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第三編(下)03

  第九章凈宗祖師之判教

  印中凈宗祖師,以凈宗理念,審視釋尊一代時教,建構出諸種頗具特色的判教系統,其中以龍樹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判教較為突顯,對後世影響較大,茲分述如次。

  第一節難行道易行

  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注重行人獲阿惟越致(不退轉)的必要性。以防墮入聲聞辟支佛地,乃至在凡夫無量劫輪轉之險況。論雲:「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然。」然而,獲至阿惟越致地,甚難久遠可得,非怯弱下劣之人所能為。釋尊為普度眾生,廣開方便之門。論雲:「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①

  在這裡,龍樹菩薩修行方法與效能方面,提出了判教的標准,將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概分為兩類:一者難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於無量劫捍勞忍苦,次第破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豎出三界,歷劫修證,是為難行道。二者易行道,仰賴佛力,一心執持名號,得佛願佛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圓成菩提,是為易行道。

  龍樹菩薩詮釋易行道的內涵較為寬泛。恭敬稱念十方佛名,即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方佛名分別是:東方善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方無量明佛、北方相德佛、東南無憂德佛、西南寶施佛、西北華德佛、東北三乘行佛、下方明德佛、上方廣眾德佛。同時,稱念阿彌陀佛名,亦得不退轉。論雲: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①

  由上可知,龍樹菩薩的判教,著重在自力與他力的標界。而他力的仰賴,非唯阿彌陀佛一佛,亦非突顯往生凈土的必要性。

  曇鸞大師承繼龍樹菩薩的判教,並加以獨創性的詮釋闡發。雲:「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鞞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凈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乘船則樂。」②

  曇鸞大師對難行道易行道的詮釋,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龍樹菩薩的判教。具體表現在三點:其一,龍樹菩薩認為難行易行主要表現在自力與他力,難行道易行道均能在此土今身獲至不退轉地。而曇鸞大師則認為:於此土得不退轉視為難行道,唯有往生凈土而證阿惟越致,才是易行道。其二,龍樹菩薩主張稱念十方諸佛名號皆屬易行道之法。而曇鸞大師則認為:唯有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才屬易行道,娑婆眾生由阿彌陀佛本願力,方能往生西方凈土,證得不退轉地。其三,曇鸞大師詳陳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惟越致的五種困難,障礙菩薩修行,從反面顯示出易行道的殊勝。以上三點,是曇鸞大師依據《無量壽經》與《往生論》的教旨所創發的觀念

  由是,「他力本願」的理念與對易行道高度自覺的倡導,構成了中國凈土宗的主要特色。這一特色亦是在繼承龍樹菩薩判教基礎上,加以中國本土化的獨創。可見,曇鸞大師中國凈土宗的創製貢獻甚大。追根溯源,龍樹菩薩亦被推尊為凈宗祖師

  第二節聖道門凈土

  道綽大師繼承龍樹、曇鸞的難行道易行道之判教,根據當時的法運,加以進一步的詮釋,提出聖道門凈土門的判分。

  何為道門?於娑婆世界自力,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法,名為聖道門何為凈土門?稱念名號,乘佛本願,往生凈土,入聖得果的教門,稱為凈土門。

  聖道與凈土二門,同為釋尊金口所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然時機與教法是否相應,弘學佛道者不可不察。若教法契合時機,則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則難修難入。聖道門,去佛時遙,且理路深幽,今時末法之鈍根眾生難以解悟。聖道門中有大、小二乘之別,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之理,教人證悟,凡惑眾生難以下手。小乘修入見道、修道位,斷五下分結,證阿那含果;斷五上分結,證阿羅漢果。今時無問道俗,難得其人。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是以諸佛大慈,勸歸凈土。縱使一生作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佛名號,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故知念佛正是適應今日末法時機之殊勝教門。道綽大師廣引經論,勸勉大眾舍難行道,依易行道,以起心立行,願生凈土自力,仰賴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往生彼土,速疾出離生死輪迴,三界火宅。

  由上可見,道綽的判教,繼承了龍樹、曇鸞判教的基本精神,加進了末法思想與時教相應的視界,強化了往生凈土的必要性,為「他力本願」的凈宗理論注入更為強勁的活力。

  善導大師進一步光大「他力本願」的凈宗理念,宣示:「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①釋尊一代時教可以判分為漸教與頓教二種,在娑婆世界入聖得果法,稱為漸教(即難行道,聖道門),往生西方凈土入聖得果法,稱為頓教(即易行道,凈土門)。釋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正法像法的眾生斷惑證真而說;末法眾生依之修學證悟不易。唯有念佛往生凈土法門,乃是釋尊為五濁惡世凡夫特設的方便法門

  綜上所述:凈宗祖師的判教,抓住凈宗心要特質,予以闡發,建構參照坐標,條分縷析一代時教,豁人心目,鞏固行人凈業信心。說理圓融,推崇本宗並未貶抑他宗。對凈宗理論體系的建構與弘揚,貢獻甚大。

  透視凈宗祖師的判教,可以感知到他們共有的願心:欲令一切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先避娑婆穢土之險惡,輪迴之可怕,因而不憚重重勸勉。這種意念心態修行通途佛法的人看來,似有偏急之嫌,而這種超出常格的強調,實稱兩土世尊的本懷。經雲: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①凈業行人將求生凈土當作頭等大事來辦,是契合阿彌陀佛心願的。凈宗祖師於此苦口婆心地闡揚,無非代佛弘化。

  通過教相判釋的討論,吾人更能明了凈宗在一代時教中的地位與作用。由此鞏固對念佛法門的決定信心,成辦無量劫來未曾解決的生死大事,何幸如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