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現觀庄嚴論》講記二十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庄嚴智度竅訣論》。全論分四部分,

  甲三、論義分二(乙一、造論分支;乙二、所造正論)

  乙二、所造正論分三:

  丙一、針對欣樂廣講者之八現觀分類分二

  丁二、廣講彼等之義分三

  戊一、廣講所抉擇之三種智慧三個

  己二、(廣講能得之道智)可分為二 :一、道智之支分;二、道智之整體。

  庚二、(道智之整體或能依道智之特徵)可分為三:一、聲聞之道智;二、緣覺之道智;三、菩薩之道智。

  辛三、(菩薩之道智)可分為二個:一、見道之道智;二、修道之道智。

  壬二、(修道之道智)可分為二:一、修道功用;二、具作用真實修道。

  癸二、(具作用真實修)可分為二:一、後得有漏修道;二、入定之自體無漏修道。

  子一、(後得有漏修道)可分為三:一、勝解修道;二、迴向修道; 三、隨喜修道。

  後得有漏修道還有其他很多種,為什麼此處只講這三個呢?

  第一,勝解修道可以讓相續中未產生的善根功德能產生。雖然能讓其他已產生的善根功德增長,直至圓滿,但主要是讓未產生的善根功德產生。

  第二,迴向修道主要是讓已產生的善根功德轉變為菩提支分——菩提之因。如果沒有如是的迴向,我們所積累的善根,以及獲得的功德都不會成為成佛之因,也不會成為菩提支分。

  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里講過一個公案有一位比丘有一天吃完飯,把剩下的飯菜做布施時,來了幾千隻鳥,當時他心裡生起了一個惡念:將布施善根功德迴向,願他將來成為一名將軍,這些接受布施的鳥都成為他的兵將,他可以降伏敵人。因為他以顛倒的心態做了迴向,後來他還俗了,真的變成了一個帶兵的將軍殺了很多人死後下了地獄。由此看出,我們做任何善事功德時,心態和意樂很重要善根的大小、清凈與否都在這兩點。若能如法迴向,我們所積累的善根,以及所獲得的功德都可以成為菩提支分,成為成佛之因。

  我們現在幾乎每天都在善事、做功德,但是我們的心態都不清凈,沒有以殊勝意念攝持,沒有如法迴向,所以沒有得到不可思議功德利益,自相續也沒有任何改變和提升。

  第三,隨喜修道是讓已經產生的功德,以及積累的資糧和善根迅速增長、迅速解脫、迅速獲得究竟的果位。

  所以這三個角度很重要,以此角度來講解有漏的修道——勝解修道、迴向修道、隨喜修道。

  丑一、(勝解修道)可分為二:一、真實之勝解修道;二、勝解修道功德

  寅一、(真實之勝解修道):

  總的來說,對於有漏無漏這兩種修道,智足論師則分別將其安立為「清凈世間智慧」,以及「出世間智慧」。

  他是這樣做分類的:有漏是出定時的智慧境界。無漏是入定時的智慧狀態

  勝解謂自利 俱利及利他

  當知此三種 各有下中上

  別別為三品 又以下下等

  復各分為三 共二十七

  勝解修道的主要勝解對境,包括果般若(究竟的菩提果,即圓滿佛果,是修行的最終成就,也是修行人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宣說果般若經典般若(文字般若),以通達若為目標之道般若三種。對這些殊勝修持生起勝解。

  道般若文字般若、果般若三者:文字般若和果般若是能詮和所詮的關係,將所詮的名字取給了能詮;道般若和果般若是因和果的關係,是果的名字取給了因。所以,文字般若和道般若都不真實般若,果般若才是真正的般若。但這是從究竟的角度來講的。此處也有一些不同的觀點

