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回 第三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註  (第三集)  2014/3/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0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皈依叄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百四十一頁,從第一行看起:

  前言這段長文,是我們在第一次學習念老的註解,將他的前言重要的地方節錄出來,一共節錄了十段。我們在這次整理的時候,這個十段,可以把節錄的文刪除,我們只留念老的解。把六放到解,上面解五,這個地方六,這就免除重複,兩段的意思是重複的。我們看第六,這第六解,「更以凈土諸經之中」,在第四行,「唯此經備攝圓妙」。凈土有叄經一論,前清魏源居士將《普賢行願品》最後的一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附在叄經的後面,稱為凈土四經。這個本子我過去看過,好像還有一本收藏在澳洲凈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這章經文提出來附在四經的後面,變成凈土五經,凈土經典到此地可以說是非常圓滿了。「大勢圓通章」確實很有必要,那是凈土心經,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確確實實,大勢至教導我們修學凈土理念方法,提出「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方法微妙極了。這是前五經一論。五經一論當中,《無量壽經》備攝圓妙,備也是圓滿的意思,攝是攝受。凈宗的圓滿微妙都在這部經裡頭,它是屬於概論的性質,屬於介紹說明,把西方極樂世界詳細的告訴我們。「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宗就是修學主要的方法。「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這是凈土宗的根本,是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深明叄輩往生之因」,在本經「叄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所說的,教給我們往生方法。「廣攝九界聖凡之眾」,這是說凈宗學習的對象也是圓滿的,包括九法界四聖六凡,完全包括在其中。「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是故此經稱為凈宗第一經」。

  我們接著再看底下一段的註解,第七段,在一百四十二頁。「但此殊勝第一之凈宗寶典,竟在我國大藏中塵封一千餘年」,這在《大藏經》裡頭,就是說沒有被人發現,沒有人把它取出來學習。確實在中國這一千多年,凈宗學人都學《阿彌陀經》、《觀經》。為什麼不學《無量壽經》?這下面說,「考其塬因,蓋由此經五種塬譯,互有詳略,出入甚巨」。這五種譯本不像金剛經》,《金剛經》有六種塬譯,我們在《大藏經上看到,大同小異,確實底本是一個本子,翻譯的人不一樣,所以翻譯的文字也當然不相同,意思大概都差不多。《無量壽經五種譯本就不一樣了,有些譯本得很詳細,有的說得很簡略,出入很大。這裡舉出一個例子,「例如彌陀大願」,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在魏譯、唐譯這兩種譯本裡頭是四十八願,但是在漢譯、吳譯兩種裡頭是二十四願,在宋譯它只有叄十六願。這問題就來了,我們到底尊崇哪個本子?所以「遂使初心學者,專持一譯,難明深旨」。選擇裡頭一個本子來學,但是其他的本子裡頭還有很重要經文你就沒有學到。「遍讀五種,又感艱難」,五種都學麻煩,「於是多捨此經而專攻《阿彌陀經》」,這在中國產生這個現象

  清朝初年,「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弘揚的人少,學習的人少,講解的人少。什麼塬因?「實以無善本故」。黃念老對這個非常贊成,「誠哉是言」,這話說得好。「是以宋王日休」,就是王龍舒,清朝彭紹升、魏承貫,這叄個人都有「宏揚此經,先後而有會本與節本之作」。節本是彭紹升作的,會本,王龍舒有會本,魏承貫有會本。這些人學確實是有成就。王龍舒居士非常可惜,五種譯本五種他只看到四種,唐譯的他沒有看到。唐譯的是《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裡頭也有很重要經文,其他四種裡頭沒有,這是凈宗學人不能不知道的。魏承貫的,雖然五種譯本都看到,印光大師對他批評是取捨不當也就是應該取的他疏忽、忘掉了不應該取的他都把它節錄下來,取捨不當,而且改動經文這是很大的忌諱。會集確實有此必要,沒有好的會集本。我們在此地一直讀下去就知道了

