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現觀庄嚴論》講記十八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己二、(廣講能得之道智)可分為二:一、道智之支分;今天是二、道智之整體。

  庚二、(道智之整體或能依道智之特徵)可分為三個:一、聲聞之道智;二、緣覺之道智;三、菩薩之道智。

  之前講的是道智支分,比如法器本性作用。今天講道智之本體

  道有三種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這裡說的道智,是通達並證悟道自性智慧。即通達,同時又證悟它的自性智慧自性也是空的,以無緣的方式緣取這些道,這樣的有境的智慧叫道之智慧

  辛一、(聲聞之道智)可分為二個:一、道之本體;二、道智之因法——順抉擇分。

  壬一、(道智之本體):

  這裡主要講聲聞的道智,阿羅漢所具備的現觀。菩薩通達阿羅漢通達的一切真理這是所知。能知,是把道視為空性、無緣。道之智慧菩薩相續中具備的智慧,也是菩薩境界。但此處所知是阿羅漢通達真諦,他的境界

  道相智理中 由諸四聖諦

  行相不可得 當知聲聞

  相關的佛經中直接宣說的,是無緣離戲的大乘之道也就是菩薩智慧境界;而間接宣說的是阿羅漢境界是為了攝受聲聞道的其他種姓者。作為菩薩也要了知阿羅漢所證悟的境界通達阿羅漢通達真理,並超越聲聞之道

  菩薩智慧的所緣是輪涅一切法,包括涅槃以及聲聞緣覺的境界,所以他要以了不可得方式證悟這些境界智慧

  首先他要通達阿羅漢通達真理。第一,為了攝受眾生眾生有很多阿羅漢種姓的,菩薩也要攝受他們,所以他必須要通達阿羅漢通達的這些真理,才有能力攝受小乘種姓眾生。第二,他也要了知阿羅漢境界,因為他知道了阿羅漢境界,了知聲聞道之後,就可以超越他。阿羅漢雖然是超脫輪迴的,但是他墮入了寂滅邊。所以對超越的對境——阿羅漢境界其所通達智慧要了知,才可以超越他。也可以這樣理解:菩薩境界智慧,涵蓋了阿羅漢和辟支佛所通達、獲得的智慧以及具備的功德。比如,菩薩緣取聲聞道的時候,遠離一切邊戲,所以緣取的時候以無緣的方式,將這些境界智慧也視為空性。

  在菩薩的道相智中,首先便是四聖諸諦的十六行相。關於十六行相,佛經里也講了,經書中也分別與「寂靜」……「病」、「癰」……相結合而作過分類與匯總的論述,可見聲聞菩薩的行相外境是一致的。

  另外,不可得的行相也是此等道智的特徵。菩薩不僅能如實了知並通達聲聞之道也就是如此」,還能進一步現見不可得也是無有自性的,這就是(菩薩)自證的殊勝之處。比如聲聞斷除十六種增益,菩薩要斷除三十二種增益,二者是有區別的。阿羅漢證悟諸法無我、諸行無常,但是對此他可以斷除恆常和有我的增益,但是不能斷除無我和無常的增益,還是不離分別。而菩薩不僅要斷除恆常和有我的增益,同時還要斷除無我和無常的增益。在將色等一切法證悟無常等方面,菩薩小乘有什麼區別,而菩薩小乘境界智慧,比如證悟無我無常,對這個增益也是要斷除的。

  我們應當了知,不可得的加行發心正行無緣與結行迴向三個殊勝,便是聖者聲聞之道

  菩薩聲聞的道相以及前行發心正行無緣、結行迴向,以三個殊勝方式攝持,以這樣的方式修行。他要斷一切增益,遠離一切邊戲,所以正行是無緣,對任何法,有境、對境、物質精神,所有的增益都要斷除,以無緣的方式緣取一切法,所以是正行無緣。

  前行是發心,後行是迴向,二者均屬於世俗諦的菩提心。前行發心殊勝和結行迴向殊勝,講的是做事開始的時候,要保持什麼樣的心態,結束的時候要保持什麼樣的心態。所謂「善始善終」,都不菩提心大乘道。

  正行無緣,即不執著於任何法,遠離一切邊戲。中間的過程是無緣,緣取任何法都以無緣的方式緣取,也就是有證悟空性的智慧,以這種智慧去面對事物。緣取任何法都一樣,以無緣的方式緣取。

  我們在加行里講的「三殊勝」,其實出處是在佛講的《般若經》里,尤其是在《現觀庄嚴論》里。彌勒菩薩、無著菩薩也是以般若經的內容來宣講的。所以,對於大乘修行人來說,三個殊勝很重要,做任何事,聞法、修法都不能離開三個殊勝,這也是菩薩修行時的心理狀態——緣取任何法都是以無緣的方式緣取。無緣就是不執著放下的意思。菩薩無常無我不凈也要放下也要以不可得方式去緣取。所以,菩薩要斷除三十二種增益。阿羅漢以十六行相來斷除十六種增益。

