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現觀庄嚴論》講記三十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庄嚴智度竅訣論》。

  庚一、(廣講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為二:一、相續所生殊勝加行;二、相續生起殊勝加行之觀修次第。

  辛一、(相續所生殊勝加行)可分為四:一、加行之相;二、加行修持者補特伽羅;三、加行之自體;四、加行之前行法。

  壬四、(加行之前行法)可分為四:一、所獲功德;二、所舍過失;三、所知性相;四、相續所依之順解脫分。

  癸三、(所知性相)可分為二:一、從本體角度略說;二、從分類角度廣講。

  子二、(從分類角度廣講)可分為四:一、智相;二、勝相;三、作用相;四、自性相。

  丑一、(智相)可分為三:一、基智加行之智相;二、道智加行之智相;三、遍智加行之智相。

  寅二、(道智加行之智相):

  空性及無相 並舍棄諸願

  無生無滅等 法性無破壞

  依靠道智加行之般若,而具有如下智相:

  (一)了知諸法本體為遠離一切戲論之空性;

  主要講三解脫門:第一個諸法空性,諸法本體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般若經》里也是這樣講的。《心經》里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了知諸法實相大空性,可以遠離一切痛苦,度一切苦厄。

  (二)了知因無相;

  因緣世俗諦上可以成立,但是在勝義諦上是不成立的。因緣之法不會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義存在。在勝義諦上萬法無生,「生」只是在世俗諦上安立的,實際沒有實實在在的生,生不是實有,我們以前學習中觀的時候也講過,通過因緣沒有辦法生的。在世俗諦上可以安立,因為世俗本來就是迷亂的顯現,但在勝義諦上沒有因緣而生無生即生,是這樣的狀態有無染凈一切相,以任何相都不存在。

  其實因緣也包含一切法,角度不同。剛才是從本體的角度講的,現在是從因緣的角度講的,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其實沒有實有的生。以有無、染凈的相存在,但是都不存在,所以無相也是空性的意思。

  (三)了知果舍棄諸願;

  無論在世間,還是在世間,都有很多願望,有追求的目標,即所謂的果,但這也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如此。其實,果法也包含一切法,尤其是包含佛法里講的果法,即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寂靜涅槃,但這也是不可得的。

  佛經里講,如果有比寂靜涅槃殊勝的法,也要看作是無常,如幻如夢,即空性之意。最後,是無有所求,也無有所得,講的也是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也是大空性,角度不同而已,這是從果法的角度講的。因不可得,體不可得的,果也不可得。不可得也是空性之意。

  (四)了知緣起流轉不會[無]以自體、他體、自他共體以及無因而新生;

  佛講緣起法,佛講的只有緣起,沒有別的。緣起之法都不是實有的,因為沒有產生過。以自生、他生、自他生、無因生均不應理。月稱論師在《入中論》里主要用的是這個邏輯。無生,即不生之意。如果有產生,要麼以自己產生,要麼以他法產生,要麼以自他共體產生,要麼以無因產生,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方式。然而,這幾個產生的方法都不應理,所以是無生,沒有新生。本來就是如此,說沒有也有,說有也沒有。我們認為新生,即產生,其實都是迷亂的顯現,沒有實實在在的生。

  (五)了知緣起還滅不存在[無]先有後無的毀滅;

  在我們的境界里,是先有,後通過一些因緣毀滅、不存在了,這並不正確,實際沒有生也沒有滅,這里講不滅。一切緣起法,沒有先有後滅的情況都是不滅

  以「等」字所表達的智相有以下六種

  (六)了知不存在作為垢染本性貪欲等雜染;

  這里主要講不垢不凈。其實,這些垢染也是無有自性的,所以貪心、嗔恨心等煩惱也是不存在,也是空性的。我們通常會說煩惱菩提,也正是此意,當煩惱生起時,如果以覺悟心態對待,煩惱可以變成菩提。因為煩惱自性也是空性的。如果能了知這是覺悟,也是菩提。但是在沒有了知煩惱自性,就說「煩惱轉為道用,煩惱菩提」,這是錯誤的。第一,沒有轉化的能力;第二沒有了知空性,沒有空性的見解,不可能了知它的自性