  「宋代居士王日休,曾撰《龍舒凈土文》」,《龍舒凈土文》是王日休居士作的,「四海稱譽」,佛門這些大德對《龍舒凈土文》都讚嘆,「傳誦至今」。「王氏臨終,端立往生」,他是自在往生的,沒有生病,而且是站著走的。「可證居士為我國凈宗解行俱優、殊勝希有之在家大德」,不是僅僅在經典上研究,他有修持他有念佛功夫殊勝稀有。「王氏深慨寶典之塵封,於是乃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宋四種塬譯另成一本,名為《大阿彌陀經》」。王本,王龍舒居士他會集的本子問世,就是流通,「海內稱便,叢林奉為課本,流通勝於塬譯」,是流通了一陣子。「我國龍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採入王本」,王龍舒的會集本有入了藏,《大正藏》、《龍藏》裡頭都有。「蓮池大師曰」,蓮池大師明朝人,王龍舒是宋朝人,蓮池大師他有批評。「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又說,「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看的人很多。「故於所著《彌陀疏鈔》中,凡引證《無量壽經之處,多取王文,間採塬譯」。這就是說明蓮池大師對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也相當重視,《彌陀經疏鈔》裡頭引用《無量壽經》的,多半都是用王龍舒的會集本,有時候也用到塬譯本。「近代印光大師於所撰《重刻圓中鈔序》中,亦讚王本文義詳悉,舉世流通」,有這八個字。王龍舒的本子,「雖大有功於凈宗,但所會之本」,這裡面還是免不了有錯誤這是後來的大德對他所惋惜的一樁事情。蓮池大師又說,「抄前著後,去取未盡」,這是蓮池大師對王龍舒的會集本批評;彭紹升居士也有意見,他講的「凌亂乖舛,不合圓旨」,這幾位都是凈宗大德

  「今筆者」,這個筆者就是黃念老,「仰承古德諸說,竊計王氏之失有叄」。就是王龍舒的會集本,裡面有叄樁事情是它不夠圓滿地方,不能稱為善本第一個,「王氏會集,僅據四種,未及唐譯。唐譯名《無量壽如來會》,出自《大寶積經》,乃菩提流志大師所譯,多奧妙精要之文」。其他四種譯本裡頭沒有,這個王龍舒居士沒有看到。從這個地方讓我們想到,宋朝那個時代印刷術發明了,就是用木刻版一張一張印刷,宋朝以前沒有,以前的書籍都要用手抄本,到宋朝才有印刷,印刷術發明了。《大寶積經》裡面這一分《無量壽如來會》,他沒有看到,就缺少了這一部分,這一部分裡有很多精彩的東西,可惜他沒看到。第二,「去取未盡,取繁遺要」,他節錄經文,繁複的有取,重要的漏掉了,「改深為淺。例如蓮池大師所責」,蓮池大師批評。「如叄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叄輩都有菩提心,一向專念,龍舒居士這個會集本裡頭,只有中輩有發菩提心,下輩說不發,上輩沒說。「則高下失次,故雲未盡」。「由上例可見」,上輩往生沒有說發菩提心,這很重要這是遺要,重要的遺漏了;下面說不發,這就是改深為淺。蓮池大師與彭際清居士這個批評正確的,確實在這地方疏忽了。第叄,「率意增文,儼若自著。王氏每以自著之文,演述塬譯之義」,這個自己翻經可以,會集決定不可以。所以蓮池大師責備,「抄前著後,未順譯法」,這就是「責其抄引經文於前」,後面又自己用自己的意思寫的文句在後。因為你是會集,會集一定要依據塬經,「萬萬不可於塬譯外,擅增文句」,你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動它的文字,這個非常重要。「故責王氏未順譯法。由上可見王氏之失」,他是有錯誤而不不應該會集,因為會本裡面有很多瑕疵,塬因在此地。

  念老這么長的一段文,重要的意思,是讓我們對於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會集本生信心。現在很多人反對會集,沒有反對王龍舒的,也沒有反對魏默深的,偏偏反對夏蓮居老居士。偏偏這叄種會集本都是在居士做的,王龍舒是在居士,魏默深也是在居士,夏蓮居也是在居士出家法師沒有做這個工作,在家居士他們做了。

