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願善導釋》 093 聞善導法語,苦旱逢甘霖

  (一)「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十念之念——願文「乃至十念」,大師據《觀經》以「聲」釋「念」而言「稱我名號,下至十聲」,明所念唯是佛名,能念即是口稱。

  善導大師以「稱我名號,下至十聲」來解釋第十八願,這是他獨創的嗎?還是有所根據?是有所根據的,而且是以經文作為根據的,就是「以經解經」,以凈土之經解釋凈土經文

  「據《觀經》以聲釋念」,根據《觀經》下品下生念佛聲音來解釋「乃至十念」。下品下生言: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善導大師是以這一段的意涵來解釋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而說「稱我名號,下至十聲」。顯明所念的是佛的名號,不是佛的法身也不是佛的相好;能念的是我們的口,口來稱名,不是我們的意業觀想、觀像,或者是證悟佛心明心見性都不是。《觀經》的流通文也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是持念佛名,不是觀想佛像

  《阿彌陀經》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持無量壽佛名」跟「執持名號」是一樣的,所以《觀經》最後流通的經文,以及《阿彌陀經核心經文都在契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生因本願——第十八願。

  同時,善導大師也繼承著道綽大師,道綽大師對第十八願的取意文就直接說: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段本願取意文很明顯是以《觀經》下品下生來解釋第十八願的。

  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到底是怎樣的十念呢?道綽大師就說「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就是臨終之機下至十聲的念佛。這種解釋,給凈土行者莫大的安慰與希望,也就是說,臨終之機僅以十念都能往生,何況我們是平生之機;縱令一生造惡都能往生,何況我們造惡不至於像下品下生,豈有不往生之理!背後就有這種意涵。

  古來諸師或以所念通佛名號相好法身等,又多以能念為意業而言心念、思念、憶念、繫念、觀念、悟念等,非無其理,如六念、十念之念佛心念之念。

  自古以來,其他大德解釋「乃至十念」所念的對象,或者認為是名號;或者認為是佛的相好庄嚴,例如《觀經》第八觀、第九觀;或者認為是念佛法身。如果是念佛名號那大部分都是以口稱為主;念佛相好,就必須是意業觀想思惟、繫念;如果是念佛法身,佛的法身是「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不可能用凡夫心去觀想形象、用口去稱念聲音,必須是證悟,也就是一個人大徹大悟之後,他的起心動念,所謂「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念念入薩婆若海,念念都是佛智的顯現,念念都沒有煩惱、沒有妄想雜念,念念都不取五欲塵勞,沒有六根對六塵,那個境界可說是「轉識成智」,那個才是真正的念佛法身。因為法身不生不滅,無形無相,非青黃赤白,也非長短方圓,所謂「起心便錯,動念即乖」,所以,法身是屬於意念的範圍。但這些都是不容易的,可以說我們是不可能做到的。

  「非無其理」,這樣解釋不是沒有它的道理。「如六念」,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十念」就是六念之外又加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念死,這些都是屬於意業心念的範圍,靠心去思惟,去憶念、繫念。

  康僧鎧所譯《無量壽經》之梵本如何?無本可據。

  三國時代康僧鎧所翻譯的《無量壽經》,他所根據的梵文字是什麼樣的內容,沒有流傳下來。古代很多翻譯所依的梵文都已經不在了,或許是毀於戰火,或許是藏在哪裡沒有被發現譬如說敦煌洞窟是上世紀被人發現的,不然洞窟里珍貴的佛教文物、經文壁畫就會暫時被淹沒,所以說「無本可據」。

  依現存之梵本亦似心念

  「現存之梵本」就是指英國的一位穆勒博士在上世紀所發現的《無量壽經》的梵本,但是這個梵本與康僧鎧所翻譯的梵本還是不一樣。從穆勒博士發現的這個梵本來看,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也似乎是心念為主的念。

  故本願中「十念」,未必非得譯為稱念不可。

  所以,本願的「乃至十念」,如果解釋的話,未必要像善導大師解釋為「稱我名號,下至十聲」不可。

  亦因此故,彌陀本願廣度群萌之根本義,隱而不彰。

  也因為解釋上不一定要解釋為稱名念佛,因此廣度群萌的根本義就隱而不彰。

  怎麼講呢?稱名念佛比較能夠普被所有根機,如果不是稱名念佛,而以其他的念作為解釋的話,那攝機就不普遍,只有上根利器能夠做到,可是末法時代也沒有那樣的上根利器,大部的人都是中下根機,甚至如經言「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依念佛」是稱名念佛。所以,廣度群萌的根本義就隱而不彰。

  若非彌陀示現之善導、三昧證得祖師證言稱名念佛,則佛悲露而非徹,法門易而似難,行者而不樂。

  善導大師世傳是彌陀所示現,在年輕的時候就證得念佛三昧,所以能夠體解佛意,透徹阿彌陀佛的本懷。善導大師「證言稱名念佛」,因為善大師解釋第十八願說「稱我名號」,稱名念佛,豈不是有善導大師的保證、證明?如果沒有善導大師這樣解釋,那就「佛悲露而非徹」,阿彌陀佛慈悲雖然顯露出來,但是不透徹,像蒙蒙當中月亮來了,但不明顯。

  「法門易而似難」,凈土法門所謂易行道,可是易當中卻又感覺不那麼容易,有困難地方

  「行者而不樂」,龍樹菩薩說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如同乘船則樂,可是如果沒有善導大師的解釋,我們就樂不起來。所以,很多沒有看到善導大師凈土教理思想念佛人,他們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心中都是忐忑不安的;當他們在忐忑不安中看到善導大師法語就像苦旱逢甘霖般,突然眼睛一亮,眼前有了光明,前途有了希望。

  故善導大師本願取意文,深具慈悲智慧,既契機又契理。

  善導大師二十條的本願取意文,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