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三十六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6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九面,倒數第四行:
這一品在全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前面將西方世界都給我們介紹了,我們的信願都確實的建立了。有了真信切願,我們應該怎樣行?這一品經要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
不僅僅是凈宗特別注意「信願行」所謂的三資糧,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得生凈土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裡面,實在說最難的是信,真的叫「難信之法」。不但是菩薩祖師大德們說這個法門難信,即使諸佛如來也異口同聲說這個法門難信。可是行就不難了,行很容易,難信易行。
因此,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再引起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聲稱讚,證實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共同勸勉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所以對這個法門如果懷疑不相信,那就是對於所有一切諸佛都不能信任。這個障礙是自己障礙自己,絕對不是法門本身有障礙,而是自家障礙了自家,這個第一殊勝的利益就會當面錯過。
我們既然有了信心,信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假如對西方極樂世界認識不清楚,了解不夠透徹,這個信心就很難生起,必得要依靠大乘經典。大乘經典我們讀多了,仔細去研究思量,把這個道理明了了,我們的信心才能夠建立。從信心生起願力,我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是從信心裡面生的。一心稱念這個動力又是從願心裡面發出來的。所以因信這才發願,因願這才立行。
我們今天講到了行了,行也有功夫淺深不相同,所以有三輩九品。《無量壽經》對於這方面講得簡單扼要,只說三輩;《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講得比較詳細,講九品,三輩每一輩裡面都有九品。我們知道這一些事實,就曉得自己應當怎樣的修學才能夠增高品位。
唐朝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三輩九品,總是眾生遇緣不同而有差別。他這一句話講得好,講得太好了,這是事實,西方世界真實的狀況。我們了解這個事實,才知道上上品往生也是人人有分;這個問題就是看你遇到的緣怎麼樣。
遇緣殊勝,殊勝在哪裡?遇的老師好,老師正知正見,對於法門了解的透徹,教導我們全程肯定,我們聽了不懷疑,信心增長,這緣殊勝。如果遇到一個老師,對這個法門雖然相信,但是不夠堅決,給你介紹這個法門也模稜兩可,我們聽了半信半疑,這樣修學,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當然就低了。再遇到些善知識,也許他修別的法門的,對這個法門也贊嘆,但是對於另外法門他更是加倍的推崇,使我們修學就拿不定主意了。像這種情形,我們同修當中,常常遇到,常常聽到,這就是遇緣不同。
緣裡面,遇到老師是緣,遇到同學是緣,遇到經典也是緣。這個經典之緣,我們可以說是無比的殊勝,這一點值得我們自己慶幸,值得我們自己安慰。自古以來對西方凈土的介紹,再沒有像夏蓮老會集本這樣的完備,五種譯本的精華全都在這一個本子裡面,所以他這個本子確確實實是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集得非常圓滿。
連一代專修禪密的,就是禪密雙修的慧明老和尚都贊嘆。慧老和尚在那個時代,在中國很出名,很了不起的一位高僧大德。慧老也沒念過書的,真的從禪裡面開悟的;開悟之後,他會講經,所以稱他法師,不稱他禪師,不稱他上師;稱他法師,講經講得好,沒有念過書,會講經。請看經文:
在這一句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法門度化眾生的對象,主要的是六道凡夫,不是聖人。我們在此地很清楚、很明顯的看出來,他的對象是『十方世界』,十方無量無邊恆沙世界裡面的六道眾生。
【其有至心願生彼國。】
這是講的「信願行」三個條件統統具足。『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建立在真信。《金剛經》上說「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可見得清凈的信心、真誠之心是成功的基礎。
【凡有三輩。】
這是大分,把它大別的分為三個等級,往生有三等,『三輩』就是三等。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上輩所具備的條件,經文不多,但是這個裡面義理就很深、很廣。前面我們所看到的「十方世界諸天人民」,現在又講『舍家棄欲,而作沙門』,這到底怎麼回事情?一再強調是以在家同修為主的。我們在序分裡面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薩,那都是在家的等覺菩薩,人數超過出家的菩薩。因此,此地所講的「舍家棄欲,而作沙門」,是要從他本質上來說的,不是從形象上說的;不是從外表說的,從實質說的。
佛在經上常給我們說,家有四種。第一個,我們凡夫執著的這個家,這叫田宅之家;我有土地,我有房屋,這個土地房屋是我的家,這都凡夫的執著,這個是第一類的。實在講,這個家無所謂的,不關緊要。第二種,佛給我們講煩惱是家,你能不能出煩惱家?第三種,佛說生死是家,你能不能超越生死?第四種,佛說三界是家,就是六道輪迴。由此可知,佛叫我們出家,這個田宅之家不礙事,礙事的,煩惱、生死、六道,這個東西礙事。
家有四種,出也有四個講法。出,第一種,是心出,身不出;心出家了,身在家,這就是一般同修在家學佛的。第二種,身出家,心沒有出;身出家了,是像個出家人樣子,心裡面還是牽掛著世間五欲六塵,心沒出家。第三種,身心都出了。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是不是指沒學佛的人?沒學佛的人不在這裡面。已經學佛了,在家學佛,身沒出;雖然學佛,五欲六塵常常牽掛,一樣也放不下,心也沒出。這一類學佛的居士們,這一生不能成就。雖不能成就,這個佛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里頭,永遠不壞,他得的好處是在遠益;就是長遠的利益他有,眼前的利益他沒有。
我們曉得四種家跟四種出,此地所說的「舍家」,這個出家,應該是心出,心出離三界,出離生死,出離煩惱,這個高。所以賢護他們十六位在家居士都是等覺菩薩,他們所證得的境界,跟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沒有兩樣,是平等的。這個就是此地講出家這個意思。
「欲」,這個欲是廣義,不是狹義的。狹義的,我們通常講愛欲、五欲,「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五大類,這個地方不是這個范圍。欲是什麼?慾望,一個人有慾望,心就不清凈。不但世間五欲六塵舍棄了,諸佛如來所說一切妙法也不想,也放下,無量無邊法門我只取一門。前面跟同修們介紹很多了。
古大德告訴我們,如果是求解,我目的不在修行,求解,就是剛才講了,身心都不出,都沒出家。如果是出家人專門在解上下功夫,不在行上下功夫,身出心不出,心沒出家。這個諸位要知道。所以佛法自始至終著重在行,如果講修行,那就一門深入。目標在求解,可以涉獵全經,一切經可以多看。
如果講自己修行,自己要得三昧,三昧是無量無邊。修禪,學密,學教,修凈,持戒,都能得三昧。我們念佛的人講的是「念佛三昧」,這是功夫。念佛三昧是什麼?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假如你要是真正講功夫的話,那隻有一門,一門才能成就。我們今天著重是真實的功夫,這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這個法門重行不重解。