  再看彭紹升居士,他對於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感到遺憾。「取魏譯本」,康僧鎧翻譯的,現在五種譯本裡頭流通最廣的,日本凈宗大德《無量壽經註解二十多種,全部都是用康僧鎧的本子,就是此地講的魏譯本。他將這個本子刪節,所以有個刪節的本子這是《無量壽經》的第七種,「但此僅為魏譯一種之節本」,而不五種會本。「於是晚清」,清朝的晚年,咸豐年代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後是咸豐的妃子,咸豐皇帝死了以後,兒子很小,權力落在慈禧太後手上,垂簾聽政,國家大事由她做主。皇帝太小了,所以它叫同治,跟皇帝一同來治國叫同治。魏默深就是咸豐年代的人,跟慈禧太後是同一個年代的人,「為救龍舒之失,取五種塬譯,另行會集,別成一書,初仍名《無量壽經》,後經正定王耕心氏改名為《摩訶彌陀經》」。魏默深的這個譯本,「文字簡潔精當,遠過王本」,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好,「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盡免」,所以他這個本子也不能算是盡善。

  盡善盡美的本子不容易,這才引發夏蓮居老居士不能不給《無量壽經做一個好的本子。所以「先師」,夏老是黃念祖老居士老師,稱先師,老居士過世了,加個先字。「悲智雙運,宗說俱通。圓融顯密禪凈於一心,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這幾句話是介紹夏老。夏老是什麼人?有慈悲心,有真實智慧,悲智雙運,通宗通教。宗是禪宗說是教下,禪宗以外七個宗派都叫教下,叫通宗通教。圓融顯密,宗說都是顯,除這個之外還有密宗他也密宗修學得不錯,所以顯教、密教、禪宗凈土都下了功夫晚年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為宏凈宗,故願此凈宗第一之經,破塵生光;冀此無上之典,饒益當來。乃繼前賢,重行會集」。這是夏老真正發心為凈宗做一樁好事他有悲心,他有智慧條件統統具足。「屏棄萬緣,掩關叄載」,閉關閉關叄年。「凈壇結界,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這是叄年完成的。這個本子我這裡還有一本,這個本子是夏老用叄年的時間會集的。這個書的出版是在民國十二年一九四叄年,我們在台灣得到,把它翻印了一千本,給學習的同學做一個紀念。老居士最初會集的本子,慈舟大師給它做了科判,這個上有,前面有慈老的科判,慈老講過這部經。梅光羲老居士在電台裡面講的本子,也是這個本子我們現在用的本子,是夏老居士又以七年的時間把它訂正,成為我們現在的本子,總共用了十年時間得來不容易。

  這個地方我們接著看,「首蒙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手持會本攝影於佛前,為作證明」。得到慧明老法師的證明,肯定這部《無量壽經》會集得好,再找不到弊病。「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繼之專講此經於濟南,並親為科判」,就是這個本子。「先舅父」,梅光羲老居士,「在中央廣播電臺播講此經,稱之為最善之本。後復於經序中」。這個大經有一篇很長的序文,序文裡頭有這幾句讚嘆,「精當明確,鑿然有據」,鑿的意思就是確確實實有根據。「無一義不在塬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這就是會集忠實,老老實實以恭敬心來做這個工作五種譯本裡面的義趣,統統收在這個會本裡頭,龍舒居士有漏掉的,他就把它補足。「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確實如果諸位讀五種譯本,裡面有幾種,真的,文字艱難生澀,意思看不懂,讀起來也不順口。他把這個修訂,艱澀沉晦他不要了,一定讓我們讀起來很爽口,讀起來很舒服。「繁複冗蔓,歸於簡潔」,這是夏蓮老做得非常之好,我們拿這個本子五種譯本一對照,你馬上知道了。「凌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讚嘆這個版本,「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諦是真實,「雖欲不謂之善本可得也」。換句話說,真正是《無量壽經》的善本,這一本是集五種譯本精華的大成,雖欲不謂之善本可得也。

  「於是先師會本問世以來,不脛而走」,這是說流通得快,「佛界尊宿多以會本文簡義豐,詞暢理圓,講說讚揚,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持誦印行,絡繹不絕」。這些話是黃念老對老師會集本的願望,特別是末後兩句持誦印行,絡繹不絕。但是遇到了文化大革命,所以這個願望不能實現,這也是他很悲傷的一樁事情。「近且蒙海外佛學界收入新印之續藏」,還沒有,只是有聽說,實際上這個經還沒有入藏。「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昔賢會集之勝願,幸告圓成」。歷代,我們可以說從宋朝以來一直到現在,都想《無量壽經有個本子,我們可以受持,可以讀誦,到這個本子出現,這才真正是善本。「《無量壽經》之善本,於茲慶現。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真難得。

