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譯文:

  佛陀一路破執至此,又怕眾生落入斷滅空見的陷阱之中,所以抽絲剝繭,好比一手推著,一手擋著,無非要眾生當下自悟。

  須菩提!你不要有這樣的念頭如來不以具足相的緣故,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你決不可以認為,如來不以具足相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如果生起這樣的想法,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就會諸法斷滅,認為不須要有什麼善法的修行。為什麼呢?因為發無上正等正覺的人,於法不說斷滅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斷滅相。

  講話

  二十六分以前,佛陀演說真空離相之理,如前文中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見十七分);說法者無法可說(見二十一分);實無眾生如來滅度(見二十五分);無有少法可得菩提(見二十二分);不應以色以音聲如來(見二十六分)。如此性空之妙理,不過去人執有之心,以顯平等自性佛陀須菩提及後末世眾生不達此意,撥無生因果等法,落入斷滅知見,茫茫盪盪造三途殃禍。

  佛陀二十六分中,掃蕩所有妄想為我們拔除執著有相之心真空之理已顯,引我們離有見的愛水,又恐我們偏執一邊,又墮入空見的火坑。於是從二十七分開始,佛陀以「妙有」之道令其真空和妙有如鳥之雙翼,人之雙足,行道之福慧資糧,不可住著一方,知空有交融一體,爾後入中道第一義諦。

  一、不住離相因果儼然。

  此分佛陀諄諄誡勉行者,不可生心動念,如來不以具足圓滿色身,而得到無上菩提。要吾人不生起「離相」的念頭,不可執著這個「離相」之念。前文所言,不可以色以音聲如來,是破眾生有見有相的妄想而不是無因無果的外道知見佛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非斷非常,如執有,為增益謗;執無,為損滅謗。

  菩薩行者,發無上菩提心,寧起有見如須彌山,莫起無見如芥子許。執有行善,雖未離我等四相,得無漏果,但是能保任人天福報,若逢善知識教,可從有漏轉為無漏。著空見者,口誦心不行,依凡夫法,造生死業。又以斷滅邪見為他人說,以盲導盲,入三途惡道,難有脫期。所謂有見可醫,空病難治。

  《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九:

  布施增長大福德忍辱一切怨仇無。

  善人棄舍於諸非,離欲自然解脫

  《普曜經》卷七:

  常興愍哀,和眾諍訟。

  必當開通,解脫之門

  《福力太子因緣經》卷四:

  福者廣布大名稱,能見多聞智慧;

  見者咸生愛樂心,又能獲得聞持念。

  《華嚴經》卷九:

  以大慈悲心隨順世間行。

  悉於一切法,解達空無我

  福慧悲智於因地修行,不可廢棄,三世諸佛的三身四智,皆由悲心開發。佛陀於五百世忍辱仙人,為眾生舍骨髓付頭目。身心寸寸割截,不起瞋恨之念,由空無智行菩薩業,空有依存,因果儼然。

  有一天,有個弟子鄭重其事地問子儀水月禪師:「佛陀入滅,歸向何處呢?」子儀水月說:「真歸無所歸。」這弟子不肯罷休,追問道:「他究竟會去哪裡?」子儀說:「熟透的紅果殞落於勁風,繁茂的花葉凋零於素秋。」弟子反問:「那麼師父您百年後會到哪裡去呢?」子儀水月說:「你若欲知我歸處,東西南北柳成絲。」

  世間的色身生滅,猶如熟果殞落,繁華凋零,不可抗拒的因緣法則佛陀的色身亦無法避免老病死亡。佛陀應世的色身入滅,但是法身遍及法界東西南北紅花綠柳都是清凈法身的裸露。佛陀本無來去之相,應化世間出家苦行、弘法、涅槃都是眾生息妄修心,自證自見平等空寂之體。如《法華經.方便品》: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於世。舍利弗!雲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諸佛出現於世,唯有一大因緣,令眾生開佛知見故,示佛知見故,悟佛知見故,入佛知見道故。開發眾生本具平等清凈知見,示導生佛無有高下知見,悟解諸佛無住無相知見。入佛無有世俗境界空有融攝,事理無礙,第一義諦之知見

  佛陀應世度化,談有論空,種種三乘十地法,皆為方便示教,令眾生見聞得利,所謂: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優婆塞戒經》說:

  菩薩雲何供養三寶?善男子,凡所供養,不使人作,不為勝他。作時不悔,心不愁惱,合掌讚歎,恭敬尊重。若以一錢至無量寶,若以一花至無量花,若以一香至無量香,若以一偈贊至無量偈贊,若以一禮至無量禮,若一時中乃至無量時,若獨作若共人作,若能如是至心供養佛、法、僧,若我現在涅槃後,等無差別

  至心以一錢或一香或一華或一偈或一禮,恭敬尊重三寶功德,即使佛陀入滅,等無差別佛陀要吾人不以具足相見如來,旨在有所施作時,不住色聲六塵,而不是坐在俱空境上,於三寶處不行供養尊重,於嚴熟佛土的功德不播善因。吾人莫作離相斷見,謂如來在得到無上菩提,不具足圓滿的色身。

  過去有一位老和尚發心要建一座廟,於是在市街上誦經念佛,經過了三個多月,竟然沒有人理他;旁邊一個賣燒餅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心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賣燒餅的錢給他吧!