除非你發願弘揚大乘,要講經說法,那就必須要參考一些經論了。如果不是如是,那的確沒有必要。即使是弘揚大乘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器、我的智慧、我的定力、我的法緣,種種條件是不是統統具足。如果這些條件不具足,古人也有例子;我們凈宗古代的祖師就有好幾個人,他一生當中也講經,專講《阿彌陀經》,一生就講一部經,一部經講了三百多遍,那叫熟透了。這種例子很多,一生專講一部經的。
你看倓虛法師那個《念佛論》裡面舉的那個例子,鄭錫賓,這是我們民國年間人,他原來做生意的,以後學會講《彌陀經》,他就到處替人講《彌陀經》,他一生就專講一部經,人家往生多自在,這一點都不假。
所以我們發願弘經,如果自己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涉獵許多經典,那不如就學一部。一部,實在講,對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幫助,既能自利是又能利他,這個好。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古來這一些祖師大德是我們的好榜樣。
所以要把所有一切經論也統統放下,自己深深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謂「一經通則一切經通」。雖然一切經通了,還是弘揚一部經。我們弘揚這一部經,對於任何經典我們都贊嘆。為什麼?任何一部經典都能達到圓滿的成就,只要是正法,沒有不成就。這是什麼叫舍家,什麼叫棄欲,這是一定要清楚的。
「而作沙門」。沙門是梵語,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這是古時候印度修行人的通稱。在印度有許許多多的宗教,佛經上常講的九十六種外道,這些都是在印度很著名學派,宗教有這么多。為什麼叫做外道?外道不是貶低他們,外道的定義是心外求道,心外求道叫做外道。佛法是求內心的,求自性的,不是求心外;換句話說,除了佛法之外,統統是外道。
在佛法裡面嚴格的說,只有大乘圓教是真實的佛法,二乘、三乘也屬於外道;那個外道跟這個內比較接近一點,很接近了,距離不遠了。為什麼?他還是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這是心外才有的,自性清凈心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心外求法的,這是外道。
在印度,所有這一些修行人都叫沙門。沙門的意思翻成中國的叫做「勤息」。勤是勤奮的勤,息是息滅的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諸位要曉得,「戒定慧」三學在印度不是佛教里頭的專利品,所有高級的宗教學派統統都講求戒定慧。不但印度如此,即使在中國儒家、道家,那個時候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儒家、道家也講戒定慧。定慧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沒有看到戒,但是儒家講禮,禮就是戒,所以意思都相同。凡是一個勤修戒定慧來對治貪瞋痴的,這樣的人都稱他作沙門。
我們今天這個經典是大乘圓教,這古德所判的;不但是圓教,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確確實實是在末法時期度一切苦難眾生,一生了生死、圓成佛道的第一法門。
「而作沙門」,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認真的修行。我這樣講法,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這兩句話合起來講,「舍家棄欲而作沙門」,佛在這一部經裡面教導我們的,哪些地方應該要放下的,應該要舍棄的,我們統統舍棄掉;哪些應當要學習的,我們認真努力修學;勸我們求生凈土,我們就決心一意求往生;勸我們舍離娑婆,我們就要認真把娑婆世界放下。這就叫沙門。
由此可知,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只要依本經的教訓就夠了,所以這個經典是我們修行的本法。孔夫子也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一定要尊重本法,我們的根本法,依照根本法認真的學習。這是這個兩句的大義。
實際上,我在過去講席當中常常說,我講三輩九品跟古大德講法,有一點不相同。我講的大家好懂,我相信我不會講錯。我的說法,如果我們依照這一部經典教訓來修行,百分之百的依從,統統做到了,那就上品上生;沒有百分之百的做到,只做到百分之九十,就降下一點,上品中生;如果只做到百分之八十,還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那就上品下生。這樣逐漸逐漸往下降,下品下生也應該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恐怕往生沒有把握了。
我是這樣一個說法,諸位想想看有沒有道理?古人那個講法很麻煩,聽了也不懂;懂了也不曉得從哪做起。我們這個容易懂,也知道怎麼個做法。
像這就是佛教給我們要舍家,舍家,諸位要記住,不是叫你家不要了,那就錯了;也不是叫你真的去出家。說老實話,你也出不了家,出了家比在家還麻煩,比在家障礙還多。你想想看,你在家裡一天要應付多少人、多少事,你家裡幾個人?如果你出家了,如果那個寺廟愈大就愈不得了,為什麼?信徒太多,你天天就應付那些人,你要想修到清凈心,談何容易!所以這個地方,舍家是心地舍,不是事上舍;事上有,心裡頭沒有,心裡清凈。換句話說,心上不可以有家室的牽掛,不可以有家室的憂慮,要把這個放下。
也許有人說,家裡有很多瑣碎事情,明天還要生活,日子怎麼過,要不多想一想,那怎麼行?實在講,這些統統叫妄想,與事實全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去念《了凡四訓》。我常常教人,學佛應該首先把《了凡四訓》一口氣念上三百遍,然後你就明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人的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想什麼!你想,怎麼想,還是那麼多,不想也是那麼多,那你何必去打妄想?這統統叫妄想。
我們想日子過得舒服一點,絕不是想得來的,是你命里頭有那個福報,是修得來的。我們今生這一生的受用,前生所修的因,這一生得的果報;今生所修的,是來生的果報。假如我們知道這個事實,斷惡修善,勇猛精進,這個果報不要等來生。因為什麼?它積得太厚、積得太多了,這一生就可以看到;換句話說,你晚年的日子愈來愈自在,愈來愈舒適,這一生果報就現前。所以這種果報叫現世果報,這一世當中就看到了。由此可知,打妄想是很冤枉的一樁事情,決定無濟於事。下面佛教給我們要:
【修諸功德。】
那叫助修、叫助行。正助雙修。
『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的三心,這是佛在《觀經》上講的菩提心。因為這個經典一定要「發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說得很詳細了。《觀經》的三心,第一個是「至誠心」,至是到了極處,誠是真誠。我們用心用真誠之心,決定沒有一絲毫虛妄,真誠就是真心,這個不是妄心,這是菩提心之體。「深心」,就是至誠心的作用,這個作用是好善好德,是自受用。第三個是「迴向發願心」,那是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以真誠的心對待別人是大慈大悲,對待自己是清凈好善。這是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用什麼心與凈土法門才能相應,你要用這種心。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講發菩提心,那就更容易懂了,更踏實了。他的說法是自古以來沒人說過的,這是蕅益大師的發明;我們想想他老人家講的話,愈想愈有道理。他的講法,就是一個真誠的心求生西方凈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想想,他的話對不對?很有道理。一心一意專求西方凈土,這就是深心;他專求西方凈土,其他的一切妄念都舍掉了,他心清凈了。所以好善,這是善中之善,止於至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至善、好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成佛、成菩薩到十方世界普度眾生,豈不就是迴向發願心,那才叫真正大慈悲心;自己成就之後,利益眾生。所以他講得很簡單,只要我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凈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話說起來很好懂,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的人都懂。
