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妙法蓮華經》講記 第1講

uploads/content/2022/june/81cbcd9802d36b926a591c31d0ebd2db.jpg" width="900" height="440" />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部經是佛教中最為重要,也是大家期盼已久的,就是《妙法蓮華經》,簡稱為《法華經》。《法華經》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素有經中之王之稱。佛在《法華經》中盛讚此經說:「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佛在經中還用了十個比喻,來說明《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我們看這十個比喻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暗,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暗;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提心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這里佛以經文說了十個比喻,讚歎此經是經中之王。

  古人說:「成佛法華,開慧的楞嚴」。佛在娑婆世界講經四十九年,前面講了很多的經,比如阿含、方等、般若,到了因緣成熟的時候才講《法華經》。前面所講的經都是帶權說實,而《法華經》是舍權說實,所謂:「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佛即將涅槃,在法華會上純談實相,直示一心,以顯示平等佛性,三乘同歸,五性齊入,凡有心者,皆可成佛

  佛在大乘經論常說一闡提不能成佛。我們知道一闡提是斷善根的,而在《法華經》中,佛講一闡提也可成佛,其中經中以提婆多做了一個例子。我們知道提婆達多造了五逆重罪,佛在《法華經》中為他授記,無量劫後,他善根成熟精進修行成就佛道佛號天王如來也就是說,佛在《法華經》中談的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法華經》不放棄任何人,主張人人皆可成佛就像經中所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在講法華以前,很多阿羅漢們以為自己成佛無份,到聽了法華之後才放懷無憂,所以自古以來,都說是成佛法華

  《法華經》中說:「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因此《法華經》真的是劫難遇的經典法寶。今天我們有幸,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才能去受持法華經》、才能去聽聞法華經》,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如說修行

  那麼讀誦《法華經》、受持法華經》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呢?

  在《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中說:「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用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這就是說,讀誦《法華經》既能消除我們的貪欲福報自然然的增長,不求而得,而且是福報增長。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就是說,以少力而獲得無量的功德。讀誦、自書或使人書《法華經》的功德有多少呢?就是佛來校量也不得其邊,可見功德之大。

  《法華經•法師品》中說:「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這是受持法華經》能有大信力、能有大志願力、而且能有善根力。

  經中又說:「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這是受持讀誦《法華經》所得的種種不可思議功德利益

  對於我們修行凈土法門的學人來說,受持法華經》不但得以上的功德利益,而且能夠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嗔恚愚痴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凈,以是清凈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如來」,這個功德利益是非常之大的。

  我們看凈土十三祖印光大師對《法華經》的評價:「法華奧典,位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位齊等覺,等覺菩薩

  歷代的大修行人,因發願讀誦《法華經》而往生極樂世界的也是非常之多。在《凈土聖賢錄》中記載,明朝的傳記法師他是浙江寧波鄞縣人,他喜好獨居,每天以讀誦《法華經》為必修功課,讀誦的總數達到九千七百多部,世人都稱他為法華和尚。明神宗萬曆十四年官員虞淳熙舉辦法華三昧懺,傳記法師長期禁足,修習了三次,總共修行了九個寒暑,屢次獲得祥瑞的感應。後來他居住在杭州的西溪道上,親自挑水背柴,做種種的佛事。有人看他修行之高,就對他說:「和尚,你還在做這些有為的功德啊」,傳記法師大聲的喝斥說:「無為法的功德,豈在有為法之外嗎?」

  在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七月,傳記法師辭別弟子們念佛三千聲,並且唱《妙法蓮華經》的經題,面西合掌,安然自在往生。到了第二天,他的頂門上仍有暖氣,並且異香滿室。這是傳記法師為我們示現念《法華經》自在往生例子

  《法華經》的功德說之不盡的,我們這里只是從中選了幾段來為大家說明。憨山大師曾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也」。我們今天能有殊勝福報因緣,共同來學習整部的《法華經》。《法華經》,師父發心講一部完整的《法華經》,大概要是快速一點也要個三年。我們講整部的《法華經》,希望大家都用心來領悟,精進修行,才不辜負佛陀救度眾生的苦心。