  接下來講十六行相。四諦是苦集滅道,每一個都有四個行相,共有十六個行相。以前講過十六行相。

  在四諦十六行相中,苦諦(的行相包括):

  (一)由於為因緣而生,所以是無常;

  阿羅漢了知了一切法是無常的。任何法都一樣,如果是依靠因緣的,就都是無常的。因緣和合而生都是無常的。

  (二)由於被業與煩惱所控制,所以是痛苦;

  一般凡夫,將苦當成樂,認為都是快樂的。其實沒有快樂都是業力煩惱所控制。有業力的牽引,就不會有快樂;內心煩惱也不會有快樂。為什麼說不是快樂而是痛苦,不是恆常而是無常?我們把一切法都視為了恆常,我們認為都是恆常的,一旦有了變化,就難以接受,甚至開始造業。

  色等一切法都一樣,都是無常的,不是恆常的,因為都是因緣而生都是痛苦的。我們視為快樂,然後去追求這個那個——都當作快樂,否則不可能追求。如果了知是痛苦的,還會追求嗎?不會的。我們執著、追求各種世間利益,就是沒有了知諸法的究竟實相,所以都是愚痴的,都當作是快樂,開始執著,去追求。這是一種顛倒的思維。其實都是業和煩惱控制的,都是痛苦的。沒有業力牽引不會痛苦,沒有煩惱控制你不痛苦。所以我們要擺脫煩惱,遠離業力的牽引。

  (三)由於以他我而空,所以是空性;

  一般普通凡夫為我與他都是實有的,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然後開始分別,繼而引發各種煩惱。通過中觀里講的理證去觀察,都是找不到自體的。人和法都一樣,都不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都是如夢如幻般的存在,所以都是空性。

  (四)由於自體之我不成立,所以是無我;

  我們都認為有我,有我就我見。認為有我就我執有我就有我所執:我的車子,我的房子。有我所就有分別、煩惱。我的車子別人不能碰,碰我心就不舒服。我的房子里不能隨便進人,隨便進人我就生氣。開始「我」的這個,「我」的那個,「我」的孩子,「我」的愛人……都出來了有我就有我所執,有我所的人,一鎖定我所的人就不允許別人看,否則我就舒服。我的孩子如果不爭氣,心裡就不舒服,也非常煩惱有我才有我所執,沒有我執不可能有我所執。但是有沒有這個我呢?沒有我我也是假立的,不是實實在在的。

  因為經書中認為空性和無我應當算一個,所以才會說「空性之相無我」,「彼等之相為寂滅」。按大乘教理來講,無我和空性是一個意思。但小乘里講的「無我」和大乘里講的「空性」不是一個意思。

  小乘里講的「無我」,僅指人無我,也是了知自我自性空的證悟與智慧。但大乘里講「無我」,不僅指人無我也包括法無我,一切法皆為空性,無我和空性的含義是一樣的。

  上述講的四種行相都是苦諦的行相。

  集諦(的行相包括):

  (一)如同愛染之病的因相;

  為什麼說因相?痛苦之因,會產生痛苦。愛染是貪慾貪慾之染,就如同病,生病了就肯定有痛苦

  (二)如同瘡癰的集相;

  不但生苦,甚至還會生種種苦,如同瘡癰。

  (三)如同毒箭的,能產生劇烈痛苦的(生相);

  產生種種痛苦,並且極其強烈又漫長。如同毒箭,能產生劇烈痛苦的(生相)。這個劇烈也是強度大,時間又長。

  (四)如同罪惡並成為後有[來世輪迴]之等無間緣的(緣相)。

  「緣」是來世還要繼續輪迴的無間緣。輪迴是連續而沒有間隔,是痛苦的。

  這是集諦所具備的四種行相。

  另外,苦諦與集諦的共同七相則包括:

  小乘不講這些,但是大乘里也講共同的七種行相。共同的七種行相都是哪些?

  (一)遭受還擊的逼切;

  (二)相續敗壞的有法;

  (三)不住的變動;

  (四)剎那的速滅;

  (五)因為是今生來世遭遇傷害之處,苦諦和集諦是傷害之處,所以可畏;

  (六)因為沒有遠離苦諦和集諦,非人(鬼神等)之侵害有機可乘,所以染病;

  (七)因為是四大紊亂等等的損害處,所以為死相。

  這七個行相是苦諦和集諦共同的行相。苦諦和集諦各自都有不同的四種行相。但是也有共同的七種行相,共有十五種行相。

  藏地的榮頓論師認為:在見道之際,就能以厭離之相來斷除苦集二諦共同的前兩相,即逼切和有法。見道之後是修道,在修道之際,就能以離貪本體來斷除接下來的動和滅兩相;在無餘涅槃之際(無餘涅槃是佛的境界,無餘涅槃之際是十地末尾),就能以所滅之本體來斷除可畏、染病和死相三種行相。這是在三個階段當中,所斷除的七種共同的行相。

