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現觀庄嚴論》講記十六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寅六、六地之修治:

  施戒忍精進 靜慮慧圓滿

  六地主要依靠般若波羅蜜,而不住於輪涅的現前地。現前地主要是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現前的是什麼?現前的是輪涅平等境界。其十二種修治包括:

  圓滿六法(六種波羅蜜多)。

  (一)將一切所有布施他眾。

  能將一切所有的布施給他眾,具備這種能力

  (二)放棄自私作意的持戒

  沒有自私的作意,不是為了自己,也不圖回報,這種持戒。這里主要是為了自己的心裡遣除自私的作意。

  (三)不畏懼空性的安忍。

  主要是對空性的義理沒有任何的畏懼。這叫安忍。

  (四)喜愛布施精進

  比如說做布施的時候心裡特別的歡喜。其實上供下施時,以特別喜悅心情,自己很甘心情願地做才是如法的。

  (五)對布施一心專註的靜慮。

  即心不散亂

  (六)了知布施功德智慧

  了知暫時和究竟的這些功德屬於智慧

  以上述六波羅蜜多的次第,而實現遠離六法,徹底圓滿

  於弟子麟喻 舍喜舍怖心

  見求無愁戚 盡舍無憂

  雖貧不厭求 證得第六地

  (七)捨棄於弟子聲聞道果的喜好

  喜歡聲聞和緣覺的果位、意樂要捨棄。

  (八)捨棄於以麟喻所表示的獨覺之喜好

  捨棄想獲得獨覺的果位,喜歡獨覺的境界,對這方面修法有意樂,要捨棄。

  (九)舍離怖畏甚深廣大空性之心

  (十)看見乞丐前來索要求討,也無有愁惱憂戚之心

  捨棄對乞丐的索求生起憂愁之心

  (十一)即使將一切所有完全舍盡,也無有憂愁追悔之心

  若有乞討者經常來討要,心裡易生煩惱。一個真正的菩薩不會這樣。《入行論》里講,當他聽到有乞討的聲音,就心生歡喜,這種喜悅遠遠超過阿羅漢入定時候的禪悅。我們哪有這樣的喜悅啊?阿羅漢入定時產生的喜悅叫禪悅,世間任何一種喜悅都無法與之相比。

  (十二)雖然自己貧困交加,也不厭煩或者捨棄他眾的乞求。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但若有眾生來討求,也會盡量滿足眾生願望

  依靠令道生起圓滿六法,以及於非道的遠離六法這十二法,就能真正證得第六地的果位。

  這個是菩薩第六地。接下來是第七地。

  寅七、七地之修治可分為二:一、二十種所斷;二、二十種對治。

  卯一、二十種所斷:

  此處從能斷所斷的角度來講的,先講二十種所斷,再講二十種能斷。

  依憑與唯一行道的關聯,唯一行道指八地,與八地關聯。八地開始是清凈地,七地是不清凈的地,由於他的所斷中還有煩惱,所以是不清凈地。

  而超離於相執之遠行地[七地]的所斷包括。這是遠行地。關聯八地,可以徹底斷除煩惱障。他的境界智慧方面比較超勝。再接著講它的所斷:

  執我及有情 命與數取趣

  斷常及相因 蘊界並諸處

  (一)對我執著;「我」即我相。已經到七地了,但是煩惱還沒有徹底斷除。七地是要徹底斷除煩惱障,斷除對一切法的執著尤其是自我執著這是所斷。

  (二)認為「這是男人這是女人」,或者執著於具有情感之生命有情執,也叫眾生相

  (三)執著能住於三界同類界 、根、心(六根、六識)之所依不滅而住的命執(壽命相);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四)將一切種子之心執著為補特伽羅[數取趣];儲存一切種子之心。比如唯識宗所承許的阿賴耶心為補特伽羅這種執著

  (五)今生死亡以後,則相續斷滅的執著;

  (六)自他永不毀滅成立的常執;自他,自我也好,他眾也好,對其永不毀滅的常執,也是我們講的常見。

  (七)取捨之相執;執著這是所取,那是所舍。比如善惡是非,對這些相的執著

  (八)對能生果法之因——三乘三種姓的執著;

