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二六集) 2001/7/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26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二面第二行,經文第二行看起: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
我們從這一段看起,這是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凈土環境的莊嚴。前面一段世尊為我們介紹那一邊的人事環境,這以下為我們介紹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殊勝,物質環境當然好,什麼道理?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說,依報隨著正報轉,因此我們要明了,我們居住的物質環境,跟我們有情眾生起心動念一切的造作,確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佛在經上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現代的科學家也逐漸逐漸發現,所謂的物質,事實它是波動的現象,這個發現跟大乘經論上講的愈來愈接近。而影響波動最嚴重的就是有情眾生的思想,所以不能說我們起個念頭,這是很小的事情,無關緊要,我們這樣想,往往都想錯了,沒有想到極其微細的念頭與我們依報環境,依報環境要是擴大,那就是星系,我們講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於影響到盡虛空、遍法界。也許有人說:你這個說法未免太誇大。其實這個說法不是我說的,佛在經上說的。如果我們細心的去思惟,去觀察,逐漸我們能體會到佛所說的是正確的,沒有絲毫錯誤。
今天我們看經文一開端,『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四時是指春夏秋冬,新加坡這個地方沒有四時的差別,極樂世界也沒有。新加坡雖然沒有四時,它有寒暑,天氣炎熱,生活在這個地方並不舒適,不像西方極樂世界清涼自在。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他應當有春夏秋冬四季,因為有情眾生生活在這個地球,千萬年來他已經習慣,養成了習慣;如果到一個地區沒有四季,往往很難適應,這叫習性,這不是自然,這是習性,長時期的薰修!太冷太熱,這是寒暑,對於我們的健康都有妨害。所以如果一個人懂得調心調身,一般人講的養生之道,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人的壽命中國古書裡頭記載,《靈樞》,這是中國醫葯最原始的典籍,告訴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機器,如果你能夠保養得很好,沒有糟蹋它,沒有傷害它,這個機器它的運作壽命應當是兩百年。人活兩百年不算是長壽,是正常的壽命;不到兩百年,甚至於還不到一百年,都保不住,那是你不懂得養生之道,你自己把這個機器糟蹋掉,這個很可惜。
最懂得養生之道的是佛菩薩,也許有人要問,佛既然懂得養生之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住世只有八十年?他為什麼沒有活到兩百歲?佛雖然沒有活到兩百歲,可是佛有一個學生,實在講有兩個學生,一個是賓頭盧尊者,一個是迦葉尊者,現在還在這個世間。就以外國人講,釋迦牟尼佛入滅,現在是二千五百多年,他們兩位都已經二千五百多歲,確實在世間。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羅漢他們這些人,到這個世間來是應化而來,他有沒有壽命?他沒有,他住世時間的長短完全看法緣,法緣要是很殊勝,多住幾年;法緣沒有了,隨時可以走。不是像我們這個凡夫業報之身,自己做不了主宰,業報身。可是我們真正懂得養生之道,業報身的壽命自己也能做主宰,不能像佛那樣千萬年住世。迦葉尊者受釋迦牟尼佛的咐囑,要等彌勒菩薩在這個世間降生成佛,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彌勒菩薩,他才能入滅;彌勒菩薩什麼時候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彌勒菩薩下生經》裡面說,我們這個世間的歲月,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迦葉尊者要活這么大的壽量,我們看到了,這很不可思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其實要跟極樂世界的人比一比,他還是短命,極樂世界的人無量壽,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不能跟他相比,無量壽!佛講的話句句都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要懂得養生之道。
養生方法很多,原理原則只有一個,在佛門裡面用輪相來表法,佛家常講法輪常轉,輪是什麼?輪是圓,圓有圓心、有圓周,我們這個身是圓周,心就像圓心。養心要靜,心是靜的;養心要虛,心裡面不能有東西。幾個人能懂得?圓的周是要動的,不動,它就沒有作用。圓周要動,圓心要靜,所以我們養身要動,養心要靜,這是養生的原理原則。人為什麼壽命這么短促?他與這個原則完全相反。現代人他身要舒適,他要不動,心裡頭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跟這個原理統統相違背;心裡面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心壞了,心影響身,身才會生病。我們禁不起外面一點風寒的感染,就會得病,什麼原因?心裡頭的毒素太多,今天講病毒,佛說什麼是病毒的根源?貪瞋痴叫三毒煩惱,內有貪瞋痴,外面就很容易受病菌的侵擾,你很容易得病。佛菩薩、阿羅漢他們為什麼不生病?他們把貪瞋痴斷了,心裡面清凈,沒有病毒,外面縱然有干擾,他很不容易被感染。除非他示現,那個示現都是教學的作用,都是用來教化眾生的,否則的話,他不可能生病,這些地方我們應當要學。所以心地清凈一塵不染,我們就不會得病,心地真誠慈悲就能夠解毒。
