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2019觀音法會開示(三)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觀音九尊法會第五天。本來想講別的內容,但是昨天有人祈請,希望把三殊勝講完,所以今天接著講三殊勝

  「三個殊勝」非常重要,如果我們能把它落實下去,真的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了,無論做任何善事,都可以成為成佛之因。

  我們行持的善法確實很多,但是大多數都沒有成為成佛的資糧,這是個大問題。比如我們天天上晚課念佛號、念咒語,每天做很多善事,但是都沒有成為成佛之因,沒有成為解脫的資糧。甚至很多人因為各種不好心態,反而導致這些變成了墮入惡趣之因。

  有些人雖然心態沒那麼惡劣,但若是以自私自利之心而做,就變成了人天安樂之因。即通過這些善根將來會得到一些人天安樂世間福報也不能成為成佛的資糧、解脫之因。對於渴望解脫、追求究竟佛果人來說,真是太可惜了。

  我們要以「三個殊勝」為標准,衡量自己的所做是否如法。我們會經常提到「如法或不如法」這個話題,這也是個問題。確實,如果不如法佛法也會變成墮入惡趣之因,所以如法很重要

  那怎樣才是如法呢?我們這幾天講了「三個殊勝」,如果具備了這「三個殊勝」,就是如法的。哪怕做的很少,甚至只念了一句佛號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如果真的能變成成佛的資糧,它的力量是無窮的!重點在於:如果沒有「三殊勝」的攝持,所做善根就不能變成成佛的資糧。

  「三個殊勝」在藏地人人皆知,因為每個寺院、每個上師都強調。但是知道不一定做到,因為要做到非常難。我們前面講過發心,連發心很難做到。

  發心是發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這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的范疇,也可說是我們見聞覺知的范疇。如果努力去發這個心,努力修行,一般的凡夫能做到。

  今天我們講正行無緣殊勝,也是菩提心,但這個菩提心跟前面講的世俗菩提心不一樣,這個菩提心叫勝義菩提心它是超越的境界,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范疇,不是見聞覺知的范疇,這個就更難了。

  前行發心殊勝,即發利他菩提心也就剛開始修行時應該具足何種心態學佛修行,主要是為了眾生。我們今天是為了成佛而聞法,為了成佛修行,為了成佛而學習佛法,為了成佛而傳法,為了成佛而行持善法。

  正行無緣殊勝正行就是我修持善法的過程,比如聞法的過程念佛持咒過程這就是正行。由無我和空性的智慧攝持,就是正行無緣。

  我們講布施時講要以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三輪即能布施的人(自己),所布施事物布施的對境,這就是三輪。三輪體空,即三輪的本體是空的。做布施時對此要有正見——三輪體空的正見

  以此類推。所有的修行都要以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都要在這種覺悟狀態中進行。比如念佛,在覺悟狀態中念,才可以跟佛相應。念咒也是如此。很多人都特別想發財,特別喜歡財神心咒。咒語力量是無窮的,但如果內心覺悟,你無法啟動它的力量。這樣它就如同廢物,對你起不到作用

  你要在覺悟中念,還要有定力(不失覺悟心態)。無論是何種對境,在何種環境,都不失覺悟狀態這就是一種定。慧中有定,定中有慧,這樣才有力量。若只有慧沒有定,這個智慧也不是真正的智慧,因為沒有力量。若只有定沒有慧也不行,要定慧雙融,咒語力量才如同虛空藏一樣,威力無比。為什麼說是虛空藏?因為虛空是無邊的,能裝載無限的能量,這個能量無窮無盡的。如果不是在覺悟狀態中念,就無法啟動它的功德,或者說它的功德不會呈現出來。所以正行無緣很重要

  今天我們念的觀音九尊儀軌也是如此,這裡講的都是超越的境界,超越的境界相當於超越的能量,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就是這個力量,不是我們能想像到的。

  有人在法會念誦儀軌,好像當成是茶餘飯後的一種消遣一樣,根本就沒有在乎。其實這其中真的有超越的、無窮的能量,只是我們沒有在覺悟狀態當中念。如果沒有這種境界,這種能量很難呈現出來,也無法在我們的身上啟動,所以正行無緣至關重要,沒有正行無緣是不可能達到修法效果的。

  《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苦厄」指痛苦災難,即一切的苦難皆能消泯。觀自在菩薩能夠自由自在地觀察自身佛性之奧秘,以這種覺知,運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達到光輝彼岸過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這個意思,他能真實看到此過程

  「五蘊皆空」:「五蘊」是構成宇宙萬事萬物五種因素。佛在經中講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其實五蘊已包含了一切法,十二處、十八界也是如此。佛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與意樂而宣講了這三種法。

  「照見五蘊皆空」:指五蘊所包含的一切法自性體空,本體自性,是空的,但是自性不等於沒有,性空並非法空,是法的自性空。照見五蘊皆空,沒有不空的。有了這種智慧就可以斷除一切痛苦,化解一切災難,多好啊!

