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june/6a7ddf03b38fa23b8e45fae9a88c741e.jpg" />
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跟波斯匿王講,身是無常的,剎那剎那都在變化。
在楞嚴會上,大王已六十二歲了,他感到年歲一年比一年老,感到無常之苦,便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我們這個身體,哪一部分不生不滅?
是的。
沒有變化。
然後十年十年問他,二十三歲比十三歲,三十三歲比二十三歲,最後問到他六十二歲,你那個見性有沒有老?
沒老。
這一問一答,波斯匿王聽懂了,他非常歡喜,他曉得不生不滅的是自性,生滅的是這個肉身。
不如從前是你眼睛這個工具出了毛病,不是你的見性退化,只要配副眼鏡,就看得很清楚,由此可知,這見性沒有生滅,而是你這個工具老化。
再舉個例子,人年歲大,聽力不行了,要戴助聽器,戴了助聽器他還能聽,說明他聞性沒有變化。
所以要知道,我們根身衰老有退化,六根的能力不退化,自性不退化,自性不生不滅。
uploads/content/2022/june/212816209e309f21d2925213020e3af0.jpg" />
-02-
觀受是苦
第二個觀受是苦。
前面的色身,是一個所受用的果報體。這果報體是誰在受用呢?能受用是受。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我們果報體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受。
這個受,有苦受、樂受、舍受。
這個苦受是苦,當我們遇到違背我們心情,果報體會生起苦受,這個是容易理解的。
這生起樂受是苦,這件事情不容易明白。在這當中,龍樹菩薩講出一個偈頌,來解釋為什麼樂受是苦呢?
龍樹菩薩說:「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說我們對於我們所歡喜的五欲境界,產生了樂受,這個樂受為什麼是苦呢?
因為你在追求的過程當中很痛苦,因為你希望財色名現前,別人也希望財色名,這當中就必須要競爭。人跟人之間的競爭,你要花很多的精神體力,你這當中有很多辛苦的事情,這個是苦。
好不容易花了幾十年的辛苦,白天也工作、晚上也加班,哦,五欲的境界成就了,應該快樂吧!
不對,得到這個五欲的境界,「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你會感覺到:你要保存這些五欲快樂的相續,你還不能放鬆。
因為「得時多怖畏」,因為只要你一不注意,別人就會破壞你,因為別人要搶你的五欲。所以在這個競爭的社會當中,你只要不進步,你馬上就被破壞,所以你會有一種很不安全的感覺。
你為了要今天受用的五欲、我明天也要受用五欲,這個時候你心中還是不快樂。為什麼呢?
第三個「失時懷憂惱」,雖然你害怕失掉,但是你害怕是一回事,事實上世間上的事情,有生就有滅,遲早要破壞。
這破壞的時候,你內心當中,因為對五欲的執取太重了,內心會有很大的憂惱。
所以龍樹菩薩的意思是說:這個樂受之所以安立苦,是因為你為了追求樂受,你要承受很多的痛苦。
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出生美味,終得大患。
雖然這個美食也的確是甜美,但是因為這當中太多毒藥了,你為了吃這個美食,你要同時吃那麼多的毒藥,所以這個也是苦。
龍樹菩薩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樂受的苦,是因為你追求這個短暫微小的樂受,但事實上你冷靜下來,你背後付出太多的痛苦,你在追求的過程也要痛苦,得到的時候你要擔心它失掉,失掉以後你心不甘、情不願,這整個過程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痛苦。
加起來相對那個微少的樂受來說,苦多樂少,所以安立為苦。
所以樂受是苦是這樣子安立的。這樣子我們就來破除我們對於受的一種樂顛倒。
我們凡夫的心情,歡喜放縱內心去攀緣六塵的境界,我們就是期待樂受出現,期待我們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只有樂受出現。
說我們歡喜吃這個東西,其實我們不是真正的想吃這個東西,我們是歡喜我這個心跟這個東西接觸的時候,那個樂受能出現。
