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西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二)-1

  《佛說十善道經》(二)-1

  ——怡西法師2016年講於揚州法海

  下面我們正式來學習本經,首先請看經題:

  [佛說十善道經]

  經題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佛說十善業道」,這屬於別題,「經」屬於通題。所謂通題就是每部經都有個字這是通用的;別題是這部經區別於其他經典的。

  「佛」是人,「十善業道」是法,經題判歸七種立題裡面的人法立題。

  經題特彆強調這部經是佛所說的「十善業道」,這么做有深意。在經教裡面,每個字,或是每種表達,都不是虛設的,有兩種情況特別需要引起注意:

  一、凡是強調「佛說」二字,這部經典一定有比其他經典特殊之處。比如《佛說阿彌陀經》、《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表明這些經典是佛不問自說的。因為這個法門太重要,對眾生有莫大的利益,但是又沒有人有這個智慧啟請佛來講,所以佛就不問自說。

  二、第二處需要注意的是經的體例,例如在本經的正宗分,第一句話講的是[佛說]。按照規矩,這種情況,正宗分第一句話是[佛說]二字開頭的,那這部經的經題通常就要加上[佛說]二字。

  《佛說十善道經》經題上就指明是佛說,是佛親口宣說的,不問自說,證明本經非常重要。

  根據《大智度論》,有五種人可以說經:

  一、佛說。謂如來出現於世。為度眾生。廣說種種諸經。但自金口所宣者。是名佛說。出自佛之金口的,叫做佛說這是第一種情況

  二、弟子說。弟子聲聞、緣覺、菩薩等諸大弟子。謂佛在世時。承佛加被。各運神通。隨機演教。化度眾生。是名弟子說。這些人於佛在世時,承佛力加被,為度眾生而說的。

  三、仙說。仙即佛會之中諸大仙人。謂其從佛入道。誓弘佛化。宣揚正法饒益有情。是名仙說。這些諸大仙人是從佛入道,他們所說的也都是佛的法化,是宣揚正法而非外道

  四、諸天說。天即梵釋等諸天。謂如帝釋。每於善法堂上。常為忉利諸天。演說般若大經等。是名諸天說。這些天人眾等同樣也是宣說佛法的,佛教所說天王眾,他們的身份菩薩示現,為度天人類眾生而廣演大經。

  五、化人說。化人即三乘聖人隨機現化者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隨機現化是我們所說的隨機應化身,應現什麼身即現什麼身。比如說羅睺羅尊者,他化作金輪王,而度城東老母這是一個和他有緣的眾生。先贊嘆福果因緣,後說大乘妙法。這種情況叫化人說

  雖然有五種人可以說經,其中四種人所說的經典,需經佛印證後,方能稱為經典這部十善道經》直接標明是佛親口所說,這樣的經典,是佛必定要說,就好凈土經論一樣,凈土法門諸佛必說的,屬於非常重要的經典

  「佛」字是梵語,全稱「佛陀耶」,中國人因為喜歡簡單,就稱為「佛」。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稱為佛,佛是「覺」的意思。

  中國人稱「聖」也有這個意思,但是並不一定把宇宙人生性相、理事因果徹底通達明了,只說通達明了。通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層次不一樣。所以「佛」跟「聖」還是有區別的,盡管說佛一定是聖人,但不是所有的聖人都可能稱為佛。

  例如,在佛法大乘經上,講到從凡入聖,成佛前有五十一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再往上到究竟圓滿的妙覺位就是佛了。這個地方所稱的「佛」是指圓教究竟圓滿佛。

  可見「佛」這個名稱不是某個人獨有的,不是只有一個人可以稱為「佛」。它是一個學位,只要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對一切法通達無礙,就能稱為「佛」。以本經所指的佛來講,是指三千年前示現在印度釋迦牟尼佛。

  「說」,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用話來表達意思。這部十善道經》是佛為我們講出來的。

  第二層意思,「說」是個通假字,通古代的「悅」字,喜悅的意思。佛希望我們回歸本性本善,終於看到眾生根機成熟,很歡喜,所以「悅所懷也」,正好跟佛本心的心願符合,於是就說出了這部經典。正如《佛說阿彌陀經》,也是佛看到眾生當生成佛因緣成熟,非常高興,就說出凈土法門