  以三乘之種姓,可以獲得三乘果位。

  (九)對依靠眾多的累積而成為蘊的五蘊之執;很多法累積而成的叫蘊。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要斷除對這些的執著

  (十)對具備因或者種姓以及種子之義的十八界之執著;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十一)針對以二取的方式而成為令識、境未生者新生,已生者增長之門的諸十二處的執著;十二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住三界貪著 其心遍怯退

  於三寶屍羅 起彼見執著

  (十二)對於真實住處——從外器世間的共業之惑,以及內有情世間的自業之惑中產生的欲、色、無色三界虛妄分別執著

  無論外器世界,還是內情眾生,這些行相,都是以共業產生的,也有以個業產生的。大家共同感受的這些都是共業,自己不共的感受都是個業。由此而產生了形形色色的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對世界妄加分別執著

  (十三)以貪欲愛染惡見而對三界進行取捨的貪著。

  (十四)認為自己無法獲證一切種智的內心遍布之怯懦退縮。

  對自己沒信心,認為無法獲證一切種智——佛的智慧,心裡有怯懦退縮,這樣一種心理狀態

  (十五)對佛陀的見執,特別執著佛的相。

  (十六)對正法的所緣見執。

  (十七)對僧寶的實執見。

  以上三種即為三寶執著

  (十八)對戒學屍羅生起彼等戒律之見的執著

  對戒學也是,認為這是我要受持戒律,心裡起分別念,執著於這些相。

  以上所述,即為以耽執而分別三輪的執著

  諍論於空性 遠空性過失

  由離此二十 便得第七地

  (十九)妄言自性並非為空性」,而對一切法的實有執著,或者因懷疑而對空性進行諍論;這種執著也會存在,但應該是很細微的。這個時候是七地,都是俱生的執著

  (二十)因妄執空性之相與實有等等,而認為緣起方便存在著與空性相違的過失,不能通達緣起空性現空雙運之平等性。

  其實現空是雙運的,都是平等

  上述二十法,即為七地之所斷。無論是誰,只要依靠斷離此等二十法,便能像趕走竊賊、緊閉房門一般證得第七地的果位。

  以能斷斷除所斷,是一個比喻。比如家裡有賊,要把賊趕出去,門關牢。以能斷來斷除所斷,以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能斷勝利,所斷已斷。

  講了二十種所斷,下面要所斷的對治。

  卯二、(二十種對治):

  知三解脫門 三輪皆清凈

  大悲執著 法平等一理

  因為上述彼等二十種次第所斷,是以此等對治依次破除的,所以我們應當了知其分別之對應。上面講的都是所斷,下面是能斷,能對治的法,自己要對應。

  (一)了知輪涅一切萬法自體空性離戲;前面對自我執著,以這種智慧斷除對自我執著、一切法的執著

  (二)因萬法自體空性離戲而不執於相;不執於眾生相。因為萬法自體空性離戲,遠離一切戲論,故不執著眾生相

  (三)無有愛染三界之願;對三界無有貪執。

  以上三者,為了知空性、無相與無願三解脫門。

  已斷除前面講過的對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的執著

  (四)以所作、能作與作業三者之三輪不可得而使內心悉皆清凈

  三輪所作、能作、作業三輪都不可得,三輪體空。

  (五)希望眾生遠離痛苦大悲

  希望所有眾生遠離痛苦大悲心。大乘行者心裡自然就有這樣的願望,對一切眾生,無論是親人還是仇人,都一樣,希望所有的眾生都遠離痛苦具足這樣的大悲心。

  (六)於任何法都無所執著;不著任何的相。

  (七)通曉有寂諸法平等性。

  有是輪迴,寂是涅槃,輪涅平等心。此岸即是彼岸彼岸即是此岸,這就是輪涅平等。對輪涅平等真理有這種覺受。

  (八)了達諸乘究竟為一乘之理趣的一理。

  在講《三戒論》的時候講過,諸乘究竟都歸為一乘。

  《現觀莊嚴論》是大乘顯教,但我們講《三戒論》的時候,最後都歸密乘,尤其是歸阿底瑜伽大圓滿

  知無生知忍 說諸法一相

  滅除諸分別 離想見煩惱

  (九)知曉名色原本無生

  這是從名色的角度講的。色應該是法的自體,名是名稱。一個是實有,一個是假立。但是在這里,知曉名和色所攝的一切法本來無生。我們講中觀的時候講過,一切法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自他生,也不是無因生,所以都是無生