  於是就把那天賣燒餅所得的錢,悉數捐給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聽說賣燒餅的小孩子捐了錢,個個心生慚愧,自忖:「賣燒餅的小孩都知道發心功德,難道我們還比不上一個小孩子嗎?」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你也布施他也捐錢的,一下子就把建廟的錢籌齊了。老法師十分感激這個小孩,就對他說:「小朋友,你今天發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們佛寺護法大德將來你若有什麼困難,可要記得到寺里來找我呀!」

  小孩子一回去因為交不出賣燒餅的錢而被老闆解僱了,因為一時找不到別的工作,只好流浪街頭,終於淪為乞丐。天天不但三餐不繼,而且頭上長了癩痢,眼睛也污瞎了,正當貧病交迫走投無路的時候,忽然想起老和尚說過的話,頓覺絕處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來。而老法師因為修持得道,已證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將到寺院來求援,就在當天晚上召集徒眾,交代大眾:「明天有本寺的大護法要來,大家開山門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第二天全寺執事掃灑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有什麼護法來。老和尚傳人一問,知客師父疑惑的答:「沒有什麼護法光臨呀!」

  老和尚詰問道:「難道今天什麼人都沒有來嗎?」

  「什麼人都沒有呀!只有……只有一個小小瞎眼乞丐罷了,他要進來,我怕壞了迎賓的大禮,給他幾個把他走了。」

  老和尚一聲大喝:「這人就是我們的大護法。趕快把我們的大護法追回來!」

  知客師父聞聲驚愕,面有難色,又不敢違抗住持的吩咐,只得立刻下山追尋。幸而小瞎子腳程慢,不久就追上了,便把子瞎子迎進寺里恭謹招待,百般呵護,讓他在寺里住了下來。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裡小瞎子廁所出了事,一個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傳開,就有許多知道的人替他抱不平:「你們說說看,好心哪裡有好報?這世上哪有什麼因果報應?這個小孩子本來賣燒餅為生,日子過得好好的,偏偏做了那個功德以後就交上噩運,先是被解僱當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里安頓下來,卻掉到茅坑淹死了。你們說說看,好心哪裡有好報?」

  話越傳越盛,終於傳到老和尚的耳中。有一老和尚就召集村民大眾開示,把這件三世因果公案作一了結。

  「這個小孩子依照過去世的業報,應該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窮苦報,現癩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見;第三世應受跌進廁所淹斃的報應。可是因為他一念慈悲發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將三世的罪業提前在一世受報,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現在已經超生到天上了!因果歷歷不爽,豈可以凡夫凡夫眼視之量之?因果炯炯昭彰,豈是善惡無有報應?」

  賣燒餅的小孩,一念慈悲布施,即消三世罪業,吾人在理解《金剛經》的般若空理時,要解佛所說事理不廢,空有相融,做一個不受世間妄相所惑,胸中亦不纖毫的離相意念,如深潭寂然不動,山鳥往還無跡,霞光流雲遊行無痕

  二、發菩提心不生斷滅

  佛陀教誡吾人,莫作是念,此念即為諸法不應生斷滅見,更不可演說斷滅法。佛陀於此分三次告誡尊者,旨在說明如來之空性,非同外道除有入空之空,亦非二乘人證偏空之空。此如來正宗法門,不住有,方名妙有;空不滯空,始曰真空。既超空有,復離斷常,為中道實相,平等之法性。因此,發起無上菩提心者,眼不逐色,心不住六塵,以無住心,行六度四攝,廣興佛事饒益眾生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二:

  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心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為我,起貪瞋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既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為佛。

  了知諸相非相,心自無念,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即可斷罪業,以無修之修,竭盡煩惱河,橫渡生死浪,圓成諸佛功行,以寂照不動,現神通妙用無窮。

  《法華經》卷五〈分別功德品〉:

  阿逸多!若善男子女人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若有人能持經教,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功德譬如虛空,無量無邊。所謂真正聽受讀誦,是解悟無相妙理,以觀照力息妄想攀緣心,降心離相後,以此純凈無染的體性,廣求福慧,開化菩薩六度功業,嚴熟佛土。說離相為治眾生執有為實的深重染習,不住離相之念,為免眾生墮入斷滅的深坑