  「十」,有兩重意義

  第一重:代表十善業道有十個科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

  第二重:「十」在佛教里有代表大圓滿的深義,例如在《華嚴經》裡面就代表大圓滿。《地藏經》開頭佛身放光明雲,也是用十種表示大圓滿。雖然本經舉出十個科目,但是這十個科目代表的是無量無邊的善法,十善代表一切善,一切善歸納起來有這十大類。

  「業」,一聽到「造業」這個詞,我們首先想到造業是惡事,惡事才會造業。其實不然,「造業」本身是個中性詞。我們平時日常生活當中做的所有事情,叫做「事」,事情做完了,總會在心裡,佛法里特指在阿賴耶識裡面留下的一個印象,這個叫「業」。

  事可以分為善事、惡事,不善不惡的事三類,則分別產生三種業,即善業、惡業、無記業。善事產生的後果是善業,惡事產生的後果是惡業,不善不惡的事產生的後果不屬於善,也不屬於惡,稱無記業。

  業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只是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種子。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造作的種子,所有身口意的造作都會留下業,在阿賴耶識裡面儲存起來,哪怕是千劫、萬劫都不會消亡。這個種子是因,一旦遇到緣就會起現行,成為果報

  佛教既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佛教因緣法,都是因果律在起作用,而且「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再長的時間仍然起作用

  所以《十善道經》從身口意三個方面,以十個大類的形式,告誡我們一定要敬畏因果。唯有產生真正的敬畏之心,才能做到從杜絕惡因上去避免惡果這是菩薩智慧和行持。假如不知道從因上下功夫,只是當果報來了的時候,才無可奈何地去接受,或者千方百計想逃避,那就凡夫了。因此上有句話叫做[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道」,雙關語。從理上講,「道」是講宇宙人生規律。從事上講,「道」指不同的法界,一真法界或者十法界

  修持十善水平的高低,能感應到不同的法界十善業道修圓滿,進一真法界,學位是佛。依次剃減,有菩薩、緣覺、聲聞。再往下減,是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自己生生世世都在自己的道,也就是在創造自己的法界

  這是從大類上來分的,假設只看六道當中的人道人道當中也有十法界有的人福慧修得很圓滿,講經說法,廣度眾生人天禮敬,就好比是人中的佛法界

  有的人慈悲喜舍,日常所行都是上品五戒十善這是人道中的天法界

  有的人貪得無厭,見了什麼都想據為己有,偷偷摸摸,心術不正,不敢正眼看人,那就把自己活成了人道中的餓鬼

  有的人瞋恚易怒、嫉妒心很強說話、做事兇狠暴戾,那是人中的地獄

  有的人做什麼都沒有主見,不明事理,不明因果,胡里胡塗的,猶猶豫豫,人家說一句東,他就往東,人家說一句西,他又往西,心裡七上八下,沒有個著落,這是愚痴,好比人中的畜生道

  不僅人道中有十法界,每一個法界裡面其實都有十法界天台所說的「百界千如」,十界裡面,每一界再分十個法界,就是一百界,一百界裡面,每一界又分十個法界,如此分下去,無量無邊,無非都是造作善業多少不同,感應的道就不同。

  這也就能夠解釋,同樣是人,差別為什麼這么大?人當中,福報智慧生活環境,所遇到的種種緣差別如此之大,都是因為善惡因果關係,而這種因果不是別人給予的,正是自己造作的。同時,因果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既然是這樣,就有既定和改變兩種可能性。過去所造作的,當下所承受的,是屬於既定,這是一對已經發生因果,而當下所承受的,如果能明了它將是未來的因,則還有機會這個時候修因得果,也就是從當下開始,使身口意三業的造作符合我們未來所想要趨向的那個道。

  佛教真實的教育,對每一個眾生來講,接觸到佛法將開啟全然不一樣的生活境界。接受那些已經發生的,努力營造那些還沒有發生的,這是最為積極的態度。真正的佛弟子,在遇到生活中種種境遇的時候,那才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現在很多人很脆弱,自殺的很多,國際社會都在積極想辦法減少自殺率。最好的辦法大家都學佛吧。在佛教徒當中,鮮有人自殺的。有人說是因為佛教中說自殺的人死了痛苦,每七天都要重複自殺時的痛苦,所以嚇得都不死了。實際上,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佛教徒知道什麼是坦然接受的,什麼是可以努力改變的,一切都是自己造作的因果,還有什麼要痛恨的人世界嗎?既然還有一口氣在,都有機會讓自己所處的境遇產生改變,甚至超凡入聖在一念之間,還有什麼奇跡是不可能發生的嗎?佛弟子們時常能感受到佛菩薩加持力量喜悅常常在內心涌動,根本不會去自殺,我們珍惜生命,我們要用自己生命和佛菩薩做同一件事,讓一切眾生獲得最終的幸福,誰會去自殺呢?