  此處先講勝解的果般若文字般若、道般若三種對境,它的本體是加行里講過的歡喜信心、欲樂信心堅定不移的信心三種特徵,即勝解修道應該具備這三個特徵。

  第一,對無漏的功德——三種般若特別的歡喜。第二,欲樂信心,即有想獲得的心。第三,勝解信心,自己如果精進修行,這些功德都能獲得,對此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比如通過文字般若能夠徹悟般若,通過道般若能夠獲得究竟的果般若。具備了這三種特徵的修行叫勝解修道。它的因是通過教證和理證,最後在自己的相續中產生勝解修道,並不是盲目地相信。

  勝解修道的作用是遣除邪念,讓自己相續中未產生的功德善根輕而易舉地產生。勝解修道是菩薩境界。見道以上的菩薩都屬於聖者,他們相續中的勝解信念是遠離一切邊戲的,因為菩薩是以三個殊勝來攝持一切法,此處也不例外。

  以上講的是心念力量信心,我們展開講了信心的重要性。不能盲目地相信,通過教證和理證產生勝解非常重要。當相續中產生了這種信解、信心時,一切的加持功德自然就會產生。信心是一切加持功德來源

  信心是對聖者所具備的無漏的功德善根生起歡喜心。這種歡喜心不是貪心,而是一種信心。若是對世間凡夫所具備的有漏的功德福報產生歡喜心,就是貪心。雖然都是歡喜心,但一種是貪心慾望,另一種是信心這是有區別的。信心很重要。如果有歡喜心,自然就會追求:「我也想得到這些無漏的功德。」這叫欲樂心。「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我也不例外,我也有佛性,我也可成佛,我也可具足這些功德。」有堅定不移的信心。第三個是勝解信心,此處講的是勝解修道,我們也可以這樣去勝解信心這就是一切功德加持來源

  勝解分三種自利勝解、俱利勝解、他利勝解。

  在不清凈一地到七地的後得位,因尚未斷除染污意識,而會出現細微的我慢或者我執,所以稱之為自利勝解。

  住於一地到七地的菩薩出定時,因尚未斷除染污意識煩惱障沒有徹底斷除,雖然屬於束縛於輪迴煩惱已徹底斷除,但是隨眠煩惱還存在。盡管很粗大的我執我慢已經明顯沒有了,但是還有一點很細微的我慢和我執,它不同於粗大的我執我慢,也不同於其他的煩惱,更不同於凡夫相續中產生的煩惱。雖然有一煩惱,但是可以轉為道用。因為還是沒有徹底斷除煩惱障,所以還是有一些相應的障礙這叫自利勝解。

  八地、九地、十地叫清凈地。為什麼叫清凈地呢?這三地沒有煩惱障,因為在七地時煩惱障已徹底斷掉了

  在八地、九地,因染污意識發生轉變,煩惱障已經徹底斷掉了,而現前自他平等性,所以八地九地稱之為自他俱利勝解。之前也有自他平等心,但是這里更明顯一些。

  在十地之際,因為與修持他利之佛陀極其相似,所以稱之為他利勝解。

  此時,他利的能力佛陀特別相似。佛利益眾生是任運自成,十地也有與此相似的能力功德,所以稱之為他利勝解。真正的自利、俱利、他利勝解安立與八地九地十地,但是一般來講,一地以上就有了。關於三種勝解在地道上的安立,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但麥彭仁波切是這樣的觀點

  我們應當對此等三種本分類了如指掌。另外,在這三種本分類內部,各自又有勝解逐步增上的下、中、上三品也就是說,自利勝解、他利勝解與俱利勝解分別可分為三品。換言之,支分的劃分方式可以承許為九品

  又以支分的支分——包括下下、下中、下上等等來劃分,這九品支分各自又可以分為三等的三種分類,這樣一來,勝解修道一共可承許為二十七種。即自利勝解有九品,俱利勝解也有九品,他利勝解也有九品

  關於九種自利勝解,《般若經》中以「書此般若波羅蜜多」等功德超勝於「起窣堵波[佛塔]七寶嚴飾」,並超勝於「如是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等等來加以論。

