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著講《現觀庄嚴智度竅訣論》。全論分四部分,今天是
庚二、(廣講自在之果——頂加行)可分為四:一、加行道頂加行;二、見道頂加行;三、修道頂加行;四、無間道頂加行。
這是最後一個頂加行。
辛四、(具備有學道究竟無量功德的無間道頂加行) 可分為三:一、本體;二、因;三、所斷。
壬一、(本體):
先講無間頂加行的本體。無間頂加行的功德和福德,在有學道是最圓滿最究竟的,所以以其功德、福德來表示無間道頂加行——即將成佛的菩薩的境界。
安立三千生 聲聞麟喻德
及離生菩薩 眾善為譬喻
經以無量福 明佛無間道
無間三摩地 證一切相智
關於以功德所表示的無間道頂加行之本體,正如佛經中通過「有菩薩摩訶薩置三千大千世界……」等內容所宣說的,以安立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切有情眾生圓證聲聞之斷德,獨覺麟喻之證德,以及安立彼等於菩薩離生一地的眾多善根為譬喻,從而說明:與前者相比,福德更加無量無邊的,是如來應正等覺佛陀和以他法不可間斷的無間道[行菩提向],因為最後有際的無間道三摩地,是證達一切相智之無間道的緣故。
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證悟聲聞的境界,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領悟麟喻獨覺的證悟,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遠離過患,安置其於大乘道一地的善根福德是不可思議的。而住於無間道頂加行的菩薩的善根和福德比前者更超勝,無量無邊。此處說明的是,他的福德、善根,也可以說功德,在有學道是無與倫比的,達到最極點。前面那些情況也會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德和善根,但都沒有住於無間道頂加行的菩薩所得到的善根、福德多。
為什麼說無間道?無間道斷除最最細微的習氣障,這是在最後的階段,下一個剎那就是佛的境界了。二者之間沒有其他法的間隔,所以叫無間。在十地末尾的時候,成佛還有一點點障礙,極其細微的習氣障,也就是密宗里講的「三現遷移」。緊接著第二個剎那——解脫道就是佛的境界。
第二剎那是一切相智,佛的智慧、佛的境界。為什麼說無間道呢?中間沒有其他法的間隔,第二剎那緊接著要產生佛的境界。這里講的「無間道」不是無學道,是有學道的最高境界,此時獲得的福德、善根也是最圓滿、最究竟的。講他的本體的時候,主要從福德無量無邊的角度宣講。以無量無邊的福德,來表示無間道頂加行的境界、智慧。
壬二、(因):
無性為所緣 正念為增上
寂靜為行相
經雲:「善現,一切智智無性為所緣,正念為增上,寂靜無相為行相。」
因法:無間道頂加行與一切種智的所緣緣,為一切萬法離戲無性的究竟真如法性。
無間道頂加行與一切種智是佛的境界,雖然無間道頂加行還沒有達到佛的境界,但是與佛的一切相智的所緣緣是同一個。所緣緣是一切萬法離戲無性的究竟真如法性。
其增上緣,為十地以下的緣於真如法性之正念,十地以下的修行智慧。
其行相,為寂滅諸邊戲的自性。行相指心態、狀態。寂滅一切邊戲,這樣的自性。
此學處——最後有際的無間道頂加行,為一切學處的最殊勝者。從有學道來講,是最殊勝者。
因為它是最究竟學處的本體,所以,我們應當修學該學處——作為正等覺佛陀無間道本體的般若。從般若當中,可以當即生起一切種智,所以他是諸佛正法之源的寶庫。緊接著就產生佛的智慧了,成佛了之後就可以轉法輪了。
它是諸佛正法之源的寶庫,是勝妙功德的寶藏,是令佛陀家族綿延不絕的種姓,也是眾生幸福歡樂的無盡源泉。佛有很多無漏的功德、十力等。之前,會有退道的可能;已經修到這里,緊接著就要產生佛的智慧。佛轉法輪,眾生可以從中獲得安樂。要獲得真正的安樂一定要靠佛法、智慧,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世間是將苦當成樂,其實都是苦,沒有一個是不苦的,或是苦因,或是苦果,都離不開苦。