我們現在的飲食,真是像經上所說的,每天「飲苦食毒」,用什麼來把這些毒解開?用慈悲心,慈悲能解毒,清凈能不受感染,這講的養生之道。「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對我們就不會造成災害。西方世界這些東西沒有了。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頭講得好,他說:西方世界是自性功德莊嚴。自性是真心,也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講的「唯心所現」,西方極樂世界是唯心所現的;我們這個世間是唯心所現之後又有唯識所變,這麻煩就來了。西方世界只有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所以是自性功德。性是根本,是虛空法界、國土眾生的根源。這幾千年來,我們這個地球上,中國外國許許多多聰明人,在探討、在研究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我們也聽了許多的學說,但是都沒有一種學說能令人心服口服,什麼原因?探索的人雖然多,沒有找到事實真相。真正找到事實真相的只有佛與大菩薩。
就是印度那些宗教家們,實在講也相當了不起,婆羅門教裡面講的冥諦,這個境界我們觀察世間許許多多科學家、哲學家,他們沒有發現,只發現到確實有不同維次空間存在,還沒有辦法超越。婆羅門教在地球上宗教裡面講,是最古老的宗教,他們用禪定的功夫,突破了時空的界限,親證六道輪迴,不是推想的,是親證的。畜生、餓鬼、地獄,他去過;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他也去過,所以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他非常清楚,他的功力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不能再突破了,於是把這個境界稱為冥諦,把這個境界稱為宇宙的根源、生命的起源,非常難得!佛出世之後,告訴大家,這不是宇宙真正的起源,真正起源跟這個境界還有很大的差距。佛為我們講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再上面,還有一真法界;大乘了義經上告訴我們,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這個緣起是同時的,沒有先後,同時的緣起。
《楞嚴經》、《圓覺經》裡面說得很好,「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佛把宇宙跟生命的緣起一語道破,佛這句話雖然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凡夫業習深重,聽不懂。誰能聽得懂?法身菩薩聽懂了,權教菩薩聽了似懂非懂,沒有真懂,法身菩薩真懂了,這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懂得之後,你一定會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為什麼?不順法性,這個東西是違背法性的,這是唯識所變,就是十法界的由來;真懂得真明白了,一定隨順法性,不違背本性,你所接觸的境界就不是十法界,這個法界叫一真法界,這個法界叫華藏法界,或者叫極樂世界,怎麼肯過十法界裡面的生活?不可能!
佛法這樁事情,說真的,它是知難行易。正因為這么一個事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佛家講上上根人,上根利智,剎那之間轉迷為悟,他就成就了。凡聖之隔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迷這就是凡夫,一念覺就是佛菩薩,所以學佛學什麼?學覺悟而已!我們為什麼不覺悟?天天在學,還是不覺悟,不覺悟的原因,未能隨順佛陀的教誨,原因在此地。如果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真的把它做到了,我敢說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不是成羅漢、成菩薩,決定成佛!佛實在講慈悲到了極處。
修行最根本的一部經,這部經分量不大,《十善業道經》,修行的根本,我們有沒有做到?不能說佛不慈悲。我們也念過,我們也講過,我們做不到怎麼辦?佛在沒有說十善業道之前,先給我們講修行的一個總綱領:「晝夜常念善法」,晝夜是不間斷;「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那個晝夜是一直貫下去的,晝夜思惟善法,晝夜觀察善法,晝夜常念善法,永遠不能間斷。末後又說了一句,「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要把佛這一句話做到了,你什麼時候做到,什麼時候就成佛了。所以你要問,「我哪一天成佛?」那我問你,你哪一天做到?你現在做到,現在就成佛,確確實實你的身口意沒有一絲毫不善,這是佛。接著佛給我們講善法的標準,什麼是善法?給我們講了十種: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痴,給我們說出十條。這十條每一條境界無量深廣,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就是修這個法門。佛慈悲,給我們宣說,我們自己不慈悲,不肯依教奉行,那你當然成不了佛,違背了佛陀的教誨,那隻有搞六道輪迴了。這個十善不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戒條,來約束我們的,你要這樣想,你就完全想錯了。這個十善是自性裡面本具的功德,不是從外頭來的,自性本具的。