  滅諦的行相包括:

  (一)痛苦滅盡的無我(凈相);

  (二)煩惱息滅的(滅相);

  (三)功德圓滿的妙相;功德圓滿叫妙。

  (四)遠離不凈等等的離相。

  其中出離於所斷的離相,又包括了空、無相、無願三解脫(此三種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其實表達的都是空性)以及無行四相。前面的凈、滅、妙、離,加上三解脫,一共為七相。

  道諦的行相包括:

  道諦共有四種行相。

  (一)涅槃之道相;

  (二)作為煩惱種子對治之如相;

  (三)現證內心實相之行相;

  (四)能永息痛苦的出相。

  這樣一來,(四諦之相就包括了)經中所說的苦諦、集諦分別有四種行相,加起來共八種行相,還有共同的有七個行相,共十五相,加上滅諦的七相,以及道諦的四相,一共為二十六相。這與小乘《俱舍論》中所說的十六行相之間,除了分別與匯集的程度不同以外,其實際意義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菩薩阿羅漢境界、有境智慧,也都證悟空性,以不可得方式緣取。

  壬二、(道智之因法——順抉擇分):

  順抉擇分,抉擇指的是見道,抉擇分指的是行道,加行道是見道的因。聲聞道的智慧,也是從大乘的見道開始安立的,之前不存在。這裡講的是因法,也叫抉擇分、加行道。先講了出處佛經里也闡述了相關的這些內容

  經中以「色……空,無二無別」所詮釋的,就是了知聲聞道的道智因法之一——暖位;

  色代表一切法。色聲香味觸法叫五蘊五蘊包括一切法。色等一切法,空是法的自性,無二無別。

  以「色(等一切法)……不可得」所詮釋的,即為頂位;不可得本體可得

  以「破色(色等一切法)……以常與無常等等之理而住」所詮釋的,即為忍位;

  這些特法也空。色是常的還是無常?色是清凈的還是染污的?都不住,都是空。

  以廣說「色(色等一切法)……不依於十地而住」所詮釋的,即為世第一法,也叫勝法位。

  十地是有境。不要說對境法,有境也是不存在的,十地的境界也是空性的。

  以上先講了一下出處佛經里也闡述了相關的內容

  聖聲聞道中 由色等空故

  空無別為暖 由彼無所

  許為至頂位 忍位於色等

  破住常等理 依於十地等

  由廣說無住 即名第一法

  加行道有四個階段:暖位、頂位、忍位、勝法位。

  了知聖者聲聞道的道智在相續生起之因是:

  (一)在大乘行道之際,以共相的方式緣於無常四諦,因色法等以色法等之自性而空的緣故,所以彼等空性諸法相互之間無有差異分別之相即為行道暖位。加行道還沒現量見到諸法的究竟實相,所以是以共相的方式來緣取的。色等一切法和法自性都是空的,是一味一體的。證悟這種境界叫暖位。

  (二)色等彼法各自之本體無有所得之相,即承許為修行抵達極至或者頂位。

  一切法不可得,無有自性本體是空的。徹底了知色等一切法自性空,這種證悟境界叫頂位。

  (三)對於色等彼法,以於恆常以及「等」字所概括的無常、恆常無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均不分別之理,而遮破以住於邊際的方式所進行的修持,即表示加行道忍位。

  色等一切法既不是恆常也不無常,不是清凈也不染污,沒有好與不好、美與丑等等,遠離一切邊戲的方式進行修行。一切法都不住任何邊戲——有無、染凈、恆常無常等等,以這種方式進行的修持。證悟這種境界叫忍位。

  我們應當通達以此所表示的,遠離三十二種增益的方法小乘墮入了寂滅邊,他了知的是無常清凈,就以這種方式進行修持。但菩薩不同,認為無常清凈也是不可得的,是空性的,不住任何邊戲。

  小乘要遠離十六種增益。十六行相有對境和有境,兩個都加起來就是三十二種菩薩不會墮入無常邊和清凈邊等邊戲,不墮入任何邊戲,遠離所有的邊戲。

  無常、恆常都是分別心假立的,有分別才有無常和恆常。如果沒有無常就沒有恆常,沒有恆常就沒有無常,都是相對的法,都不成立;凈和不凈也是如此,觀待不凈安立清凈,如果沒有不凈就無法安立清凈都是增益,所有的增益都要斷除。

  快樂痛苦也是如此,觀待痛苦而安立快樂,如果沒有痛苦也就沒有快樂。我們追求的是遠離分別的大樂,用「大」來形容,意思是遠離分別,是超越的。其實語言表達的都是邊,但是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形容。戲是戲論,分別的法都叫戲論。