  (七)了知不存在遠離垢染的信心清凈之法;

  這里講的是不凈。我們平時講遠離煩惱,可以生起信心等無漏的功德,但是在究竟的勝義諦上是不存在的,也是空性的。比如無論是生起信心,還是生起悲心,如果沒有覺悟,還是執著,也是一種障礙,對善的執著最後也是要斷掉的。清凈、無漏的功德,也是不存在的,清凈也是空性的意思,涅槃之法也不可得,是空性的。不垢不凈

  (八)了知所取所舍之實體並不存在;

  這里講的是不增不減。諸法本性就是不增不減,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不會有變化,因為它遠離了遷變,永遠都保持自己的自性而不會失去,意思是不會有變化。不增不減,沒有取捨,了知取捨的實體並不存在。其實取捨也是在分別心的範疇里,其實在平等、遠離分別的狀態中沒有取捨,也沒增減。不會因為我修行功德就增長,我們造業了功德就減少,但這是從諸法的究竟實相的角度講的,在平等、遠離分別的境界里是這樣的,平時不是,角度不同而已。也不是沒有取捨,換個角度講有取捨。但此處講的是真如,也叫大空性,從這個角度講不增不減。

  (九)了知涅槃本體自性而不成立;

  究竟的涅槃也是不離空性的,自性也是空性的,所以沒有自性,以自性而不成立。在講十六種空性的時候講過,空也空,涅槃也空,都是空性的。

  (十)了知勝義的成立或者法界本體都無有所依處;

  勝義諦也是法界本體,遠離了一切邊戲。這里包括「中」也不存在。其實中觀、空性都是遠離一切邊戲之意,所以不住一切法。所以它無有所依處,如同虛空虛空哪有所依處?

  (十一)證悟諸法之真如法自性涅槃,諸緣寂滅猶如虛空法相,以及其法性無作抑或無改。

  寂滅,真如法性,自性涅槃也就是寂滅,究竟寂滅,如同虛空法相。造作、改變不復存在,因為自性如同虛空虛空是無可得的意思,以究竟智慧去觀察都不可得

  第四條至第十一條,被稱為八相之智。

  (十二)了知無論諸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罷,對於諸法之此等本性或者法相,包括天人以及人類誰也無能為力的法性無破壞之相;

  之前也講過,諸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罷,諸法的究竟實相都是一樣的,不會有任何的改變,比如人類天人,誰都無法破壞、改變這種狀態

  無作無分別 差別無性相

  道相智品中 許為諸智相

  (十三)了知法性以因緣而無有造作;

  諸法的究竟實相,法性,不是以因緣造作的,以因緣無有造作。

  (十四)了知因法性無論如何均不可假立,從而對任何法都無有分別;

  假立的肯定都是不存在的,假立都是以分別心假立,如果沒有分別心,就沒有假立。

  (十五)了知諸佛因如實通達諸法法性,而在名言中宣說法性之差別,並進一步了知諸法法性在勝義中無別之相;

  名言中,佛講了很多屬於名言諦的法,世間的法,比如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每一個法的本體作用、法性講的都很清楚、詳細。進一步了知,諸法的法性在勝義中都是無別之相平等沒有差別,沒有形形色色。

  (十六)對勝義中無有性相獲得了明證。

  從安住於法性無有遮破和安立之義,從而令諸法之真如法性或者密意平等一味的反體而宣說的以上十六種如法之義,在與道智相關的內容道相智品中,被諸佛承許為是道智諸智相。

  正如佛經所雲:「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以空為相……」

  這十六種智相都屬於道加行之智相。

  寅三、(遍智加行之智相):

  依彼自法住 恭敬知識

  令其歡喜 供養作用

  依靠彼等佛陀自身之不共特法(佛的這些不共功德)——作為果般若的遍智般若,而具有如下智相:

  (一)了知現法樂住的智慧,也即住於有寂平等之境界;

  「有」是輪迴,「寂」是涅槃,輪涅平等之境界。

  (二)了知如果宣講般若,則自行敷設坐墊及獅座等恭敬事宜;