  大家總是患得患失,瞻前顧後,其實不必如此。一心一意地修法,體悟空性,真的能斷一切惡、除一切苦!法稱論師講過:諸如慈心悲心等善法,力量功德很大,但是都不能斷除我執。一切痛苦災難的根是我執,唯有無我和空性的智慧才能斷除我執其他的善法、善念都與我執不相違,所以無法斷除我執。斷不掉我執,就無法擺脫煩惱,擺脫不掉煩惱,就避免不了造業。只要造業,就無法逃脫輪回,就會業力的牽引和束縛下,一世接一世地延續自己的生命,無法解脫

  我曾經講過,有業力的牽引和束縛就是輪回。因為有業力的牽引束縛,我們的生命就不自在,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想擺脫業力的牽引和束縛,要從斷煩惱開始!斷煩惱又從何入手呢?就是斷我執我執煩惱的根,斷掉了我執煩惱自然就不生起了,煩惱沒有了,自然就不會造業了。

  有些人有諸多顧慮:「這樣做會不會造業啊?會不會因果啊?」有點怕,這是好事你還有畏懼,也算得上一個學佛修行人,因為你還是相信因果,怕種惡因。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學佛害怕種惡因,因為惡因種下去了必生惡果。而凡夫恰恰相反,普通凡夫害怕感受惡果,卻不怕種惡因。

  有一句話說:「樂著造,哭著受。」種因的時候,沒有畏懼感,不知道畏懼,吃喝嫖賭、殺盜淫妄什麼都做。當惡果現前時,害怕了,但已經於事無補了。

  我們怕種惡因是對的。那怎樣才能不種惡因,不造業呢?沒有煩惱就不造業,無論怎樣做都不會造業的!有時候我們很難控制煩惱,稍微有些正知正見的人,對自己也很不滿意卻無可奈何:看看這些煩惱,看看自己這顆心,但卻降伏不了。尤其是遇到一些對境的時候,貪心、嗔恨心、傲慢心、嫉妒心就自動跳出來了煩惱是要通過佛法來對治的。

  怎樣才算斷除煩惱呢?暫時沒有不叫斷。以前我給大家講過斷惡,這是一個意思。斷是從根上斷除它的習氣。將榴槤放在一個碗里,榴槤沒有了,這個碗里還是有榴槤的味道;把碗洗乾淨,或者放置一段時間,榴槤的味道消失了,習氣就沒有了。這才叫斷習氣

  要斷除煩惱就要斷除我執,斷除我執要靠無我和空性的智慧。無我和空性的智慧就是剛剛講的,亦是《心經》所講的空性。大空性里包含了無我

  有些人心中也許有疑問:「無我和空性,是不是一個意思?,二者是否是相同的呢?」從某種角度上講是相同的,從某種角度上講又是不相同的。比如阿羅漢證悟了無我,但他們證悟的無我不能說是空性。而菩薩證悟的空性,就包含了無我。所以只能說從某種角度講空性就是無我無我就是空性。是不是一個意思,要看情況

  《心經》里講的也是空性。我們也可以用其它的教言,但是大家都熟悉《心經》,都喜歡虛無縹緲的東西,覺得《心經》好,都喜歡念《心經》,所以我也用這個教言。

  「舍利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裡講的是大空性。色就是色法,這是例子,以此類推。色就是有形狀的山河大地、人、物,所有的物質都包含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有人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來解釋,比如從微觀世界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宏觀的角度講,色不亦空,空不亦色,我覺得這樣也可以。但是一般我們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講色法即是空,空即是色法,它就是色,除了空就沒有色法;除了色法之外也沒有空,一個是正面,一個是反面。這是一種抉擇的方法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即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跟色蘊一樣,它們所包含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即一切法抉擇為大空性。抉擇空性,這個空就是剛才講的自性空,不是一個單空。法不空自性空。