  (十)以不懼怕三界自性離戲之甚深法門而了知法忍;

  法忍是對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自性離戲,自性離戲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對這種甚深法義心裡沒有任何畏懼,了知法忍。

  (十一)因所知諸法無有能所二取,而宣說大乘方便一相之理。

  遠離一切相,遠離能取所取,叫一相之理。大乘方便之道為一相之理,遠離一切相。什麼叫一相?遠離二取,能取所取。遠離一切邊叫「中」,有沒有中?沒有。「觀」是智慧的意思,這種見解中觀

  (十二)滅除對能所之相的諸種分別。也是能取所取的分別。

  (十三)遠離常、樂、我、凈四顛倒想,壞聚見、邪見等諸見,以及貪、嗔、痴等煩惱

  這是凡夫思想都是顛倒的。一切法作為對境,無常的視為常有,痛苦的視為快樂無我的視為有我不清凈的視為清凈這叫四種顛倒想。我們現在要破的、要放下的就是四種顛倒想。

  一切法是無常的,剎那剎那當中生滅,但我們不知道真相,把一切法視為常有了。有的人辯解說,我沒有視為常有,我也知道這個柱子有一天會壞,人總有一會死。這里說的並非此意。如果你不明白剎那生滅道理,把昨天的人和今天的人視為一個,昨天柱子和今天的視為一個,就已經視為常有了。

  將痛苦視為快樂。在六道輪迴中只有痛苦沒有安樂,但是我們經常把苦當成樂,導致我們沉浸在這虛幻的顯現中。

  無論是法還是人,以智慧觀察都是沒有自性的,都是無我的,但我們都視為了實有,這就是無我視為有我

  將不清凈的視為清凈,由業和煩惱產生的都是不清凈的,但是我們把業和煩惱的產物視為了清凈,愛不釋手,我們特別執著身體,甚至執著身邊的人這都不清凈的視為清凈

  以上就是常樂我凈四顛倒。

  還有壞聚見,對五蘊視為「我」的執著,邊執見,前面講過五種見以及貪嗔痴等煩惱,要遠離這些。

  奢摩他定思 善毘缽舍那

  內心善調伏 一切無礙智

  (十四)在利益他眾眾生方面,以遍智作意而一心一意專註修持的三摩地[奢摩他];

  能夠獲得遍智的果位,才可以真正普度眾生,為了獲得這樣的果位,一心一意專註修持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禪定

  (十五)在通達佛陀之身如同幻覺的勝觀[毘缽舍那]方面具有善巧。

  (十六)通過修習法無自性獲得寂靜,從而完善地調伏內心

  一切法無有自性內心格外寂靜

  (十七)以修習二諦,而成就對色等一切諸法的無礙智慧這是智慧

  非貪地隨欲 等游諸佛

  一切善現身 共為二十

  (十八)能證達任何法都並非所耽執的貪愛之地智慧

  證達任何法都並非是所耽著的——不是可以耽著的、貪著的,這種智慧

  (十九)隨心所欲地以幻身同時依靠神通遊歷諸佛之其他剎土。

  要去親近諸佛,以種種神通,游覽諸佛的剎土,同時也親近諸佛,獲得諸佛種種教授

  (二十)針對聲聞、緣覺、帝釋、梵天的調化對象,為了分別以相應的聲聞、緣覺、帝釋、梵天形象為其說法,而善於在眷屬眾會中示現一切教主身體的身自在。以種種形象度化種種根性的眾生

  要度化聲聞、緣覺這樣種姓眾生,就要示現聲聞緣覺;度化帝釋王、梵天王這些天界眾生,這種富貴之人,肯定要示現,天界的身相;度化人間眾生,要示現人的形象尤其是示現國王形象眾生是不一樣的,比如,菩薩為了調伏眾生也有畜生道,以狗、貓的形象示現的,還有以鬼、魔的形象度化鬼道眾生的。所以菩薩以種種形象度化眾生

  以前有這樣的公案,佛身邊最有攝受力的弟子,想度王宮的人,但是沒有度化成功。後來佛派文殊菩薩去那裡,文殊菩薩示現跟他們一樣的人,吃喝玩樂,最後把他們都度化了。以各種形象眾生這叫自在。佛都是這樣的。