  那麼同樣的道理,消除戰爭,消除種族歧視,最好的辦法大家都學佛吧!縱觀人類歷史,唯有佛教從未主動發動過侵略戰爭佛教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精神難道不是最好的消除戰爭,消除種族歧視的辦法嗎?難怪湯恩比博士說:二十一世紀,唯有中國孔孟之道大乘佛法可以拯救世界

  這部十善道經》雖然在佛法教學裡屬於基礎科目,可是要知道,這部經典既通初學也通圓滿如來果地,這是圓融的。從初發心開始學佛,一直修到阿羅漢菩薩,到如來果地,所修的無非就是將十善業道圓滿落實,所以十善業里的每一條含義都非常深廣。所以經里這樣講,這是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所修的科目,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認真努力去奉行。

  凈土行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凈業三福是重要基礎凈業三福的第一條,特別提到要修十善業,可以說是基礎中的基礎不可以忽略。不要以為什麼都不管,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理上雖然能說得通,但是如果沒有十善業的基礎,即使念佛內心惡念不能去除,還是不能跟佛感應道交。

  「經」,是通題。不是每一部書都可以稱為經,必須內容上是講宇宙人生真相,而且是聖賢人所說,才尊為「經」。前面講過了有五種人可以說經,那不是凡夫隨便說的。通常古德用四個概念來解釋「經」,所謂「貫、攝、常、法」。

  「貫」是貫通,表明層次分明,非常有條理,前後呼應,貫穿一致。看一部經的條理,最方便的方法是看科判,科判是表達層次、結構的。佛說的經嚴密到什麼程度?可以達到多一個字多餘,減一個字就不圓滿程度

  「攝」是攝受。只要讀過佛經,原來曾經以為已經是巔峰之作的其他作品都相形見拙了。那些其他的作品,也都很有吸引力,但這種吸引力有限。經典自性的流露,攝受人心,吸引力強,一輩子不厭,生生世世都讀不厭。有的居士一天讀十遍《無量壽經》,年年堅持,日日堅持,越讀越歡喜,其他再好的文章都不會有這么大攝受力。還有的居士這一生當中,從未接觸過某部經,但是他拿起就能很流利的誦讀,彷彿從前練習過很久一樣,特別親切,特別熟悉,內心有種莫名的感動,這也是過去生當中曾經受持讀誦的結果。

  「常」是恆常、永恆的意思。經典里講的理論、方法是不隨時間、空間而改變的真理,無論在何時、何地去看,都是正確的。古人要修十善業,今人也要十善業;中國人得修十善業,外國也得十善業,善的標準是一致的,這是「常」。

  「法」的意思是法則。無論何時何處,任何眾生依據這個法則來修學都能成就

  具足貫、攝、常、法四個含義才能稱為「經」。當然除了這四意,還有比如說鏡子的意思,是來對照身口意行為用的,還有路徑的意思,是用來通向涅盤城的路徑等等。我們就不一一展開說了,總之對於「經」這個字,至少要知道具足貫攝常法四義。

  《佛說十善道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必須宣說的基礎科目,無論學哪個法門都要十善業道為基礎

  經題就報告到此地,下面解釋人題:

  [唐於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唐」是指唐代。這部經翻譯於唐朝武則天時代

  「於闐」是現在的新疆和闐,這是指明譯經者的籍貫。

  「三藏法師」,藕益大師的解釋是:「三藏」者,經律論也。經詮一心,律規三業,論開慧辯。以茲三學自軌軌他,名為「法師」。通達經律論三藏,並且能夠以經律論自軌軌他的法師,才能稱為三藏法師