  (四)經中以廣說「對於從依於十地等直至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一切萬法,均不以實有耽執而住」所詮釋的,即是所謂的世第一法。

  一切法包括菩薩的有境、十地菩薩境界,也是空性、不住、不可得的。《般若經》里講了,如果有比無餘涅槃殊勝的法,也是空性的。不會有比無餘涅槃殊勝的法,即使有,也是空性的。無論屬於輪迴還是屬於涅槃,無論是清凈的還是不清凈的,都是分別心假立的,所以都不離空性。我們追求的境界、超越的解脫都是遠離分別、遠離邊戲的,只能用真心來體會,不能用分別心。當我們真正遠離能取所取時,用自證自覺方式去體悟,自然會現前。之前,言思的範疇都是分別的,但是只能這樣,沒有別的辦法

  以上講了加行道的暖、頂、忍、勝法位。此處說的四加行不是四外加行,而是屬於大乘的道,大乘行人的一種境界——加行道。加行接下來就是見道——現證諸法的究竟實相,它的因或前提條件,之前的境界叫加行道。加行道之前還有資糧道,是以聞思為主,可以通過理論、邏輯去抉擇,屬於聞慧和思慧。加行道是以修證、修慧為主,但還是以分別心比量見,不是現量見。此時可以用以毒攻毒、以妄止妄的方法修持

  一般的學佛人根本沒有入道——資糧道。入資糧道的標志是什麼?相續中真正生起世俗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是特意發,也不是通過儀軌發。發和產生不一樣,真正有了,不通過儀軌受,不用特意發這樣的願,相續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你的相續中產生世俗菩提心的同時就進入了資糧道,但還屬於小資糧道。資糧道有小資糧道、中資糧道和大資糧道。一般情況下,以離一多因、大緣起因等中觀里講的邏輯去推理,抉擇諸法的究竟實相為大空性,對此產生了定解之後再去修行。抉擇、產生定解的階段是以聞慧和思慧為主。雖然有智慧,但要麼屬於聞慧,要麼屬於思慧,修慧很少。

  小資糧道、中資糧道和大資糧道的內容後面會講到:這三個資糧道是何種狀態,每個階段都要修行什麼。接著進入加行道,加行道有四個階段——暖位、頂位、忍位、勝法位。到暖位時,才會產生修慧,才能感受、體會到諸法究竟的實相,但不是現量,還是比量。修到頂位時相續中的善根才會穩固,再也不會斷善根,之前都有可能。即使在資糧道,若是不小心,善根也會斷掉,還會變成一個普通的凡夫,修到忍位時才會有保障,再也不會墮入惡趣。

  到勝法位的時候,即將要見了——現證諸法的究竟實相。勝法位在世間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殊勝之法,所以叫勝法位,也叫世第一法——世間第一的法。

  所以學佛修行沒有那麼容易。不要以為念了幾部經或者學了幾部論典,就覺得自己是不是已經到見道了。不可能的事!你的相續中有沒有產生世俗菩提心?如果沒有產生世俗菩提心,不可能產生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在見道時才產生的。相續中產生世俗菩提心時才剛入道——大乘的小資糧道。但也有特殊的人,這種人是先證悟,再產生菩提心。但這樣的人很少,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的,除了特別的利根者、具有大福報的人,一般人都是這樣的次第。

  由佛以現智 不見諸法

  以什麼證明?通過正量可以證明,但此處是通過佛的智慧證明。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不住呢?大家都讀過《金剛經》,裡面也講不住。不住任何邊,也就是空性的意思。

  其理由是:由於量士夫出有壞佛陀以現證遍知智慧,並未現見所知諸法諦實的緣故,所以(住法等等)不存在。

  以佛究竟的智慧觀察時,發現輪涅一切法都沒有自性,沒有找到一個有實質性的法。所以這是究竟的智慧。佛的遍智、究竟的智慧通徹一切法,任何實有的法都沒有現見,都是可得、空性的,所以不住。此處沒有通過理證,而是通過佛的智慧,以佛的境界來說明的。

  我們念發願文的時候,最後幾句是:「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佛所見到的,是不變的法性,也是不退轉的僧寶所證得的,這些都是諦實的。我們生起了定解,這就是加持加持是什麼意思?是證明。為什麼?有什麼正確的理由?因為佛就是這麼證悟的,法性是不變,法的自性就是這樣。不退轉的僧都證得了,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境界,現證。這都是加持。通過這些加持,以此證明這一切都真實不虛的。

  很多都不懂其中的含義,以為「佛法僧都給我加持讓我如願以償,讓我家庭平安讓我身體健康晚上中大獎……」這樣,法的意義就變味了,變成了世間法,你把佛法誤解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7月10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