  從前,有個漁婦到種花的朋友家做客,漁婦在市場賣完魚,便帶著空藍子來了朋友請她一起睡在花房裡,可是由花香馥郁的緣故,她始終輾轉反側,無法入睡。

  朋友見她如此,問她:「妳為什麼輾轉難眠呢?」漁婦道:「我也不知道,大概是花太香吧!使我不好!請你把我的魚籃拿來好嗎?或許這樣我才能入睡。」

  朋友把魚籃交給她,她將它擺在身邊,聞著魚籃的腥臭味,一下子就入睡,直到天明。

  眾生的染習,就像故事中的漁婦,日夜與腥臭為伍,聞到襲人的花香,反而無法安睡。所以佛陀才會說,我若具說此經功德,有人狐疑不信,心即狂亂,如何信受奉持?眾生習氣剛強,深愛諸有,佛陀為令眾生入佛知見,以三乘十地賢聖方便法,遣諸攀緣。狂心止盡,才悟道往昔以穢為凈,認假作真,日夜顛倒無明,與臭穢相染互習,不聞諸佛善法花香佛陀不論談空說有,都是令吾人出一切攀緣結使之家,獨脫無累,寂然自在。《善慧大士語錄》卷二:

  事出家者,出慳家、出貪家、出瞋家、出殺害家、出食噉眾生家、出偷盜家、出邪婬家、出損他利己家、出綺言妄語家、出惡口兩舌家、出嫉賢妒能家、出憎愛家、出怨親家、出互爭勝劣家、出相凌易家、出相鬥打家、出貢高家、出我人家、出不慈孝家、出無慚無愧家、出違恩背義家、出不謙讓家、出誹謗家、出毀訾家、出世間道理家、出不恭敬家、出六塵家、出一切諸慢家、出我慢家、出邪慢家、出憍慢家、出高慢家、出不如慢家、山慢慢家、出增上慢家、出多聞廣知家、出持戒慢家、出禪定慢家、出師慢家、出僧慢家、出貴慢家、出富慢家、出端正慢家、出丈夫慢家、出勢力慢家、出妓能慢家、出火宅慢家、出三界家、出一切有為諸結家,是名事出家

  佛陀般若無上法,告誡吾人出一切有求有相家,出執有滯空家,從中體會無高無下,真如平等法。悟平等法,珍重己靈,不輕一切眾生,拂凈五蘊假相,六塵染污自然能深解般若義趣,休心息慮,不被五欲鉤牽,如盲若聾。

  從前有個姓尹的富翁,一心想要擴大自己的財富,每天指使僕役們四處奔走或勞作,使得他們從早到晚不得休息。

  有個老僕役,白天做工時累得他呻吟痛呼,晚上昏沉疲倦,酣睡如泥。夜夜夢見自己做了國王,在宮殿樓觀之中宴飲遊玩,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誰也不敢違逆他,醒來後依然被驅役指使。有人見他如此勞苦,便去安慰。老僕役卻說:「人生不過百年,日夜各佔一半。我白天奴僕,要說辛苦實在是夠辛苦的了;但我晚間做國王,享受無比的快樂,還有什麼可計較的呢?」

  尹氏費盡心機,處心積慮地操持家業,弄得身心疲憊不堪。每到夜晚,也是在昏沉沉的狀態下入睡,天天夢見自己是別人的奴僕,來回奔跑,勞作不已,被主人數落、責罵、鞭打、凌辱。睡夢中痛苦呻吟,直到天亮才停息下來。

  尹氏為此非常痛苦,就去詢問他的朋友有什麼辦法朋友說:「你的地位使你受人尊崇,你的財富多得幾世都用不盡,白天主人夢中僕人苦痛與享樂輪回循環,這是公平的,人生哪裡有現實夢境都隨心如意?」

  一半主人,一半僕人。尹氏的處心積慮,苛薄地驅使僕役,積集財富因果循還不已。就像我們日用之中,巧心思量,放逐六根,滿足我們的五欲,享樂時,痛苦也接踵而來,我們迎接光明功德天女,黑闇天女也相隨不離世間是一半一半的,不執於一半,統合全體,我們才能透徹假相,從中看到生命的實相。

  護聖居靜從南堂禪師處得悟之後,有一天上說法

  「參禪者要明白一個關鍵,就是南堂所說的:最初一句末後一句,要是能夠領悟,就了卻一生大事!」

  「如果悟不得,我再說個南堂十門,方便你們棄迷入悟,用這十門來印證自己。這十門是:一、須信有教外別傳。二、須知有教外別傳。三、須懂無情說法有情說法無二。四、須見性如觀掌中之物。五、須具有抉擇法眼。六、須行鳥道玄路。七、須文武兼濟。八、須摧邪顯正。九、須大機大用。十、須向異類中行。

  護聖又告訴徒眾說:「你們誰能解得十門,就可稱為祖師,應受天下禮拜。如果做不到,閻王老子就不會放過你。」

  多年跋山越嶺,枉作風塵劍客,不知見性如掌中物,原和自身不曾相離。困於色塵染污,以致法眼未開,盲闇不辨邪正,如何自見滿室閃亮輝煌的珠寶呢?

  禪門中有句話你沒有拄杖子,我給你拄杖子,你已經有了拄杖子,我就奪卻你手中的拄杖子。佛陀說離一切相顯真空理,真空已顯,再奪去你的真空境。眼不逐色,何妨花紅柳綠;耳不循聲,一任鶯啼燕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