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心不煩亂 方入安忍之門

  安忍的本體是心不煩亂,如果心煩意亂,就談不上安忍。安忍可分為三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無生法忍。

  一、耐怨害忍

  當別人用毆打、惡言惡語方式傷害我們,或在背後中傷誣陷、挑撥離間等等,面對這些現象時,心中不產生嗔恨, 就是耐怨害忍,也就是忍受他人惡行的安忍。

  修安忍,首先必須要消除嗔恨。「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對於他人的侮辱或傷害,自心沒有調伏而產生嗔恨,就會摧毀過去的一切功德。《入菩薩行論》說:「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一次的嗔恨心,可以摧毀千劫以來,上供諸佛菩薩和下施六道眾生的一切善行福報

  《入菩薩行論》又說:「罪業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所有罪業中,沒有比嗔恨更嚴重的;所有功德中,沒有一種比忍辱更難修。嗔恨會墮入地獄,安忍會得到佛果,所以一定要修安忍。

  面對外來的惡行,最大的對治力就是慈悲心。如果能生起慈悲心就能很快調伏嗔恨;否則,無始以來累積的功德剎那就會消失得一乾二淨。

  此外,行持善法後,沒有把功德迴向眾生福報也會因為一次的嗔恨心而全部失毀。而具足前行發心正行執著、結行迴向三要行,善根不會被摧毀。就像水火不容一樣,有了嗔心,就不會有菩提心;但如果菩提心存在,嗔心就會蕩然無存。

  二、安受苦忍

  為了追求或修持正法,不顧身心性命,忍受一切艱辛困苦或嚴冬酷暑,這是安受苦忍,也就是忍受求法苦行的安忍。

  世人能接觸佛法機緣本來就很少,我們現在聞思修,是很不容易的。在密續里提到,佛陀曾經為了尋找佛法,跨火海,過刀山,即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無所畏懼。

  有些人以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可以同時圓滿,認為在世間事業成功、享有名望的同時,可以在舒適安樂修法成就,但這是不可能的事。自古以來,大成就者們都是長期精進修持,才獲得證悟的。他們知道,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在本質上完全不一樣,不可能同時圓滿

  自認為兩者都很圓融的人,必定是在世間法比較突出,不可能在出世法有真正的成就。想要兩者兼得的人就像認為針的兩端都是尖的,也可以用來縫紉,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偉大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也是放下世俗的榮華富貴,歷經苦行精進求法悟道的,他也沒世間法、出世間法同時成就方法有些人想先追求世間成就,或得到廣大供養後,才決定去閉關修行。這些人不期待閉關會不會成就,因為在閉關之前就已經著魔了。

  當然,現代工商社會的人,尤其是在居士,要完全放下家庭工作,遺世獨修,是不太可能。但如果能將佛法的心要精義,透徹理解,按部就班長期實修,就很難能可貴了。自己能力所及的,就努力行持;目前還做不到的,可以發願、祈禱在將來實現。這樣就算不一定即生成就也能來世累積資糧。

  三、無生法

  對於空性實相、自性大圓滿等深奧勝義,如果不了解,也不應該產生邪見或毀謗,而應設法正確理解,並毫無顛倒的受持其密意,這是不畏甚深法義的安忍,也就是生法忍。

  甚深法義,一般人是很難接受的。例如,眾生的心與佛的智慧無別,或是空性實相等道理在我們還未理解之前,往往會感到懷疑恐懼,但這不是佛法有什麼可怕,而是因為從未聞思過,而引發內心恐懼。如果因為不明白或懷疑,而對佛法毀謗,就會造作舍法罪,無數劫不能從地獄解脫

  在佛陀時代,有些傲慢比丘,一開始認為一切法是實有,沒想到當佛陀講到諸法皆空,講實相勝義時,這些比丘無法接受這些見解,受不了而吐血,最後墮入地獄

  阿底峽尊者印度時,有兩個行持十二頭陀行的比丘來請問佛法。當尊者講到「人無我」時,兩個人聽得很歡喜,因為從頭發到腳底,一一分析去尋找「我」,真的找不到。但當尊者講到「法無我」時,他們就完全無法接受了,當下捂住耳朵說:「請尊者不要再講下去了,世上不可能有這樣的佛法。」當尊者開始念《般若心經》,念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時候,兩個人就嚇得跑走了

  所以,阿底峽尊者說:「如果沒有修菩提心、對深奧的正法有信心,只靠持守戒律很難解脫成就的。」這兩個比丘的行為,就是對甚深法義的怖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