《華嚴經》上常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十善業道就是德相,自性本具的。由此可知,我們只要能夠隨順十善,就是隨順性本,隨順性德,我們的自性才能現前;違背了十善,天天造十惡業,十惡是違背了自性。我們學佛,不僅是宗門要求的明心見性,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學的終極目標,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宗派不相同,法門不相同,是修明心見性的方法不一樣,手段不一樣,這個沒有關係,方法手段可以不同,我們的方向相同,我們的目標相同,最後都是明心見性,都是見性成佛。佛在《金剛般若經》上才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如果我們自己以為,我這個法門高,他那個法門不如我,你違背自性,你永遠不能見性,你自作障礙,你違背了十善業。這與十善業有什麼關係?有關係,什麼關係?愚痴。你在那裡分別高下,你是愚痴、你是傲慢。所以十善統攝一切佛法,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不出十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佛法都不出十善,何以故?性德,它怎麼能超越性德?我們千萬不能小看了它,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取得究竟圓滿的成就,實在講就是世尊這一句話。
如何在我們這一生修成我常說的純凈純善?純凈是清凈,就是這部經的經題,「清凈平等覺」,這是我們一生生活、努力修學、奮發向上的目標,我們就是求清凈平等覺:清凈心、平等心、覺悟的心。要知道有絲毫的妄想,你的心不清凈、不平等,你就迷了;有絲毫的分別,有絲毫的執著,麻煩就大了。所以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唯一的一條光明大道。西方世界,佛在這個地方為我們介紹,透露了一點消息,沒有四時,這是天時之利,為什麼他沒有四時?他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因為有分別有執著,所以把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復雜的世界。
『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地利!西方世界寬廣平正,琉璃為地,地面上鋪著黃金。那個地方的人,西方世界沒有土著,為什麼?它是新興的世界;不像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歷史太長久了,這裡頭的土著很多。西方世界是法藏菩薩新建立的,建立成功到現在也不過十劫而已,在宇宙之間,這個時間是很短暫的,所以他這個世界沒有原居民,沒有!居民從哪裡去的?都是十方世界移民去的,我們現在叫移民,往生就是移民。移民到那邊去,阿彌陀佛設定了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心要清凈,「心凈則佛土凈」,心不清凈的人,那個世界不收留你,所以到那個世界裡面的人,都是心地清凈的人,我們講純凈純善。我們希望將來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必須要把這兩個條件拿到。西方凈土確實有四土三輩九品,為什麼會有這么多差別?是我們心地的凈、善程度不同。最低的程度,《十善業道經》裡面講的你做到了,這是最低的程度,你肯定生凡聖同居土。
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修行要著重實質,不著重形式。這個話我在一生當中只聽到兩個人跟我講過,第一個跟我講的是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我初學佛的時候,還沒有出家,他老人家教我;第二個人跟我講的,新加坡現在的納丹總統。有一次我們在一起吃飯,那個時候他還沒作總統,我們在一起,他告訴我,他對於宗教最敬仰的就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這句話,真的寒毛直豎,這是我第二次聽到!總統是內行人,不是外行人,這個話外行人說不出來的。重實質就是真干,決不是形式上授個三皈、授個五戒,那是形式,形式不是佛法所重的,佛法重實質,真正做到。「不殺生」,決定不殺害一切眾生的生命,我們學了之後,一生要堅持、要奉行,小小的螞蟻都不可以殺害,你要真做到,這是功夫淺的;深一等的,不但沒有殺害眾生的行為,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都沒有,那你往生品位就高;再要往上提升,不但不傷害一切眾生的生命,還決定不能傷害眾生的法身慧命,那也是命,這一條戒裡頭的禁戒廣大,真的沒有邊際,我們要懂得。
「不偷盜」,一切有主物決定不能夠動他的,沒有得到他的同意,你把他的位置移動,都是算犯偷盜戒;往深處講,你還有念頭占別人便宜,你還是犯盜戒,你有盜心,很難做到!你看看現代多少人,怎麼樣想辦法,我少繳一點稅,的確在法律上去找,找到法律條文,他能夠少繳一點稅,這是盜心,把佛的教誨忘得干乾淨凈。佛教你布施,國家也是一個法人,對於這個法人,你就不肯布施了嗎?這個觀念錯誤,這個觀念是屬於盜心。如果真的菩薩,不但歡喜納稅,看到國家需要的時候,還要多布施、多捐獻,多做一些社會福利的好事。可是有些人說,現在作官的很多都是貪官,我們這個錢納稅給他,他都拿去亂花掉,他用掉了,沒有替社會大眾做事。我們有這種顧忌,這是什麼?這又是墮落了,疑惑!貪瞋痴慢疑,「疑」,《無量壽經》上講,是菩薩最大的障礙,你懷疑他幹什麼?
我們新加坡還有一位法師,我很尊敬他,我大概有兩年沒有跟他見面了,談禪法師,這個人布施供養沒有懷疑,他把錢財布施出去了,給你說一句話:「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他就交代這句話,交代完了之後,心裡頭痕跡都不落,他心清凈,這個人了不起!布施供養做了好事,心裡還念念不忘,這叫有漏善,不是功德,這是福德,福德不能解決生死問題。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一個社會,佛在《彌陀經》上告訴我們,「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憑什麼跟這些諸上善人能夠在一處?我們的心不清凈,心地不善良,那怎麼行?念佛,念佛是個手段,你要會念。佛講的話沒錯,現在許許多多念佛人把佛的話搞錯了,以為只口裡念就行了,就能往生,念得愈多愈好,心與口不相應!會念佛的人不必一天到晚佛號不中斷,用不著。什麼時候念佛?心裡頭有念頭的時候就要念佛,有念都是妄念,不是妄想,就是分別、就是執著,這種念頭一起來,趕快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打掉,這叫念佛。所以念佛是恢復自己的清凈心,恢復自己的善心,不在乎多少,心地果然純凈純善,一句佛號不念,他真的在念佛。什麼是佛?清凈平等覺是佛,十善業道是佛,他在行佛之道,那叫念佛。