  以上所述,共為二十種對治修治。斷二十種所斷的對治修持,屬於七地的境界

  寅八、八地之修治:

  第八地——以著力於相與無相兩種想不可動搖的不動地,其八種修治分別為:

  為什麼叫不動地?有相無相都不分別,不動搖叫八地。八地的修持有八種。

  知諸有情意 游戲神通

  修微妙佛剎 觀故親近

  (一)以專註之心而徹底了悟諸等有情心與心所之心行優劣。

  以這種專註之心禪定,可以了知他人的心,是善是惡,是正是邪。

  (二)為了前往諸佛住世之十方世間界拜見佛陀,而以諸神變神通示現游舞游戲

  我們在《極樂願文》里講過,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出現神通,以神通可以到其他佛剎土,親近其他佛剎土的佛陀

  (三)自己為了修鍊佛剎——所依諸微妙外器世間。因地的時候要修清凈剎土,微妙的外器世界。而對三千大千世界以捨棄轉輪王位等等來修積資糧,並對此無所執著

  三千大千世界都要舍掉,轉輪王的身份都要舍掉,為了積累資糧,修清凈剎土。心清凈剎土則清凈。為了修心地清凈一切都可以舍掉,哪怕是轉輪王的身份,無一例外。現在學佛人,心中有很多不舍,找生活工作借口。不是說了生活中可以修行工作中可以修行么?如果找借口有一無常顯現的時候,都萬般無奈,痛苦至極,甚至會錯過解脫機會,要墮落,要感受無窮無盡痛苦。但人都是愚痴顛倒、本末倒置的。

  (四)為了觀察摧伏外道等等並宣講清凈妙法正法所緣之故,而親近依止佛陀

  知根凈佛土 安住如幻事

  故思受三有 說此八種業

  (五)以安住十力並生起天眼方式來了眾生之根。佛具備的十種功德叫十力。這時他還沒有產生佛的境界,但有相似的。眾生根基就靠這個。傳法也是傳與眾生相續相應的法,才會受益。

  (六)為了清凈能依內有情世間之佛土,而以眾生相續可得之理使一切眾生心情愉悅。

  修清凈剎土,到這個清凈剎土裡的有情眾生都是清凈的。如同當年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樣,他修成了極樂世界,同時發願,無論是誰,如果能一心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到西方極樂世界

  (七)在所有入定出定中,都安住於不執著任何如幻之法的禪定

  (八)為了利益他眾,特意以自在而領受不可思議之三有或輪迴

  三有和輪迴是一個意思。菩薩是因為業力,而是因為願力到三有的任何一處眾生菩薩是乘願再來,為了度眾生,以種種形象都可以。

  以上就是八地的八種修治。

  寅九、九地之修治:

  第九地——因善於開闡正法而獲得無礙解之賢善智慧的善慧地,其八種修治分別為:

  無邊諸誓願 了知天等語

  辯說如懸河 入胎最第一

  (一)以圓滿修持六度成就並發起普賢行願等無邊諸誓願

  此時發願特別超勝、超出。我們現在念的《普賢行願品》,其實裡面講的很多都是聖者境界,只有到一地菩薩的時候,才能真正發出這些願,到九地菩薩的時候這些願才能圓滿

  (二)以詞無礙智而了知天、龍、葯叉、乾達婆等無邊異類眾生之語言。

  這也是《普賢行願品》里講的語自在。真正證悟了大空性,修行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這時一講,不同種類的眾生都能聽到。《普賢行願品》里講:「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以各種語言而宣講佛法,是不是所有語言——英語、德語、法語都會說了?不是這個意思。達到這種境界菩薩神通力,他一講法,比如用漢語講,這里有其他道的眾生也能聽到,而且聽到的都是自己的語言這是一種神通力。

  (三)以辯才無礙之智而使辯說之詞猶如不盡懸河般滔滔不絕

  修行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就有了這種大神通。

  (四)伴隨著神奇瑞相與眾多吉祥,而故意入於像摩耶夫人一樣的賢善娘胎的,最為第一之入胎。

  以白色大象形象,伴隨著各種瑞相入胎。這個也是很神奇、很不可思議的。是不是菩薩都要跟當年釋迦牟尼一樣入胎?不一定,但是都已經成就了這樣的境界圓滿了這樣的功德,都具足這樣的能力。修到一定層次的時候,入胎也是可以自己選擇的,因為是乘願再來,會看應該在什麼地方,以什麼樣的人父母,還有種族、親屬等。