  其實我們講中觀的時候,這種表達還是有一毛病的,但是我們有時候只能這樣講,沒有辦法。法不空自性空,其實就是空而不空。不是其它的法空,而是法自己空。自性空,是指法性是空的,自性是空的,法的體是空的。法不空是指不空這就是空性的含意。一切法都不離這樣的實相和真諦,又空又不空,空而不空

  我們修法的時候,觀想菩薩也是顯而無自性的,比如我們觀想金剛薩垛佛的時候就是如此要求。金剛薩垛佛,就是顯現上有,但無有自性。若是以智慧觀察,找不到它的自性,但它還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清清楚楚地顯現,這兩個是不矛盾的。如果矛盾,就是凡夫境界,如果不矛盾即是聖者境界

  按我們的思維方式思維,此二者是矛盾體;但在究竟實相上,這兩者並不矛盾。其實我是在講一個超越的境界,同時否定凡夫觀點,因為凡夫的很多觀點都是錯誤的,是一種分別心。我經常講佛是平等心,凡夫是分別心。以分別心看,這兩個矛盾的;而以平等心看,這兩個是不矛盾的。

  我們講空性的時候,有很多抉擇的方法,前面也給大家講過,中觀分自續派和應成派,這兩個派別共同運用的有五大邏輯,應成派自己不共同運用的也有五大邏輯,通過這些邏輯去抉擇空性。比如金剛屑因,它是破生、住、滅的邏輯推理方法,先說這個生不是實有的,然後沒有生、住就沒有滅,這樣去抉擇空性。如果有生,或者是自生,或者是他生,或者自他生,或者無因生,只有這四種可能,沒有其他方式了。

  自生,就是自己生自己,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他生,就是通過他法而生。他法不可能生,但很多人都覺得是他生,因為諸法都是通過一些因緣而產生的,但若是仔細觀察,這是不可能成立的。在宏觀上看有他生,可以成立;但是在微觀上看不可能成立,根本沒有他生。我們講《中觀根本慧論》的時候也講過,他生是不可能成立的。《入中論》里講,如果是通過他法而生,那麼,黑暗也會產生光明,甚至周圍的人也要互相成為因果關係,但黑暗光明是壓根沒有關係的。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要知道實有的定義。明白了這個定義之後,就能懂得,諸法如果是實有的,就不可能他生。如果不懂實有的定義,想理解這點可能有點難(但是今天我們不在這裡講)。

  如果自生、他生都不成立,那麼自他也不可能成立。最後無因生也肯定不能成立,因為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產生。

  這裡還有很多邏輯細節,有很多理論,但今天只能大概地給大家講一些。這隻是抉擇空性其中的一個邏輯,其他的還有離一多因等很多邏輯,通過這些邏輯抉擇大空性。如果我像剛才那樣講空性,很多人真的很難懂。我們剛才用金剛屑因抉擇大空性,首先要把實有的定義弄明白,然後才能明白不可能他生的道理。如果連實有的定義都沒明白,想理解不可能他生就很難,真正抉擇空性也很難

  其實中觀也講了,通過邏輯推理最後達到的境界是相似的境界,不是真實境界,要真正達到空性的境界必須要通過禪定,然後去修行,最後就能體會到大空性的意境。但那時就是啞巴吃糖塊。「啊?是不是見性了之後就不說話了?」不是。見性了之後會說話,但是他證得的這個境界,是不能通過語言表達的;因為通過語言表達的都是相似的境界,不是真實境界,所以是啞巴吃糖塊!這個比喻的意思是自己證得了,體會到了,但是這個境界不能用語言來表達。

  傳法方式里為什麼有如來密意傳?就是這個原因如來密意傳通過心傳授就能真正體會。還有一些人通過持明表示傳,對那些相續就要成熟,就差那麼一點即將瓜熟蒂落的人,用持明表示傳可能就行了。

  現在有些漢地居士發心是好的,特別迫切地想見性,因為看到六祖慧能一聽《金剛經》就開悟了,他也使勁念《金剛經》。但是人家六祖慧能是利根者,就是剛才我說相續即將成熟,只差一點點的人這種人不一定需要聽《金剛經》,可能別人的一個彈指,或是他人無意中說了句話,甚至是別人罵他一句他就開悟了。