菩提心裡面講的是信願,真信真願。下面這就是真行了,怎麼個行法?『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向」是專的意思,一向就是專。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法門,這都叫專;甚至於連觀想、觀像都用不著。念佛法門本來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統統用不上;《彌陀經》跟《無量壽經》都是教給我們持名念佛。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我心裡頭有阿彌陀佛,這就行了;要真的有,沒有不行。
什麼時候會有?我相信同修們這個境界你自己會體會。你念上一年了,到第二年想想,去年心裡沒有阿彌陀佛,現在才有;再過一年,前一年還沒有,現在才有。到你心裡真有阿彌陀佛,不一樣。真有是一個什麼境界?世出世間一切事,你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時你知道,可是沒有一絲毫牽掛,沒有一絲毫執著;而且心裡面確確實實明了,決定往生,對於往生西方世界,愈來愈有把握,愈來愈有信心,這是你真有了。
起心動念都是庄嚴凈土。我們迴向偈說,「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從哪裡庄嚴?實際上庄嚴自己的身心就是庄嚴凈土。這個心一天比一天清凈,污染一天比一天減少,煩惱、憂慮、牽掛天天少了,清凈心天天增長,智慧天天增長,這是庄嚴自己的心。心庄嚴了,身就庄嚴了。中國人常說「相隨心轉」,這個身是個相,相隨心轉;心清凈,身就清凈;身清凈,身體就健康長壽,不生病。將來往生,走得自在,走得很瀟灑,這就是庄嚴凈土。所以庄嚴凈土是從庄嚴自己的清凈心,庄嚴自己的清凈身。
庄嚴諸佛菩薩,這是盡自己的心力,將這一個殊勝無比的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奉勸大家共同來修學這個法門,這是庄嚴諸佛。佛的心願沒有別的,我們在這個經典從頭到尾大家都看到了,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心願就是希望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就出三界,就斷煩惱,就成佛道。如果要達到這個目的,所有法門當中只有這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決定可以達到的,決定可以滿願的。因此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不宣揚這個法門的,沒有不勸眾生念佛求生凈土的。所以我們時時刻刻盡心盡力來把這個法門到處去勸人,這叫庄嚴諸佛。這是諸佛度生的本願。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所以有人來問我:法師,你常說往生有把握,你到底有什麼把握?我今天給你們宣布了,這就是我的把握,真有把握,確實有把握。如果你們也能這樣做的時候,大家都有把握,決定不空過。
所以叫專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一切佛法的大總持法門,這叫真經。我們想想,古大德為我們說明的,他是用比較的方法來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個第一?找哪個第一。大家都公認《華嚴》第一,《華嚴》的確是圓滿的法輪;也就是像我們現在所講的,是最完整的教科書,無論在理、無論在事,在各方面它都講到,沒有一樣有缺陷,一切經裡面最圓滿的是《華嚴》,所以推它為第一。
《華嚴》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則《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說《無量壽經》第一?《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華嚴》不能圓滿,還有缺陷。《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講西方極樂世界,它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它第一,這把《華嚴》比下去了。讓我們認識這個法門,古人比到這個地方。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經本,這經本總共分了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們再繼續不斷的追。這在全經一看,當然四十八願是第一。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這是凈宗的大根大本。即使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凈土,我們從這個經文上看,確實沒有一字一句違背四十八願的,可以說都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都是四十八願的闡揚而已,沒有違背。四十八願是本經的第六品,這是我們把本經第一的這一段經文找出來了。
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願第一?這個我們不必找了,古人替我們找了,古人公認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子慢慢找,找到那個頂尖,原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我們反過來看,才知道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原來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最高最高頂尖的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註解,《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這一部整部大藏經,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華嚴經》的註解。於是我們才恍然大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才知道這一句名號是真真實實的大總持法門。
如果單講總持,密宗里頭許多的神咒,禪宗裡面許多的偈語,都可以說是總持法門;但是跟阿彌陀佛這一句話來比,統統比下去了。因為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總綱領;不僅如此,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前面十方佛贊,這才體會原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講經說法,也不離這一個總持法門。所以這四個字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第一法,這哪裡能比!