  關於九種俱利勝解,《般若經》中以「復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各各起一大窣堵波」,以及自「欲色界天皆來集會」直至「人皆來」而進行描繪;

  關於九種他利勝解,《般若經》中以「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超勝於「十方……供養佛設利羅」,以及樹蔭之比喻,而將般若地道歸集於一體。

  以上講解了勝解,從對境、本體、分類、因緣以及功德的角度進行了詳述。

  寅二、(勝解修道功德):

  般若波羅蜜 於諸勝解位

  由三種九聚 贊事及稱揚

  對般若波羅蜜多處於勝解位的諸位菩薩,諸大佛子令其生起歡喜之情;諸佛也會對此等勝解位菩薩作贊美等等,也即由逐漸遞增的三種九品[聚]欣悅愛戀,而作遠離增損之屬於自利的贊美,屬於俱利的承事,以及屬於他利的稱揚廣大功德。這些贊美、承事和稱揚各有九品,因為自利勝解有九品,俱利勝解、他利勝解都有九品。一共承許有二十七功德

  諸佛對處於勝解位的菩薩進行贊美,因為諸大佛子令其生起歡喜之情。三清凈地的菩薩也需要鼓勵和加持

  佛給他們鼓勵和加持,不一定有這些行為,但也可能有這是不一定的。佛的智慧是究竟圓滿的,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佛根據眾生根基意樂進行調伏,應機說法,佛也會稱揚、贊美,但主要是加持和鼓勵。

  佛如果不經常關照、調伏,菩薩入定後不出來,也容易墮落寂滅邊,會遇到各種違緣。當然,已經處於修行道的菩薩不可能徹底退轉,但可能有灰心的時候,也需要佛的鼓勵和加持,佛也時時會關照。有的人想:那麼多菩薩佛能顧得過來嗎?當然能。佛是遍智,利益眾生是任運自成,不需要任何造作。「千江有水千江月」,眾生善根,佛的攝受加持就無處不在。

  信念很重要信念堅定信念成就的根本。為什麼有的人沒有信念,有的人堅定?就是因為明理,不是依教證、理證進行觀察之後產生的信念,所以不堅定。勝解修道是菩薩境界,所以不會退轉。

  後得位時,菩薩功德有很多,未產生的善根功德要產生,已產生的善根功德要轉變,已產生的要增上。轉變也很重要,如果不好好轉變就會變成世間福報的因、自我解脫的因,這對菩薩來說損失非常大,要避免這種情況。所以勝解修道很重要

  《般若經》中關於贊美的經文為:「假使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佛設利羅……各滿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義趣……(是善男子女人等所獲功德甚多,於彼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稱計,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般若經》中關於第一品承事的經文,是以論述(其功德)超勝於「贍部洲內……轉……人得……不還果……」 等等來加以明示的。

  《般若經》中關於稱揚的經文,是以論述(其功德)超勝於「轉……人得……不還果……」 來加以明示的。

  丑二、(迴向修道):

  善根迴向、轉變。

  得到了珍貴、稀有難得的材料,比如玉、黃金、瑪瑙,若是用它們做垃圾桶,就太可惜了;若是用來做裝飾品、項鏈耳環等,也可以;若是用來做佛像價值就不一樣了。同樣,善根功德怎麼迴向,以何種心態運用,結果大不相同。

  以勝解修道所產生的有漏無漏一切善為所緣境,為了所有眾生利益,而與能將善根轉為圓滿菩提之因的欲樂相應的階段即為迴向修道。迴向修道也包含了以有為、無為的任何善法均可代表的轉變為圓滿菩提之因的欲樂。

  以勝解修道產生的肯定是無漏的,不僅是無漏的善根,有漏的善根也要迴向。一切有漏、無漏的善根功德為所緣境,迴向眾生成為圓滿菩提之因。

  迴向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迴向給自己,為了度化無量的眾生,以善根讓自己迅速成佛。即「願以此善根,願我速得成就菩提果,度化無量的眾生。」第二種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以此功德,一切眾生迅速獲得究竟菩提果。兩種都可以。