  種姓圓滿 眷屬及生身

  出家菩提樹 圓滿功德

  九地、十地跟成佛很近了,所以具備跟佛相似的功德

  (五)為國王以及大娑羅樹婆羅門等等之類的種姓

  當年釋迦牟尼佛也是選擇了剎帝利種姓國王父親他是凈飯王的兒子。當時印度特別重視種姓印度的剎帝利、婆羅門都是比較高貴的種族。他自己具備這些功德,但不一定都選擇這樣的種姓菩薩為了度化眾生,雖然已經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功德,但不一定會示現。他具備神通也不一定會示現神通。示現是給眾生看,有些所化眾生看到,這就是示現。

  (六)為能仁日親等等之類的家族

  能仁日親叫釋迦族,屬於高貴的種姓

  (七)父母七代親族悉數圓滿男女皆無過失

  父親母親方面,七代親族悉數清凈圓滿男女皆無過失

  (八)擁有對自己言聽計從的眷屬

  真正修到九地時,自然就有了這樣的眷屬成佛自然就有自己的所化眾生眷屬

  (九)具有整個世界充滿光明等奇特瑞相的降生[生身],也即其降生能獲得帝釋王等眾天尊的贊嘆、散花等諸天之恭敬禮戴。

  (十)具足諸佛、凈居天人勸請,眾多天人依次頂戴的出家;

  當年佛陀就是因眾多天人依次頂戴而出家的。佛陀降生、出家都有很多天界眾生護持,諸佛天人也勸他出家,護持他修行

  (十一)具足根以黃金、莖以琉璃、枝以七寶、花以珍寶等等而成的,如同如意寶一般的阿輸陀樹等菩提樹;

  此處想表達的主要是珍貴稀有之意。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菩提都是由各種珠寶組成。講極樂世界時也是如此,為了讓眾生歡喜,暫時講的不了義法。當年佛祖釋迦牟尼佛就是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的。

  (十二)圓滿所依佛陀、能依十力等諸種功德

  所依是佛陀,能依是十力——佛具足的、不共的十種功德

  以上所述,即為九地的十二修治。

  丑二、從果的角度宣說十地

  初地到九地,都是從地的角度宣說的。十地是從果的角度而宣說的。

  頌詞「超過九地已」中所謂的「九地」,是指

  (一)聲緣種姓者住於資糧道與加行道種姓地;

  第一個種姓地,指聲聞和緣覺。聲聞和緣覺的資糧道、加行道都屬於種姓地。

  (二)果向位從上往下順數第八位的預流向之八人地。

  第二個是八人地。小乘有八個成就,最高的是阿羅漢,從阿羅漢往下順數第八位,指預流向。預流向和預流果不同,預流向是即將要獲得預流果的階段

  (三)圓滿我等十六行相的預流果之見地

  第三個是預流果——小乘的預流果之見地圓滿我等十六行相。

  (四)斷盡大多數欲惑的一來果之薄地。

  第四個叫一來果之薄地。

  (五)(遠離)貪欲不還果之離欲地。

  第五個叫離欲地,也叫不還果。

  (六)具足應作已作等聲聞十五功德阿羅漢已辦地。

  第六個是最後的阿羅漢

  (七)後三向之聲聞地。

  第七個是聲聞地,指後三向,也就是一來向、不來向、阿羅漢向。

  (八)證悟緣覺果位的獨覺地。

  (九)從極喜地直至善慧地的菩薩九地,合稱為菩薩地。

  第一初地叫極喜地,第九地叫善慧地,從一地到九地都是菩薩地。

  上講了九地,這九地不是指初地到九地,而是指預流向、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聲聞地、緣覺地、菩薩地,是超過了這九地。