因此,在現證安住於一切緣起之法本來無生無滅之平等性的究竟智慧以後,依靠這種連極其細微的戲論之相也平息無餘的智慧,就能將無始以來便存在的無明,包括其細小種子在內,都一並徹底根除,獲得具有自然本智之身的佛果,所以,本論才宣說了通達滅盡無生之究竟智慧的無間道。
壬三、(所斷邪分別念) 可分為二:一、略說;二、廣釋。
癸一、(略說):
愛說者常難
於此無間道頂加行,愛說實事者[言實事師]經常會提出責難,這一切,都是因為無間道頂加行極其深奧、難以通達所導致的。對無間道頂加行,有實宗無法通達,會產生眾多疑惑,許多能言善辯的人向大乘提出了很多難題,引發辯論。
癸二、(廣釋):
有實宗無法能夠了知從空性中產生萬物的真理,所以他們認為承認因果不虛的同時,又說一切空性是矛盾的。
對此,佛經當中是通過「具壽善現復白佛言:為但一切智智無性為性,為色、受、想、行、識亦無性為性……」等內容,而濃墨重彩地廣為宣說的。從勝義諦來講是這樣的。
於所緣證成 及明所緣性
一切相智智 勝義世俗諦
佛經里講,輪涅一切法無性為性。無有自性才是它們的本性。對此,小乘有實宗難以理解,提出十六個問題。
(一)倘若以如來之智而緣於諸法,則作為所緣的有為法等等就應當能夠成立。遍智能了知一切法。一切相智、佛的智慧如果成立,那麼他的所緣——有為、無為法,應該也能成立。
假使所緣絲毫都不存在,就不可能照見諸法,從而提出所緣不合理[證成]的問難。若一切法絲毫不存在,就不可能照見諸法,佛如何去了知?從而提出所緣不合理的問難。
(二)倘若所緣之體性或者自性不存在,就不可能認定什麼離戲真如法性之本體。他們認為,不存在就是什麼也沒有,即單空。也就是說,不管是誰,都絕不可能通達真如法性之本體,從而對明確所緣之相或者本體的情形,提出了不合理的問難;
(三)同樣,作為果法的一切種智也是不合理的,因為,如果依靠一切種智,卻不能緣於有實無實諸法,那它就什麼都無法了知,既然如此,那麼,所謂一切相智的智慧也是無稽之談。一個原理,角度不同。
(四)倘若世俗諦不存在,則不觀待世俗諦的勝義諦也不可能存在,而世俗諦也是不合理的,因為彼等了不可得的緣故;
以上所述,是針對二諦的責難。
加行與三寶 巧便佛現觀
顛倒及道性 能治所治品
(五)作為加行的六度之修持也不合理,因為布施等並不存在的緣故,從而對六度提出了非理的問難;對方還提出:作為所依總集的三寶並不存在。一切所依都總集在三寶里,這樣就不能成立了。
(六)首先,因為所得與所證不存在,所以佛寶不存在。沒有任何所得,也沒有所證,就不能存在佛。如此,三寶中的佛寶就不能成立。
(七)其次,因為滅法也只是徒有其名而已,所以法寶不存在。沒有染垢,沒有煩惱障、所知障,就談不上息滅它們了。息滅不存在,法就不存在,三寶當中的法寶就不能成立。
(八)再次,因為僧寶的設施處——色法等並不存在,所以僧寶也不存在。
僧寶一般是補特伽羅,從五蘊中安立。若五蘊不存在,補特伽羅就不存在。若補特伽羅不存在,三寶中的僧寶也不存在。
(九)作為行為之特徵的善巧方便也不存在,因為不存在以三輪清凈之智慧而攝持的布施等行為的緣故,從而對善巧方便提出了疑義。行為指菩薩利他的行為,特徵是善巧方便。利他的行為是不離智慧的。其實我們做任何善事,若都能從三輪體空的角度做,就不會有那麼多煩惱,就一定能利益到對方。一切利他的行為都不離三輪體空的智慧,不離究竟的智慧。
(十)既然消除了對有實無實法本體的分別,則不可能存在除此之外的其他證悟方式,斷除分別就是證悟。所以,現見真如法性的能仁佛陀之現觀不合理。那麼,佛陀的智慧也不合理。
(十一)由於執著無常等等的非顛倒不合理,因而執著常、樂、我、凈等等的顛倒也不合理。執著無常、無我等小乘的境界等無顛倒的境界都不合理,因而執著常、樂、我、凈等等的顛倒也不合理,因為都是觀待的。
(十二)因為縱然修持諸道也不能現前果位,所以道之本性不合理。道不存在,通過道證得的果也不存在。
(十三)由於所取之法並不存在,所以能治法不合理。能對治障礙的智慧也不成立。
(十四)由於所斷法並不存在,所以,作為能治法之違品的所治品不合理。