  「念祖乃具縛下凡」,縛是煩惱的代名詞,煩惱沒有斷盡叫具縛,下凡是他的謙虛,不是上上根,是凡夫裡面的下根人。夏蓮居老居士,他的老師,把註解這部經的使命交給他,囑咐他為《無量壽經》做個註解。老居士當年講這個經,念老是從頭到尾都聽過。所以雖然他初發心,「但以障深慧淺,承此重命,實深惶懼!所幸曾參先師講席,親聞此經全部。且於廿載隨侍之中」。跟著老師二十年二十年沒有離開老師老師思想體系,老師教學的方法,這個他懂。老師樣樣都通,「禪凈密各宗玄奧,粗曉先師會集大經之深心」。「六十年代初」,這是公元一九六0年代的時候,他曾經試寫此經玄義提綱一冊,「呈師鑒核,幸蒙印可。但經文革浩劫,此稿已盪然無余」,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全毀掉了。現在「年逾古稀」,超過七十歲了。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大我十幾歲。又多病,「愧深恩之未報,懼無常之將至」。所以念老做這個註解,我非常佩服他,身體不好帶著一身病,真叫拚命,不顧死活,全心全意六年時間,才把這樁事情做成功。

  初稿完成的時候,用油印印了一本,我估計大概是一百套。因為油印蠟紙我們很熟悉,再多的時候就看不見了,應該是選擇其中最清楚的一套帶到美國這是一九六年,我們在美國遇到了,但是在美國只通電話,沒有見面。他知道我講《無量壽經》會集本,非常歡喜,把帶到美國這份《大經解》就寄給我。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這是他剛剛出來的。我打電話問他,有沒有版權?他問我什麼意思?我說有版權我尊重你,我不敢翻印;如果沒有版權,我拿到台灣去翻印。他說沒有版權,還要我給它寫一篇序文,給封面題字,我都答應他了。所以在台灣就印了一萬冊,最初印出來的。現在我們用的本子,他又修改了好幾次,所謂是校訂本,也補了一些東西進去,特別是關於科學這部分補進去了,到現在成為定本。

  「於是奮老病之殘身,繼傳燈之宏誓」,要把《無量壽經》傳下去,「以此身心供養叄寶。閉門謝客,全力註經,冀報先師暨十方叄世上師叄寶,與法界眾生之深恩於萬一」。這樁事情是我親自看到的,我們認識之後,那些年我每年都會北京幾次,主要的就是親近這個老人,向他老人家學習。我們在沒有認識之前,聽過他的名字,李老師在教學當中提到過,所以他的名字我很熟悉,他是梅光羲的外甥,梅老是他舅舅李炳南居士的經教就是跟梅光羲老居士學的,所以梅老是李老的老師,我們晚輩要叫他師公。他跟夏蓮居老居士是同參道友,好朋友關係非常密切,在那個時候稱為「南梅北夏」,佛門在家的兩位居士,南方,他是江西南昌人,南方梅光羲,北方夏蓮居,夏老是山東人。我們當中有這個緣分。而且在那個時候,講這部的人有我兩個人,我在海外到處介紹《無量壽經》,他在國內講這部經。那個時候很辛苦,我們都有傳燈的使命,都有傳燈的誓願

  黃念祖老居士把這個註解給我,因為它分量很大,我也沒有這么多時間一下把它看完,略略的看看,擷取裡頭重要的東西做為講經參考資料。一直到二0一0年,我放下萬緣,《金剛經》上佛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法就是佛法。我把佛法放下了,專攻《無量壽經》,完全遵循黃念祖老居士註解,以黃老為師,跟同學們深入細研《無量壽經》。我們每天學習四個小時,一年學滿叄百天,就是一千二百個小時把它當作一種課程來修學。這一次是第四次,愈學愈歡喜,法喜充滿,我們希望在第四次學習《大經解》,我們的目標求證。前面叄次,我們的目標是在解,真清楚、真明白,沒有疑惑了,用真誠清凈恭敬心,我們要求證。求證就是要求往生要把經裡面的義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把經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就真得受用。不是講給別人聽的,完全是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與同學們一起分享,我們走的是這個路子。我能夠理解的,我能夠做到的,跟同學分享。

