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13講(共15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本經正宗分第二部分的,正明菩提無法,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正宗分第二部分的,直顯般若本體。我們看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這是斷第十五種疑,上面說菩薩不見眾生可度,不見佛土可嚴,如果是這樣,成佛也不見一切法,那麼如來的五眼還有何作用呢?為斷此疑,佛在這裡一一舉問須菩提如來是否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以此來看當機者有何見解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五眼的名相,然後再說明佛說這五眼的旨趣。肉眼就是我們血肉之軀所具之眼,肉眼我們都知道,所見有限,見內不見外,見近不能見遠。見內不見外是指只能見障礙物之內的一些東西,比如我們的眼前有一堵牆,把我障礙住了,我們只能見到牆以內的東西,牆以外的東西我們就看不到了,這個就是見內不見外。牆以外的東西,有障礙物以外的東西,我們的眼就透視不過去了,還有就是見近不見遠,這個大家好理解,師父就是近視眼,遠的東西看的就不太清楚,就有些模糊,再遠的,我們說超出我們視力範圍的,目視範圍的,我們誰都看不到了,這就是見近不見遠。天眼天眼是由修福,是福報的福,和定力所報得的,欲界天的天人他是由修福業修福報所得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天人他們是由修定而得,天眼就不會被山河牆壁障礙,內外都能看得見。慧眼能觀空,比如二乘聖人能觀真諦,我空之理。菩薩法眼能觀俗諦諸法,了知諸法之相得法無礙辯。佛眼能圓照真俗,照種種法差別之相,一一同是平等般若實體就是我們說的,通過現象本體,通過一一諸法現象,見到般若實相。就像以金為器器器為金,見金盤見到金碗,見到這些金所成的器,他能了知同是一金平等之相。古人說,「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佛在這裡一一來問五眼,無非是要將平等實相般若本體和盤托出。如來肉眼凡夫也有肉眼,那麼凡夫何嘗不是佛呢?這是顯生佛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顯生佛平等如來天眼諸天也有天眼這是顯佛天平等如來有慧眼,同二乘人,二乘人也有慧眼,這是顯大小平等。佛是大聖,二乘人為小聖,小乘聖人嘛,這是大聖小聖平等如來法眼菩薩也具法眼,與佛無異,這是因果平等菩薩為因、因人,是因地是因人,佛是果地是果人,所以是顯因果平等如來有佛眼,諸佛也具佛眼,所以佛佛道同。

  佛在這裡一一來問五眼,須菩提一一回答有,這就大眾明白,不僅佛與佛同,而且在凡同凡,在天同天,在聖同聖,在菩薩菩薩。這正如古德所說「溪山雖別風月是同」,這正直般若本體平等一如,就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上面是講佛能見之眼,這裡是講佛所見眾生心。佛先舉恆河沙來問須菩提佛說是沙嗎?須菩提回答,如來說是沙。佛又舉一恆河沙中每一粒沙都化為一條恆河的話,一條恆河,每一粒沙,所有的每一粒沙都化為一條恆河,有恆河沙數的恆河恆河沙數的恆河中所有沙,每一沙都為一佛世界,有這麼多的佛世界,寧為多不?須菩提回答,甚多世尊。那肯定多了,每一沙化為一條恆河,所有的恆河中所有的沙,有這麼多數量的佛世界,那肯定是數量是非常多了。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佛舉這麼多數量的佛世界,就是為了要說,在這麼多的國土中,所有眾生種種不同的心,國土無量了這已經,雖說是有量,但是也是數目非常的多,這無量世界眾生的心,又會有無量的眾生,無量眾生種種不同的心,對這麼多種眾生的心,這裡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為什麼說如此之多的眾生如來悉知呢?是因為眾生心的數目雖然多,如來說這種種不同的心都是妄心,都不是離相無住真心,只是假名為心罷了。這裡的如來說諸心,諸心指的是妄心,皆為非心,非心指的是非真心,是名為心意是說,一切眾生種種不同的心,只是假名稱為心罷了,其實都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者何,為什麼如來眾生心不是真心而是妄心呢?佛解釋說,因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這稱為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三際,際就是邊際界限的意思,像過去,過去就不是現在也不未來,現在也不是過去也不未來未來也不是過去也不是現在。也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各有邊際,所以稱為三際。心念既然有三際,它有邊際它有界限,所以稱為遷流。遷流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心念像水一樣前浪後浪,我們常說的後浪推前浪,這樣遷流不停,遷流不息不停。一切眾生心念就像這三際遷流,念念不住,沒有實體,了不可得,所以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眾生的心三際遷流,不停不息,那麼生滅之物生滅法當然不是真心,因為真心不生不滅的。一切眾生之所以認妄為真,把這個妄心當作真心了,我們現在都是把妄心當作真心,什麼原因?就是因為不知道這個妄心當體即空。前念一起,馬上後念一跟上,馬上就是生滅,前念起剎那就滅,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不知道呢?是由於我們的心粗沒定,不能分辨心念的生住異滅剎那相續。如果眾生能知自己每天的起心動都是生滅的,都是遷流不息的,了不可得,誰還會執著自己的妄心呢?就是因為不知道它是生滅的,認為它是真的。《楞嚴經中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一切眾生生死輪轉之苦,其實就是因為眾生心念生滅輪轉而來的,都是我們的心念所遷流不息,所輪轉而來的,如果心不隨物轉,心不隨外境所動,不為外境所動,你就能除一切苦。我們的苦都是從哪裡來?就是沒有自我師父說你自己做不了主,你的心自己做不了主,都是隨物所轉,被物轉了,這個物叫你順心你就順心一點,物叫你煩惱,外境、物叫你煩惱,六塵叫你煩惱你就煩惱,你都是隨境轉。如果你的心能定住,不隨外物所轉,把心安住下來,能夠降住其心不隨物轉,你就能除一切苦。所以了生死出輪回,其實是什麼?是了心,是心出。輪轉都是什麼,都是我們的心所感招來的,是心了罷了,是心出罷了。