所以諸位一定要會念,我們在順境裡面、善緣裡面起一念貪愛的心,馬上「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恢復清凈平等覺,永遠保持清凈平等覺;如果在逆境、惡緣起了一念瞋恚心,趕快「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這叫會念,這個念佛功夫真正得力了。功夫用久了,實在講,用多久?你能夠綿綿密密日夜不斷,頂多三年,你就從凡夫地契入法身菩薩的果位,往生西方凈土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麼不幹?所以西方世界那些往生的人,個個都是清凈心、清凈身,身心清凈,畢竟皆得清凈平等無為法身,何況又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自己沒有這個心,沒有這個願,沒有這種行持,佛的力量加不上。佛對我們的加持是跟我們相等的,我們有一分功夫,佛加持一分;我們有十分功夫,佛加持十分,佛對我們的加持,決定是跟自己功夫成正比例,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念佛人要看破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剛經》大家念得很多,經上講得那麼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尊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般若經究竟講些什麼?我把《大般若經》六百卷從頭到尾看一遍,我看出了一句話,「不可得」,二十二年般若總結論,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可得。你真的了解事實真相,萬緣放下,萬緣放下跟自己的真性完全相應,你就成佛,你就成究竟圓滿佛;如果是個相似的究竟圓滿佛,不怕,到極樂世界相似就變成真實的,因為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加持,你的功力就提升一倍,所以相似就變成真實的。由此可知,我們不能不真干,西方極樂世界天時、地利、人和,十方諸佛世界不能比的。
也許有人問,提出這個問題可能是真的,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世界一般的結構,都是以須彌山為中心,而太陽月亮圍繞須彌山旋轉;須彌山的頂是忉利天王的宮殿,須彌山的半山中,是四天王居住的處所。過去有人以為須彌山在我們地球上,須彌山從字面上翻成中國意思叫「妙高」,但是我們一般人把妙字疏忽了,只以為高,那這個地球上最高的山,大家曉得喜瑪拉雅山,喜瑪拉雅山是不是須彌山?如果真的是須彌山,那印度是南贍部洲,我們中國就不是南贍部洲;西藏是在它的北方,正好是北俱盧洲,那看看西藏人像不像北俱盧洲人?佛講北俱盧洲的人福報很大,壽命都是一千歲,沒有夭折的,衣食自然,我們看了不像。
黃念祖老居士是一個研究科學的,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有一個說法,他說須彌山絕對不是在地球上,而是一個更大的天體,太陽圍繞這個更大天體旋轉,這個更大天體現在人講的是銀河系,我們知道太陽確實是圍繞銀河系旋轉,也恰恰好在銀河系的當中。銀河系的頂,天文家的名稱叫黃極,我們地球只有南極、北極,大宇宙、銀河才稱黃極,南贍部洲這是佛講的地球,地球可能是南贍部洲的一部分,他這個說法很有道理。至於佛在經上講的九山八海,他說海是水聚會的一個處所,佛在經上說法常常有表法的義趣,我們不能不懂,佛所講的這個水不是真的水,流動的,我們現在講氣體,流動的,氣體流動聚集在太空。所以佛經上講的這個海,應當是現在講的太空,佛講的這個水是太空當中流動的氣體,決不是我們地球上的海,這個說法就好懂。
那我們要問,佛經上講的單位世界,單位世界到底是指什麼?單位世界是一個須彌山,那這樣說法,以黃老居士的說法,就是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以這樣一個天體,集合一千個單位世界叫一個小千世界,由此可知,一個小千世界有多少個銀河系?一千個。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然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入般涅盤?沒有!在我們這個世界這樣表演,他方世界他又示現,他可以同時在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現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現什麼樣的身?《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普門品》裡面也講得好,「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佛菩薩沒有定法可說,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概略的為我們介紹依報環境,這是從反面說的。下面經文從正面說:
【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凈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唯以自然七寶』,這一句我們不能夠疏忽,七寶加上自然,顯然不是我們這個世間所講的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這是經上常說的,佛不過是舉我們這個世間有類似的,比較接近的,實際上西方七寶跟我們這里完全不相同,無法想像。我們這個世間哪來的寶物?其實所有一切珍寶也是平等的,現在科學家懂得,你把所有一切物質用精密的科學儀器分析,分析到最後,都是原子、電子、粒子。金銀、琉璃、金鋼鑽,跟我們地上沙土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完全一樣,所以它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何以變成這個差別?我們今天講,它組成的方程式不相同,其實基本物質完全一樣。一塊金鋼鑽跟一塊石頭價值是相等的,為什麼一個是那麼樣的名貴,一個是一文不值?同樣的東西,組成的不一樣,把方程式解開,你就真相大白,才知道收藏那些七寶被騙了。如果你有錢,我勸你千萬不要買這些東西,不要貪愛這些東西,愚痴!這些東西是希有之物,希有就變成寶,你愈收藏得多,那些強盜小偷都把你當作目標,給你帶來的不是幸福是災難,學佛要學智慧。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那一次去香港的因緣是聖懷法師,聖懷法師現在還在,跟謝道蓮居士他們兩位,邀請我到香港講經,那一次去的時間長,講了四個月,講《楞嚴經》。有一天謝道蓮居士發心要買一個手錶供養法師,我也就答應接受,難得她的好意,要帶我一道去看、去選,好,我就陪她一道去。首先到她的銀行,看她保險箱裡面那些金銀珠寶,她在銀行地下室有兩個小箱子,也不是很大,兩個小箱子,打開來給我看,我看了之後,我說:「你很可憐!」她說:「法師怎麼了?」我說:「你才這么一點點?你叫我來看,這個不值得一看。」她的臉色就很不好看,「難道法師你比我更多?」我說:「我的太多太多了,不可思議,沒有法子稱量。」她說:「在哪裡?」我說你想一想,你這些金銀珠寶不敢戴在手上,戴在手上香港有一些土匪把你手砍掉,太危險了,不敢戴在手上;又不敢放在家裡,放在家裡又怕小偷來偷,怕強盜來搶,只好放在保險箱,一個星期到這里來摸一摸看一看,這就算是你的?我說所有天下那些銀樓都是我的,我去,「拿出來,我摸摸看看!給我收好!」那不都是我的嗎?你說那個人愚痴到什麼程度!真的沒有智慧。謝道蓮前年過世了。人不覺悟有什麼法子?收藏這些東西,手上摸摸的時候還有一點感觸,現在有許多人在銀行存款,連鈔票都看不到,每天看到什麼?帳單上阿拉伯數字,比那個珠寶還假、還不如,珠寶還可以摸一下,阿拉伯字摸都不能摸。所以有能力、有機會多做好事,不要把錢藏在那個地方,不要去買金銀珠寶,不要搞這些東西。
佛告訴我們,你能夠統統舍盡,你念念都稱性,自性裡面的財寶無有窮盡,無量無邊。凡夫可憐,迷失自性,所以自性里財寶絲毫都拿不出來,那隻好去打臨時工,去討生活,過這個苦日子。佛真的是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只要我們真正肯依教奉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一切放下,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缺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給我們看,我們要相信。現在澳洲土著他們也在表演給我們看,美國有個醫生去訪問他們,跟他們在一起過了四個月的生活,以後回到美國,聽說現在寫成三本書,介紹他們完全跟大自然相應,他們的生活真正是自在快樂。他們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從報導裡面看,他們一生從來沒有做過傷害一切眾生的事情,連這個念頭都沒有。為什麼他們能做到,我們做不到?他們還沒有學佛,沒有學佛的人,他知道,他能做到;我們學了佛,做不到。佛都給我們講了,不是沒有說,說得很多,說得很清楚、說得很詳細。我們要怎樣報佛恩?只有依教奉行。
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七寶、這些物質,他們排列的方程式不是人為的,自自然然都是這樣高密度的組成,與我們起心動念還是有關係。我們這個世間物質排列的方式、結構,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種思想干擾它們、影響它們,我們的思想就是波動,這個波動干擾了它們。如果沒有任何干擾,唯心所現的決定都是珍寶,不思議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不好的思想波干擾,可以說他們是以無漏清凈心所現的。我們這個世界是以「業惑」所感的,這個說法是佛學的名詞,我們現在人不太好懂,我們還是講思想波的干擾,大家好懂。西方世界人心都清凈、都平等,所以它是清凈平等覺這樣好的波動,造成物質環境都是自然七寶。七不是個數字,是代表圓滿,七的來源是我們中國人講四方、上下、中間,這就全都說到了,七是代表圓滿。西方世界無論什麼樣的物質都是圓滿的,都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一定要懂得「境隨心轉」、「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佛給我們說了這些大道理。
『黃金為地』,《彌陀經》上跟我們講的,西方世界黃金為地,實際上《觀無量壽佛經》上講得清楚,西方世界的地是琉璃的,佛經上講的琉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翡翠,綠色透明的玉,所以西方世界的地,從地面可以看到地心,透明的。黃金是鋪在地面,鋪路用的,像我們這個佛堂當中鋪上紅的毯子,在西方世界鋪路是用黃金做地面的。一般這個七寶我們在經上讀到,是西方世界的建築材料,他們所建築的房子都是七寶造成的。七寶是建築材料,大地是琉璃翡翠,而且奇妙;我們這邊的七寶非常堅硬,所以它的用途就很有限,西方世界七寶柔軟,就像我們身上穿的布料子一樣,黃金也可以做衣服穿,白銀也可以做衣服穿,它是軟的,它不是硬的,琉璃、翡翠都是軟的。一切法隨心想生,那邊不需要製作,你起心動念,外面物質隨你心念起變化,這是科學家所夢想的:哪一天所有一切機器的操作不需要用按鈕,我們一動念頭,它就能聽話了。科學家現在有這個想法,還沒有辦法做到,西方世界早已經做到。往年我在美國講這個經的時候,聽眾當中許許多多學高科技的,我有一年在舊金山講經,聽眾裡面百分之七十是博士學位,我勸這些學高科技的博士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那邊是科技的頂峰、尖峰,我們這邊的科技跟他比很幼稚,應當到極樂世界去留學。阿彌陀佛是宇宙之間最偉大的科學家,能將一切物質隨心所欲變化,不要去勞動。
