做官、讀書,那就自己一個人在外地,『亦孤也』。大家到日本來,這個情況大家可以感受得到,這個就是「宦遊服賈,寄跡他鄉」,這個也是孤。所以到外國,我們遇到同修,都特別親切,因為在外國。在國內碰到,沒什麼感覺;在外國碰到,感覺不一樣。這個大家能體會嗎?二十幾年前,我到美國去,有一美國凈宗學會楊會長招待我們去旅遊法會做完就去旅遊,就近開車還開了幾個小時,到了一個鄉鎮,很遠,我記得很遠,那邊都是洋人,華人就少了。我們想吃中餐,突然看到有一家中餐館就進去吃了,結果那個老闆台灣人,我一進去聽到我講話台灣腔,特別親切,所以那餐特別招待。如果我們兩個人在台灣碰到,他就沒什麼感覺,但是在異地他鄉碰到,又在那麼偏僻的地方,那不一樣的,特別親切。這是在加州。

  有一次,也是二十幾年前,我到德州去,德州也有同修好意,做完法會,那個時候我們師父道場在達拉斯,開車帶我去玩。德州很大,開到聖安東尼去,然後又是夏天。德州都是沙漠,車開很久,艷陽高照,中午要找個吃飯的地方,看到一望無際,到哪裡去找餐廳?在那個地方,能找到麥當勞,就阿彌陀佛,就很不錯了你也別想找中式的餐廳。但是結果就遠遠看到只有一房子,我們車子靠近的時候,看到竟然是中式的餐廳,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也有中式的餐廳,我們就進去了,真的是荒漠甘泉。一進去,那個老闆娘一看到我,聽我講話台灣的口音,她也是很親切,她也是台灣來的,是嘉義人。我就跟她講,我說你們怎麼那麼厲害,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你們也能在這里開餐廳,這實在是太厲害了。這個大概是中國才有辦法外國人是辦法的。所以「宦遊服賈,寄跡他鄉,亦孤也」,也是很孤獨、很孤單的,人生地不熟。所以這個時候人來照顧,那種感覺特別的溫暖。我們再看下面:

  發明【甚至道高毀來。德修謗興。亦孤也。】

  這個是講道德。你道德高尚你很修行,毀謗就來了;你沒道德,沒有修,那不會。你有道德,你修得很好,毀謗障礙來了,嫉妒障礙來了,就要來迫害你了。我們看到凈老和尚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自古以來,這些高僧大德沒有不遭受毀謗的。毀謗的時候,很多人都去攻擊他,要去孤立他,把他孤立起來,『亦孤也』。很多人都在毀謗,這個時候正是我們要去護持的時候,不然他孤立無援就不能弘法,不能弘法,眾生就得不到利益眾生就很可憐。對道高德修的人對他自己來講,對他沒有影響。孔老夫子講,自己有道德學問,不怕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知道沒關系。沒有人知道,自己要成就,有人知道,自己也要成就,對自己沒影響。但是對眾生就有影響,就障礙眾生聽聞正法機會,被障礙住,眾生就很可憐了。所以『道高毀來』,道德高尚修行,毀謗就來了,被毀謗就孤了。所以《了凡四訓》講,善人很難社會上自立,一定要有仁人君子來護持幫助他,不然他好事做了也是障礙重重。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也是孤。

  發明【孤之途既廣。憫之端亦多。】

  一講起來,這個孤的含義很廣泛,很多方面的。我們要去憐憫、要去幫助的方面也很多,方方面面都要去照顧到。這個道理,周安士居士給我們引申發明,我們知道原來這個孤不是只有孤兒才孤,很多方面都是孤,我們都需要生憐憫心去幫助。下面:

  發明【舉帝君一則。可充其類。】

  舉出一個,當然其他以此類推。這里只舉出一個例子文昌帝君去照顧孤兒的一個事例:「下附徵事(一則)」。

  徵事【慰友重泉。帝君曰。師氏韋仲將。與予為同事。相知且久。死後無子。唯女五人。煢無依怙。予為備禮而嫁三人。其二幼者。寄膳於司諫高之量家。後納為然明茂陽之婦。】

  帝君舉出他的同事,『師氏』,就是周朝,周禮設的一個地方官的名稱,它是掌管輔佐王室、朝儀得失及以三德三行教育貴族子弟等等這些事情的一個官名。這個「師氏」,他姓韋名仲將,跟文昌帝君當時是同事兩個人認識很久。韋仲將『死後無子』,他死了沒有兒子,只有留下五個女兒。『煢無依怙』,五個女兒可能還不是很大,比較大的『予為備禮而嫁三人』,已經年長的。以前,在古禮講,女子十六歲成年,男子二十歲成年。成年的三個女兒文昌帝君幫助安排嫁了三個;兩個比較小的,『寄膳於司諫高之量家』,寄養在,「司諫」也是個官名,高之量的家裡,『後納為然明茂陽之婦』。我們看這個註:

  注【孤兒失所。猶可言也。孤女失所。尤當憫也。】

  『孤兒』,沒有人照顧,當然很可憐。『孤女』,女子失所,更可憐。

  注【韋氏何幸。而獲此良友。】

  韋仲將他很幸運,遇到這么好的朋友,照顧他的五個女兒

  注【然明。茂陽。帝君二子也。】

  『然明、茂陽』這兩個文昌帝君他的兩個兒子。所以他那兩個小女兒,後來就嫁給文昌帝君兩個兒子

  注【後生於西晉。為謝東山之子。而唐相張九齡。宋相張齊賢。司馬光。皆其後身也。】

  後代,你看這個都是很有成就的名相,先祖積德,所以後代就發達了。『唐相張九齡,宋相張齊賢,司馬光』都是帝君他們的後代。

  以上是「憫人之孤」,舉出這個例子的一個果報。所以憫人之孤,很多方面,我們隨時都可以去做的。每個人都有會來做這個善事,很多方面,不只用錢財,遇到孤獨鰥寡,我們去安慰他,或者介紹這些佛法給他聽,這些對他來講,這個幫助更是最需要的,這些大家都能夠做。下面這條是講:

  【容人之過。】

  『容人之過』是包容、寬容別人的過失。諺語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為我們人都是凡夫,不是聖賢,不可能沒有過,只是過比較多還是比較少,比較重還是比較輕,都有。所以「容人之過」就很需要了,如果不能容別人的過失你要找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到哪裡去找?在我娑婆世界找不到的。所以必須要有「容人之過」這樣的心量。我們看發明:

  發明【孔子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又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自求其過耳。自求其過。則時時反己。無暇責人矣。】

  這是引用孔子講的話。『攻其惡,無攻人之惡』,「惡」就是過失,我們不要去攻擊別人的過失過失只能自己反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遇到別人有過失,反過頭來先反省自己,自己有哪個地方不好、不對,不去責備別人。所以『聖賢千言萬語』,都是教人『自求其過』,自己改過,不去要求別人,這是聖賢的教導。我們再看下面:

  發明【人有有心之過。有無心之過無心之過易恕。有心之過難容。】

  這個『過』有有心,就是有意的,他故意的,也有無意的、無心的,他不是故意的。無心過失,我們比較容易原諒他們。但是有心的,那就很難原諒、很難容忍了,這也是人之常情。

  發明【然學者有志容人。偏要從彼有心處容起。有心者尚容。況無心乎。】

  『學者就是我們學習聖賢之道的人,我們要學這句「有志容人」,我們發這個志願,要去包容別人的過失,就是要從他有心處去包容他,他是有心的,有心要犯過失,我們從這個地方去容忍。有心我們尚且能夠包容,何況無心?那就更能夠去包容他了。我們再看下面:

  發明【事到必無可容處。而強欲容之。誠難事也。然而不可不強也。強之法奈何。一曰。諒彼無知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奈何欲以聖賢責之。是不智原在吾也。】