  關於迴向修道,講了兩種觀點。阿闍黎聖解脫軍認為:偈頌中的第一句,為迴向修道的特徵;第二句,為迴向修道的功用;而剩下的頌詞,則表示迴向修道的本體,從而建立了十一種本體觀點;

  而獅子賢論師則將特徵與功用合並為一,而認為有十二種本體

  這都是從反體的角度分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不是很重要

  殊勝迴向 其作用最勝

  無所得行相 不顛倒體性

  修道者將積累的善根功德普遍迴向於一切種智、究竟菩提果且斷絕聲聞作意的該殊勝智慧方便。聲聞和緣覺,求的是自我解脫,是自私的心。其作用是「向三種種姓者分別宣說三乘之法,並為獲得無上菩提的最超勝因。」以此為標準,即可以認知本體。佛才有針對不同根基眾生講不同的乘、法門能力

  這種迴向是為了世間福報也不是為了自我解脫,而是為了無邊的眾生菩薩以無緣的方式行持,有空性智慧的攝持,非常殊勝

  我們也要求以三輪體空的角度迴向,但是普通凡夫很難做到,住於修道的聖者菩薩完全是以三輪體空的角度修持的。所以做任何善事功德不離三個殊勝——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結行迴向殊勝

  下面講分類。如果以反體來對其進行分類,則有十一種(這是解脫軍的觀點),包括:

  (一)作為所迴向持戒等善法,其諦實無有所得的行相;菩薩所行持的善法是布施持戒、安忍等等,在勝義諦中,以智慧觀察都不可得,都沒有實質性,是顯而無自性的。

  (二)能迴向之心與我等不存在的不顛倒體性;此處指心態,心和我——迴向的心、迴向的人都不存在,也是無有自性,不顛倒的體性

  遠離佛福品 自性念行境

  有方便無相 諸佛隨喜

  (三)遠離對迴向本體——福德現行的彼或者此之實執;即沒有對立、分別之意。

  (四)對於佛陀出有壞和聲聞緣覺的善根,以及自己的福德資糧[品],不存在高低或者賢劣的兩種耽執,自性如同幻覺的正念行境。

  菩薩境界里是沒有分別的,對於佛具備的善根聲聞和緣覺具備的善根,以及自己的福德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五)以具有布施等了不可得智慧,以及遍智作意的方便善巧,從而滅除對六度善法的賢劣耽執。

  (六)以所緣三輪無相(三輪體空),或者僅僅無實之執著相也了不可得智慧,而遮破對一切所迴向法的實有耽執。

  對空性也不執著,空性也是空的。所以,一切分別都是屬於戲論,是菩薩的所斷。

  (七)諸佛名言緣起如幻之智而對其功德所作隨喜迴向雙運,或者諸佛如何迴向我等也如是迴向

  名言中一切有為法都如幻如夢,如夢幻泡影。《普賢行願品》里講:諸佛如何迴向我也如是迴向;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如何迴向我也如是迴向;三世諸佛如何迴向我也如是迴向

  不繫於三界 下中及上品

  是餘三迴向 生大福為性

  (八)以不迴向輪迴之因,而不系縛於三界的無耽執(迴向);

  (九)勝過將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安置於十善業道、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以及五神通福德的 ,能產生廣大福德下品迴向;

  (十)勝過將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安置於從預流果直至阿羅漢以及獨覺果位之福德的中品迴向;

  (十一)勝過將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安置於圓滿菩提果位,十方恆河沙數的有情恆河沙劫。將數不勝數的安樂資具全部用來供養彼等之最大福德上品迴向。此處的恆河的是世界上所有的河流,所有的河流沙子叫恆河沙。