今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大家都會念,會念的人太多了,知道這一句名號功德的人不多,所以他念的感應就不相同了。真正知道它的功德,念這一句佛號的心真誠,感應特別顯著;不曉得名號功德,反正人家念,我也跟著念,有口無心,所以沒有感應。所以真心去念,感應不可思議。
這是教給我們正行,一定要一向專念。千萬要記住,念這一句名號,所有一切法門統統都修了,全修了。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你都修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也都修了,一個也不漏。念這一句名號,再給諸位說,整個《無量壽經》都念了,《無量壽經》最後結歸就是這一句名號;不但《無量壽經》,所有一切大小乘經典都念了,一句全部都包括了。知道這個事實的人真的不多,真正明白人拚命干。
所以黃念祖居士,你看在往生之前幾個月,一天念十六萬聲。為什麼拚命去干?因為他了解、他認識、他清楚,這個就是一修一切修。
底下這一句『修諸功德』,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功德」,總而言之,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切善行是幫助人念佛,幫助人認識凈宗法門,才叫第一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
「願生凈土」,自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一定要生凈土。為什麼?因為不生凈土,你就決定免不了輪迴,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縱然我們這一生修得很好,心也好,願行也好,來生果報在三善道;這一投胎,一轉世,前世的事情忘得干乾淨凈,這些都是事實。
我們在座的同修,哪一個人記得前生的事情?都忘掉了。縱然再學佛,又要從頭學起。從頭學起很麻煩。剛才講了,善導大師說遇緣不同,萬一你遇到的緣裡面有問題的話,那個障礙麻煩就大了。這個人一生遇緣,實在講也是宿世的善根、福德。所以一個好的老師,同參道友,自古以來都說可遇不可求。你要找,到哪去找到?宿世有善根、福德的人,他就碰到了,這個就是緣好;緣好,自己不走冤枉路,盡量減少染污,這就是緣勝。所以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感應得來的。
這個感應,說實在話,裡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孝敬。所以「三福」里頭,真的,第一句話是「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很有道理。那個好的老師不是不願意教,教了你不相信,那有什麼法子!他就不說了。所以密宗里頭講四皈依,我們平常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密宗里還皈依上師,要皈依老師,它是四皈依。密宗里頭有形式上的四皈依,顯宗里頭沒有,顯宗沒有形式,有實質。
所以在顯教裡面,我們入佛門,皈依的老師不重要,哪一個老師替我們授皈依的不重要。傳戒的老師也不重要,在家、出家都一樣。出家了,剃度師父不重要,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一些剃度師、傳戒的師父、在家的皈依的師父、授戒的師父,都是介紹人,介紹你入佛門來的,這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傳法的師父,跟密宗的上師沒有兩樣。所以它沒有形式上的皈依,真正要皈依,要依靠要接受老師的教導,依教奉行,所以跟密宗沒有差別。
學生對老師要有決定的信心,不能有絲毫的懷疑,老師的教導要認真去奉行,要把它做到,這是依師。所以世出世間,說實在的話,師非常非常重要,關係我們一個人一生的成功失敗;無論是道業、學業、事業,師的關係非常重要。
這是把上輩往生的人,他所具備的條件,它這個條件,經文雖然不多,但是它的條件是圓滿的。實在講,它是周圓的。下面要告訴我們滿願往生,這個願圓滿了。
【此等眾生。】
【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這是臨終佛來接引。這個經上講的簡單,《觀經》裡面講的詳細。如果上品上生,佛與一千尊化佛來接引他。所以臨終的時候,看到許許多多佛來接引,這是上品上生;看到統統是諸佛來接引,千佛接引。
【經須臾間。】
【即隨彼佛往生其國。】
所以西方世界在哪裡,你不要去操心,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打妄想。為什麼?到時候是佛來帶你去,不必要你自己去找。你今天老老實實念佛就行了,不要打妄想。
這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生處,前面都介紹過了,蓮花化生。西方世界蓮花化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的實現,但是那個花的大小不一樣,光色不一樣,光跟色彩不一樣。前面我們念過,小的蓮花半由旬,大的蓮花百千由旬,不成比例。半由旬,要照古人的計演算法,合我們中國的里,二十里,這是講小由旬。就算大由旬,半由旬,也只有四十里。四十里要以現在公里來講,那就是二十公里,這個花的面積小的花面積這么大。那個大的花比地球還大,我們地球跟它不能比。這一千由旬還得了,比地球大太多了。這經上說的,沒錯!
所以有同修就來問我,他說:法師,這個是跟經上講的有了矛盾。什麼地方矛盾?四十八願里頭明明說的,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身相都一樣,都是「白毫婉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身相都一樣;那個身相不止一由旬,那怎麼會那麼小?問得很好。西方世界跟華藏世界一樣,是屬於不思議解脫境界,它大小不二,性相一如,這不是我們的境界。所以你看看身相,跟阿彌陀佛是一樣,沒錯;看看蓮花確實是有大有小,大小不二。所以它不是我們這個凡夫境界,不能用我們的思惟想像能夠測度的。所以就像大乘經上常講的不可思議,思是思惟,議是討論。因為我們的言語、思量達不到,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它是這個境界,這是事實。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體會,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苦心,勉勵我們精進。凡夫總貪心,貪蓮花大一點,他就拚命念;愈念心就愈清凈,往生就愈有把握。所以這是世尊的一番苦心,善巧方便的教學,這個意思也講的通。
但是佛決定沒有妄語,佛的誘導也是真實的,絕對不是用欺騙的方法來誘導我們。縱然是好心,但是後來有好結果。雖然是好心好結果,但是手段總未免還有一點遺憾,那就不圓滿了。佛絕對不會用這個手段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決定不妄語,他所講的一定是事實;但是這個事實,不是我們思議的境界。所以這個法門,第一,需要仰信,我們對它要敬仰,深信不疑。真實的狀況到西方極樂世界自然明了了,現在不明了沒有關係,老實念就好,這個很重要。
這兩句,我們在前面都詳細報告過了。那一邊的智慧、道力、神通能力,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差不多他的智慧、神通能力也等於八地菩薩,這個也就是難信之法。
【是故阿難。】
下面這一段是世尊勸勉我們的話。『是故』就是像前面所說的這些事實。因為這樣一個緣故,我們怎麼能不發心求生凈土?這是在十方世界所有一切法門里找不到的,我們今天遇到了,遇到決定不能空過。佛這一番真的是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囑咐叮嚀。
阿彌陀佛,前面我們讀到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見到阿彌陀佛,有沒有方法?有。有什麼方法?佛在此地告訴我們:
『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無上菩提之心」就是真正徹底覺悟之心。真正徹底覺悟,覺悟什麼?覺悟這個世事無常,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長遠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那你就不要執著了,你就要放下。虛妄之事不妨礙,事事無礙。放下是放下一切分別、執著的心,把這個東西舍掉,然後我們在這個事裡面就得自在了。所以一切可以受用,不能執著,不要去分別;一分別、執著,就生煩惱了,就造業了。如果一切不分別、不執著,事上雖有,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不造業。那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這是徹底覺悟了。
現在佛給我們說了,西方極樂世界是究竟圓滿,我們相信,不懷疑,決定求生極樂世界,這才叫究竟徹底的覺悟,這就是無上菩提心。你修學其他任何一個法門,你這一生當中未必能成就,唯獨這個法門保證你決定成就。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統統加持你,統統保佑你,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這就是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當然阿彌陀佛的國土就包括在其中了。你念極樂世界,不一定包括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一定包括這個世界。這就是教我們、勸我們要專念佛。
【積集善根。】
斷惡修善,自行化他,完全舍棄自利,一心只是利益眾生,一心弘揚佛法,特別是弘揚這一個法門。
【應持迴向。】
就是應該把我們的所有一切功德『迴向』。「回」是迴轉,向西方世界。換句話說,我一生所作所為,我什麼都不求,只求往生極樂世界;決定不求現世的福報,也不求來生的福報,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這就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一生圓滿成就無上的佛果,圓教究竟佛位。到那邊證的果位,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一生成就。這是上輩往生的概況。再看中輩的:
中輩人懂得這個道理,不是不明了,為什麼做不到?業障深重,我心裡想做,但是有很多條件沒有辦法做到,環境不許可,或者是人事很復雜,不能稱心如意去做,有業障。
『不能行作沙門』,換句話說,有很多憂慮牽掛放不下,這就是障礙,不能夠全心全力去斷惡修善,去積功累德。沒有辦法全心全力去做,應該怎麼辦?