  要講法尤其是講《般若經》時要恭敬。曾經佛陀講法時,也是先鋪墊子。有時候是自己鋪,然後坐在墊子上宣講。佛在經中講,如果有人宣講般若,應該準備四面由獅子撐起的高高的法座——高貴的法座,讓講般若的人坐在法座上講講法時,講法者無論是法師還是其他人,都要一視同仁、恭恭敬敬。

  如果要講法尤其是講《般若經》,必須要根據條件準備好法座,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準備獅子座等高貴庄嚴的法座,讓講法、講般若者坐在法座上講。我們也這樣要求,講法者,哪怕是來輔導的,也要站起來,恭恭敬敬的,這是對法的恭敬,否則是如法的,此處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宣講般若時,要鋪高一點的墊子。講法者要高於聽法者。若是條件允許,最好準備金銀做的,或是珍貴材質做的法座,講者坐在法座上宣講,這是對法的恭敬。以恭敬心求般若,才能真正得到法益。行為也是很重要的,要畢恭畢敬,準備法座、供品等,通過這些來啟發內心恭敬心,有恭敬才可以成為真正的法器,法才可以融入相續

  (三)了知因依教奉行而尊為善知識;

  講法、講般若者,都可以成為善知識。大家要畢恭畢敬,尊為善知識。什麼是恭敬?恭敬即是依教奉行。

  (四)了知以贊頌功德等而令其歡喜;

  以贊頌功德方式進行供養,讓善知識歡喜,依教奉行,很聽話。還有供養,有的上師示現上特別喜歡供養。比如瑪爾巴,在示現上就是這樣的人有一次有個弟子供養了他很多財物,瑪爾巴很生氣,說:「才這么點供養,你家裡沒有別的財物了嗎?」弟子說:「沒有了,就剩一隻山羊,因為腿腳有毛病,不方便牽過來。」瑪爾巴很不樂意,讓他回去牽過來。這都是一種示現。

  有些上師喜歡贊揚,有的上師示現上像小孩子一樣,別人哄就高興。弟子要觀察上師上師喜歡什麼,就投其所好,讓上師歡喜上師生起歡喜自然就把竅訣傳給你了。

  (五)了知以向彼等般若拋灑珍寶鮮花而行供養;

  即將要講般若時,要做供養,把各種珍寶鮮花等珍貴稀有東西都拿出來供養。宗喀巴大師曾經講過,這是心態的問題,上師什麼都不要,但是弟子什麼都能舍。如果還有不能舍的,為佛法、為上師都不能舍,說明還不夠資格。其實,這種供養,是為自己積累福德

  (六)了知因勝義中自身本體為空並遠離生滅,所以恭敬事宜等等這一切都毫無作用;

  在世俗諦中,恭敬供養、令上師歡喜都很重要,但是在勝義諦中毫無作用,勝義諦中都不可得。但是都有,只是心裡都不執著,不執著不等於什麼都不做,都能做。為了佛法上師,什麼都能舍掉,什麼都能做。此處講的是心態,這樣才是合格的弟子,堪為法器

  有的人想得到上師加持,也想得到竅訣,但自己什麼都捨不得,還特別有主見上師讓做這個,「我不做,我要做那個。」讓你做什麼做什麼,沒有商量的餘地,如果還跟上師商量,說明你是有要求的,這是上師的不恭敬

  當年密勒日巴尊者依止上師瑪爾巴的時候,上師做什麼密勒日巴尊者做什麼有一次,他犯錯誤了。為什麼犯錯誤?他也沒有辦法,依止上師很多年,卻沒有得到法。瑪爾巴經常灌頂講法,但是都不讓密勒日巴參加,而是讓他幹活。

  我們現在還算可以,讓乾的活都是三寶的活,而瑪爾巴不是,讓密勒日巴乾的活都是自己的家務,要密勒日巴一個人給他兒子建一棟九層高的宮殿,瑪爾巴還經常過來挑刺,讓他不停地返工。但是密勒日巴沒有一句怨言。盡管這樣,他還是沒有得到法,瑪爾巴上師給他傳法,也不讓他參加灌頂。

