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貼疏講義】《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七門料簡之和會門(九)
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
上回說到第一卷〈玄義分〉七門料簡的第六門和會門。和會門有六小段文,上回我們看到第二小段,今天我們從第三小段接下去看。
【第三、重舉九品,返對破者:】
「重舉九品」就是指九品經文。善導大師在第三小段引用《觀經》九品的經文,來論破慧遠大師對九品之錯解。
「返」,此字是「逆」的意思,順逆的「逆」。因為慧遠大師判九品是聖賢之人去往生的,善導大師判九品是常沒凡夫去往生的,因為逆諸師所錯解的,所以叫做「返」。
我們若從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的修因感果詳細體會,確實,九品都是凡夫眾生去往生的,因為佛的心大慈大悲,欲救度凡夫眾生為先。前面我們看過疏文:
在《無量壽庄嚴經》有兩句經文,這兩句經文也讓我們體會出佛的心實在是很慈悲,這兩句經文就是:
阿彌陀佛的心常常以他的慈悲救拔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是什麼眾生最苦呢?墮落阿鼻地獄受苦的眾生是最痛苦的。所以「度盡阿鼻苦眾生」,徹底彰顯佛大慈大悲的心懷。為什麼法藏菩薩要以果地名號救度盡在阿鼻地獄受苦受難的眾生呢?因為體證到真如本性的佛,發覺原來一切眾生與他本來同一體。所以佛證悟到真如本性,體解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所以「眾生苦惱我苦惱」,這就是佛心,眾生若苦惱,佛的心就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眾生若安穩快樂,佛就安穩快樂。所以法藏菩薩發願: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佛的心是這么的悲愍。在三惡道受苦的眾生,通通往生我的西方佛國,受我佛法的教化,不用多久,圓滿成就佛道,將佛徹底要救度眾生成佛的悲願淋漓盡致說出。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慈悲心願。我們體解到這六字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心願,那我們念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當然內心會安心,就不會懷疑、不會顧慮了。
所以,九品都是凡夫去往生的,有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跟我們清楚明白指出,讓我們有煩惱、有妄想、有執著的凡夫眾生,能夠安安心心依《觀經》的真實教法而行,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第三小段,善導大師重舉九品的經文,「返對破者」,「返」就是逆,「對」就是對合,「破」就是對合九品的經文,破除諸師的錯誤。我們來看疏文:
【諸師雲:「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以來菩薩」者,何故《觀經》雲:「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者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續不斷。各回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
在第三小段的疏文,善導大師都先將諸師對九品的解釋先引出,然後再引用《觀經》的經文來論破諸師的誤解。
「諸師說:上品上生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薩去往生的」,下面善導大師就引用《觀經》。《觀經》上品上生說「三種眾生,當得往生」,就是:「第一、但能持戒修慈」,就是經文「具諸戒行,慈心不殺」。「第二、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讀誦大乘的經典。「第三、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就是經文所說的「修行六念」。「此之三人」,這三種人。「各以己業」,以自己所修的凈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續不斷」,修這三種凈業之因,在一日夜到七日夜,相續不斷。「各回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將自己所修的凈業功德,迴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化菩薩與大眾,放光接引;如彈指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以此文證,正是佛去世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日數雖少,作業時猛。何得判同上聖也?】
善導大師引用《觀經》上品上生的經文,論破諸師的錯解,才說結論的話。以這段《觀經》的經文來證明:「正是佛去世後,大乘極善的上品凡夫」去往生的。不是四地至七地菩薩去往生的,是大乘極善的上品凡夫往生的。「日數雖少,作業時猛」,這種大乘極善上品的凡夫,雖然修行只是一日夜至七日夜,日數很少,但他修行時精進勇猛,怎麼可以判是上聖四地至七地菩薩去往生的呢?不可!
【然四地七地以來菩薩,論其功用,不可思議;豈藉一日七日之善,華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對上上竟。】
若四地至七地的菩薩,論其功德力用是不可思議,怎麼會借著一日七日之善因,受佛華台授手迎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不用!所以善導大師判上品上生是凡夫去往生的,不是菩薩去往生的。
【次對上中者:】
下面說上品中生。
【諸師雲:「是初地四地以來菩薩」者,何故《觀經》雲:「不必受持大乘」。雲何名不必?或讀不讀,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論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回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一時授手,即生彼國。」】
現在上品中生,諸師認為是初地至四地的菩薩去往生的。善導大師就是引《觀經》上品中生的經文說:「何故《觀經》雲『不必受持大乘』」。「不必」這兩個字是或讀或不讀,故名不必。也就是有讀也好、沒有讀也好。「但言善解,未論其行」,就是說,依佛所說,能如實而解真空妙有中道之義,並沒有起行實證。只是體悟,並無起行證悟。
又《觀經》說「深信因果,不謗大乘」,這是上品中生的行者,深信因果,沒有誹謗大乘佛法。如果像諸師所說的,上品中生是初地至四地菩薩去往生的,那麼三賢位的菩薩原本就是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也不用說到初地或四地菩薩。如果是菩薩,就絕對深信因果,也絕對不謗大乘佛法。既然菩薩不會誹謗大乘佛法,也決定深信因果,就沒必要說出。可見上品中生一樣是凡夫去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