在修行,就是正行,跟上輩人沒有兩樣,下輩也是這幾句話。由此可知,往生西方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能不能往生就在這一句,這一句就是教給我們去的方法,所以非常非常的重要。
這是一句總說。不能像前面全心全力貫注來修學,總得要隨分隨力,隨自己的能力來修行『諸善功德』。「諸善功德」包括的范圍很大,下面略略的舉幾條,提供我們做一個參考。像:
【奉持齋戒。】
這個應該可以做得到的,就是持戒、持齋。這個齋,主要就是清凈心,齋是齋心。現在一般人把齋都看作素食,這是錯誤的。這個齋,像八關齋戒,它那個就特別著重在齋。它有八條戒,有一個是齋,齋就是過午不食;換句話說,在一年、或者是一個月,能夠修一天、修兩天,修清凈心,把所有一切萬緣統統放下。不能完全這個時間來修學,我們一個月修一天總可以。一個月一天找不到,一年修一天。這就是這個方法,叫你盡自己的力量。一年總可以找個一、兩天時間來認真的去修一下,這就是這個方式。其他的像:
【起立塔像。】
『立』是建立,『塔』在此地就包括道場。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我們在這個地方建一個道場,使這一個地方的人都有機會接觸佛法。因為有道場就可以禮請法師大德長住在這個地方,教化一方,這個功德很大。『像』是塑造佛像,這個造像比建道場要容易很多。尤其現在我們用彩畫的像,現在印刷術發達,非常方便。所以這個造像功德很殊勝。
這就是供養出家人,對於出家人生活我們照顧到,使他這個身能夠安;身能夠安,他就能專心修道。因為是凡夫,凡夫離不開衣食,如果生活沒有來源,要想真正放下修道,那個不容易,那就不是普通人。一般凡夫僧,他對這個還是有憂慮。假如他生活雖然清苦,但是他能過得去,沒有憂慮,他就有道心了,身安則道隆。
但是供養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反而造罪業。怎麼說?如果讓這些法師在生活上起了貪心,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了。所以從前供養是供養常住,不是供養個人。出家人個人沒有私財,沒有錢財。供養這個團體,出家人有需要的,常住供給他,所以他的心很安定,真的在修道。
但現在社會結構完全變更了,哪個出家人沒錢?每個人都有私財;這一有私財,道就沒有了,天天想著這個錢財怎麼支配、怎麼再多賺一點,這個糟糕了,阿彌陀佛早都忘得干乾淨凈。
所以現在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成就多,成就的高,出家人比不上。從前出家的環境好,只要一出家,真正能持戒,好好的修行,吃住沒有問題,任何寺廟都可以掛單,它都會收容。現在這個也有問題了,這是社會背景不一樣了,十方叢林現在已經沒有了。到一個寺院,你想去住幾天,一定跟這個寺院很熟悉。否則的話,人家不敢留你,怕惹麻煩。這是時勢所逼,要知道,今非昔比,這個佛門也不一樣了。所以修行一定要靠自己。底下說:
【懸繒然燈。散華燒香。】
【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這是舉出幾個例子。今天時間到了,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再細細跟諸位分析。我們讀經重視它真正的含義,我們要學習怎麼個做法。
無量壽經 (第三十七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7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面,倒數第三行,第四個字看起: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
這一段是講隨願往生。在中輩往生當中,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他的正行跟上輩完全相同;這個正行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實在說這是心量大小有很大的關係。上品人,心量廣大,所以與佛心相應;中品往生的人,在心量上講要差一等。在助修方面,雖然不能像前面大修功德;這個大修功德我們要明了,什麼叫大修、什麼叫功德少?在佛法裡面統統是說的心量、智慧、善巧方便,從這上面來說的,而不重在事上。如果重在事上,清寒人家那就永遠不能上品上生了,這個太不公平。所以它完全在心量上。這個清寒人家想做無量無邊的功德,他沒有力量、沒有財富、沒有機會,他不是不做。所以《楞嚴經》上講「發意圓成」,就圓滿功德了,看你發心大小。因此一切都決定在心量上,心地的清凈平等,心量的廣大慈悲,他念念當中都是修滿了無量的功德,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在此地舉的幾樁事情,這幾樁事情也隨著心量大小。所以我們不一定要看上輩所說的這些,大概中輩里頭沒有,中輩講的在上輩沒有,這就不對了,統統都有。實在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西方境界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怎麼個不思議法?《華嚴經》上講的六相十玄。六相十玄是給我們說明這個不思議的法,有理有事。
前面這一段說過了,後面再補充幾句。「懸繒然燈」,「繒」是幢幡寶蓋一類的,繒是總稱,這都是屬於很華麗的絲織品,屬於這一類的,這些東西的用意是在宣傳。古時候資訊不發達,佛法是屬於教學,教學一定是尊師重道,有教學的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個師道非常尊嚴。又不會宣傳,總不能到外面宣傳,我的道德學問都很好,這說不出口的。所以你要是請教這些高僧大德,他都很謙虛,說我也沒有修行,也沒有學問,什麼都不會,都這么謙虛客氣。那麼這種教育如何來推廣?推廣就用幡幢,用這個工具。寺廟的前面都有旗桿,旗桿不是掛國旗的,是懸掛這些幡幢的,讓外面人看到,遠處人看到,今天寺廟里旗桿上掛的幡幢,一定有講經,或者有法會,喜歡的自然就來了,所以這就是一種通知。你看到不喜歡來,也不勉強。所以它是一種訊號。
現在當然不需要了。現在通訊非常的發達,我們有發的通知,或者是報紙上刊廣告,廣播電視里頭也可以用廣告,或者私人用電話通知,都是屬於這一類的。
所以讀到這個經文,不一定說我們要去做個幡、做個幢,到寺廟佛面前給它掛起來,不是,那你意思就搞錯了。它重要的意思在此地,就是我們要把講經、法會這些活動,盡量通知自己所認識的人,就這個意思。
「然燈」,燈表智慧,燈也表舍己為人,所謂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就是一個人肯犧牲自己,為別人去服務,是這個意思,這真正「然燈」的意思。在這個燈當中,這個意思最顯著的是蠟燭;你看蠟燭燒自己,愈燒愈少,燒到最後沒有了,它的作用完全是照別人,這非常明顯。再其次,就是一般寺院里用的油燈,油慢慢燒幹了,都是照耀別人,取這個意思,舍己為人。
「散華燒香」,這都是比喻宣傳佛法。把這個花香比作如來的正法,我們以智慧、以善巧方便將它傳播,推薦給一切大眾。這樣去做,做了不求人間任何的福報,只有一個目標,求生西方凈土,這叫迴向。只求往生凈土,願生彼國。這是中品人所修的,舉出這幾個例子。
這個人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化身來接引他。彌陀所化之身,這里說他的光明相好跟真佛沒有兩樣,這個我們要知道。法身、報身、應化身,在佛與大菩薩是一個身,一而三,三而一。在凡夫也都有三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三身,但是三身都不見了,剩下來我們現在所感觸到這個身是什麼?這是業報身,造作的善惡業報。他們那個報身是願力報的,是願成就的;我們是業成就的,業成就的身就苦惱了,願成就的身就得自在。所以佛的應化身是願力變現出來的,與真身沒有兩樣;換句話說,就是佛的真身。
