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心會產生傷害別人和自己的念頭和行為,是我們所要提升的地方

  佛法是如此的浩瀚無邊、殊勝美妙,雖然我所接觸的佛法,只是浩瀚佛法中的一部分,但對我而言,這些佛法非常殊勝,並讓我產生出無比的信心。我平時與大家分享的不是我在佛法上的學問,而是我四十年來聞思修佛法,從親身經驗中得到的體悟。

  「我」是誰?佛教徒是最需要「了解自己」的宗教信仰者,我們自稱「內教徒」,當然要具有反觀自心能力。我們總以為了解別人比了解自己來得辛苦,而事實上,一個人最不容易了解的是自己。

  想想看,我們用手觸摸得到臉、鼻子、耳朵等,或靠鏡子所反射出來的影像告訴自己:「我長得就是這個樣子。」如果連自己的外在形貌,都需要靠鏡子的反射幫助才能看見,那麼內在無形卻主導我們行為思想自我意識,或一般人所說的「心」,當然就更需要反觀照見,才能對變化快速的人性有所理解,進而讓心導向正面的發展,讓「我」的人生變得更快樂、更美好

  對於「心」這個名詞,可以有多種解釋。就佛教來講,所謂的「心」,並非只是人類擁有而已,還包括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所有的眾生,亦即整個浩瀚宇宙中的有情眾生都有心靈佛陀在許多經典中都曾說:「眾生本即佛,然因客塵染,垢凈即真佛」。只要是六道眾生,都擁有最可貴的佛性,也都有成佛的一天。但是,目前大家無法去提升所有眾生心靈,所以只能先從提升人類心靈境界開始做起,從觀「我的心」做起。

  人心原本應該是良善的,但卻被像客塵一樣的障礙也就是貪、瞋、痴、嫉妒、傲慢煩惱所障蔽。這些煩惱是如何產生的呢?因為我們的主觀意識——也就心靈,透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外境相接觸,而產生種種好與不好的分別。這樣的分別一直循環,再加上自己的執著,使得原本純潔的心,開始產生兩種情緒:一種是好,一種是壞。而好壞的分別,並非真且實,均是來自當事人主觀的認定。

  就佛教而言,心的狀態不只一種,簡單來分,可分為善念、惡念以及無記三種。我們的語言身體動作,最關鍵的還是心靈,與外境相接觸時,主意識下的判斷,如果是遵照佛陀所教導的十善,或簡單地說,與佛陀所講的「諸惡莫作」,也就是不要傷害到任何其它生命的想法相互關聯時,便是「善」念;反之,若是與「惡」相關聯,就稱為「不善」的念。而一般無「好」、「壞」分別的思惟,稱為「無記」。

  在人生過程中,日常生活行住坐卧,都有可能處在無記的狀態。從一早起床、洗臉、刷牙、吃早餐、準備上班等例行事務,我們日復一日重複地做,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思惟,從來沒有思考過是好或是壞,只是該做就去做;又或是在沒有特別的目的下,隨意閑聊或做事情心念,都可以稱之為「無記」。當然,有時心也可能是三種思惟兩兩混合或同時存在而造作。

  平常大家總認為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但其實人對心的認識,本身就是矛盾、模糊不清的。當我們實際去尋找「心」時,找不到一個確切的它,可一旦執著起來,它便主導著我們整個身體語言。而我們純潔的善念,大部時間都被「自我執著」所遮掩,需要長時間用強迫的方式,使它從內在散發出來。

  因此,對於自我所主導的身口意,如果不時時加以明察,往往會被「我執」所欺騙。例如,很多時候,人們認為某種理念是為了他人或其它眾生著想,也符合佛陀教義,可是因為付諸行動的過程中,沒有好好觀照自己的內在,往往變成為了達到自己世俗私慾而做,造作了不如法的行為而尚不自覺人心愈往自己的利益發展時,就愈不易行善;心裡愈為他人著想,超越自我以後,人心的本善就較容易產生出來。但往往人們的心會產生傷害別人和自己的念頭和行為,這些念頭和行為就是所謂的惡,這也是我們所要提升的地方對於無記的狀態,我們當然希望讓它為善念頭,但重點還是要拿捏住惡的部分。

  因此,以佛陀教導的教理,如以「十善」為依據,時時刻刻清楚地觀察自己的思惟情緒,是處在善、惡還是無記的狀態非常重要。如果對於自己的思惟能提早有清楚觀照的能力很多人痛苦的部分,就可以很快被扭轉或化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