  當年華智仁波切就是上師罵了他一句「老狗」,他就見性了。這就是持明表示傳,通過一點表示就開悟見性了!但這需要相續成熟條件

  現在很多人著急見性。不能著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越急越不行。不要著急,好好聽佛的話,好好地去積累資糧、懺悔自己的業障,這樣,你的相續就會不斷的成熟有一天就見性了。到了那個時候,你自然就會明白了,之前是不會明白的。所以,最好的傳法方式就是如來密意傳,中等的傳法方式是持明表示傳。通過持明表示傳見性,是差不多一地菩薩境界才需要的方法

  下等的傳法方式是補特伽羅耳傳。補特伽羅是凡夫的意思,對凡夫只能口耳相傳,通過語言來表達。但通過語言表達的,都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見性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像啞巴吃糖塊。

  用語言講大空性很難讓人明白、體會,如果資糧沒有圓滿相續不夠成熟,即使念再多的《金剛經》《心經》,也很難見性。我們講大空性的時候,是通過邏輯推理,想真正理解有點難。但似乎你們覺得很簡單,「空就是自性空,但是法不空……」都會說類似的話,覺得好像沒什麼,但這樣就更難理解空性了。

  我們通過邏輯推理理解空性也難,我剛才只是簡單地、籠統地給大家講了一下金剛屑因的邏輯,如果詳細講,你們也不一定能懂。我平時主要講緣起緣起和性空是一個意思,緣起自性是空,但是這個緣起還是不空的,緣起還是存在的。

  空與不空是一體的,緣起法不是實有的,它的自性是空的,因為只有空了才能有,否則不可能有。比如說,因為這個袋子是空的,所以可以裝東西這是比喻,意思是諸法自性是空的,所以才可以產生萬事萬物;如果諸法自性不空諸法就不可能存在。

  龍樹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里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以有空義」,就是因為有空性的意思;「一切法得成」,一切法得以存在。「若無空義故,一切自不成。」如果不是因為空性,一個法也不可能存在。如果諸法自性不是空的就是這樣的,所以諸法自性是空的,但是也可以說緣起不空的。這怎麼理解呢?說的時候是這樣說,其實空與不空都是一體的:如果是緣起的話,自性肯定是空的,因為只有自性是空的,在這基礎上才能安立緣起

  如果有實實在在的生,實實在在的滅,如果事物是實實在在存在,就不緣起了,這叫斷滅。諸法最後都不能存在,一切法都不能成立。覺得空性是什麼也沒有的這種空性觀叫斷見,就是斷滅,是空見。

  其實我們證悟空性之後,也就明白了緣起;明白緣起之後,對生活工作利益很大,我們的生命能因此有很大的改變。

  什麼是緣起?以前也講過,緣起有三個特徵:一個是因緣而生。即一切法都是通過因和緣和合而生的,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通過因緣和合而生都不是恆常的、不變的,它的自性都是變化的、無常的。這點大家應該都能接受。

  我經常能聽到大家說無常,都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雖然嘴上都會說,但是因為沒有證悟這個道理,所以在平時生活工作中,還是把所有的法都當作是不變的、恆常的。也許你認為:「沒有啊,我也知道這是變化的,不是恆常的。」如果你真的知道萬物都是無常的,都在變化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那這個變化是怎樣產生的?如果這個道理你還沒有明白,就只是鸚鵡學舌地說說而已。

  也許我們知道宏觀上的變化,也相信這個變化。比如說一年四季的變化;人一生中外貌的變化——孩童的時候,青年的時候,中年的時候,老年的時候,人的外貌變化很大。但是這個宏觀世界裡的變化是怎麼產生的?是從微觀世界裡的變化產生的。如果微觀世界裡沒有變化,也不能有宏觀世界裡的變化。但是我們不知道微觀世界發生的變化。

  其實萬事萬物都在剎那剎那中變化,在剎那剎那生滅。在剎那當中生滅其實就是沒有生滅,再往下抉擇就是空性了。那到底有沒有變化?有變化,但是我們去抉擇時,真的找不到變化。

  如果在一剎那中沒有變化,那麼就不能有變化;如果在一剎那中有變化,這個一剎那是生還是滅?如果是生,不可能成立;如果是滅,也不可能成立;如果生滅一體,既是生又是滅,實際上就沒有生滅。所以這種變化都是細微無常

  如果真的明白了無常道理就會深知變化是正常的,包括家庭的變化、感情的變化、表情的變化等等都是正常的。它就是一個法則。因此,我們不能跟它對抗;如果跟它對抗,最後吃虧的是自己。相反,我們要與之相應,這就是隨順