  「實叉難陀」是譯經者的名字。翻譯成中國的意思叫喜學,喜歡的喜,學問的學,難怪他精通經律論三藏是因為喜歡學習。孔子說「好學近乎智」,好學的人智慧

  古人對於翻譯經典非常慎重,開悟大德才能翻譯經典,比如鳩摩羅什大師玄奘大師,當然還包括翻譯這部經的三藏法師實叉難陀。

  實叉難陀這位法師名字我們不陌生法師對我經典翻譯做出了巨大貢獻,膾炙人口的《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華嚴》也是實叉難陀翻譯的,這部佛說十善道經》也是他翻譯的。

  佛經當中提到的譯經人,一般來講是指譯主。翻譯佛經是個巨大的系統性工程,不是一個人坐在那裡隨便翻譯一下就可以完成翻譯佛經佛經的翻譯非常嚴謹,有層層的分工和把關,規模宏大的譯場往往有上千人,或是數千人,翻譯工作團體協作完成的,但是必須要有個負責人,稱為「譯主」。

  「譯」,就是把經典從外文翻譯成中文。這位法師並不是中國本地人,但是翻譯的經典的語句很流暢,中國人都很喜歡

  簡單的介紹過譯經人,我們來看經文

  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這一經文是每部經都有的的通例,講的是六種成就

  佛一生沒有立文字他在臨終的時候囑咐弟子阿難尊者,立下了結集經典規矩,就是每部經前面都要加上「如是我聞」四個字,正如我所聽到的那樣,意思是阿難所複述的,是他老師世尊釋迦牟尼佛那裡聽到的。

  依《大智度論》解釋,這四個字有無量義。

  「如是」代表成就

  「如是」,確實是這樣。增加大家的信心。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如」是真如、是自性,因為「如」是真如、是自性,所以才「是」。假若不真如、不是自性那就「不是」。

  從根本上來說,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區分的標準就在真如。符合真如自性就叫「是」,不符合真如自性就叫「非」。

  《太上感應篇》裡面,「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句話,做為善事善報那部分的總綱,「是道」和「非道」也是從符合不符合真如自性上來區分的。

  自性是唯一的真實自性以外的任何一法都不真實,「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為一切法都是自性顯現出來的,沒有真實的自體,既然是顯現的,就是虛妄,只有真如才真是,其他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都不真實

  佛非常了解這個事實狀況,所以他住在真如實相當中,所以佛住在「是」裡頭,凡夫被幻相所迷惑,所以凡夫住在「非」裡頭。一迷惑就造業,不知道自己執著的、所分別的其實是假的,不是真的

  如何從凡夫境界回歸到如來真如境界?那就要靠覺悟。一覺悟,徹底明白「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能夠觀照出這個幻相不真實,沒有自性,於是他就從幻相中回頭了,就能夠住在真如裡面,這個人我們就稱他為「覺者」。

  二、「如是」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從真如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這些法,那就是「如是」。佛所講的宇宙人生真相,無非就是「如是」兩個字,講真如自性,講與真如相應的這些事情

  聖人的教學,用的不是心意識凡夫的是意識聖人講的不是自己的意思,有自己意思的是凡夫

  所謂心意識,實際上是三個識,「心」是阿賴耶識,也叫第八識,有含藏種子功用;「意」是末那識,也叫第七識,會產生執著;「識」是意識,也叫第六識,會產生分別。

  八個識當中,第六識的活動范圍最寬,活動力量最強。它有時和前五識一起,對外在境界起種種分別;有時單獨向內起種種分別。由於從屬於六識的「思心所」的發動,身、語、意才構成種種活動。想要糾正錯誤思想和行為,要依靠六識中的「慧心所」來修習禪觀和智慧

  凡夫的是意識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聖人開了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是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對眾生是應機說法,所以聖人所說的叫「如是」,講的都是自性本來的東西

  「我聞」,代表成就

  「我」有兩重意思:

  一、表面的意思是阿難的自稱。

  意思是說阿難尊者在復講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內容。因為凡夫沒有證得自性之前,還要用心意識,自己就不隨便創造,所講的必須是聖賢的意思。那麼什麼時候可以離開聖人老師來講?自己證得自性的時候。其實證得自性之後,也不是講自己的意思,還是講真如本性的意思,十方諸佛賢聖都是一樣的。

  這是從表面意思來講的,那麼從真實的意思來講:

  二、真實的意思是代表自性

  真我不是色身的身體真我虛空法界。我們的身體就像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執著這個浪花是我,那就見不到大海。真我是大海,一切眾生都好比是浪花,都是真我的一部分。所以一切眾生都是自性的一部分,都是自性所現的。真正明心見性的人,見到了真我,一定會把一切眾生看成是自己,事非人我就此徹底消滅,得到真我之後就得自在

  「一時」是「時成就」。

  一時是指時間,卻不標明年、月、日、時。這是有深義的。現代科學已經證明,時間本身是一個抽象概念,只是人類錯覺而已。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時間長短是由物體運動的相對速度決定的。如果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間會變慢;如果等於光速,時間就停止了;如果超過光速,在理論上講就可以回到過去,所以時間本身並不是固定的。

  經中所說的「一時」,就是師資道合之時眾生這部經的因緣成熟的時候,正是佛說這部經的時候。在我們的概念當中,都會想到佛說這部經是大約三千年前的時候,佛也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這些時間的節點,聽起來好像很真實。實際上,如果一個人,他的善根真正成熟了,這一生能夠得度,佛會示現來為他說法對他來講,此生得值於佛,那就生活正法時期

  我們凈土宗第四代祖師,法照大師,唐朝人。法照大師於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四月到達五台山,得到善財童子引領,來到了大聖竹林寺,至講堂,見到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各據東西獅子座上,萬眾圍繞而為說法大師菩薩座下請問佛法文殊菩薩為他解答、開示開示完畢,二大菩薩同舒金色臂,為他摩頂受記。大師歡喜踴躍,作禮而退。於頃刻間,所有景象消失不復見,竹林也不見了菩薩也不見了大師內心悵然悲感,便於所在之處立石以為標記。

  以上這個公案不正是說明「一時」對於師資道合的當機者來說,正好就是那個時候,不早不晚,剛剛好機緣成熟的那個時候就是「一時」。

  若你正是當機者,靈山會上佛「一時」正在說法,你也可以入於靈山會上。

  如果一個人沒有善根,不肯接受佛的教導,即使見到佛也不能得度,對他來講仍然是末法時期,所以時間並不固定,得看一個人得度的因緣

  當下我們因緣成熟,修十善業道,這一生求無上菩提基礎在此時,那就經典所說「一時」。

  另外,凈土宗講「一心不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之時,也是「一時」,法界貫通,時間、空間都不障礙,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可以看到。

  史傳記載,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隋朝人。他讀《法華經》,讀到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時候入定了。結果到了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還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到了那裡就聽了一座,出定以後,他告訴別人:世尊講《法華經》的法會還沒散。

  當智者大師誦經誦到一心不亂的時候,時空已經不能障礙他了,世尊當年講《法華經》之時,正是他現在聽《法華經》之時,多麼奇妙!

  現代科學講可以進入時間隧道,回到過去或者去到未來。其實哪有什麼過去現在未來?作家張愛玲說:時間是無崖的荒野。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時間人類錯覺佛陀說:要離壽者相。不要執著這些時間的名詞,當我們用功用到一心不亂之時也能入於佛講經之時

  「佛」是主成就

  意思是表明這部經是誰說的,當然這部經是「佛」本人說的,「佛」指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娑竭羅龍宮」是處成就

  「在」字講得很有意思,不講佛住,而是講佛在。[在]和[住]不同。舉例來說明:你打電話問朋友:「喂,你在哪呢?」這個時候,你的意思並不是問你的朋友平時恆常的住址,不是問他家在哪。你的意思是問他現在隨緣在哪。他對你問話的意思,是心領神會的,他會回答說:「我在法海寺聽經呢」。

  同樣,佛在,也有隨緣的意思,佛是無住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非要說佛的住處,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當下就是。我們迷惑顛倒,看不到當下就是一真法界。佛跟我在一起,他也是住一真法界,我們還是住六道輪迴

  佛住一真法界,看見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他就應機說法,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有應就是「在」,這里的眾生因緣成熟他就在這里說法;這里眾生因緣沒有成熟,他就不在這里,他隨緣現身。能夠隨緣,就自在

  「娑竭羅龍宮」,「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鹹水海。大海的水咸且苦,它代表苦海,一切世間就像苦海一樣。「龍宮」,這是大龍菩薩道場,這位菩薩法身大士

