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純陀的最後供養

  受者得到利益,施者也得利益

  ◎一九五年十月二十開示

  今天每個人對涅槃經》經文所發揮的意義都很明確,很合理,每個人都有獨到的見解,獨到的智慧。在你們智慧泉源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而來,不會停止,也不會枯乾。若會利用它,一定對佛教有所貢獻,令佛教發揚光大。若是不會用它,那麼你的智慧會一天比一天減少。為什麼?因為你腦筋不用,它就退化了。

  要你們大家先講經的原因,是訓練你們講經的口才,弘法的經驗在這種場合之中,應該發揮個人本源智慧,不可裹足不前,中道自畫,要曉得這個機會很難遇得到的,不可以放棄你們的權利,現在正是學習的時期,如果錯過大好機會,以後悔之晚矣!

  這段經文:「一者受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受已,入於涅槃。」這兩句很相近,所以有人提出問題:「不知是誰受是誰得?是受供養得,還是施供養得?」不錯!你們對這句經文有疑問是可以理解。要曉得這個「已」字,就包括施者和受者都得利益。如果單一方面得到利益那是不合理的。換言之,不但受者得到利益,就是施者也得利益

  純陀的供養,佛居然受之。有人在心裡想:「佛大概是餓了,所以接受他的供養。」可以這樣說,但是餓得最厲害的還是純陀。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純陀是工人階級的勞動者,能把自己所吃的糧食,全部供養於佛,所謂「舍己為人」,可想而知,他沒有糧可吃,那麼豈不是挨餓嗎?不是的。他得到法食了,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純陀雖然是勞動者,可是有信心、堅心、恆心、誠心心中有一點的虛偽,也沒有任何的企圖,但願佛慈悲把他的窮根挖出來,希望佛降點法雨,滋潤他枯槁的法身。佛悉知悉見,所以才接受他的最後供養這是我的看法

  在表面上看來,純陀和佛辯論,其實不是辯論。因為純陀的心量很小,不明白佛所說道理,所以他才說:「是義不然。」他認為佛所說道理不對。為什麼?因為先受施者,還有煩惱也沒有得到一切種智,也未能令眾生具足布施。比較後受施者,煩惱已盡,不受後有,已經獲得一切種智,能令一切眾生滿足於檀波羅蜜,是不一樣的,他用這種理來解釋,佛會有詳細的說明。純陀居士不是故意反駁佛的意見,而是他所處境界緣故,所謂「初地不知二地的境界,十地不知等覺的境界。」因為他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要研究所以然,不能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我們研究經典也要有這種精神,徹底了解,不可敷衍了事,認為差不多就可以了,這種思想要不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