  我們經常說不能心隨境轉,要境隨心轉。如果懂得了這個道理就不會心隨境轉了。因為你知道變化是正常的,唯一不變就是變,變化是一種法則是一種自性

  如果懂了,就能接受這個事實;如果能接受了,在平時生活中,無論是感情的變化,還是家庭的變化都能接受,包括人臉色的變化也能接受。不然他對你一笑,你心裡就高興一下;一會兒他臉色不好,很不耐煩,你就很在乎,心就「咯噔」一下。要知道臉色的變化是正常的,一個人不可能總笑。除非他是玩具放在面前,永遠都對著你笑。可他是人,是有靈魂、有情緒的,所以他的變化都是正常的,這叫包容與理解。若能這樣,很多矛盾煩惱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家庭的變化是正常的,窮會變富,富也會變窮。今年生意好,明年不一定好;今年生意不好,明年可能會好,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真的懂得無常道理就會沒有煩惱。我常說,我們改變不了生老病死,但心裡要有數,能接受生老病死的變化這種事實,這樣心裡就不苦了。

  比如說,我有時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出去健走,那我在心裡就要接受:我要出去鍛煉,要快步不停地走一個小時這樣一個小時下來,一點都不累,內心還很舒服。可是以前我不接受,不願意走,那時走幾百米都會得很累,心想「怎麼要走這麼長時間啊!」

  以前我在喇榮的時候,下面是居士林,上面是五明佛學院,兩地相距大約一兩公里,可我一也不願意走。有時候開法會,必須走下去,下午還要走回來,很累,對我來說真是件苦惱的事。但是現在我覺得累了也不痛苦了。因為現在我心裡已經接受了,所以就沒什麼了。如果自己心裡不接受,肯定是痛苦的。

  生老病死也是一樣。要把它當做是種自然變化,人人都會說「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為什麼不接受呢?老是正常的,現在有的人就是不服老,好像很了不起一樣,可是不服老不行啊!比如說如果你沒有因為老了在心理上受到打擊,而是仍然開心,你就是值得讚歎的。但是如果你天天看鏡子發現又多了一道皺紋,苦惱的很,想來想去是不是要去整整容。沒想到整容後皺紋更多了,心裡還是苦惱,然後失去了自信,連門都不敢出,朋友都不敢見。總覺得「我老了,怎麼出去啊;我老了,怎麼見朋友啊!」凡夫就是這樣。其實有什麼啊!老很自然,也很正常,人哪有不老的呢!

  生病也是這樣。不要害怕生病也不要認為有病了,就一切都完了。生病是正常的。如果懂得無常變化,這些生老病死真的就是人之常情。老是自然的;生病自然的;死也是自然的。即使是死,也不在乎,就當作是一種自然法則,這樣就沒有死苦了。恐懼是我們自己產生的,它是怎樣產生的呢?就是我們不接受事實,不接受法則。所以懂得無常,懂得自性變化的真諦對我們的內心幫助很大。我們覺悟之後,才不會心隨境轉。

  還有觀待而安立與觀待而假立這兩種道理。「觀待而安立」即一切都是相互觀待而安立的。比如說長和短,美和丑,都是觀待的。沒有絕對的美,也沒有絕對的丑。所以沒有必要去執著,沒有必要因此而苦惱。

  「觀待而假立」即抉擇空性的時候,有有為法和無為法。無為法是觀待有為法而以分別心假立的,並非獨立存在。所以善惡是觀待的,美醜是觀待的,左右是觀待的,長短是觀待的。沒有絕對的長,也沒有絕對的短,都是觀待而安立,觀待而假立。這也是一個緣起法。緣起法不是獨立存在的,是相互觀待而存在的;若是觀待存在的,就不事實存在的。

  若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那到底有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長和短?其實短也是觀待的。一個物體,觀待短它是長,觀待長它是短,那到底它是長還是短?它既是長又是短,因為觀待短它是長,觀待長又變成了短。所以實際上沒有長短,都是觀待而安立的。一切法都是這樣,觀待而安立的,所以都不是實有,沒有實實在在的法,都是我們自己心的顯現而已。

  我們經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現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學大圓滿法和禪宗的人,好像自己證悟了、見性了,就不需要取捨善惡了一樣。這是錯誤的,是對空性的一種偏見。

  我小的時候,我師父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來說明對空性不能有偏見。

  藏地有個人,某天他的上師給他開示空性的道理,他聽了之後,回去就抓住一隻羊,說:「沒有能殺(我),沒有所殺(羊),更沒有殺的行為。」他的意思是一切都是空的,然後就把殺了。其實這是錯誤的。如果不去了知空性、體會空性,真的很恐怖