性相並修習 說者邪分別
依一切相智 說為十六種
(十五)因為事相不存在,所以自性相與總性相不合理。這是從有境緣取的方式來說。
(十六)倘若所修自相與總相不存在(這是凡夫地期間),則所謂的在勝解道與聖者道期間,依靠真如法性之自相與總相所進行的修習也是不合理的。凡夫地以總相的方式,聖者地以自相的方式親見,這也是不應的。
以上所述之妄說者的顛倒錯謬邪分別,是依據一切相智而宣說為十六種的。
這是他們的顛倒錯謬邪分別念。到底有沒有這些問題和矛盾呢?沒有,這是他們自己心裡的問題,是智慧不夠。
所有這些由執著二諦相違的補特伽羅們,依靠勝義當中無有自性,從而破斥了世俗的勝義理門;以及依靠世俗,從而駁斥勝義不合理的世俗理門,都只不過是他們自身的顛倒分別念而已。有實宗之所以提出這些問題,是因為他們無法了知二諦雙運兼容,也無法理解這個道理,所以他們認為二諦是相違的。
他們把二諦分開了。說勝義諦無有自性,以此來破斥世俗諦,這叫勝義理門,站在勝義的角度進行辯論。若是世俗諦存在,就以此說勝義諦不存在,這是站在世俗諦的角度,這叫世俗理門。
其因並不成立。一切法在世俗諦中不存在,勝義諦中不存在的緣故,這是不定因。勝義諦中不存在,但是世俗諦中可以存在。有實宗說,因為世俗諦中不存在的緣故,勝義諦中也不存在,這是不成因,實際上世俗諦中存在。
如果對方提出:這樣一來,勝義中也就應該不存在了。
可以這樣承認。
同樣,如果對方提出:因為世俗中存在,所以勝義中也應該存在。
我們也可以用「不一定」等等來予以回答。勝義諦中不存在等於勝義諦中不存在,世俗諦中存在等於世俗諦中存在,二諦不能混淆。
從分開二諦且空性緣起互不相違的角度出發,就能剷除這些顛倒妄念。
緣起和性空是互不相違的,但是在辯論的時候,要分開辯論,這樣可以剷除顛倒妄念。
由於在究竟真實義當中,並不存在什麼世俗之外的其他勝義諦所緣,因而,以證悟所緣與非所緣互不矛盾、雙運大平等的智慧,即可斷除與難以通達的無間道頂加行之所緣相相違背的邪分別念,所緣等觀點也就隨之而變得合情合理,這樣一來,即能深信不疑且毫不錯亂地趨入甚深之義的境界。
世俗諦中的一切法無有自性,這就是勝義諦。除了世俗諦的法沒有其他所緣、所依。
所緣,不見是最殊勝的見,與無性為性是一個道理,這是互不矛盾的。有所緣、無所緣也是互不矛盾的,站在世俗諦中是有所緣,站在勝義諦中是無所緣。二諦大平等,勝義諦中不存在——無所緣,世俗諦中存在——有所緣。
如果沒有般若的攝持,六度不可能達到圓滿,不可能成為般若。所以都不可得,但同時也可以進行六度的行持,這是不矛盾的,這樣才可以變成波羅蜜多。
另外,我們還應當了知,以安住於無分別之般若而行持布施等其他五度的加行,也不但不會不合理,而且會非常應理。其中每一種波羅蜜多的功德,都是時空的範疇所難以衡量的。這些徹底凈除過患之垢染,任何他法也不可等同的,無與倫比之所證,都是安住般若波羅蜜多的修持力所引發的。
如果是時空的范圍就可以衡量,但它是超越時空的,所以是難以衡量的。
倘若因不懂諸法無自性的(大空性)道理,而具有補特伽羅人我執(把補特伽羅視為實有、凡夫),則會因無知而導致吝嗇等波羅蜜多違品的存在,這樣一來,就無法圓滿行持遠離執著一切之貪欲的布施等等。
如果不執著於補特伽羅人我,卻不離不棄地緣於有實無實諸法,就會對三有(輪迴)寂滅(涅槃)抱有取捨之念,從而墮入寂滅之邊,這樣一來,則包括所緣在內的資糧,也無法成為上乘之善了,因為與諸法自性相反的無明,是具有染污之法。破除人我執,這里講的是小乘的聲聞緣覺。諸法的自性是大空性,都不可得。
換言之,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多,則無法實現其他波羅蜜多的圓滿與清凈;如果擁有不緣任何邊際的般若波羅蜜多,遠離一切戲論的智慧,則相續中具備該法的諸位菩薩就不會有吝嗇、貪欲、瞋恚等波羅蜜多之違品,彼等也就能絲毫不貪執身體、受用以及善根等一切,如此一來,則縱然行持布施等等,也不計回報、不求異熟,並能以三輪無有分別念之污垢的方式成辦布施等所有六度萬行。這是從布施角度講,其他都一樣。