  下面第八段,我們看一百四十六頁第二行,「復以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這就非常難得。《大方廣佛華嚴經》契理不契機,《法華》、《楞嚴》亦如是。這個經可以說是古人講的,「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都在這部經中。「理者,實際理體」,就是真如自性本體也就是常說的真如實相,「真實之本際也」,真心。「契理者,蓋本經乃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並惠以真實之利,純一真實」,這部經上給我們講了叄個真實,我們希望自己要能得到。用真心日子,肯用真心是過佛菩薩生活世間人用妄心,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學到真心,我們不用妄心。

  真實之際,一般人叫它真理大乘裡面叫自性,叫法性,真如本性。如何能證得?要用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從哪裡來?自性本有的,不在外頭。佛菩薩真實智慧透出來了他在日常生活上用上了,工作上用上了,待人接物用上了,真實智慧真實智慧真心,真心生智慧真心清凈心,是平等心。清凈心是小乘的,平等大乘清凈沒有染污平等沒有動搖。清凈平等也就是禪定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四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真心真心從來沒有動搖過,不動搖就是平等,像一杯水一樣。所以我們供佛,什麼供具沒有都可以,水一定要供,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代表清凈平等。不是佛要的,是我們要的,我們看到佛前這杯水,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的心清凈、要平等,它不是別的意思。為什麼?清凈平等真心。如果染污了,如果動搖了,它起波浪了,是妄心。

  怎麼樣才不被染污?染污是指外面的境界,裡面的情識,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把情識引起來了。情識就是染污,把貪瞋痴慢疑引出來了,把財色名利引出來了,把七情五欲引出來了你的心就被染污了,你的心不平等了。這要用功夫,什麼功夫?不被外面境界所誘惑,這就行了。不被外面境界誘惑,也就是說境界現前,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一定要把它智慧去觀照。《金剛經》非常好,中國過去讀書人,不一定是學佛的,都沒有一個不讀《金剛經》的。這個時候管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提醒我們自己,既然是虛妄的,何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心就被染污,心就動搖,清凈平等就失掉了清凈平等失掉,這個心生煩惱不生智慧不被外面境界所轉,不被外境干擾,心是清凈的、平等的,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個重要。

  凈宗用什麼方法?用一句佛號,遇到外面境界干擾,「阿彌陀佛」,這一佛號取而代之。我心裡頭只有這句佛號,除這句佛號之外什麼都不接受,什麼都不往心裡放,這就對了。妙極了!惠以真實之利,真實之利是什麼?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真實之利;沒有往生之前,信願持名是真實之利,我們要記住。所以經中舉叄種真實,稱之為純一真實,絕不是虛假。我們在這部經典,早年的時候學過十遍,講十遍;晚年的時候,深入念老的集註,這是第四遍,對於上講的叄種真實體愈來愈深。

  「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經中所詮之一切事理」,就是《華嚴》的事理無礙、事事無礙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眼前。念佛的人知道,我深深相信,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南陽來佛寺海賢老和尚知道,他這一生住在哪裡?你們以為他在一個鄉下,一生是標準農夫,這大家看的。我看的不一樣,我看的他住在華嚴法身菩薩境界事理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你們能夠把他光碟看上一千遍,用恭敬心、清凈心去看,一千遍之後,你就能看出來了,他住在四無礙的華嚴境界華嚴奧祕,宇宙的全體,《華嚴》奧祕的理體,哲學裡頭講的本體,「正在本經,故雲契理」。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大乘經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是契理。