  經中所說的其餘[最後]三種迴向,其作為無貪之善的殊勝之處在於:前述彼等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的善根是具有所緣之想的有想福德,其與此等由圓滿迴向法界的無緣中所產生的善法福德相比,不及其百分之一乃至不及其萬俱胝分之一。

  佛書里也是這樣講,有想福德和無緣迴向是有很大區別的。

  關於三種生大福德等等之迴向,也即類似無貪、無得的此等迴向,是以產生大福德為本性的例證來進行宣說的。比如,下品迴向就是以勝過將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安置於十善業道等等的福德來加以闡述的。其內容表明,迴向是具有極大福報的。

  有些人不懂佛理,一說將自己積累的善根福德迴向眾生、他人,有的人心裡就有疑惑:「我積累的善根為什麼要給別人呢?」以為善根迴向了就沒有了。其實這是錯誤想法。如果能迴向,這個福德是非常大的,尤其是處於修道的菩薩迴向是以無緣的方式迴向都是無有執著,無有分別和雜念,所以福德非常大,其他還是有相、有分別的。

  上士道的善根到一定的程度和此處講的菩薩境界是一致的。剛開始時,是有漏的、有相的,通過修行可以變成無漏、無相的。這兩者的區別非常大,正如佛經里所講「不及其百分之一乃至不及其萬俱胝分之一」。迴向功德福德極大,處於修行道的菩薩迴向福德是非不可思議

  那麼,該如何迴向呢?彼等迴向歸納起來有兩方面:以在世俗名言中,將其轉化為菩提支(成佛之因);在勝義中以了不可得、無有自性方式來進行迴向

  丑三、(隨喜修道):

  隨喜是以產生的善根功德迅速增長。隨喜功德非常大,但若只是嘴上隨喜是沒有福德的,只有從內心真正隨喜他人的功德才能得到同樣的利益。別人做善事好事自己的心裡真正能隨著歡喜,是自然的,不是造作的。比如一個母親特別執著自己的孩子,特別希望孩子出息,當有一孩子成功了、發財了、陞官了,母親會隨之歡喜雀躍。但這種隨喜自私的,不是此處講的隨喜

  眾生做了善事,得到了利益,有了改變,或道友真有功德,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上師表揚了,認定為輔導師法師了,雖然自己沒有善根功德,沒有得到上師的表揚,也沒有被認定為輔導師法師,但是自己心裡特別歡喜:太開心了,今天我要多吃點,多做點菜,這叫隨喜。這種人一定是放下自我的人。如果尚且有自我觀點,以自我為中心,不可能生起這種心,所以隨喜沒有那麼容易。

  「隨喜隨喜……」你也隨喜他也隨喜,實際上都是嘴上功夫隨喜好事,但是否是真的隨喜尚需考量!是表裡如一嗎?你們隨喜太多了,所以讓我生了懷疑:我修了這么多年還隨喜不起來,這些人怎麼這么能隨喜呢?你們說隨喜的時候,觀察一下自己的心,是不是真的隨喜?沒有吧!不嫉妒已經「阿彌陀佛」了,背後不誹謗就可以給你磕頭了。

  其實,很多人隨喜都是假的,是嘴上功夫。如果真能做隨喜,這也是放下自我方法。盡管我們現在做不到,但也要學,盡量如法隨喜,哪怕能做到一兩次也可以;無法對所有的人隨喜,哪怕對身邊最近的人隨喜也可以,這樣慢慢學、練,真的就能生起隨喜心,這也是一種方法和竅訣。

  若真的生起隨喜心,就像孩子陞官發財了,母親心生歡喜,這樣得到的利益是相同的。如果他歡喜你也歡喜,就一樣了,只有你心歡喜快樂了,這是真正得到的,其他都是身外之物有無得失都是暫時的。我們生活工作修行都是為了讓自己開心快樂,若通過隨喜開心了、快樂了,這是一種殊勝修行。不能輕視隨喜,因為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如果能做到,說明你已經戰勝了自我,那你的開心快樂都是恆常的。