這些已經照見不住有實、無實、三有、寂滅任何邊際之般若波羅蜜多境界的聖者菩薩,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生起舍離輪迴、現前寂滅之心。沒有這種取捨之心。他們不僅自己現見了雙運離戲之境界,而且,為了成辦其他尚未通達此境界的眾生之利樂,他們在行持布施等方面,也是像眾生之邊際與數量般無窮無盡。自己從噩夢中醒來,也幫助他人從噩夢中醒來。
由此可知,在菩薩道期間,以他眾之利為緣而究竟成就圓滿、成熟、修煉三種方式,並於中途無有任何厭倦與耽執;在究竟果位——無餘涅槃之際(法身佛的果位),以法性本體而獲得不住有寂二邊的智慧身,並恆常、周遍、任運自成地利益遍布虛空界之眾生。這一切,都是真實行持現空大平等之般若波羅蜜多的力量所致。
圓滿是指斷證功德圓滿,成熟是指讓所化眾生成熟,修煉是指修煉自己的清凈剎土。這三種方式也是大乘的所緣三大方式。凡夫有時候厭倦,有時候執著,東跑西跑,時間長了又會厭倦。但是菩薩不會這樣。
佛的境界是恆常的,沒有不利益眾生的時候。周遍是利益一切眾生。任運自成是沒有造作,不用特意去利他。菩薩以恆常、周遍、任運自成三個特徵利益無邊的眾生。
如果因為現見不可得的法相空性,就否定了布施等波羅蜜多,那麼,彼等所見的空性,則不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不是究竟智慧,而只不過是背離方便諸相的無實法而已,是單空的空性。這樣一來,則雖然他們宣稱無緣,但由於是不緣有實法而緣於無實法,所以根本不是遠離一切所緣諸邊的般若波羅蜜多,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
只是在以聞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之義而斷除增益之時,就已經壓制住對有寂二邊的耽執,更何況現證般若波羅蜜多之際呢?比如資糧道時,已經壓制住了對輪迴和寂滅二邊的耽執,但還沒有斷根,在現證般若波羅蜜多之際,就更沒有對輪迴和涅槃的取捨之心了。
換言之,縱然是施捨一種物品之類的布施,如果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攝持,則六種波羅蜜多都可以全部具足,因為,若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斷除慳吝等六度之違品,因為,若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斷除慳吝等六度之違品,則作為方便分的一種布施,也會成為持戒等波羅蜜多之本體。
如果僅僅從證悟離戲之智的反體來分,則作為安住分的禪定,也是斷盡了住與不住之相的大禪定;此時住不住都一樣。
同樣,精進是寂滅了精進與非精進的任運自成之大精進;安忍是滅除了安忍與非安忍之相的永無紛爭之大安忍;由於消滅了持戒與破戒之所緣,所以持戒也成為徹底清除了破戒垢染的大律儀;因為沒有緣於貪與無貪,所以布施也成為遠離一切細微相執的大布施。
顯現分的布施等等與空性分的智慧本體雙運,就成為現空無別之凈妙空性。精通這種含攝所有波羅蜜多的要點,便是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關鍵,因此,我們應當盡力通達方便智慧雙運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加行。
這種空性不是單空,現空必須要雙運。行持六度時,都要有般若波羅蜜多的攝持,才可以成為菩提果之因,才可以成佛。如果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懂得般若波羅蜜多,否則,修大乘寸步難行。
有些人認為「這有什麼不懂的,我也懂」,其實真要明白是很難的。因為它是超越時空的。只有修行真正達到了無分別、大平等的境界,才能真正了知、明白這個道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