因為你如果真的想吃這個東西,你要吃多的時候,你吃厭了,沒有樂受了,你就不想吃了,所以我們是期待樂受出現。
但是當我們知道樂受是苦的時候,它就能夠息滅你向外攀緣的心,就會讓你專心的修學聖道,是這個意思。
uploads/content/2022/june/05273d199a9084950656f2c7b975b44b.jpg" />
-03-
觀受是苦就是要讓我們放棄縱欲主義,讓我們不要去放縱那個感受,不要放縱那個貪欲、快樂,(因為)它會給痛苦製造機會,快樂之後會非常之痛苦的。
另外一方面也不要悲觀,以為人間都是苦的,就沒有希望,於是你就非常悲觀、消極、被動的去應付生活,這樣也是不行的。
放棄了這種縱欲主義,走出了悲觀主義的籠牢,而讓我們能夠保持一個鎮定從容的生活態度,保持一顆平常心,用一顆平常心去感受生活及周圍的事物,不要分別,遠離虛妄,遠離內心的縱欲和貪戀,遠離悲觀和失望,這就是觀受是苦的積極意義。
uploads/content/2022/june/beb2f0cd127f5afc37f2bc69b66ce7ef.jpg" />
《岳陽樓記》里也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不要因為外面有什麼東西有利於自己,就高興得不得了;也不要因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非常地悲觀。
我們千萬不要跟著感覺走,不要在乎人家說你什麼,不要在乎人家怎麼看你,也不要讓你自我膨脹放眼天下沒有一個人自己看得起,而是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保持鎮定從容的心,遇事以不慌為有智慧。
所以佛法跟我們講觀受是苦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擺脫這種縱欲主義的干擾,同時走出這種自我悲觀主義的困境,養成一個鎮定從容的心態,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受外面環境的干擾,用佛法來把握自己的內心,讓我們去更加積極地去面對生活。
-04-
歡喜快樂,而厭惡痛苦,這是眾生的品性。然而,因為眾生是愚痴的,他們不知道怎樣才可以獲得他們所歡喜的快樂,脫離他們所厭惡的痛苦。
所以,雖然眾生口裡,老是喊著尋求快樂的口號,可是很不幸地,卻愈來愈痛苦。
菩薩是慈悲的先覺者,他知道怎樣才可以離苦得樂,面對著一般可憐的苦惱眾生,菩薩便本著大悲的心腸,發出了聞聲救苦的宏誓。
只要我們至誠懇切地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菩薩便會用他的無邊法力,度脫我們,使我們離苦得樂。
換句話說,念菩薩的名號,不但能夠脫離世間一切痛苦,並且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得到「常樂我凈」的清凈和究竟之樂。
多疑的鈍根眾生,也許會這樣的問。
可是呢?菩薩就是立志要做便宜眾生的事;所以,才說出這個方便的法門。
有些人又會說:「念菩薩的名號,能消罪除苦,這點我相信,可是為什麼念菩薩的名號,也能使我們明心見性?」
幾天前,我曾說過「打電話」的譬喻,現在,我再說一個更簡單的比喻吧!
譬如,一個人被蒙上了眼睛,於是乎他就覺得四周都是漆黑一片,走起路來,到處碰壁,碰得焦頭爛額,苦不堪言。
可是自己卻不曉得解除眼睛上的束縛,幸好遇著一個慈悲的人,看見他這副可憐相,便走上前,替他除下眼睛上的束縛。
所以,這個曾經看不見的人,現在可以看見了,不再痛苦,也不會到處碰壁。
我們眾生,就譬如方才所說的那個蒙上眼睛的人,他本來沒有盲,只不過受了一塊布帛的遮掩。
我們眾生的心性,本來也沒有失掉,本來也是磊落光明,只是被無數的罪障、妄念遮蔽罷了。
菩薩,譬如那位慈悲的人,他替我們解除那些掩蔽著我們光明本性的業障;於是,我們便可以返本還原,恢復到本來的面目了。
所以,我們卻不可不念菩薩的名號,因為,若是那個被蒙上眼睛的人,不肯求援,也不肯接受別人的幫助,那麼,碰壁事小,若是因為看不見路途而掉進深淵,那豈不是危害了自己的性命!
世界上誘人的罪惡多得很,若是一不小心,掉進了罪惡的深淵,失掉了人身,那便是萬劫不復、千古遺恨了。
uploads/content/2022/june/fe56ba97f8d3c4fa47d0d73a60c434c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