  由方便無得 隨喜善根

  是此中所說 修隨喜作意

  成為對自他善根具有歡喜之相的欣樂本體即是隨喜修道。

  也可隨喜自己。其實我們得到了很多,但是我們都忽略了,我們不知道隨喜自己。我們從出生的那天起,就活在恩惠當中,但是卻不知道感恩,所以快樂離我們越來越遠。要隨喜自己:我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遇見善知識並且能在一聽聞佛法,是多大的福報啊!我們有緣相聚在這里享受佛法甘露哪有比這個還大的福報,我們心裡應該感到快樂無比、欣喜異常。如果這樣還開心快樂不起來,那到哪裡都不可能開心快樂的。有些人自己內心清凈,總是自尋煩惱,在山上山下都一樣。在山下呆不住跑到山上來,在山上呆不住又跑到山下去,煩惱重重。這種人到哪裡都一樣,心不清凈哪裡都是清凈的,心清凈哪裡都是清凈的。我們要活在當下。

  由希求圓滿正覺果位的方便,在世俗隨喜善根。在勝義中以無有所得而攝持,真心愛樂隨喜自他善根這就是此論中所說修持隨喜作意之道

  世俗是分別的範疇,勝義是無分別的範疇。一個是超越的,一個是分別的。非常喜歡善根、無漏的功德,我們為什麼對上師、善知識有信心發現他們在發光,發現他們身上所具備的無漏功德,故不能不歡喜也不能不追隨他們。當時我追隨我的上師就是這樣,我不會盲目崇拜任何人。這就是此論中所說修持隨喜作意之道

  隨喜真的很重要,我們常常活在快樂當中,但是沒有覺察到快樂;我們就生活清凈剎土,但是看不到清凈剎土,我們就像盲人一樣,已經麻木了。大家能不能自我觀察、自我反省一下。有的人若不這樣做修行真的很難,在山上也不行,在山下也不行;跟學佛在一起不行,跟世俗在一也不行,在哪看到的都是清凈的,無論在哪都感受不到快樂,這種人可以說是活在地獄裡。所以今天我們講隨喜修道,這是菩薩境界,雖然我們是凡夫,但是也可以學。

  菩薩功德是非常大的,所積累的善根是無邊的,這里為什麼只選這三個來描述修道之智慧呢?因為這是根本,是最重要的。我們講加行、《入行論》時講過,每次學習時也討論過迴向、勝解、隨喜,但是我們都沒有認真學修,還好高騖遠,想去了無我空性的道理,一說「大光明、大圓滿」都覺得非常殊勝。其實,殊勝與否,取決於你自己是否受益。如果你受益了,對你來說就是殊勝的,否則就不殊勝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殊勝與否要看眾生自己的根基和意樂。

  經中也以「所以者何?……隨喜……」問答方式進行了闡述。

  上述(勝解、迴向以及隨喜)三種有漏修道,是具有二取分別的後得部分。後得位的時候、菩薩出定時候的修行叫有漏,跟入定相比是有漏的。此三者的作用依次是:

  第一個勝解修道猶如礦藏中的金塊一般能聚集新的福德

  第二個迴向修道如同金匠將金塊鑄造成飾品一般,能將迴向所生福德轉化為圓滿菩提支分。

  第三個隨喜修道則已獲證自性福德平等之性,圓滿的因,將迅速增上直至圓滿

  其中迴向善根隨喜而增長,隨喜善根又依靠迴向來增長,因二者相互指代,所以並不存在高下差別關係

  以上是麥彭仁波切觀點。很多大德、論師以自己的智慧解釋《現觀》時,都有自己不同的觀點,只是講的側面、角度不同而已,其實並沒有矛盾,但實際都是一致的。

  後得位有漏的修道——勝解修道、迴向修道、隨喜修道都已講解完畢。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7月14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