  瑪爾巴的夫人達梅瑪實在於心不忍,把自己的嫁妝——一塊很大的松耳石給了密勒日巴,讓他離開,去找瑪爾巴的一位弟子。其實,密勒日巴沒有那麼大的膽子,只是達梅瑪實在看不下去了,才出此下策。結果還是被瑪爾巴發現了,密勒日巴不但沒有得到法,反而挨了更重的打罵。達梅瑪辯解道:「不是密勒日巴偷的,而是我給他的。況且,這是我的嫁妝。」瑪爾巴生氣地罵道:「怎麼不是我的呢?你的人都是我的,你的嫁妝身上的裝飾,包括那塊松耳石,怎麼不是我的呢?你們偷我的東西。」

  世俗諦中要這樣,勝義諦中都不存在,毫無作用,都沒有自性都是空性的。

  及了知遍行 能示現無見

  世間真空相 說知及現見

  (七)了知以遍智而無礙遍行或者遍入於二諦所攝之外境;

  勝義諦和世俗諦所攝的一切法,都能通達、了知。

  (八)了知能示現世間人不可現見的甚深法性,或者能示現「不[無]見色法等任何邊際,即為現見勝義」;

  能證悟並能宣講世間人不可現見的甚深法性。邊際是分別的,佛的智慧平等的。

  (九)了知示現世間五蘊真空之相;

  在其他般若經里有講,正如《心經》里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切法包括在五蘊里。

  (十)了知向所攝之所調眷眾宣說(般若)並令其聆聽;

  為眷屬、眾弟子宣講般若令其聆聽。

  (十一)了知令所調眷眾以思維所聞之義而知曉,從而成熟相續;

  剛才是聽,此處是思維,讓眾生相續成熟

  (十二)了知令所調眷眾通過修持思維所生之定解義而現前證悟[現見],從而解脫相續;

  通過修持思維所生的定解義現前證悟。通過聽聞思維,還要修行,最後才能真正證悟,證悟後相續才能解脫

  不思寂靜 世間滅想滅

  一切相智中 是說諸智相

  (十三)了知示現法性本體超離於世間尋伺之境不可思議;

  (十四)了知示現諸法自性涅槃寂靜,或者示現與彼法性相對之有境寂滅諸戲論;

  (十五)了知示現滅除有漏世間五蘊方法;

  (十六)了知示現消滅彼此與取捨之想的方法

  以上總共講了十六種遍智加行智相。

  在二利圓滿之果——遍智[一切相智]之理當中,以上十六相即是所說的諸種智相。

  經雲:「如來正等覺依此般若波羅蜜多而住。」佛經里也講了遍智加行智相。

  由此可見,此等十六種佛陀相續所生自他二利圓滿之果產生於遍智,因為在具有遍智的情況下,即能通達這一切。由於遍智加行具有生起這一切的能力,所以將其認定為是遍智加行之智相。

  另外,雖然因為此等遍智加行智相,是以非有否定的方式來建立遍智加行的,因而它們表示產生遍智的能力,但由於並不是以「唯以此生」的別有否定來建立的,因而也以宣說道智加行勝相,而間接通達了果法遍智,同時又引出對治基智超勝於聲緣基智之義。對治基智是菩薩相續中的基智。

  遍智加行智相有產生遍智的能力,但是除了它們之外不是沒有產生遍智的能力。此處不是以別有否定的方式建立的。別有否定指只有某個法有,其他法沒有。

  綜上所述,基智加行智相,是通達五蘊尤其是其中的四名蘊之勝義、世俗諸實相的;道智加行智相,是通達所修之道究竟如何的;遍智加行智相,則是通達相續中擁有遍智之所作並如是而作的。

  講了三種智相——道智之相、基智之相、遍智之相作用。三者各自都有六種智相。這些智相屬於道——加行,是菩薩修行,講的是菩薩境界,對境是三種智慧——基智、道智、遍智,三種智慧覆蓋面特別廣,包含所有輪涅一切法。另外,勝相是從超勝角度講的,作用是從作用角度講的,自性是從自性的角度講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9月1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