『寬廣平正,不可限極』,這個要講到理,心凈則土凈,心平則地平,心地平等,大地就平正。舊金山那個地方,我第一次去,在街道上走了一走,回來就告訴一些同修們,這個地方不能住,什麼原因?這個地方人心非常不平,他說為什麼?因為地不平。舊金山的地不平,人心怎麼能平?人心不平,招來的災難是地震;貪心感的是水災、水患;瞋恚感應的是火災;愚痴感應的是風災。所以不可以說自然災害與我們的起心動念沒有關係,那就錯了,那佛在經上「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句話怎麼能講得通?「一切法從心想生」怎麼能講得通?所以依報環境跟居住在那個地方的眾生有密切的關係。這就是我們用現在科學家講的,就是居住這個地方的有情眾生,他們起心動念所發射出來的心波,心波的力量比電磁波還要大。
我們看看澳洲這個地方,最近這幾年澳洲去的次數多,澳洲沒有高山,山有,不高,一般都是很廣大的平原。我們到那裡去一看,佛經上一講,這個地方地平,人心平。澳洲地大人稀,它的土地面積差不多像中國大陸、像美國大陸那麼大,中國大陸有十三億人,澳洲同樣這么大的面積,只有一千九百萬人,人很少,所以人都很厚道;因為人太少了,人與人相見都很親切,沒有競爭,這一點很難得。世界兩次大戰,澳洲沒有波及,現在的人心風氣都很善良,大概是我們現前地球上最後的一塊凈土,所以澳洲人非常珍惜。他們雖然礦產資源很豐富,他不願意開采,為什麼?怕破壞他現在居住的環境,所以依舊是農業國家,他的農民都非常富有。我們中國人聽到農民一定是很清苦的,澳洲是富農。我也住在澳洲的鄉村,我的鄰居都是農夫,他們不但有非常舒適的居住環境,而且很多農夫都有自己的小飛機,一問的時候都是百萬富農,他們人少,耕種的面積很大,完全用機械化,所以農夫一定要有飛機,飛機播種、飛機噴灑農葯,他農藥用的分量很少,所以他的農產品非常豐富,銷到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都是富農。我們新加坡許多蔬菜都是從澳洲進口的,我參觀過他們的農場,參觀過他們的菜園,所以佛在經上說的這些話,我們在世界各個地區去旅遊,仔細去觀察,拿佛經來對照,很有趣味。
昨天馬來西亞有一個慈悲雜誌社,他們來了三個人來訪問,一共問我七個問題,我用一個半小時給他解答。七個問題:第一個是護生,第二個是放生,第三個是自殺,第四個是墮胎,問我這四個問題。最後講到墮胎,這樁事情我很留意,因為我每到一個地區,這個地區社會安不安定,社會有沒有問題,我從什麼地方看?我從家庭看,家庭從什麼地方看?從夫妻看。如果這個地方離婚率很高,這個社會動亂,這個社會有問題,不適合居住。如果這個地方離婚率很低,這個地方社會好,這個地方社會安和樂利,我們可以考慮在這里建道場,可以在這個地方建立事業。所以要選擇,現在一般人講風水,我們不需要找風水先生來看風水,我們選擇什麼?山川壯麗,大地平正,居民厚道,人與人之間有愛心,彼此互相尊重,彼此互相合作,家庭和睦,這是最根本,這是我們所選擇的對象。
我為什麼不選擇在大都市?大都市非常不適合修心養道,為什麼?誘惑太多,幾個人禁得起誘惑?永惺法師在香港,幾次佛學院都沒有辦成功,我去看過他,他告訴我沒有辦法,招到的學生兩個月就被社會誘惑走了,走上名聞利養,不肯讀書,讀書很辛苦。在香港趕經懺做佛事,一個月至少可以賺兩三萬港幣,他看到有這么多的利潤,他就下海賺一筆錢之後回到中國,他就變成富僧,所以佛學院都失敗了。我想這個事情葉小文局長知道,他到新加坡來看看,新加坡也是花花世界,看我們辦這個培訓班,他有一次問我,他說:「法師,你怎麼樣管學生?在這個花花世界,你怎麼樣管學生,不被誘惑?」我說我不要管,管太操心了,管他幹什麼!他很詑異,我就告訴他,我給學生訂了很多功課,他要是認真做那些功課,人家請他到外面去玩,他都不敢去,為什麼?他去玩一天,回來就趕不上功課,兩個星期趕不上,我們這里的辦法就請他回國,不能不認真。當然我們選擇的環境愈是清凈愈好,所以建這個學校,在澳洲學校多半都建在森林裡面,即使都市也是在都市的郊區,在森林裡面,環境非常優美。我們佛教的道場,我相信應當跟都市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現在交通狀況,能保持半小時的車程是最理想的,半小時的車程。建築在鄉下好,遠離都市,對於我們修心養道有很大的利益。
總結裡面,『微妙奇麗,清凈莊嚴』。妙是很難想像的,稱之為妙,不可思議。「微妙」,那是妙中之妙,稱微妙。「奇麗」,麗是美麗,奇是奇特,這種美麗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形容得出來的,不是言語文字所能夠形容的。「清凈莊嚴」這句非常重要,清凈,永遠離開污染;莊嚴,就是具足無量德能,這是從智慧、清凈心變現出來的境界,莊嚴佛事。古德說,能生的是清凈心,所生、所變現出來的依正莊嚴,哪有不清凈的道理!歸根結柢還在一個清凈心,根源是在清凈心,所以經題稱「清凈平等覺」,這是因;前面一半「大乘無量壽莊嚴」,那是果,「無量壽莊嚴」這個果從哪裡來的?是從「清凈平等覺」變現出來的。
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我們想想就曉得,今天世界上人心極不清凈,濁惡到極處,濁惡得令人可怕,所以依報與正報,用現在人來講,充滿了危機。其他的宗教,我們看到基督教、天主教的《聖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都講到世界末日,現在我們看看這個社會人心,彷佛就是世界末日的預兆,天災人禍,會有空前的大劫難。只有真正少數覺悟的人,縱然我們不能幫助社會大眾,至少要幫助自己,如何安全、安穩的度過這個劫難,佛法幫我們很大的忙。由此可知,佛不能不學,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不能不學佛,不能不認真的學佛,我們自己走出一條生路,然後全心全力幫助社會大眾。只要我們自己發的心純正,就有感應,自自然然感應到諸佛菩薩護念、諸佛菩薩加持,也自自然然感應到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善心人士,我們同心同力來做挽救劫難的工作。從哪裡做起?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從人做起,沒有大量弘法的人才,佛法雖好,沒有人介紹,大家不知道,所以一切都要從培養人才下手。