  天台智者大師解釋經題都是要講五重玄義,所謂玄義,就是一部經的大義。五重就是指釋名、顯體、明宗、力用、判教,以這五個方面來解釋一部經的大義。《法華經》也有五種玄妙之義,所以我們在正釋經文之前,先來介紹本經的五重玄義

  五重玄義,第一是釋名,就是解釋經題。佛經有七種立題,單三、復三、具足一。單三,就是以單的來立名。第一是單人立題,以人來立名,比如《佛說阿彌陀經》,佛、阿彌這是人,以人名以人來立題;還有是單法立題,比如《涅槃經》、《般若經》,這是法、單法,以法來為名;第三種是單喻立題,比如《梵王經》、《瓔珞經》,這是以喻來為名,這是單的。

  復的也是三種。第一是人法立題,比如《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以人、地藏菩薩,法、本願,人和法來為名;第二種是人喻立題,比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比喻,以人和喻來立題;復的第三種是法喻立題,比如《寶炬陀羅尼經》,就是以法喻來立題。

  人法喻具足的來立題的,像我們前面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所以是人法喻具足來立題。

  我們來看本經《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因為妙法難以理解,借蓮華比喻,所以本經是以法喻為名。

  我們先來解釋妙法妙法,就是說其法妙不可言。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先來解釋法再來解釋妙。就像我們稱贊一個人,說他是好人,我們要來先說人,再來解釋好,若無其人,怎麼來稱贊他的好呢?所以應當先人後好。這里也是這樣,我們解釋妙法,應該先法後妙。

  法是什麼?法包羅萬象山河大地世界國土、依正果報、世出世法、包括心法、十法界四聖六凡,任舉其中一種都可名為法。有形相的稱為法,無形相的也稱為法。

  法雖然包羅萬象,但是不出三類:佛法心法眾生法,這三類。第一、我們先從心法上來解釋。心法,就是吾人現前介爾一念心性,講明白一點,就是我們的真心。有的人不明白這個真心把我們體內胸腔中的心臟認為是真心,其實這是肉團心,是父母血氣所生,是因緣和合,不是真心的。它是因緣和合的,緣生緣滅的。也有人把緣慮心當成真心,其實緣慮心它是思惟、分別和妄想,人一旦死後就不能去思量、不能去分別和執著了,所以緣慮心也是有生有滅的,它也不真,不是真心。什麼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真心虛空法界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沒有離開我們的這個真心真心真如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因為迷它會減少,也不因為悟它而改變,不增不減,這才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

  大家還要知道,一切萬法皆從心生,一切萬法其實都沒離開我們的真心。我們剛才講了,世出世間法都沒離開我們的這個真心的。眾生因為迷真起妄,妄有十法界差別之相。迷惑了,造種種的善惡業,現十法界的相。但是雖然現的是法界差別之相,但是十法界也沒有出我們的這個一心。就比如,心中起一念上品惡因,造了上品惡業果報地獄;如果起一念中品惡因,造中品惡業果報惡鬼;起一念下品惡因,造下品惡業那就是報在畜生;起一念下品善因,造下品的善業,這就是人道果報;起一念中品善因,造中品善業,得修羅報;起一念上品善因,造上品的善業,得天道果報;如果能發起始覺之智,返迷還悟,依四諦法,厭苦斷集,修道證滅,就能聲聞果;如果依十二因緣、順逆觀察、契悟無生,能證緣覺的果報;如果是依六度法,福慧雙修,能夠自利利他,這就能菩薩果;如果能依這一心法,背塵合覺,返本還源,惑盡智圓,就能證得究竟佛果

