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對於一切所知,達到了究竟。達到究竟的時候是現量了知,不需要通過因去了解,但是我們如果要想達到這樣的果位,就要先行生起這樣的比量了知。
這是佛陀利益眾生的主要方式,通過說法。說法的話,一定是要表達一個所(要)表達的內涵。我們了解了內涵,才可以通過所表達的內涵,用之於修行,來改變我們的內心,驅除我們在法上的顛倒了解。這樣才能夠破除我們最大的顛倒了解,就是無明。通過破除了無明,可以達到明——「明行俱圓滿」。這是佛陀饒益眾生的主要手段。
這樣的發願,前面說「普盡十方諸剎海」「我遍修行經劫海」,通過親近這么多的佛陀,修行這么長的時間,既然佛陀主要利益眾生的方式是通過說法,讓眾生進行聞思修,那麼作為一個佛陀的所化,他在希求修行的時候,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地了解佛陀所說的涵義。如果錯誤地了解,那麼修行也跟著錯誤了。
前面要發願遇到、見到這樣多的佛陀海會,恆演菩提行,然後這裡是做什麼呢?就是聽到佛陀說法。首先是見佛,然後是聞法,能夠無倒地了解佛所說的法。這裡見佛,主要是見佛的身;然後聞法,聞佛的語;聞了以後希求什麼?——正確的了解。
所以在「四依」當中有說,依法不依人,要依理,不是根據情感;在理當中又說依義不依語,不看他表達得善巧不善巧、好聽不好聽,要看他的義、內涵正不正確;在內涵當中,由於佛陀說法有善巧方便,對機說法,有些觀點是究竟的觀點,有些觀點是不究竟的觀點,我們又希求所了解的涵義要依了義,就是究竟的意趣,不依不了義;了解了究竟的意趣,還要依智不依識,這裡智和識的分別就是分別心和現量的區別,我們不但要通過比量了解,還要現量地了解。這樣一層比一層更深入核心內涵,也就是說,我們究竟的目的,是要徹底地了解佛所闡述的核心內涵,通達佛陀的密意。
這也揭示了我們修行的核心:經過劫海一樣長的修行,就是要趣入佛語,對佛陀這樣圓滿闡述的教法,能夠徹底了解它的內涵。是這樣發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