我們來到新加坡,遇到這樣殊勝的緣分,李木源居士辦弘法人才培訓班,這是一個開始,雖然是短期的訓練,第五屆剛剛畢業,給了我們充分的信心,鼓舞了我們的志願,我們會接著非常認真努力把這樁事情做好,希望這個劫難能化解,希望這個災難能夠推遲。如果我們這個世間人心都平了,人心都向善,我們這個世界也會變成極樂世界,事在人為,要大家共同努力。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二七集) 2001/7/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27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二面倒數第五行,科題是「問答釋義」,請看經文:
【阿難聞已。白世尊言。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這個經文緊接著前面而來的,前面佛說過,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大小江海、丘陵坑坎,乃至於鐵圍、須彌、土石等山。阿難尊者聽了之後,就提出這個問題,假如西方極樂世界果然沒有須彌山,西方極樂世界的四王天、忉利天,住在哪裡?這個問題實在講阿難尊者代我們問的,因為我們聽佛講經聽久了,佛告訴我們,一切諸佛剎土之構成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像一個單位世界以一座須彌山為中心,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了。須彌山的山腰、山的當中,是四王天居住的處所,須彌山頂是忉利天居住的地方。欲界六層天這兩層叫地居天,沒有離開地面,夜摩以上就是空居天。我們常常聽佛這么說,於是產生所知障,分別執著這些境界,所以才提出這個問題來。下面我們看佛的答覆: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依何而住。阿難白言。不可思議業力所致。】
世尊沒有直接答覆他,反過來問他。夜摩天、兜率天,上面還有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都屬於欲界;欲界再往上面去,色界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禪到三禪每一個階段都是三層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有九層天,色界總共有十八層天;再往上面去無色界有四層天,所以三界總共有二十八層天。夜摩以上不依靠地居,佛反過來問他,依什麼而住?阿難答得很好:『不可思議業力所致』。業是什麼意思?古大德給它下了一個定義,「造作」名業。造作通常分為三大類。我們一切眾生每天的造作就沒有辦法統計,如果說我們一生的造作,再加上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造作,所以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所造的業,如果這個業要有形相的話,這是舉一個眾生,無量劫來所造的業要是有形相的話,「盡虛空都容納不下」。這個比喻不過分,確確實實是真的。
造作哪會有這么多?我們只要看宋朝衛仲達的故事,就能夠想像得到。衛仲達才三十幾歲的人,有一天被閻羅王抓去,閻羅王吩咐判官把他一生造作善惡的檔案拿出來,判官把檔案拿出來了,造作惡的檔案把整個大殿都擺滿了,造作善的檔案只有一卷,閻羅王看到很生氣,吩咐判官把他善惡檔案秤一秤,結果這一秤,他造作堆滿大殿那些檔案反而輕,這一卷善反而重,閻羅王的臉色也就轉變了。衛仲達就問閻羅王,他說:「我年歲才三十幾歲,我造惡哪裡會造這么多?是不是你們記錄有錯誤?」閻羅王告訴他,他說造業不必等你有行為,你念頭才動,檔案記錄裡頭已經入檔,比現在的電腦還要進步。業包括我們起心動念,一個不善的念頭,雖然沒有行為,阿賴耶識里已經是業習種子,非常可怕。衛仲達就問:「那一卷善,那善到底是什麼?」閻羅王告訴他,善只是一個奏摺而已,勸導皇帝不要興一個勞民傷財的工程。他說:「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力量?皇帝也沒聽」。「皇帝要是聽,你的福報就更大,你做這樁事情是發於誠心的,沒有自私自利,不為名聞利養,是為社會廣大的群眾,出於真心,所以這個善的力量大!」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正如佛在經典上所說的,無量劫來所造的罪業雖多、雖重,不怕,怕的是不能夠真心悔改,真誠心悔改,從今而後斷惡修善,決定能夠彌補。人只要肯回頭,真正回頭、徹底回頭,就與佛心相應,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分,這是「不可思議業力所致」。所以我們造業,佛在經典上把它分為三大類,第一個是身業,身體的動作;第二是言語;第三是念頭。念頭造得最多,連晚上睡覺會作夢,作夢也是在造業,你就想到這個事情多麼可怕!一般人常講:「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由此可知,我們真正講修行,修的是什麼?無非是把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錯誤的說法、錯誤的作法,能夠把這四個方面修正過來,這叫真正修行,不再造惡業了。
善惡的標準,佛在所有經論裡面都講到,專門教導初學的有《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給我們講善惡標準。專門對出家人所講的標準,除戒律之外,《彌勒菩薩所問經》,也叫做《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在《大寶積經》裡面,這部經佛是專門為出家人所說,特別是末法時期出家人,造作許許多多不如法的事情,不善的事情,自己茫然不覺。這部經過去我們講過三遍,留有錄像帶、光碟,好像在中國大陸有同修依照錄音帶把它寫成書,這是世尊教導我們的。在中國印光法師是菩薩再來的,他老人家大慈大悲,為現代人奠定因果教育的基礎,善惡心行的標準他沒有用佛法,他用《了凡四訓》,用《感應篇》,這非常有道理,真正是契機契理。這些著作都是中國人寫的,不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提出這樣的教學,深深符合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很容易接受,印祖一生極力提倡。現在他老人家已經往生了,我們修凈宗的同學應當接著印祖的遺志,真正去做弘法利生、續佛慧命,要把印祖這個教誨發揚光大,確實能夠挽救社會,能夠挽救末日的災難。我們學佛的四眾同修,對於經教,對於祖師提倡的,都應當熟讀,都應當認真學習,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決定得利益、決定得受用。