  這以上我們講了十法界,十法界皆因這一心而現,但是給大家講明白,這十法界始終沒出這一心。心是諸法的體,諸法是心的用。諸佛由於悟此心法而證道、而證果,究竟佛果;眾生因為迷了這個心法他就輪迴。然而眾生雖然迷了這個心法,但是終日還沒有離開此法。我們每天穿衣吃飯、送客迎賓、禮佛誦經、舉手低頭、修善修惡,造種種的惡業修種種的善,一一無非此心法的全體大用現前,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師父好用電和光來給大家做比喻,霓紅燈現種種的色彩、現種種的圖案,但是它沒有離開電的作用。所以我們十法界,我們每天所作的種種的業,其實都是我們心法的全體大用。明白這個道理了,你讀經,向這一心法上識取自心,無上寶王不求自至;會觀心的人,能向這一介爾心中,這個真心當中識取妙理,那麼無邊的法藏觸處洞明。你就悟了。從這個現相當中去看本質,所以現相都是無關緊要的了,我們這是心法上來解釋法。

  我們再從佛法上來解釋。其實佛也沒有別的法,只是證眾生心法罷了。所以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就是覺的意思,覺悟就是覺不迷,覺了就不迷。我們現前一念之心不為塵境所迷,眾生即佛。這是佛法上來解釋。

  我們再從眾生法上來解釋。眾生也沒有別的法,也無別法,就是迷諸佛所證之心法罷了。怎麼理解?我們本來的心性、和佛等無差別心性天天用,但是我們還時時迷。如果你不迷,你能明白我們所用的都是我們的真心,能夠回源返真,你就不再迷惑了。眾生心和佛的真心是沒有差別的,只不過一個是悟了、一個是迷了。我們心中本具的三因佛性,就是正因理心佛性、了因慧心佛性、緣因善心佛性諸佛證這三因佛性,就是三德。證正因理心佛性,是法身德;證了因慧心佛性,成般若德;證緣因善心佛性,成解脫德。而眾生是迷此三德,轉成了三道。迷了般若德為煩惱道、迷解脫德為業道、迷了法身德就是苦道。心法是三因,佛法就是三德,眾生法是三道。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本具的這個三因佛性,我們本具的三因佛性諸佛證了為三德,但是這一心性諸佛證了為三德,也沒有增加一絲;眾生迷了,這三因佛性就為三道,但是這一心性,還是本具還是本然,也沒有減少,就是這樣。

  所以學佛法我們學的是理,不是學的迷信。不是只是信解信願這種神通,信願這種神乎其神。佛法就是真理讓我們回歸我們本來清凈本性、回歸我們的真性、回歸到真理當中。

  在佛沒講《法華經》之前,心法心法佛法佛法眾生法是眾生法。儼然佛法太高,眾生太廣,心法在高不高、在廣不廣。眾生每天都在而不知。這三法隔異不同,所以不能稱之為妙。到了法華會上,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開三權成一實,會九界同佛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三法皆妙,故名妙法

  此妙法人人本具,人人皆可成佛,十方三世諸佛證此無差別妙法而成佛。眾生迷昧,錯用此無差別妙法,繼而妄起分別,把妙為粗了,即妙為粗,成苦惱眾生這就是妙。我們稱為粗,不妙了。本來我們是妙,心性,但是我們妄起分別,就不妙了。

  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眾生與本具的妙法不相應。就像礦石里的金子,我們每個人都好比是礦石里的金子每個人心性、本質都是金,諸佛妙法而相應,證了與金性就相應了。就像礦石中煉出的金子,這個金子雖然有在礦和出礦的區別,但是它的本、本質不二。所以經中說:「但盡妄緣,即如如佛,一念回光,便同本德」,一念回光,就是你的本體。就是說,只要眾生把凡情放下,沒有別的,就是別無聖解。沒有別的,只要把凡情放下,就妙回歸了。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在生不垢在佛不凈,在佛不生在生不滅,一念返照,當體便是,就是我們的本心

  所以我們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思量,要一心湛然。天台所謂一心三觀凈土所謂一心不亂師父經常說要一絲不掛,大家不要多想,一絲不掛就是一心不亂,這樣就能妙法相應。我們的心一絲都沒有牽掛。心無掛礙,無掛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就是這樣。妙法在這里我們就解釋完了。