『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佛來接引,不是一個人來,一定有很多人同來。上輩往生的,所見與佛同來的都是諸佛;中輩往生的,有菩薩、有阿羅漢、也有諸天人民,這情形就不一樣了。但是諸位要曉得,這些統統是化身,也是化身,跟到阿彌陀佛一道來的。大乘心量的人,臨終所見到的像是菩薩,他見到生歡喜,與自己心願相同;小乘根性的人,往生的時候跟到阿彌陀佛來的是阿羅漢,也與他的心願相同。所以這個要知道。
而這些來的這些人,說實在話,都與自己有密切關係。要知道,我們任何一個人,不是這一生,過去真是無量劫又無量劫,我們過去家親眷屬、同參道友,不曉得有多少,太多太多了,生生世世。有些我們從前的同參道友、家親眷屬念佛已經往生了,早在西方極樂世界成菩薩、成佛了,我們自己修行功夫不夠,到現在還在搞輪迴,還在六道。現在我們這一生成就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在西方極樂世界,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去的時候,佛來接引,這些人統統都跟來了。換句話說,來接引你的人都是過去生中家親眷屬、同參好友。所以到極樂世界決定不寂寞,熟人太多了。那些人也不必介紹我跟你是什麼關係,一到那個地方,你的能力也恢復了,智慧、神通、能力統統恢復了,一見面,一個個都認識了,彼此都認識了;這是多久不見,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又見面了。這個我們要曉得,這是實際的情形。
所以佛給我們講三輩九品往生,實在講那個世界是很不思議,非常非常不思議。我們凡夫總是離不開分別、執著、妄想,所以對這個境界往往生疑惑心;實在講應當讀《華嚴》,真正讀《華嚴》,這個問題可以解決許許多多,解決許多問題,才知道佛說法密義之所在,才能夠體會到一些。
佛所講的句句是真實,但是他那邊的境界我們無法想像。譬如《華嚴》上給我們說「一毛端」,我們汗毛毛端尖端很小。這個面積有多大?佛給我們說有佛在那裡講經說法,有無量無邊菩薩在圍繞在聽經。這個境界實在講把大小這個現象,我們體會感觸大小的現象消失了,它沒有大小。這個是事實,諸佛菩薩沒有變小,這個一毛端沒有放大。又給我們講「一微塵」,微塵太小了,我們肉眼都看不見,微塵裡麵包含著大千世界,一般形容,所謂「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我們曉得,芝麻那麼大一樣,須彌山裝在芥菜子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也沒有縮小。怎麼進去的?這是《華嚴》給我們講的,不是凡夫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到的,也不是能夠言說的出來的,但是它是事實,超越了大小。我們今天一句總話說,它超越了相對的,我們生活在相對的空間,它完全超越了。
佛說法依二諦而說,依真諦是佛的密義,依俗諦是我們的常識,是依這兩個方式來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凡夫只懂俗諦,不能體會真諦。而佛教給我們是要教我們在俗諦裡面去領會真諦,然後真正體會到真俗不二,法法圓融,這才能夠真正認清了事實的真相。
臨終這個人,見到佛來接引,一定是先接觸到佛的光明。佛有光,佛在這個時候不但有身光,而且放光,佛光注照;佛光一照,他這個時候見到了,見到佛光,聞到寶香,他的罪業就消失了,他的功夫就增進了。
平常我們講往生最低的條件是要念到「功夫成片」。一天到晚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任何的牽掛,沒有任何的思惟,所思所想統統是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成一片。沒有到一心,這是煩惱是伏住,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煩惱並沒有斷,叫帶業。臨終接觸到佛光,聞到寶香,就把你功夫提升了一倍。
所以鳩摩羅什大師譯的《阿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這個話沒有講錯。但是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那個原文里頭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鳩摩羅什大師譯的。如果以一心不亂這個功夫往生,那往生的人就很少了,相當不容易。但是你自己只要到功夫成片,往生的時候一接觸到佛光,佛來一接引,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亂了,所以他並沒有說錯。何況這個一心不亂裡面,功夫有淺有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跟理一心也分很多等級。這是來接引。到了西方世界之後:
這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都是一樣的,圓證三不退。功夫,此地所講的『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這是你自己的實學,是你自己的,不是說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阿彌陀佛本願一加持,大家都一樣,這一點要懂得。否則的話,一看的時候,這還是不平等。你自己能力的確是不平等,但是佛給你加持的,看起來就看不出哪個地方有什麼多大差別了。所以我們要知道,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那個不可思議。再看下輩往生的: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前面不能大修功德,還可以小修;這個地方連小修也不夠了,就是他『不能作諸功德』。
實在講,在我們這個世界,尤其是處在我們生活環境當中,念佛往生的絕大多數的是下輩往生,就是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這個是居大多數。實在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還是少,一百個念佛人當中,難得有一個往生。我們要問原因在哪裡?看看經文就知道。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一向專念?如果把這個做到了,可以說這個人就決定往生。能不能修功德,還不關緊要,為什麼?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功德就在其中。
所以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世間,為報佛恩,處事待人接物,隨緣隨分的把佛教介紹給能信能行的人就好了,也不必刻意的去做;刻意去做,那就錯了,隨緣去做。遇到這個緣分,我們就做;遇不到,不要刻意去做;刻意去做,我們的心就不清凈,也就不專了。所以一定要隨緣去做。
下面這四句是很重要了,這個也是關係能不能往生決定性的條件。一定要『歡喜信樂』,「樂」是愛好,對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要真正生歡喜心。要相信,深信不疑。