  現在也有很多人,見性之後就輕視善惡因果。因為覺得好像沒有善惡,什麼都沒有了一樣。但是怎麼能沒有善惡呢?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善惡因果不空的,在善惡因果基礎上建立空性,才是佛法。如果離開了因果,這個空性不是佛法里講的空性,這叫外道佛教這叫斷見,是一種邪見。所以因果不空的,善惡不空的,善惡作用不空的。由此,我們一定要取捨善惡

  蓮花大師講過:「見解虛空高」,意思是對空性有甚深的體悟,但「取捨因果比粉末還要細」。意為對空性理解得越深,對因果的取捨就會越嚴謹。

  我在網路上看到過因果法則的六條定律,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因果不空,這跟緣起性空是一個意思。

  一、果從因生。這裡講的是因緣而生。因是內在的條件,是產生果的直接力量。緣是外在條件也就是間接造成果的產生。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都是因和緣的結合。有因沒有緣不行,有緣沒有因也不行。「因緣和合」,這個和很重要。我們有很多想法生活工作、容貌都想改善,但這些都需要因緣和合才可以發生。可是因為我們沒有理解這個法則,所以有很多患得患失

  其實,一切法都是如此,因緣和合的時候自然就產生了因緣沒和合的時候是不會產生的。翹首以盼的多累啊!自己努力做,好好取捨因果因緣和合的時候自然就會生了,否則再盼也無濟於事。

  很多人都想發財,發財也是要因緣和合的,因緣不和合不可能發財。還有人想找個理想伴侶,這也很難啊,有的找了十年二十年也沒有找到,因為因緣沒有和合。有的人有一些選擇,但是心裡很矛盾:我到底要不要嫁給他?嫁給他會不會幸福?」躊躇再三、猶豫不決。

  這也是因緣和合的事,如果因緣和合,不想嫁他也要嫁他,如果因緣不和合,想嫁給他也難。將來快樂或不快樂也是這樣的。所以,想改變命運就在當下,在當下去改變,把當下做好。

  也許你還沒有嫁出去,或是還沒有娶到媳婦,沒有別的辦法,現在就把自己做好。不論是家裡的事還是家外的事,把所有的一切都做好,認認真真地去面對自己的生活,面對自己目前的因緣,以後會好的。

  我們不是信佛的人嗎?信佛就是信因果嘛!因好了,果自然就好了;因不好,果自然不好你要相信這個,否則就不信佛的人。「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信佛的人最起碼要深信因果

  既然相信,就把當下做好,或者盡量去做我說過,我們只要種善因,結善緣就ok了,這樣以後的命運生活肯定錯不了,一定能快樂。若是當下做不好還想將來得到快樂,這個有點難。

  一切都因緣和合,這個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難。因緣和合里包涵了很多甚深道理,我們的命運也就是在因緣和合的掌握上。

  二、相由緣現。有各種各樣的相。體空相不空,相由緣現。無論是有無相,一切相都是無自主性的、無我的,所以都能隨著緣生而現,隨著緣滅而散。所以一切的相都是假相

  假相就是什麼都沒有,像看電影一樣——不是這樣的。假相是無有自性的意思,它是隨著緣生而現,緣滅而散的。一切相都是如此。所以不要去執著這些相,因為它會顯現,也會消散,它就是這樣的變化。一切相都是這樣。

  我們現在就是執著這個相。帝洛巴尊者曾經對那若巴說:「顯現不會束縛你,執著才會束縛你。」我們不知道這些相自性是空的,就去執著這個相,把這些相當作是實有的,是有自主性的,由此我們心靈被束縛了。

  我們現在都在一個小小的籠子里,這個籠子是怎麼形成的呢?就是執著這些相——好的壞的,有相的無相的,善的惡的……諸如此類、各種各樣的。我們的心在這籠子里無法自由地飛翔,所以要把這個籠子拆掉,不去執著這些相,即讓它自然生滅。它本來就是緣生而現,緣滅而散的,就是自然規律

  我們應如一個老者孩童玩耍一樣,就這樣看著讓它自然顯現、消散,顯現、消散,顯現、消散……小孩子玩耍,肯定是打打鬧鬧的,一會兒好了,好得不了;一會兒又開始打鬧了……這有什麼啊,那個老人在意嗎?我們就要這樣,把這些相看成正常,不當回事