  我們修行佛道要了生死,第一步就是要認清什麼是妄什麼是真。往淺了說,分別執著就是妄心,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真心,往深了說,真心無念,起念即妄。所謂修證,我們天天修行修證,就是為了除妄,那麼如何除妄呢?就是離念,離念則分別執著自然沒有,自然真心就顯現了,生死自然了脫。現在我們想想,我們念佛法門其實就是這樣,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性,我們的真心本性,無量的無量。妄念來了,把心安在這一句佛號上面,這就是離念,離念離分別離執著。所以祖師大德說,意念紛馳總是魔,就是這樣。意念紛馳總是魔,把心安住下來,你有了這個念了,有了念了,念遷流了,這就是生死的根本。佛在這裡講,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就是讓人明白,遷流之心當下即空了不可得,應當直下向不可得處觀照契入,往不可得無所有,讓心湛湛寂寂,當下便是真心,我們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是這樣。所以古德雲,「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平等」。

  達摩祖師當年在少林寺面壁閉關的時候,二祖慧可來斷臂求法達摩祖師就問慧可了,你為何斷臂,慧可說,求大師為我安心達摩祖師伸出手來說,將心拿來我為你安,慧可回答,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為你安心已畢,慧可大悟,當下大悟。所以如果能悟到心不可得,即得離相無住真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經中說的,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好,我們再看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這是斷第十六種疑。上面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又無眾生可度,又無佛土可嚴,那麼菩薩所修福德豈不是如同虛幻了嗎?佛擔心大眾有這樣的懷疑,這裡用無住之福其福甚多來破。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知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那麼他以不可得的心為因,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為緣,這個人以是這麼因緣所得的福多嗎?須菩提這時候對般若真空已經深解義趣,當然知道以離相無住之心行於布施,一定可以契證實相之理,所得之福猶如虛空,不可限量的,所以須菩提回答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如果執著布施所得之福為實有,這叫著相了嘛,那麼肯定為了貪求福德而行布施,心就住於相了,心就有相了,有相的布施,哪怕你布施的再多,以三千大千世界,以恆河世界滿七寶布施,所修的福德你即使生到了最高的一層天,福報非常的大,但是也有盡的時候。用生滅的心所修都是有漏的,都是生滅的,有生就有滅,都是有漏的,還是要輪回受苦,所以如來說得福德多。如果沒有福德之念,用無住來修布施自然與實相般若相應,那必得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說得福德多。

  好,我們再來看離色離相分第二十。我們剛才講的第十九分法界通化分,師父這麼一講,通過前一段時間的學習都可以理解的,非常快速的就可以理解的,我們理解了,就要把它用到我們的生活修行當中去,生活不要離開修行,就是在生活當中去實踐佛的真理,巧把善把塵勞作佛事,在生活當中,來實現我們無住生心。

