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june/ef98de8d64ad25dc262f71e60daa8b66.jpg" width="22" height="10"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uploads/content/2022/june/ee85509efb1b3879fe5723724f43e8e1.jpg" />
九品四土,不必問他人
【信願既具,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檢察,不必旁問他人。】
信願具足並越來越真切以後,念佛才是正行,才算走上了往生的正途。
如果信願不具,光是念佛,其實還不能成為即生往生的具足因。也就是沒有信願而念佛,雖然可以種下遠因,可以修福報,可以得到很多好處,但是由於自心不肯去,就不可能被勉強拉去。自己願意走這條路,才會上路並實現結果;自己不想走這條路,即使念佛也不會達成往生。
念佛成為正行時,改惡、修善、迴向等都可以成為助行。隨著自身修進功夫的深淺,相應就有九品、四土的果位差別,一絲一毫都不會錯亂,這便是緣起無虛誤的道理。
怎樣種因,就怎樣得果,功行上有什麼差別,果報上就有相應的差別,即所謂「果隨因行,絲毫不爽」。
只應當在自己的心地上去檢驗,不必去問別人,心上如何起心修行是因,以此因來決定果報,絕不是通過其他方式來決定。總而言之,因緣全在於自心。
uploads/content/2022/june/313fdda9613d6d02e4bf90bb7afab696.jpg" width="210" height="208"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
自身功行生九品
【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
如何來檢驗自身的功行以及往生的品位呢?如果有深心切願念佛,而念佛的時候內心多有散亂,就是下品下生;散亂漸漸減少,就是下品中生;已經不再散亂,就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上一心不亂,不再被其它境緣所轉移、不再起貪嗔痴時,就是中三品生。
念到事上一心不亂,能夠任運斷除見思、塵沙煩惱,也能伏斷無明,就是上三品生。所以信願持名念佛能夠遍於九品階位,的確無有錯謬。
此處所說蕅益大師在持名功夫上分成的九品,以及各自所得的果位差異,我們不能簡單將其等同於《觀經》的九品。九品可以有多種涵義,按照心上持名功夫的淺深而分,當然和《觀經》九品不同。
uploads/content/2022/june/508c6e47e099b1a7d291536c6cbbb5c8.jpg" width="210" height="210"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
持名一法凈四土
【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凈土。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凈土。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庄嚴凈土。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凈土。故持名能凈四土,亦的確不謬。】
信願持名的法門不僅能夠遍於九品,而且能夠證到四土,其中情形即是:當信願持名消伏了業障,而帶惑往生,就是凡聖同居凈土;如果斷除見思煩惱而往生,就是方便有餘凈土;進而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是實報庄嚴凈土;持到究竟處,無明斷盡而往生,則是常寂光凈土。所以,以持名一法能凈四土,也是的確不謬的。
-02-
uploads/content/2022/june/23856ac61009593744f625e651af0fed.jpg" />
白話譯文:
等到眾生機緣已盡,釋迦如來應化世間的使命就完成了,可佛陀大慈大悲利益眾生之心,始終是沒有盡頭的。因此各大弟子,分布舍利集結經藏,目的是要普及佛教,希望把佛法甘露遍灑一切眾生。
直到東漢時期,大教才開始來到中國,但由於學佛的風氣還沒有形成,所以當時只在北方流通。
到了孫吳赤烏四年,康僧會尊者,特地去建業教化眾生,得到如來舍利降臨的感應,引起孫權虔誠信仰佛教,於是就修寺建塔,以弘法利生。這是佛法傳播南方的開始。
至晉朝時佛法已經遍布高麗、日本、緬甸、安南等各國和地區了。自此以後,蒸蒸日上。至唐朝時佛教各大宗派在中國都已經齊備了,可以說到了極盛時代。
天台、賢首、慈恩,以弘教;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以弘宗;南山、則嚴凈毗尼;蓮宗,則專修凈土。各宗各司其職,如六根各有所用,又不能分割。
心、語、行三個,是絕對難以分割的;主要是因為他們修學的重點不一樣,故暫且立這樣一個名。
只有凈土這個法門,一開始就是為了凡夫入道的方便而設立的,但它實際上也是諸宗最後的歸宿。因此將要墮落阿鼻地獄的人,還能夠證得末品;而證到與諸佛平等的聖者,也還要求往生。
如來在世的時候,千機並育,萬派歸宗;佛滅度以後,弘法大士,各弘一法,希望一門深入,諸法相通。
譬如帝網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又能併入一珠,參差卻不雜亂,分離卻又圓融。
拘於表象的人,看待一切法,法法各不相同。善於體會本質的人,看一切法,法法都是融通。
如城有四門,不管遠近都可以進入,門雖不同,入了城就沒有差別了。
如果懂得了這個道理,則不但諸佛諸祖所說很深的真諦和道理,是歸真達本、明心見性的法。就是盡世間所有一切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也無一不是歸真達本、明心見性的法。一一都是真,是本,是心,是性。
因此《楞嚴》將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都視為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見文鈔正編復海曙師書)。
如此說來,無一法不是佛法,也無一人不是佛。無奈眾生,猶如寶珠就縫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卻一點也不知道;身上藏著寶貝卻還在四處乞討,冤枉遭受窮困的命運。
用如來的心,造作眾生的業,對世出世間一切原本就清靜寂滅的萬法妄加分別,枉受輪迴之苦,難道不悲哀嗎?
文鈔原文:
迨至眾生機盡,如來應息,而大悲利生,終無有盡。由是諸大弟子,分布舍利,結集經藏,俾遍界以流通,冀普沾乎法潤。
及至東漢,大教始來,但由風氣未開,故唯在北方流通。
至孫吳赤烏四年,康僧會尊者,特開化建業,蒙如來舍利降臨,致孫權極生信仰,遂修寺建塔,以宏法化;此法被南方之始也。
至晉而遍布高麗、日本、緬甸、安南、西藏、蒙古諸國。自茲以後,蒸蒸日上。至唐而諸宗悉備,可謂極盛。
天台、賢首、慈恩,以宏教;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以宏宗;南山,則嚴凈毗尼;蓮宗,則專修凈土。如各部之分司其職,猶六根之互相為用。
心語行三,決難分屬;約其專主,且立此名。
唯凈土一法,始則為凡夫入道之方便,實則是諸宗究竟之歸宿。以故將墮阿鼻者,得預末品;證齊諸佛者,尚期往生。
如來在世,千機並育,萬派朝宗;佛滅度後,宏法大士,各宏一法,以期一門深入,諸法咸通耳。
譬如帝網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悉攝一珠。參而不雜,離而不分。
泥跡者,謂一切法,法法各別。善會者,則一切法,法法圓通。
如城四門,隨近者入;門雖不同,入則無異。
若知此意,豈但諸佛諸祖所說甚深諦理,為歸真達本、明心見性之法。即盡世間所有一切陰入處界大等,一一皆是歸真達本、明心見性之法。又復一一皆即是真、是本,是心、是性也。
以故楞嚴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為如來藏妙真如性也。如來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見正編復海曙師書。
由是言之,無一法非佛法,亦無一人非佛也。無奈眾生,珠在衣里,了不覺知;懷寶循乞,枉受窮困。
——《印光法師文鈔》
uploads/content/2022/june/093b3c119ab1aaea89d398287b06a3bc.jpg" />
uploads/content/2022/june/1cf03fd284f16429f81cee3c3bd8ad2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