  我們要原諒別人,當然有時候我們有些事情遇到,『必無可容處』,沒辦法去包容他,不能原諒他,但是還是要勉強的去包容,這個是很難的,『誠難事也』,的確是很困難事情。『然而不可不強也』,但是不能不勉強,你如果不勉強,「容人之過」這句我們就沒辦法去修了。『強之法奈何』,勉強的方法是什麼?下面給我們講,『一曰:諒彼無知』,就原諒他無知他不知道,他如果知道,他怎麼會犯這個過?這個的確是這樣,的確是無知才會犯這個過。『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天下的確無知的人佔大多數。所以有句話常講,「群眾是盲目的」。一般大眾無知的人佔大多數,所以大抵庸人多耳。他是一般的庸人,怎麼可以用聖賢這個標准去責怪他?沒辦法你沒辦法用這個標准去要求他。他不夠這個標准,我們用聖賢標准去要求他,『不智原在吾』,沒有智慧原來是在我這里。我們就不能用聖賢這個標准,沒辦法用這個標准去要求他。想到這里,我們也就能夠去原諒別人的過失了。

  發明【二曰。憐彼壽短。人在世間。無異白駒馳隙。過一日。則少一日。如囚趨市。步步近死。奈何於此種人。而不生憐憫。】

  第二就是憐憫人在世間壽命很短暫的,好像『白駒馳隙』,「隙」就是一個空隙,我們在門縫看一匹白馬跑過去,一閃就過去了,從縫隙看一閃就看不到了,叫白駒馳隙。比喻時間過得非常的快,一瞬間就過去了。我們人的生命,實在講就是很無常的,剎那剎那在過。『過一日,則少一日,如囚趨市,步步近死』。這句如果我們常常想起,我們自己這種無常觀就提得起來了,我們過一天就靠近墳墓一天。佛門晚課都會念一首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你看過一天就好像魚在水缸,一天給它舀掉一瓢水,那個水就減少一瓢,每天舀一點舀一點,到最後水沒有,魚就死了。用這個比喻我們人的生命過了一天就好像魚缸的水少一瓢了。我們「如囚趨市」,好像被判死刑的人,往刑場走,走一步就靠近死亡一步。我們過一天,我們靠近死亡就接近一天,有什麼快樂?想到這里,『奈何於此種人,而不生憐憫』。人生就是這樣,一生下來最精進的就是一直往墳墓走,每個人都這樣的。不知道覺悟,不知道回頭,已經很可憐,我們怎麼忍心再去責怪他?這樣我們也就能容人之過

  發明【三曰。是吾葯石。過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見不賢。方能內省。是吾師矣。敢與較量。常作是想。則能容矣。】

  常常這樣想就能包容,也是我們的善知識,他的錯誤也是提醒我們不要犯和他同樣的錯誤。所以別人的過失,也是提醒我們去覺察有沒有犯跟他同樣的過失?這個非常重要。以下還有公案,這段我們把它念完。

  發明【是故未容之先。心常躁。既容之後。氣自平。心躁。則荊棘滿前。即蟲蟻亦足礙路。氣平。則城府不設。雖吳越皆可同舟。】

  這段就是還沒有容忍別人過失之前,心很浮躁,既容忍之後,心就平了,心平氣和。心浮氣躁,平地都看作好像荊棘一大堆在前面,就是連螞蟻、蟲也好像都障礙我們走路,心不平就是這樣。如果氣平,心平氣和,有這個城牆,也好像沒有設一樣。『雖吳越皆可同舟』。心平走到哪裡都是很平坦的道路。

  發明【又不能容人。則必與之相角。求其無過。而彼過愈多。苟能容人。則將使之自慚。不求無過。而彼過自少。故曰。見人不是。諸惡之門。見己不是。諸善之門。】

  這個的確也是這樣的,不能夠容忍別人的過失,必定要跟他計較、跟他爭吵。要求他不要有過失,他的過就會愈多,他如果不能接受,他的過就更多了。『苟能容人,則將使之自慚』,如果常常包容人,人都有良心,總有一他自己也會慚愧,好像自己什麼過失別人都不講都能夠包容,慢慢的他自己也會回頭、會改過。所以,『不求無過,而彼過自少』。反而不要特別去要求他無過,讓他自己慚愧心,他自己改過來,他的過自然會減少了。所以講,『見人不是,諸惡之門』,看到別人不對,都是諸惡之門。『見己不是,諸善之門』,如果看到自己不對的,我們自己改過,這個就是諸善之門

  摘自:安士全書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18/6/10  日本東京天空劇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