  三、事待理成。一切事物是觀待而立的,這個理是法則,即一切法都從空性中產生,都是空性的。《中觀根本慧論》里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因為一切法的自性是空的,所以都可以形成,都可以產生。這樣豈不是隨便了?這個顯現會不會混亂了?不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它會遵循因果法則的,這是誰都改變不了的。種下的是瓜的種子,最後收獲的是豆子這是不可能的。因果規律法則,沒有理由,它就是如此。

  「如是因感如是果」,「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這是法則,沒有別的。這並沒有什麼難以相信的,但是我曾經給大家講過,我們現在對這個善惡因果,真的還沒生起定解。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分辨善惡、取捨善惡能力,這個能力智慧。我們缺乏這種智慧,所以無法深信因果,對這個自然法則,這麼簡單道理還沒生起定解。

  什麼叫缺乏智慧?我們在生活工作中做的事情,自己認為是善,但實際上可能是惡。我們以為種下去的因不可能結惡果這隻是我們自己無明,不知道而已,其實是會結惡果的。

  所以這個很重要。我們在前面講過三個等持,三等持第一個是空性,第二個是大悲。佛菩薩的顯現是從空性中,由慈悲心引發的,這點很重要。如果不是慈悲心引發,顯現的這個相就不是佛菩薩的相,因為佛菩薩是度眾生的,慈悲心引發的才是真正的佛菩薩的相。佛菩薩眾生必須要有相,佛菩薩的相才能度眾生,否則很多人都體會不到、感應不到佛菩薩的存在。那這個相是怎麼顯現的呢?是由慈悲心引發,從空性中產生的。

  慈悲心引發的才是真正的佛菩薩的相,如果沒有慈悲心都不是佛菩薩的相。也許你念念咒,心裡這樣觀想,能觀出來一些佛菩薩樣子。雖然相是佛菩薩的相,但這都是魔不是真正的佛,因為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

  悲心是希望眾生脫離痛苦,「我要結束眾生痛苦」,由這樣的悲心引發的種子字,然後種子字變成了菩薩的相,生起次第是這麼來的,所以這是很合理、很理智的。

  有些人隨便瞎想:先是蓮花,接下來是月輪,再後來是種子字,最後一下子就變成了佛……不是這樣的。如果是由慈悲心引發,佛菩薩的相才能真的顯現,才能真的度化眾生也能利益你、幫助你,解除你心靈上的疑惑痛苦。這點很重要

  我們講《中觀根本慧論》的時候也講過,各種顯現雖然都是從空性中產生的(因為是空性的所以都可以產生),但是這個顯現不會混亂,因為顯現是遵循因果法則的,不是隨便出現的。包括我們觀想菩薩的相,產生佛菩薩的相也是遵循因果法則的,必須要慈悲心的引發才行

  四、多從一有。多是從哪裡來的?佛法里講「多從一有」。一般人認為多就是多,一就是一;但佛法里講,其實不是這樣,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多和一是一體的,甚至從一中生多。這也是因果的一個法則

  比如說我們春天播種一粒青稞種子,秋天長出的是幾十粒甚至幾百粒青稞,這就是從一中產生多,它也是一個因果法則。無論種善因種惡因都是這樣的,結果的時候不是結一個果。所以古人講「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為它產生的果很多、很嚴重。不是你想像的那樣:「沒事,不就一條命嘛……」「沒有事,不就是一句話嘛……」雖然惡語只是一句話,但是這個惡因種下去之後,將來產生的惡果是很嚴重的,這也是一個因果法則

  剛才我說的是青稞,以此類推,所有的因果都是這樣,所以大家都要知道這個道理,一定要取捨善惡。再小的善業,也要盡量去做;再小的惡業也要盡量斷除,「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就是這個意思。

  布施也是如此,有一句話叫「一文施捨萬文收」,也是此意。布施出去的是很小的東西,是你根本不在乎的一個東西,比如說一口痰,對你來說這是一種污垢,是要唾棄的,但是如果你慈悲心布施出去,對餓鬼道的眾生來說,是一頓美食,或是很大的收獲。主要是慈悲之心,它的力量是很大的。

  但是我們沒有在意,我們認為做善事是坐下來念一個小時儀軌,或是拿很多財物布施給別人,才叫行善。其實並非如此。微不足道的一個善因,將來產生的善果是非不可思議的。我們能否智慧一點,能否信佛就像信佛樣子