  下面我們解釋蓮華。因為此妙法大家難以理解,所以要藉助比喻來說明。為什麼要用蓮花來說明呢?因為世間水裡的、陸地上的草木之花有很多種,為什麼單獨非得要用蓮花來作比喻呢?這是因為,我們看世間其他的花:或者有花而無果,有花無果,比如牡丹,這個比喻外道空修無益的苦行,最後得不到實證;或者是一花多果,就像葫麻,比喻世間凡夫孝養父母將來報在梵天,受種種的樂,這是一花多果;或者多花一果,比如桃李,比喻聲聞修三十七道品,只證無學,得聲聞小果;或者是一花一果的,就像柿子,我們現在正是柿子豐收的時候,吃的柿子,柿子是一花一果,比喻緣覺修一遠離行,得涅槃;或者先果後花,這個瓜就是先果後花,比喻須陀洹先證見道,然後修道;或者是先花後果,就像稻子麥子這是比喻權教菩薩先藉緣修,生後真修。我們以上所說的這種種的花都是粗花,不足以比喻這個妙法,只有蓮花它是花果同時、處瘀泥而不染才足以來比喻妙法

  我們看這個蓮花,內有蓮子外有蓮花,子是果,花果同時,比喻妙法權實一體。為了大家方便理解下面蓮花三種喻義,我們先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權實。

  權是權宜之義,是為一時所需要、所設的方便;實就是真實不虛之義,就是永久不變的究極真實。實教講的是佛陀的自證之法,是究極根本教;權教是為導入實教所攝的方便法。天台宗認為,《法華經》所說是圓教,為實教,其餘的諸經所說的,像藏教、通教、別教都是屬於權教,所以稱為三權一實。

  我們介紹了權實二法,下面我們言歸正傳,看蓮華三種喻義。

  第一是為蓮故有花。釋迦牟尼佛初成道時,因為眾生因緣尚未成熟,不能直談圓頓大法,不能直接講《妙法蓮華經》。直接講眾生本來成佛,大家沒有這個基礎會把大家嚇著的、他們對佛法會不感興趣的。就像在我大家都拜佛、都來學佛師父說你們都放下、你們都是佛、都必須要放下才能成佛,那給大家說,大家都跑完了。那誰還敢來?家裡的萬貫家產我都讓你放下,你們都是佛,都不來了誰也捨不得放下,所以只好用方便,用權門方便法。

  釋迦如來先講權門方便法,比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等經,先來勸誘大家,善誘引導。初講三歸五戒,給大家先講這種種的三歸五戒,講這些種種的因果。次說四諦十二因緣、三乘等法。然而雖然說這種種的權法,其實是為了最後讓大家究竟成佛,為了最後面的佛乘,是為實而施權的。這是第一種喻義,以為蓮故有花,來比喻為實施權。

  第二種比喻妙法含義是花開蓮現。佛說法四十年後,眾生的根機逐漸成熟了,佛才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三乘同歸一佛乘,就像花開蓮現。

  第三義是花落蓮成。比喻權廢而實立,實外無權,妙法全彰,眾生無不是佛。這個時候就要開示廢權而實立了,實外無權,直達究竟圓滿佛性了。

  以上是解釋妙法蓮華的別題,下面我們再解釋通題。

  經,為什麼稱為通題呢?因為每一部經後面都是經,這個經大家通用,所以就叫通題。經是梵語修多羅,梵語叫做修多羅,譯成中文是契經。意思是說,凡是佛所說的一切言教,都上契十方三世諸佛所證的真理,下契一切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機。

  依據《雜阿毗曇心論》,經有五義,在《雜阿毗曇心論》中談到經有五義。

  第一是出生義。就是經能出生一切善法。依經教修行,能斷諸惡,行一切善法,而且經能出生一切的功德,甚至能夠出生菩提佛果

  第二是湧泉義。佛經詮釋的義理無窮無盡就像泉水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大家每讀一遍就會有一遍新的認知,所以我們讀經要反覆的讀、一遍一遍的讀,要一生相伴。