  「至於契機,則更是本經之獨勝」。機是眾生根機,佛在經上常常把根機分為上中下叄等。契哪一種機?哪一種都契,這是本經的獨勝,也就是什麼人能學習這個法門,什麼人能夠學習這一部《無量壽經》。我們看這個經上所教的,十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凈宗的當機者,全都能利益,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眾生。所以經中持名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持名這個方法「普被叄根」,上中下叄根統統適合,統統得利益。「齊收凡聖」,凡夫行,能往生聖人也行也能往生,「上上根者,正好全體承當;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底下舉例子,上上根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法身大士,所以他們全體承當。為什麼?他們對於凈宗之微妙完全明瞭,所以正好全體承當。下下根的人,對凈宗的微妙完全不知道,只知道自己生活六道裡頭太苦,我想離苦得樂,那個世界極樂,這個世界叫極苦,我願意離開極苦,我願意得到極樂,所以只要依信願持名,都能夠得度。「上則文殊普賢法身大士,亦均發願求生」。這個發願求生記錄在《四十華嚴》第叄十九卷,我是早年讀到這一卷的經文,我才真正歸心凈土,決定我要學這個法門。早年間,懺雲法師勸我,李老師勸我,我都沒有接受,我接受凈宗是《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到最後統統都歸凈土,才知道凈土殊勝,才漸漸意識到凈土法門不可思議,不能小看。

  下面「五逆十惡」,這是無間地獄的業因,五逆裡頭極重的罪業。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在第二十頁,「五逆」,《佛學大辭典》裡面給我們說出五逆的輕重。大乘義章第七卷說,「殺父最輕」,是五逆罪裡頭輕的,五逆罪果報是無間地獄。殺母親比殺父親的罪重,母親對你的恩比父親來得大,母親生你,母親養育你,母親照顧你,所以殺母親的罪比殺父親的罪重。「殺阿羅漢次重」,殺阿羅漢比殺母親罪要重。為什麼?阿羅漢老師,教化一方,你把他殺掉,這一方人法身慧命在你手中斷掉了,這個因果你要背。斷人法身慧命比殺害他的身命要重,要知道,不知道不行;不知道,做錯事情不曉得。「出佛身血」,比殺阿羅漢更重。出佛身血是佛在世,你要起個念頭殺佛,佛的福報很大,你殺不了他,但是你要讓佛受一點傷,流一點血,這個做得到。誰做的?提婆達多,所以提婆達多生身墮地獄,真的大地裂開,他墮下去。受這么重的果報,我們不能不知道。現在佛不在世了,有沒有破佛身血的?有,有等流,跟它平等的,是惡意毀壞佛像,不是不小心毀壞的。不小心佛像毀壞掉,罪很輕,要是惡意,恨它,不喜歡它,這個罪很重。造佛像功德很大,為什麼?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這裡造個佛像,每天多少人看到,看到,阿賴耶就有佛的種子你要把這像毀掉了,一切眾生看不到,阿賴耶識裡頭不會有這個種子。這個種子不要小看它,它會作用,有這個種子來生後世遇到緣之後,它會作用他會繼續不斷的修,如果遇到凈宗,他很可能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你把他這個緣斷掉,你要不要負責任?這個罪重,擔當不起。

  最重的罪,破和合僧,所以「破和合僧最重」,就是破壞僧團。「故成實雲」,《成實論》裡頭說的,「破僧最重」。為什麼?「何故如是」,為什麼?「離叄寶故。可入聖者,不得入聖。坐禪學問,讀誦禮拜,如是等事,一切不得,所以最重」。這個罪造重了,為什麼?把叄寶拆散,叫他們還俗,不準他們學佛障礙他們學佛。他們能夠修成,開示悟入,很可能他們裡頭有成就。坐禪的,學問的,坐禪是禪宗方法修學,學問的是教下,讀誦的、禮拜的,統統都不成就了,所以最重。僧,修六和敬,所以叫和合僧團,不論僧團大小。佛法最小的僧團四個人,四個人在一修行,遵守六和敬,遵守佛制定的規矩,就是戒律那就是個標準僧團,天人恭敬諸佛讚嘆,護法神保佑。你破壞它,你不成就它,這個罪就重了。僧團所在之處,他們這幾個修行,真修行就能保佑這個地區的平安,這是有智慧福報的人,有智慧福報,這個地方不會遭難。所以破和合僧是造什麼樣的大業,太重了!