  「龍」代表千變萬化。「龍宮」,是一個道場代表我們現前的社會。大苦海里這些千變萬化、形形色色的眾生代表我們社會形形色色的人、物。

  龍宮到底有沒有?現在科學探測並沒看見龍宮,要知道空間有多維次,六道也在不同的維次空間,不同的維次空間,哪怕是交錯在一起,你也看不到。看不到不等於就沒有。

  「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這是成就

  眾成就是介紹聽經的大眾。「比丘」是受了具足戒的出家男眾。在比丘前面冠上「大」字,說明他們不是一般比丘,是「大比丘」,指大乘菩薩示現。「眾」字還代表僧團,有六和合的意思。如果一個團體修六和敬,能稱之為「眾」。六和敬裡面,「見和同解,戒和同修」這兩條最重要。以《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為基礎起修,共同以聖賢人老師,以相同的科目學習,統一思想,統一認識,這樣才能修六和敬。

  六和僧團里的大比丘眾有八千人。還有「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八千大比丘眾組成的六和僧團,加上三萬二千大菩薩,合起來總共四萬人。匯聚在龍宮,聽佛講《十善道經》,這是一個殊勝法會,佛很高興說出這個大法

  至此,我們介紹過六種成就。所謂六種成就就是講六種緣。[六緣不具,教則不興],一定要有六種緣,教學才成就,所以稱為六種成就。可見得一部佛經能夠弘傳出來,需要多殊勝不可思議因緣。本經的序分就介紹到此地。

  接下來開始學習本經的正宗分,序分好比一篇文章的序言,正宗分好比一篇文章的主幹,主要的內容都包含在正宗分當中。

  接下來開始學習本經的正宗分,序分好比一篇文章的序言,正宗分好比一篇文章的主幹,主要的內容都包含在正宗分當中。

  在講正宗分之前,我們先把正宗分部分的科判簡單大眾作一下介紹,使令了解正宗分部分的脈絡結構。

  正宗分部分可以分為四段。

  甲二、正宗分(四):

  乙一、總示業果妙理。(從總體上開示業果唯是由自心造作變現)

  乙二、特示十善業道。(特別指示能斷除一切惡道苦的正道——十善業道)

  乙三、廣申依十善庄嚴萬行。(廣大申明以十善業道為所依,庄嚴菩薩道的萬行)

  乙四、結贊十善為五乘共依。(總結贊嘆十善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五乘修行共同的所依,或者說五乘道果都必須依止十善業道才能成就)

  我們先看第一段:

  乙一、總示業果妙理。這一段又分成三小段。

  乙一、總示業果妙理(三)

  丙一、正明

  丙二、舉證

  丙三、勸修

  第一個小段正明當中,再分成二小段:

  丙一、正明(二)

  丁一、指示妙理

  丁二、教誡修善

  指示妙理這個小段,又再分成三個小節:

  丁一、指示妙理(三)

  戊一、明世俗業果唯心

  戊二、明勝義心即無心

  戊三、結成萬法自性如幻

  好了,科判是很詳細的,或許你們現在聽起來有些復雜,幹什麼分那麼多次?實際上要學會用科判學習經教的方法,學會之後,感覺整個經文的結構環環相扣,每一段,每個字都不多不少,呈現出前面講的貫攝常法四意,法味無窮。

  對於在座的各位佛學院的學生們來說,更是要掌握用科判的方法,對自身學習以及將來法利生來說都至關重要。科判能使你邏輯清晰,一直握著這條就不會偏離,你學的明白,講的明白,聽眾聽得明白。

  我們來看下面的經文這一經文屬於戊一、明世俗業果唯心。說明世俗業力果報都是唯心所造的。

  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爾時],是講聽經的四萬大眾因緣成熟,聚焦在娑竭羅龍宮。[世尊]指釋迦牟尼佛。就在此時,世尊告訴龍王世尊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世尊用這簡單的幾句話出了六道輪迴原因

  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正是大乘經裡面所說的「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眾生生活境界都是像《華嚴經》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宇宙本體,它能夠現宇宙境界;唯識所變的「識」,就是心想,因為眾生心裡的想法念頭不一樣,因而身體造作、語言的造作、意念的造作就不一樣。身口意三業當中,意是主宰也就是意業的念頭決定著我生活環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