  我們現在,包括我自己也是,有時像信佛的人,有時又不信佛的人。其實真的很簡單,如果有智慧、會修行,處處都是修行,在哪裡都可以修行。改變命運也不用費盡周折,把當下這些都做好——吃的東西供養佛,培養自己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剩下的或是排泄的東西布施餓鬼眾生,培養自己的慈悲之心,如此你就在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們經常說要改變命運那就要從現在開始、從腳下做起。佛法里講的都是當下,如果當下做不到,以後就別說「我以後要怎樣怎樣……我將來要怎樣怎樣……」現在有很多居士說「現在我忙,等退休以後就可以精進修行了。」

  也許退休了他又會說:「不行啊,兒媳婦要生孩子了,我要去孫子。」當孫子大了這一生也過得差不多了。世間的事沒完沒了,永無止盡,所以不能一拖再拖,否則永遠不會有修行時間修行就在當下,現在就開始修行

  五、有依空立。因為一切法的自性空,所以才有森羅萬象的顯現,才有萬事萬物的存在。否則就不會存在,有空才有一切。

  六、佛是人成。這是其他宗教所沒有的,是佛教獨有的觀點。其它宗教是信神的,但神是神,人是人,人不可能變成神。而佛法截然不同,佛法講是人修成的佛。佛在經中講: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既然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是不是現在人人都可以成佛了?不是,因為人煩惱無明遮蔽了佛性,因此不能證得。將煩惱無明去除了,自性就顯現了,自性顯現也就成佛了。「人人都有佛性」,就是從佛性的角度講,人人都是佛。

  禪宗有這樣的說法:佛是覺悟眾生眾生是沒有覺悟的佛。佛和眾生自性的角度講是無二無別的,是一個自性,只不過一個是覺悟的,一個沒有覺悟,有此差別。所以學佛不是要整天祈禱,整天念各種經,而是要提升自己的覺悟當你徹底覺悟了,就成佛了。這就是正行無緣殊勝,這個非常重要。

  後行即做任何善事時,在最後時段應具備何種心態也就迴向。即把善根功德迴向給他人,迴向眾生迴向兩種方式:一種是迴向眾生:願以此功德善根,讓一切眾生早日解脫,早日成佛。一種是迴向給自己:願以此功德善根,讓自己迅速成佛,然後度化無量眾生。這兩種迴向都可以。

  其實迴向也是分享的意思,懂得分享的人才有快樂。我們的功德善根都要分享給他人,與他人同享法益,這種心很重要有些人問:「迴向有用嗎?」也許有用,也許沒用,但是必須發這個心。因為只有這種利他心,才可以斷除我執、斷除自私心才可以讓我自己的心靈得以解脫,所以必須要培養。

  今天大家都法喜充滿,即使是80多歲的老人,也像個小孩子一樣嗷嗷待哺,所以再講一個民間故事

  從前,有一個特別吝嗇的財主,視財如命、一毛不拔,從不與人分享。有一天,他聽說某座山有一快樂泉水,一喝這水就會快樂。他特別想得到這種水,於是帶上精美的水晶瓶子去取水。但在途中,他突然迷路了,正在走投無路之際,卻遇到了一位老大爺,他急忙前去問路。老大爺一看是吝嗇的財主,就不願理他,也不給他指路。財主再三懇求,最後老大爺只好指路給他,但有個條件,就是拿到泉水後,一定要與鄉親們分享,大家一起喝、一起快樂好啊!

  吝嗇財主真的找到了快樂泉水,但在回家的途中,他雖然記得老大爺的話,卻不願與鄉親們分享了,想獨占。但是回家之後,從瓶子里倒出的不是水,而是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只顧自己快樂的人永遠得不到快樂

  這個故事講的道理是:一定要與人分享!按佛法教理來講,就是要發利他菩提心,這樣才會擁有快樂才會真正快樂。所以我們做迴向也是要學會分享。

  曾經有人問我迴向是什麼意思。我說:「簡單、通俗地講,就是把功德善根給他人,給眾生。」他想了想又問:「把功德善根都給了別人,那我怎麼辦?」我說:「別擔心,迴向給了他人,你的功德善根就更多、更圓滿了。」於是他就不擔心了。學會分享,迴向是一個圓滿的結束。

  今天簡單講了一下後行迴向殊勝,其實還有很多,因為它真的很重要。後面是成就所願誓言: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這三點也很重要,有這三點,我們的迴向圓滿。因為今天時間有限,還是留下次講吧,這樣大家都會有期待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9年2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