  好,我們再來看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這裡即非是名又接著來了,我們再一點一點的來講解。這是斷第十七種疑,前面講,實無有法佛得菩提,實無有法名菩薩,既然一切無有,如來為什麼還有身相呢?佛在這裡問須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為的就是解釋這種疑惑。這裡的具足色身和下文當中,下面一句經文當中的具足諸相,指的是佛的報身,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地方的是佛的報身。我們看前面說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三十二相如來,這裡說不可以具足色身見如來,前面所說的身相,三十二相,沒有說具足是指的佛的應化身,這裡說具足色身,具足就是圓滿微妙的意思,圓滿微妙,就是說的佛的報身,指的是佛的報身。這段經文具足色身,下段經文又說具足諸相,色身和諸相有什麼差別呢?色身指的是佛的報身的總相,是一個總相,諸相指的是佛報身的別相。色身和諸相這裡面都說具足,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佛的報身,是由歷劫修行因圓果滿所報得的。這裡佛問須菩提了,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意思是問,能否從佛無量劫修因所報得的庄嚴色身見到佛的法身呢?我們把它說大家更好理解一點,就是能否認為,見到佛的具足的色身就是見到佛的法身了呢?就是這麼一個意思。佛多劫修因所報得的色身,雖然勝妙、雖然庄嚴,但是仍然是緣生法是由於修道因緣所生,不是法身,如果執著具足色身就是法身,那麼你心就有所住了,心有所住你就見不到法身了,所以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為什麼說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呢?如來具足色身,具足的色身是佛多劫修因所得果報身,佛的報身是修道的,他修道的因緣所生,不是法身,所以說即非具足色身。法身不離色身,也不即色身,所以說是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諸相,我們剛才講了,是指佛報身的別相。《華嚴相海品》中說,「如來上有三十二寶莊嚴相,眉眼鼻齒唇頸各有一庄嚴相,舌有四相,口有五相,右肩有二相,左肩有三相,胸前有一相,就是卍字輪,吉祥卍字相,胸左右共有十相,左右手共十三相,陰藏一相,馬陰藏相,陰藏有一相,兩臀兩陛兩脛共六相,汗毛一相,兩足共十三相,這些以上總共是九十七種大人相」。這是略說的,如果廣說,「則如來有十華藏世界微塵大人相,一一身分,眾寶妙相,以為庄嚴」。這裡佛的報身相好,所謂相相無邊,無一相不具足,所以說具足諸相。每一相都具足這就是指的報身的別相,每一相他都具足。雖然佛的報身相好庄嚴,但是也屬有為法,有為,不是無為法,所以佛問須菩提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來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諸相具足這是順俗諦而說;即非具足,是順真諦來說,佛的報身相好,也是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真諦;是名諸相具足,真俗圓融,是順中道說。相而無相無相而相,見而無見,無見而見。

  好,我們再來看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這是斷第十八種疑。上面說,如來身相即非身相,身相既然不可得見,那說法也不可得聞嗎?佛以無法可說來破這種懷疑。汝勿謂和莫作是念,這都是警醒勸誡之詞,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所說法,意思是說你不可以說如來作是念,我當所說法,就是你不能有如來說法,有法可說的念。如來已親證諸法實相,法性無念,如來眾生,雖然隨緣應機現身說法來度眾生,但是實無能說的心念,他沒有這個念。所以佛勸誡須菩提不可以說,如來我當所說法之念的,不可以說法之念的,我們一會兒講到莫作是念,這就是勸誡須菩提,不但不可以說,連這種念頭如來所說法的念頭也不能起的。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大家這一句也經常讀,但是它內在的含義大家都不能理解到的,為什麼不能說如來所說法呢?因為如果有人說如來所說法就是謗佛,不能解佛所說義,這是一個總的解釋。因為什麼呢?因為圓證本性方稱如來,什麼是如來?圓證本性空寂性中哪能有念?又哪能有我?沒有我的,沒有念的,有我有念就是凡夫,他已圓證本性了,他已經空寂性中沒有念的,也沒有我的。凡夫為什麼稱為凡夫?因為他我執未空,我執未空才會作念我當如何如何,這就是師父剛才想講的,一下打個引子引到這裡來講,我們凡夫都是每天在想,我要如何如何,我做了什麼什麼,都是處處留念,還到此一游,處處留念,在心中都留個念相,你們這邊都說留個念相,處處有念我當如何如何,這是凡夫我執。如果有人說如來作是念,我當所說法,這就是如來視同凡夫了,說如來念了,認為如來念了,那不就是把如來當成有我執了嘛,和凡夫有什麼區別?那我們說不是謗佛還是什麼?能明白這個道理了。要知道,說法的是化身佛不是法身如來,但是必須證得法身才能得報化身佛,才能得報化身,報化身和法雖不而不異,所以法身無念無說,報化身雖有說而無念,他有說無念。所以千萬不能說佛有說法之念,因為這樣說的話,就如同說如來,我們剛才說了,性不空寂,還有我執。性不空寂,未證法身,也如同說佛並沒有成佛,和凡夫一樣,所以說即為謗佛,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想學佛,就是要這麼學,應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利益眾生而不留念,就是這樣,而無有念。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說法者是順俗諦,是順俗諦,如來為度眾生隨緣說法這是俗諦;無法可說,是順真諦,佛所說法,皆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是名說法,即俗即真、即空即有,是順中道第一義諦。如來而無說、無說而說,正所謂四十九年,未曾說著,執著的著,未曾說著一字。就是師父剛才說的,做任何的都不去執著,三輪體空,說法也不執著,法也不執著,就是這樣。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你們如果要能深信《金剛經》,能夠受持,你們就是佛說的,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對,一會兒你們聽完就特別高興的,彼非眾生,非不眾生。慧命,是長老的又一個別名,又一個譯名,在唐朝的時候譯為具壽,慧命、具壽、長老這三個詞雖說名不同而一個意思,都是年高德長之稱,尊稱,慧命具壽長老是指長老的意思,年高德高之稱。爾時這個長老菩提,聞說佛不可以相見,法不可以聲求,擔心未來眾生對此甚深之義難以理解,所以這裡請佛開示,在未來世會有眾生說是法,能生起信心嗎?其實這一句話真的非常關鍵的,越往後修,大家對這個無為法越來越淡,因為現在大家執著,末法執著越來越堅固

