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第六編(十)02

  第十九章行門

  第三節凈業助行

  2.二乘福(戒善)

  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茲依次闡述如下。

  (1)受持三皈。

  眾生信佛門,首先得受持三皈,後受眾戒,如法修行,可望契證聖果。

  三皈即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即歸投意,依即依託義。如人墮海,命如懸絲,忽有船來,即便趣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託義。生死為海,三寶為船,眾生歸依,即登涅盤彼岸

  接受三歸,應在佛前,由法師授證,至誠發誓:既歸依佛,以佛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典籍。既歸依僧,以僧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徒眾。

  歸依佛法僧,有事有理。事則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無盡三寶,理即歸依自性佛法僧。佛即覺義,即自性之智;法即軌則義,即自性之理;僧即和合義,即自性理智相契,一如不二。故三皈依有一從事向理、從他向自的過渡,通過住持三寶的歸依,回到自性三寶的契證。佛為三界導師,法是群生眼目,僧乃六和上士。以眾生五陰為三歸,以三寶為所歸,以得救護安穩之益,超生死苦,達涅盤城,以親證自性三寶。佛為般若德,法為法身德,僧為解脫德。三德圓融,周遍法界,是為自性無盡三寶

  三皈是凈業修持的必要前提。普願法界有情,同皈自性無盡三寶,同證自性彌陀三德秘藏。然欲證自性彌陀三德秘藏,亟須從事相生信發願,念彌陀名號,求生西方凈土,舍此別無捷徑

  三歸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課誦,皆有三歸,一切佛事的終結,也都應以三歸為宗本。故凈業學人應重視這學佛根基

  (2)具足眾戒。

  經雲:「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①戒是一切善法之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條件。《觀經》雲: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齋戒,或一日一夜沙彌戒,或一日一夜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隨願往生,故袁中郎雲:戒急生最穩。願凈業學人於斯矚意。

  戒律精神,一方面是防非止惡而遠離身口意三業的過患;另一方面是修善利他而積聚功德。由戒生定發慧,圓成佛道印光大師指陳持戒的本質要領:「但於心中常存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自可圓持。」②

  諸經論廣贊持戒功德。《四分律》概括持戒十種利益。其一,滿足志願,能持禁戒,則身心潔凈,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願,無不滿足。其二,如佛所學,佛初修道時,以戒為本,而得證果,能堅持戒,是亦如佛所學。其三,智者不毀,戒行清凈,身口無過,凡有智人,喜樂贊嘆,而不毀訾。其四,不退誓願,堅持禁戒,求證菩提,誓願精進,得不退轉。其五,安住正行,堅持禁戒,三業清凈,而於正行,安住不舍。其六,棄捨生死,受持禁戒,則無殺盜等業,能出離生死,永脫輪迴之苦。其七,慕樂涅盤,堅持禁戒,絕諸妄想,故能厭生死苦,慕涅盤樂。其八,得無纏心,戒德圓明,心體光潔,一切煩惱業緣,皆悉解脫,無纏縛患。其九,得勝三昧,持戒清凈,心不散亂,則得三昧成就,定性現前,超諸有漏。其十,不乏信財,持守戒律,於諸佛法,具正信心,則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財不匱。以上十種持戒功德,亦僅略舉,若廣說之,不勝枚舉。

  佛戒的種類與層次甚多,有五戒、八戒、八關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十無盡戒等,佛戒的層次雖多,然均以五戒基礎,即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酒戒。古德常雲,五戒法是三世諸佛之父,依五戒而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間法中,個人品德,家庭幸福,社會安寧,國家治亂等,概以五戒法為準繩。殺盜淫妄語五戒,看似平常簡單,但要切實地行持,卻不輕鬆。近代弘一上人以學律持律聞名,但他自驗,他非但不夠比丘的資格,也不沙彌的資格,甚至還不夠一個五戒滿分的優婆塞的資格。足見五戒微細部分,難得清凈。故吾輩凈業學人,宜應精詳研習五戒的戒相、次第、開遮持犯、果報輕重等。在謹守五戒基礎上,進一步求授奉持十善業、菩薩戒。出家大德自應奉持比丘戒,比丘尼戒。以清凈的戒德,迴嚮往生,增高往生品位。

  (3)不犯威儀

  我國是文明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禮教甚為昌達,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禮記》雲:「夫禮,先天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點示出禮儀的重大功能人心如水,水一傾則不可復,心一縱則不可反,制水者必以堤防,制心者必以禮法,威儀即是制心的禮法。身口意三業,行走坐卧,皆能與一切戒作方便威儀,若輕重粗細,悉能護持,犯即悔過,常時行持,相習成性。

  儒家禮儀以誠敬為核心,佛家更以尊重恭敬贊嘆作為威儀的基本精神佛家威儀行持常有八萬四千之稱,實則量等塵沙。茲略舉佛門佛法僧的數則威儀如次。

  (1)敬佛:凡佛子佛像時,無論塑像畫像,皆應整衣禮拜,拜時當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凡在殿堂經行,必右繞,不得左旋。三匝或七匝,皆須平視直行念佛,不得談世諦語言,即言佛法,亦勿高聲。不得笑、不得坐、不得涕唾,不得倚壁靠桌。若咳嗽,須以袖掩口,凡禮拜,必須從容,五體投地。

  (2)敬法:凡佛子佛經律,必焚香正坐,如見佛然,不得依靠,不得污手持經像。欲讀經,必先靜坐少時,默念偈雲:「無上甚深妙法,百千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念完,方合掌舒經。若經籍損壞,宜速修補,令恆常如新。凡持經像,皆當兩手捧之平胸,不得只手攜行,已持經像,不得向人作禮,並不得只手作揖及合掌,但兩手捧經,齊眉一舉足矣。

  (3)敬僧:凡佛子,見諸長老法師大德時,須端身齊足正立,不得坐而不起,不得背後說法師過。凡入僧室,須預先於門上彈指三下,內應則入。先向佛像問訊,次向大德看經桌前問訊。見法師大德時,當如見佛。凡途中遇諸大德,宜預先側立,俟大德過再行。凡坐位,當讓大德上坐。凡見諸大德,不得叉腰,不得搖臂搖身,不得蹲坐,不得跳行,不得走行等。

  凡入寺院,初進客堂,須雲頂禮知客師,或當家師,見之即須禮拜,然後問答。過門不得行中央,須緣左右邊行。緣右先右足,緣左先左足,不得無故登大殿遊行,若於大殿中禮佛,不得拜中央位,不得擅自鳴磬。

  略舉數端,諸如行走坐卧之威儀,不一而足,廣如律中所明,文繁不錄。從上數端可見,威儀恭敬義,有防非義。凈土經典行人威儀亦有諸多的開示,勸勉凈業行人應:「中表相應,檢斂端直,隨經約令,若於繩墨,淡安無欲,禮義都合,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①能如是護持身口意三業威儀,冰操玉潔,定能得到天人恭敬,諸佛護念,成就凈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