現在是末法時期,《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什麼叫邪師?他所講的也根據一些經論的道理,或是輕視這個法門,或是否定這個法門,或者是懷疑這個法門。我們要一聽了,信心就動搖了,本來這一生往生的機會可以能夠圓滿的,結果聽了這些人的話,信心懷疑了,這一生又耽誤掉了,那就非常非常可惜。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到這個「深心」,善導大師解釋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一點都不懷疑。不要說一般人來說,釋迦牟尼佛這個是度老太婆的,不是真的,哪有真的這回事情,我們不能相信;阿羅漢、諸大菩薩也來給我們說,甚至於十方一切佛都來說,這是釋迦牟尼佛權巧方便,不是真實的,我們也不相信,那個信心要堅定到這種程度。即使釋迦牟尼佛來告訴你,我還有一個方法比這個還快、還容易,我也不相信。我要謝謝釋迦牟尼佛,你教我這個法門,我一心一意就依這個法門修學,決定不改,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那就決定得生了。所以這個「信」字非常非常重要,『不生疑惑』。
前面,功夫深的,臨終見到佛,不是在夢中,清醒的,他見到佛;或者是在念佛定中見到佛。這個是在夢中,所以夢中夢佛,好!夢佛,這也是你的功夫純了,就是功夫接近一片的時候。因為你天天想佛,我們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天天想佛,天天念佛,就夢到佛了;夢到佛來說法,夢到佛灌頂,夢到佛授記,這都是非常好的瑞相。可是不要求,你如果要求,就錯了;你有求,魔就得其便了,魔變成佛在你夢境當中出現,所以不能求。不求,夢到的,這個是感應;有求,夢到的,不是感應,而且很危險,這個要知道。
即使夢到,他這個是在臨終時夢到,這是真的,這是決定不錯,這是佛來接引他往生。平常我們要夢到,也不必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決定不生歡喜心,決定不執著這個好相,這就對了,完全正確。
這是說往生的人大別有這三等,三等完全是自己功行不相同。讀了這一段經文,我們應當勉勵自己,力爭上遊,這才算是有志氣。往生的機會很大,古人講「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要爭上品上生,結果落到中品中生,還不錯!如果我們標準定得太低了,我只要下品下生就好了;萬一不到那個地方,這一生就耽誤掉了。所以一定要努力,要力爭上遊。
這是說專修凈土往生的。除這個之外,後頭這一段就很了不起了。見到這個法門,這個經典實在是廣大無際。我們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了,這一部經就涵蓋了一切經,這一個法門也包括了無量無邊的法門。有什麼證據?這一段經文就是證據。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告訴我們,不是專修凈土,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無論讀誦哪一部經典,只要他念到心清凈,臨命終時把他的功德迴向發願求生凈土,是統統得生,這個了不起。由此可見,凈宗的確沒有門戶之見,所以對於任何宗派、任何法門,我們統統要贊嘆。請看經文:
這個大乘法就太多太多了。凡是修學一切大乘法的,此地沒有說小乘,為什麼?小乘不相信有第二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之外,還有第二尊佛,小乘人不承認,也不承認有他方諸佛國土,他只認定釋迦牟尼佛這個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他的心量局限在此地,這是他為什麼不能生的原因。我們跟他說大乘法,他還否定,說大乘非佛說,大乘不是佛說的。現在像泰國、錫蘭這些小乘國家,他們還是這樣的執著。不過在最近幾年,聽說比較好多了。為什麼?跟大乘佛法往來接觸多了。下面這就是他往生的條件:
【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凈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
這個語氣非常肯定,他也是決定得生。這一段裡面所說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像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都不是專修凈土的。在中國,像永明延壽大師,他是學禪,由禪轉過來的。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創始人,他所修的是三止三觀;智者大師臨終念佛求生凈土,行。他有清凈心,他對這個法門、對西方世界嚮往,希望能夠追求阿彌陀佛。
在民國初年,我們看到這個例子就更多了。諸位拿到江味農居士的《講義》,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江居士一生專門研究《金剛經》,他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寫成了這一部《金剛經講義》。這個《講義》在現代來講,確實是《金剛經》註解的權威;研究《金剛經》,讀他的《講義》就夠了,古今的註解可以說統統都融會包括在其中。但是他是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個近代往生傳上有他。
還有一個作《心經詮注》的周止庵居士也了不起,他在《心經》上跟江居士一樣,也用了四十年,寫成一部《心經詮注》,這個人也是念佛求生凈土的。法師當中,民國初年的應慈法師,一生弘揚《華嚴》,最後求生凈土。
這就說明了無論你在大乘法門裡面,喜歡哪一部經、哪一部論,都一樣的,成就必然是一門深入,這樣才會成就,一門深入才能夠達到清凈心。這個清凈心是功夫,清凈心是真心,真心顯露,然後以這個心求生凈土,哪有不生的道理!他一生都念佛,或者念佛很少,他在臨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而且品位高下是由他清凈心的純度,他的心力,他的願力,決定他往生的品位,所以有些品位非常高。
經上說他往生的時候,『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他不是在夢中,「如在夢中」,這個「如」字是一個關鍵的字眼,跟下輩往生是夢見阿彌陀佛,那真正是在夢中。這個如在夢中,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往生那一剎那的時候見到佛,彷佛像夢中一樣,他不是夢中,這個完全看他的功夫淺深。上品生的,也是見到千佛來迎接;中品生的時候,決定是見到無量的菩薩同佛來接引。這是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只要你能夠專,只要修到心地清凈,迴向求生凈土,一樣成就。
我們明白這個事實,有些人一生念觀音菩薩、念《普門品》的,我們見到,歡喜贊嘆,勸他一心一意迴向求生西方就好,不必要改變。有人一生念《金剛經》的,念《地藏經》的,統統都能成就,不要改。他已經念熟了,念了那麼多年,何必要去改他?用不著。只有在還沒有選擇經典,還沒有選擇法門,我們可以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已經在那裡修學了,不要更改,讓他功夫繼續不斷的去增進,這樣就好。我們對他歡喜贊嘆,加強他的信念,這對他是有真正的幫助。