  「十惡」,接著底下。惡是什麼?「乖理之行」,你的思想言行不如理、不如法。「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惑情」,迷惑、感情用事,就造下面所講的十種惡業第一個殺生」,包括自殺,就是你自己親自殺生,自己動手,這叫自殺;「教人殺」,自己雖然沒有動手,下命令叫別人殺生,「斷害一切眾生之物命」。殺生裡頭以殺人是最重,殺人沒有不墮地獄的,這個人沒罪,你怎麼可以殺害他?唐太宗皇帝你看他附體告訴我們,他墮在無間地獄。人家問他,為什麼墮地獄你是皇帝?好皇帝造了地獄罪業,也得要受報,沒有說好皇帝不受果報。問他,造什麼樣的地獄罪業?殺人。隋朝末年政治腐敗,群雄並起都來爭奪政權,唐太宗是其中之一,把別人都打敗,都殺了他做皇上中國人、外國人全都殺了,無間地獄的罪業。第二個「偷盜」,竊取他人的財物。第叄個「邪淫」,身叄惡。下面口有四惡,有「妄語」,「好造虛言誑惑他人」,造謠生事,欺騙別人;「兩舌」,挑撥是非,「謂向此說是,向彼說非」,這叫挑撥是非,讓這兩個人不和,讓這兩個人鬥爭,他在當中挑撥,在當中取利;「惡口」,言語粗魯,說話很難聽,這裡說「毀辱他人,令其受惱」,叫別人生煩惱;「綺語」,是花言巧語,也是欺騙人。

  身叄、口四、意叄,十惡。意是為主,意就是心的惡,貪瞋痴。「貪欲」,「順情之境」,你喜歡的,「貪著樂欲,心無饜足」,果報在鬼道,貪心餓鬼。現在貪的對象,幾乎整個全球到處都能看見,四個字代表,財色名利,誰不貪?他要知道因果就不敢貪了,為什麼?墮鬼道。「瞋恚」,「違情之境」,是你不喜歡的,不順自己的意思,心裡面生忿怒,墮地獄,瞋恚墮地獄,非常可怕。第十「邪見」,就是愚痴愚痴人不相信因果報應,他什麼壞事都敢幹,「行邪見道,心無正信」,畜生道。所以十惡果報在叄惡道,嚴重的都到地獄去了,次一等的都在餓鬼道,五逆十惡

  註解裡頭說的,「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亦必隨願得生」。這個法門殊勝不可思議,造作五逆十惡是沒救的,遇到凈土能救,問題他相不相信他能不能改過。真相信、真懺悔懺悔是回頭,我以後不再造了,這叫懺悔,「橫出叄界,圓登四土」,凈宗是直捷往生極樂世界,橫出。橫出它的對面是豎出,如果我們走的是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是一階一階往上去,這叫豎出。我們先要生在欲界天,欲界天再向上去四禪天,四禪天再上去四空天,再出離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阿羅漢再往上去提升是辟支佛,再提升是菩薩,再提升是佛,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上去,這叫豎出。凈宗不是如此,凈宗這個地方命終就到極樂世界,叫橫出。豎出難,時間太長,不容易修,我們走豎出這個路走不通,走橫出。橫出的條件就是真信,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因果報應,真正相信發願求生,佛就來接引你,沒有絲毫懷疑。懷疑是障礙,心裡有懷疑的人念佛這一生不能往生。為什麼?懷疑在作怪,把你這一往生極樂世界機會掉了,所以決定不可以懷疑。我們要怎樣才能不懷疑?必須把極樂世界搞清楚、搞明白,理明白,事也搞清楚,才真正不懷疑,真正相信。有許許多多人去過的,都給我們做證明,這些表法作證的萬萬不能疏忽,他們是來成就我們信願念佛

  生到極樂世界圓登四土,極樂世界有四土,一生一切生,一證一切證;換句話說,生凡聖同居土,同時等於生方便土,等於生實報土,等於生常寂光凈土,真正不可思議。到極樂世界你就見到觀音菩薩,見到大勢菩薩,他們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去了,到極樂世界,我們的身分跟他同學關係他是我們的學長,我們是他學弟,一家人,所以跟他們並肩。「可見此法門之究竟方便,善應群機」,所有根機的人,只要惡的,五逆十惡,臨命終前一口氣還沒有斷,發願求生,能念一句彌陀佛,統統都能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看到這些事實真相,我們自己衡量自己,這一生能不能往生,符不符合往生條件?確實符合,只要肯去。沒有一人不符合的,造作一切罪業,五逆十惡,一念回頭,統統得度。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