  第三是顯示義。佛經所詮釋的義理,能顯示世間以及出世間一切聖凡因果諸法。不只是說明俗諦理,開示真諦理,更能顯示中道第一義諦理,幫助我們生起慧解,啟發我們生起信心

  第四是繩墨義。繩墨就是過去木匠所用的墨斗,它是來定曲直的工具,以此來比喻佛經所詮釋的義理能讓眾生明白曲直是非,能夠懂得因果、識別邪正、辨明真偽,能夠分清善惡。這樣在修行過程當中就知道有所取捨,不會有偏差。

  第五義是結鬘義。結鬘就是把花給穿起來,連貫起來穿成串,不讓花散落。比喻佛經能貫穿如來所說事理因果諸法,還比喻佛經能夠攝持眾生,讓眾生滅惡生善,轉凡成聖,不致於流落生死苦海這是《雜阿毗曇心論》,這個論念起來比較拗口,大家聽聽明白。

  我們再依照經字的字義來解釋,依字義來解釋有四義。

  第一義,經是徑的意思,徑就是路徑,也就是說,經是我們修行的路徑。

  第二是法的意思,就是法則如來所說的經十界同遵,法則,是十界同遵的法則。十界指的是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修羅界、餓鬼畜生地獄,這十界都應當依照如來所說的經來規范自己。

  經的第三義是常,就是此法則亘古不變,萬劫常新,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佛經不像世間一般的學說,會隨著時世、會隨著因緣而改變,或者會隨著大家的需要而被淘汰。佛經絕對是常住不變的,過去、現在、未來,絕對不會改變。

  第四是典的意思,佛經是教化眾生闡揚佛化的定典。這四義以經的字義來解釋。總之,經是迷途明燈,長夜的慧炬,我們現在說,是我們的覺悟的指南、苦海慈航,而且是我們到彼岸的寶筏。這是我們對《妙法蓮華經》經題的釋義。

  下面我們對本經的經題做一個總結。

  初學妙法,大家可能覺得無從下手,不知道佛法清凈、無有憎愛、無有取捨。其實我們看世間法,世間法看似巧到極處,但是也是拙到極處;佛法看似拙到極處,我們剛才說了,沒有憎愛無有取捨,但是它也是巧到了極處。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世間人都執著這個身體自己的,起心動念無不是在為這個身體去算計,卻不知道這個身體,是我們剛才講的這個真心、我們的慧命的牢獄世間牢獄,不管是有期徒刑也好無期徒刑也罷,都是有限的,無期徒刑也是有限的,無非是這一生命的結束也就罷了,告一段落了。而我們眾生本具的佛性,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真法、心法,隨著我們的生滅在我們體內出一皮囊入一皮囊,從生到死、從劫到劫,杳無了期。而我們本具的佛性就在我們眼前,我們不知不認、錯用,冤枉輪迴。所以佛說可悲。為什麼會這樣呢?都是因為我們心念的錯悟。我們剛才講了十法界,我們的真心迷了,六道輪迴;悟了,覺悟成佛。我們不管是迷是悟,都沒有離開我們的這個真心,就因為我們這么執迷不悟,觀不到我們的真性釋迦牟尼佛為幫助眾生證得自己本具的佛性、我們現前的真心,佛示現來度化我們出現於世,來為眾生說法

  佛一開始,是為小乘根機的弟子先說聲聞法,小乘的這些弟子們證得偏真涅槃就止步不前了,分段生死雖然了了,但是變易生死未除。我們打個比喻來說,就是小乘根機的弟子就像羽毛未豐的小鳥,只知道圍繞著樹枝飛來飛去,而不能遠飛。這不是佛吝法,不為弟子們來講大法,而是因為弟子們的根機如此,佛只能循序漸進。上來就講大法,我們剛才講了,他們接受不了,這時候佛為小乘弟子們說的法稱為權法。佛雖然一開始說的是權法,但是是為實而施權。大家一定要明白,上來講小法,是為了後面的大法,為實而施權。

  直到法華會上,聲聞根性都已回小向大了機緣成熟了,佛才開始開權顯實。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聲聞小果,皆得授記,舉手低頭,皆成佛道,可以說是極暢我佛出世之本懷矣。

  好,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