  超過九地已 若智住佛地

  應知即是 菩薩第十地

  智住叫佛地,但其實這個也是菩薩地——菩薩的第十地。

  已經超過上述九地,(功德境界智慧已經超越了前述的九地),並圓滿具備以上九地之斷證功德的(十地)智慧,雖然也屬於菩薩地(有學道),但此地的菩薩在後得之際(出定的時候),已經能示現佛陀化身,其事業也與佛陀無有差異,所以也算是住於所安立之佛地。

  十地也叫佛地,實際住佛地了。他不菩薩境界嗎?為什麼說佛地呢?因為後得之際時,可以化現佛的神通、佛的身,其事業佛陀無有差異,所以叫佛地。其實不是真正的佛地。

  我們應當知道,此地從意義上來講,因為並不是真正的圓滿正等覺佛(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地,所以是菩薩地。

  由於其如祥雲一般的三摩地(此時獲得了各種三摩地)與陀羅尼門周遍若虛空般之智慧,因而也稱之為是第十「法雲」地。獲得了陀羅尼門和各種三摩地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的智慧,所以十地叫法雲地。

  十地也是入定有現之地,其他地入定的時候是無相的,但十地是有相的。因為有些論師認為:「此地雖然已入於真如法性,但也如同佛陀一般可以有現象。」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十地跟佛的境界特別相似,即將要進入佛的境界了,所以有相似的入定出定,有不分入定出定的境界,所以入定也是有相的。

  由此可知,在出定入定無二,二諦雙運之際,於如實現見法性之智慧自現前,現象不滅自然出現的。

  此時是真正二諦雙運,沒有出定和入定的區別,他見的是空性。但是也無礙地出現這些顯現,具備這些顯現,二者是不矛盾的。十地的時候也有這樣相似的境界,所以說十地的境界是有相的。但是有些論師是不這樣承許的。

  有學道聖者(十地菩薩是有學道聖者,是因地的菩薩)在入定之際,是以空性為主,所以他們的入定狀態無相的。在出定時,又是現象為主,如幻如夢。若出定入定二者雙運(一味一體),這就是佛地。其實佛法里講的雙運都是一味一體的意思,不是兩個在一起、捆在一起。之前在有學道時,菩薩境界是有入定和出定的區別,入定是無相,出定是有相。

  因此,通達佛陀以如所有與盡所有二智現見之理(佛的智慧),與有學道之際入定有現無現並不相違的要點,是至關重要的。

  這是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意思是十地末的時候,還是有學道這個時候也有入定有現無現並不相違的要點。這個時候他的入定還是有相的,這是特殊的,其他的學道肯定入定是無有顯現的。但是十地的入定是無相的。

  以上共講了十地——初地到十地的修持,講的是資糧加行。這兩天講的都是難以通達的資糧修治——初地到十地所有的修治。

  子二、(對治資糧):

  主要講見道和修道。

  見修諸道中 所能取分別

  由滅除彼故 說八種對治

  此處講了八種對治。

  在初次現見法性(的見道),以及見道之後的修道入定中,(都分別需要斷除)作為各自所斷的染污(所取),以及其對治[清凈所取]的兩種所取(分別),加上補特伽羅實有,以及假立士夫的兩種能取分別(實有和假立的兩種能取分別),一共為四種分別。這四種分別又可以分為見道所斷的遍計部分的四種分別,以及修道所斷的俱生部分的四種分別,這樣一共有八種分別。這都是見道和修道的所斷,以見道和修道斷除這些分別念。對治資糧是這個。

  因為要滅除彼等(分別念)的緣故,而宣說了「見道與修道的八種無間道對治」,包括:有的屬於見道,有的屬於修道,講了八種無間道對治。前面講了無間道是正好對治這些所斷、分別念的,這叫無間道。下面八種對治都是無間道。每一道都有無間道、解脫道,這里主要講的是無間道,因為真正對治這些違品的是無間道。

  (一)證悟所取染污無相諸法之實有不可得這種智慧;

  (二)證悟從波羅蜜多直至(十八)不共法之間的清凈之法不可得;一個是屬於輪迴的法不可得,一個是屬於涅槃的法不可得

  (三)證悟阿羅漢、緣覺以及菩薩聖者等補特伽羅之實有不可得;實有的能取分別念。

  (四)證悟稱呼、名號、名稱、名言等(都是假立)設施處不可得;

  (上述四法),即為見道所斷分別念的四種對治。

  (五)證悟於一切法住與不住不可得;