而不可以說《無量壽經》,對他講,《無量壽經》是經中第一經。不錯,是第一經;實在講這個「一」的時候,我過去也曾經說過,這個「一」是任何一部經都是第一經,只要你專精就是第一經,不是專精,那就不能稱第一了。一心修學那就是第一經,每一部經都是第一經,這個才是真正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但是最要緊的,就是一定要勸他迴向發願求生凈土,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才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它這個一段經文就是接引所有一切修學大乘任何一個法門宗派的人,統統接引。下面這一章:
這一章是前面這一章的補充。前面這一章「三輩往生」裡面,最重要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往生品位高下不同,對於往生的人,實際上的修行說得不多;但是怎麼個修法,實在講非常重要。所以佛在這一品裡面,全都給我們補充說明了,因此這一品也非常重要。它的結構與前面相應,就是上輩、中輩、下輩。末後慈舟大師判作一心三輩,就是修學其他法門的。
【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
我們看這一段。『善男子,善女人』,這一邊這個「善」字是一個關鍵的字眼,因為西方世界純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善的標準,實在就在《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三福」,佛講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因此三福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
三福第一條裡面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要真正能做到,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簡單講就是孝親、尊師、慈悲、修十善,以慈悲心修十善,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標準。這樣的人念佛求生西方世界,沒有不生的。比這個標準再高一層的,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善心比前面講的要深厚。最圓滿的是具足第三菩薩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總共十一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這十一句當作座右銘,常常放在心上,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不違背這十一句的教訓,那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標準的善男子、善女人,以這個為基礎。
第一,你『受持』。「受」是完全接受。佛給我們講的理論,我不懷疑,我相信接受了;佛在裡面給我們講的一些方法,我也接受了;佛的教訓,我統統依照經訓去做,不違背佛的教訓。這是「受」這個字裡面的含義,我真正接受了。「持」是保持,也就是說有耐心、有恆心、有決心,盡形壽去遵守。我不是做一天、做兩天就舍棄了,只要有一口氣在,我決定遵守經典的教訓,這叫持,保持不失,這是真正修行。
『讀誦』,這也非常重要。為什麼?不讀就把佛的教訓忘掉了,不讀就跟佛遠離了。我每天把經念一遍,就是跟佛見一次面,聽佛教訓一番;讀經就是聽佛的教訓,讀經就是跟佛最接近,就是聽佛教訓。如果以密法來說,讀經就是接受佛的灌頂。你看黃念祖老居士解釋灌頂,他解釋決定不會錯的,因為他本身是密宗的上師,他是諾那活佛的傳法弟子,這個決定不錯。他告訴我,「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頂」是至高無上的佛法,將至高無上的佛法傳授給你,叫做灌頂。
我們曉得,《無量壽經》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真的是頂法。我們將這個頂法恭恭敬敬念一遍,不但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灌頂一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宣揚這一部經典,沒有一尊佛不講解這一部經典,沒有一尊佛不勸人要修學這一部經典的;換句話說,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給你灌頂一次。你念一遍就是灌一次頂,你每天念兩遍就一天諸佛給你灌兩次頂,這個多殊勝!一定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才會喜歡讀它。
要讀誦,常常讀誦,不知不覺的受諸佛如來的加持,不知不覺的把自己所有的習氣、業障都消除掉了,所以智慧增長,體力也不一樣了。這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感應,這是真正的感應。煩惱輕了,智慧長了,身體好了,健康強壯,縱然從前有些毛病,這毛病不要找醫生,不要吃葯,毛病都沒有了。感應不是天天見神見鬼,那個感應不好,那個麻煩大了,這叫真正感應。以前對人對事出很多錯誤,現在都不會了,錯誤都沒有了,這個就是好現象。所以就是讀誦很要緊。
『書寫』,「書寫」的目的是流通。因為從前印刷術沒有發明,佛勸大家流通佛法,唯一的方法就勸大家書寫。你能夠寫一部,這個世間就多一部經典,所以這個書寫的功德很大。現在我們要不要書寫?真正能書寫也很好,尤其如果說是中國書法寫得好的,這是一種藝術品,也能夠傳留給後世,是個好的藝術品。更重要的,我們曉得它的用意是在宣揚。今天印刷術發達,書寫真正的意思就是要多印,廣泛的流通,盡心盡力來做這一樁事情。當然我們還希望外國語文好的一些同修們,能把這個經典翻成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字,廣泛的流通,使每一個人都知道阿彌陀佛,每一個人都能夠了解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能遵照佛的教訓去修行,我們這個世界就祥和,眾生真正有福。
現在世界上為什麼這么亂?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真的是身心不安,無所適從。原因何在?實在說,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的環境,產生了許多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招來了苦難。救護的方法,實在講就在弘揚大乘。大乘經典裡面,對我們現代人生活方式、意識形態,這一部經最適合。一切大乘經自己去比較,確實它最適合,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
這個經本我們推出來弘揚,時間並不長,好像是八三年、八四年,我們才開始來講解這一部經,弘揚這一部經。到現在還不到十年,大概差不多有八年的時間,這個效果已經非常顯著。原因在哪裡?實在講,不是我講得好,而是一般同修一接觸這個經典,他能生歡喜心,他覺得這個經典講得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