  師父講《金剛經》有時就在想,不知道能有多少人會聽,會有信心的聽下去,能夠按照《金剛經》的教理去行持去受持我們現在看,大家都是在相上去學,現在出現了好多的相似法,都是在相上去解佛法,解來解去還是有為法。解來解去有為法、相似佛法,我們佛法最後末,末到什麼地方?就是末到相似法上面,真的就是這樣,大家沒有智慧分辨不清,不肯用心上去下功夫,都是在表相上去做,牢牢的執著。為什麼容易退度?學佛容易退?就是因為在相上去學,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退心了。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像我們,因為什麼,在有為法上去學,修到什麼程度,水暖自知,而我們修學什麼,總是想在利上見到效果,在名上見到效果,好多都是這樣。師父不是批評誰,師父是悲心切切,是對末法眾生的一種擔心,看到這種,不是可悲的悲,而真的是悲心,為什麼我們不肯聽佛的?為什麼我們不肯依教奉行的?佛有四依法,我們都是在相上學,在相上學最後學的相似法,把真正的佛的無為教理放在一邊了,把無為教理都給放下了,都去修相似法,最後修來修去說真的,煩惱的多,貢高我慢的多,追求名利的多。要不達到自己的利益達不到也不學了,要達到自己要有名望,達不到不去學了,只是在寺院里打個滾,這麼後浪推前浪,就推沒有了,真的是到了沙灘上,拍到沙灘上了,啥都沒有了。所以這裡須菩提代我們啟請,給我們一個警示,在未來世會有眾生聞說此法生起信心嗎?還肯修此法門嗎?其實說真的,佛佛道同,《金剛經》聽明白了,聽懂了,用到凈土法門上去,真的是一日千里事半功倍,你念佛念的無住生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師父是真的感覺到這種效果了。好,我們再看佛怎麼來給我們解這個疑惑

  佛對須菩提說,在未來世,有對此法生起信心眾生,不過能信此法眾生都是發心修行成佛眾生他是真正想成佛眾生,這些眾生能信般若也就是能信自心是佛,這樣的眾生其實已經是聖人了,所以佛說,彼非眾生。然而雖然是聖人之心,但是惑業還未斷盡,相好還未具足,還要再接著修嘛,接著去鍛煉,接著去持受、受持,所以還是凡夫之相,所以說非不眾生。你們今天在座的,都是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眾生眾生者,是指彼非眾生,非不眾生,所以師父講到這裡特別的興奮,是因為什麼,當下承當荷擔如來家業,不是得意忘形的興奮,是法喜的,因為師父也在鍛煉無念生心。眾生眾生者,是指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兩句,所以佛說,對此法生起信心的人,彼非眾生,非不眾生,非眾生非不眾生佛說眾生非不眾生這是什麼意思呢?下面解釋說,如來說非眾生,意思是說此法能生信心眾生,不是凡夫眾生。是名眾生,就是說具有聖人之心眾生師父這一句佛的回答,來概括的,給大家扼要的講一下,就是須菩提問佛,在未來世會有此法能生信心眾生嗎?還有對此法生起信心眾生嗎?佛回答說,有這樣的眾生,只不過是發心修行眾生而不凡夫眾生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