  (六)證悟道與果不可得;

  (七)證悟預流(向)等補特伽羅之實有不可得;

  (八)證悟此等補特伽羅之設施處不可得

  (上述四法),即為修道所斷分別念的四種對治。

  以上總共講了八種對治,都屬於見道和修道,以見道修道斷除能取所取分別念。所取分別念分染污所取和清凈所取分別念。能取分別念分實有能取分別念和假立能取分別念。總共有八個,有屬於遍計的,也有屬於俱生的,但都屬於所斷。尤其屬於見道修道的,無間道對治違品,斷除所斷,這就是對治資糧,單獨講的。

  前面講資糧修行的時候也講了見道和修道,有的人可能會有疑惑:不用再單獨講了吧,有重複的過患。單獨講是有必要的,對治除了見道修道,其他還有沒有,眾生會有疑惑,為了遣除疑惑邪見。對治的話,見道和修道,有這樣的必要所以單獨講。

  壬四、(究竟的定生修行):

  定生是佛的果位。

  通過前面所說的能表一切種智(總共有十個)諸法究竟成就殊勝修行(他是最後的),其最終之果即為:能決定出生超越無住涅槃之一切遮障的大菩提果,而究竟的決定出生,也就是指佛地。也可以說,無間道金剛喻定(這是最後十地末的三摩地,斷除極其細微習氣障後就成佛了),加上從解脫功德角度而分的七法,此等八法即為決定出生修行

  所為及平等 利有情無用

  超二邊出生 證得相出生

  從總的方面而言,所謂的「所為」,也即究竟獲證前面所說的三大(大證、大斷、大心)。佛經中也以「以此大乘而勝伏諸天人與非人之世界」等而對此進行過宣說。

  從分別的角度而言(通過三大的特徵來說明三大),大心之特徵有三種

  (一)如同經中以「此乘等同虛空」等等所宣說的一樣,在以究竟智慧照見諸法平等境界而不動搖;

  (二)以無緣大悲(不是特地發的,不屬於分別念的),而徹底(令其相續)成熟,也即於十方三世無窮無盡利益有情;

  (三)在利益眾生方面,能無有功用勤作地不勞而成(任運自成之意)。

  一般人是先有想法,再去行動,但這里不需要這樣,是任運自成。

  以上講了大心的特徵是第一,平等;第二,以大悲心度眾生;第三,任運自成。

  大斷之特徵有二:

  (一)超離常斷(常邊和斷邊)或者有寂(輪迴邊和涅槃邊)二邊之決定出生;

  (二)從所斷方面講,三乘斷證之一切種姓,具有證得之相的決定出生。

  作為大斷之特徵,其能得(指特徵二) 所得(指特徵一) 的關聯在勝義中了可得

  一切相智性 道有境出生

  當知此八種 是出生正行

  大證之特徵有二:

  (一)現證以發心十種法所表示的所知一切種智[遍智,一切相智性](佛的智慧),在無學道有七種;

  (二)能與無學道不間斷地相結合的,接下來就是無學道,佛的境界。有學道金剛喻定的有境——無間唯一之佛道(第一剎那是佛陀境界了),便是道有境決定出生。

  我們應當了知,關於此等八種特徵,在《大般若經》善現品第十四中雲:「所得之關聯不成,以及一切相智道之決定出生 。」(這是出處佛經里都宣講了,)其中所要表達的含義也就是定生修行,決定出生正行

  佛經里講的是大斷、大證之特徵。真正的定生是三大,也是佛的境界。示現佛的境界修行,是最後的一個階段。表示遍智的十種法的修行成就修行這是最後的一個修行。然後就成佛了。

  第一品《遍智品》就講完了。這里主要講的是遍智,是通過因、對境來宣講的。其實遍智是佛的境界,是不可喻、不可言的,無法直接講。但是我們通過對境、因等其他方面來表述,就可以了知遍智。通過十種能表達遍智的法來表達遍智,這十種都有各自的法相。這次因為時間不夠,講得比較急促,只能略講。

  之前講的這些內容,若是有時間,詳細講,至少要講半年。麥彭仁波切的講義是解釋偈頌的,講得比較簡略,我們依講義講,比較簡單,但肯定不會有錯。只是有些術語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6月18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