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善導大師用「二河白道喻」來守護念佛人的信心(十六)

  【觀經疏三心釋】善導大師用「二河白道喻」來守護念佛人的信心(十六)

  見佛歡喜 諸經明示

  我們來看看「見佛心歡喜」講義所說道理。我們從這些經文公案就能知道我們臨終見了菩薩的當下,一定非常歡喜,正如善導大師所講的「慶樂無已」。首先看《悲華經》第四十二願:

  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其餘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佛世界,所有眾生,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諸菩提,欲生我界者,臨終之時我當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所,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悲華經》這段文,說出法藏菩薩的第四十二願。

  「臨終之時」,指的是臨命終的人死了沒有?還沒有。所以法藏菩薩說,臨終之時,我會與大眾圍繞,出現在臨終者的面前。這個人見了我之後,得到什麼樣的心情?「心歡喜」,這就是法藏菩薩的願力,因為見到我的緣故,離開種種的障礙隔閡。「障」就是障礙,「閡」就是隔閡。臨終有很多的佛菩薩現前來迎接你了,你還會有障礙嗎?你還會有隔閡嗎?佛菩薩團團把你圍住了,冤親債主哪能找得到你?冤親債主要找得到你,那佛菩薩就在旁邊看戲!所有的冤親債主,順便通通帶回極樂世界菩薩去了

  第二,《大悲芬陀利經》第四十五願:

  令我得菩提時,余無數佛土中眾生,發菩提心,願生我國,善根迴向,彼欲終時,我與無數眾圍繞,而現其前;彼見我已,令於我所,得大歡喜,除諸障礙;命終以後,得生我國。

  《大悲經》的第四十五願,與《悲華經》的第四十二願經文意義是相同的。十方眾生只要發菩提心,想要求生極樂世界,臨命終的時候,法藏菩薩說:我會以無數的大眾圍繞。願文講「無數」,表示我們將來臨命終,來迎接的佛菩薩很少還是很多?很多!這位臨終見了無數的佛菩薩出現在面前,他得到什麼樣的心情?「大歡喜」,歡喜上面用一個「大」字,就表示非常歡喜你我臨終見了菩薩還會沒有正念嗎?還會凌亂嗎?還會顛倒嗎?絕對不會!因為得大歡喜了,肯定正念、肯定心不顛倒、肯定意不凌亂。

  「除諸障礙」,所有的障礙都消除了,換句話說,在佛菩薩還沒有現前的時候,不一定大歡喜,可能還有許多障礙,但是佛菩薩現前了,就得歡喜了,就除諸障礙了,這時候才命終。「命終以後,得生我國」,這是法藏菩薩的願力。

  我們從法藏菩薩的願力就知道,阿彌陀佛一定會在我臨終還沒有斷氣的時候就現前,那時候你就沒有障礙了,就心大歡喜了,那時候才斷氣,就跟著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了。第三,《觀無量壽經》:

  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

  韋提希夫人是聖人還是凡夫?凡夫。韋提希夫人是《觀經》的當機者。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聽了世尊講《觀經》十六教法世尊講到第七觀華座觀,要教導韋提希夫人阿彌陀佛的蓮華座,消除苦惱。這時候,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現前,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得見佛身及二菩薩,韋提希夫人心情怎麼樣?「心生歡喜」,內心非常歡喜。本來韋提希夫人逆子阿闍世太子苦惱的要死,現在的心情不一樣了,心生歡喜了。所以佛菩薩現前了,再怎麼苦惱的事情都會消除,太好了!(掌聲)

  第四《觀經》上品上生、中品上生、下品上生的經文九品之中,這三品世尊都提到,行者臨終見了菩薩內心歡喜。我直接讀過,讓大家知道。

  上品上生者,……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如來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有沒有「行者見已,歡喜踴躍」的經文?有!

  中品上生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有沒有「行者見已,心大歡喜」的經文?有!

  下品上生者,……命欲終時,……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有沒有「見已歡喜」的經文?有!

  事實上,九品的每一品,往生者在臨終都會親見佛菩薩現前迎接。見了菩薩之後的心情,一定非常歡喜,這時候一定正念往生,一定一心不亂,一定乘坐蓮台,一定往生凈土

  第五,《阿彌陀鼓音聲陀羅尼經》言:

  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顯奕。

  《阿彌陀鼓音聲陀羅尼經》這段經文,也說得很清楚: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大眾,到這個人面前,令他得見。所以我們將來臨終凡夫肉眼能不能親見佛菩薩?能!因為佛菩薩有能力臨終者親眼目睹,這是佛力加持。所以我們不用擔心現在沒見阿彌陀佛,將來臨終定見;不必急於現在見,現在好好念佛最要緊。臨終阿彌陀佛對你放光攝受,一定讓你親眼目睹。見了菩薩之後的心情怎麼樣呢?

  「尋生慶悅」,「尋」就是立即,見了菩薩之後,心情馬上慶悅。「慶」是慶祝,「悅」是喜悅阿彌陀佛你終於來了,我太高興了;觀世音菩薩你也來了大勢菩薩你也來了,覺明妙行菩薩你也來了師父你也來了(掌聲)。你們鼓掌,是希望我比你們早點死嗎?如果師父比你們早往生極樂世界,你臨終的時候,我一定會隨著佛菩薩現前迎接你。那如果你師父往生極樂世界師父臨終死了你要慈悲隨著佛菩薩來接引我,好不好?(掌聲)謝謝大家!

  誓取金台 遂願得生

  講一個公案就好。舉這個實例讓大家知道,確實念佛臨終,能親眼目睹佛菩薩見了菩薩內心一定非常高興。

  《宋高僧傳》,懷玉法師,俗姓高,丹邱人,就是現在的浙江寧海。一向奉持戒律,超脫塵俗,每天只有日中一食,整天長坐不卧,努力精進。就算有跳蚤虱子任意的滋生,他都不理。非常精進的讀經念佛,曾經讀《阿彌陀經》三十萬遍,每天念佛號五萬聲,而且時常懺悔禮佛。在唐玄宗天寶元年,也就是公元七百四十二年,六月九日,見到西方三聖像遍滿虛空,如恆河沙那麼多有一個人舉著銀台來迎接,懷玉師說:「我一精進念佛誓願要取上品金台,為什麼不是金台呢?」說完之後,所有的聖像立刻都隱沒而去懷玉法師於是加倍努力精進用功

  有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法師頭上已經有光圈了,請趺坐,結手印,等待佛來接引。」過了三天,奇異的光明照耀整個室內,懷玉師說:「如果聞到了異香就是我的業報將要盡了。」因此書寫偈頌:「清凈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父母;我經十劫修道來,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凈土。」說完這個偈頌法語之後,奇妙的香氣充滿虛空,無量的佛菩薩聖眾遍滿十方,並且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全身具足金色光明,一同駕御著金剛台而來迎接。懷玉法師於是含著微笑往生,表示見了菩薩非常的開心,太好了!這就是念佛往生真實公案,一生誓取金台。

  所以好好聽聞阿彌陀佛的本願道理,精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將來阿彌陀佛現他受用報身佛,持金剛蓮台迎接我們往生報土,成就菩提。我們見了菩薩一定很開心,一定正念往生。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凈土南無阿彌陀佛。

  二河白道喻的疏文,我們已經看完前半部份,底下接著看後半部份。師父把二河白道喻的全文讀誦一遍,讓大家對照對照: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噁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次合喻者:

  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凈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迴向願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