這是說明造善就叫善業,造惡就叫做惡業。善業有生善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作用,所以稱之為業力。阿難在此地講「不思議業力」,佛門裡頭有一首偈子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免。」佛家一般講,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此我們常常聽古德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愚痴,造作的時候,他疏忽大意,造作種種惡業,果報現前的時候,他害怕了,這個時候害怕也沒用處,也無濟於事。菩薩聰明,果報現前,逆來順受,菩薩怕因,永遠不再造惡因,所以他才能夠不受惡報。這個事情我們學佛不能不重視,一定要了解其中的道理,要認清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這些例子太多太多了,《太上感應篇》跟《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安士全書》裡面,幾乎每一條之下都引用很多的例子來做證明。《感應篇彙編》不是一個人寫的,在過去有很多次的增編。如果我們同學當中有有心的人,很可以搜集現代的一些公案,你們在報紙雜誌裡面所看到的這些因果報應的報導,可以增補在《感應篇》裡面,將來再印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些現代所發生的,許許多多在外國所發生的,這樣更能夠啟發大眾的信心。這個事情決定不是迷信,它是事實,我們萬萬不能夠疏忽,所以在起心動念之處,就要回頭。
尤其是發心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你一定要知道往生的條件是些什麼,你有沒有具備?往生的條件實在講,最具體的就是在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講的善惡標準,跟《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跟印祖所講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完全相同,我們不能疏忽。業障現前的時候,念經沒有用,念經消不了業障,要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這才管用,這樣才能消業障。諸位一定要懂得,決定不是說業障現前,念幾部經,求佛菩薩保佑,這是迷信,經是佛菩薩講的,你再念回去給他聽,哪有這種道理!我在講台上講的這些錄像帶,我自己看都不看,我都不想看我所講的東西,佛菩薩會聽他講的經嗎?不可能的事情!佛菩薩看到你依教奉行,真的回頭是岸,那歡喜;所以你在佛菩薩面前念經,佛菩薩搖頭,你搞錯了!一定要明理,一定要依教奉行。所以佛在經上常常叮嚀、囑咐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就是要做到、表演,《無量壽經》所講的道理、所有的教訓,我們都能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出來,全把它做到,這個佛歡喜!有人向你請教,你能夠把它說得很清楚、說得很透徹,叫那個聽的人斷疑生信,也能夠向你學習,這個佛才真正歡喜。所以千萬不能造惡業,惡業這個業習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永遠不會消失,什麼時候遇緣它就起現行,起現行就是果報現前。
在這個地方附帶的勸勉同學們,如果是福報現前,決定不要享受,為什麼?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報很容易就享完,享完以後怎麼辦?我們很冷靜、很仔細的觀察我們周邊的一些人物,這個社會上得大福報的人,得的富貴、得的財富,你仔細看看這些人,我們清楚,他今天擁有這個富貴福報都是前世所修的善因,可是一享受的時候,他就不再修善,他就不能再修因。縱然他在社會上也做一些慈善福利事業,我們明了都是一些小善,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他們做了很多,每年也拿幾千萬去做,統統做的是小善。怎麼曉得它是小善?《了凡四訓》裡面有個小故事,說有一位年輕的女孩子,家境非常清苦,到廟裡面去燒香拜佛,身上僅有兩文錢,拿出來供養三寶,住持老和尚親自給她迴向。到以後她發達,作王妃,又到這個寺廟來,帶千金來供養三寶,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就可以了。她非常驚訝,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講:「過去你的兩文錢出自於真心,那個功德大,我不親自給你迴向,對不起你;現在你帶的金錢雖然多,你的心沒有以前那樣的真誠,所以布施的錢雖然多,福報很小,我徒弟給你迴向,夠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什麼叫修大福?真誠心,凡是大富大貴人家做這些好事,所修的都是小福,沒有那種真誠恭敬心,吩咐下面的人,「不錯,這是好事情,你們去替我辦。」佛在經上講,親手去布施,誠誠懇懇,那個福報就大。
從事上來講,現代的社會病在什麼地方?最嚴重的病在哪裡?現在社會普遍失去聖賢教誨,全世界教育再發達,科技的教育、工商教育、經貿的教育,人學了這些東西,他有能力在社會上競爭,競爭再提升就是鬥爭,鬥爭再提升,那不就變成戰爭了?所以這種發展的趨勢到最後,那就是一般宗教裡面講的世界末日。這個世界很危險,天災人禍哪一天沒有?次數一年比一年增加,傷害一次比一次嚴重,非常可怕!於是我們曉得,今天社會大眾身口意三業都不善,這還得了嗎?我們從這個地方省悟過來,在這個時代最大的好事、真正的善業,是提倡倫理道德教育,是要發揚光大宗教神聖的教學,這個功德第一大。你做成功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做不成功,也像衛仲達那一小卷一樣,決定抵得過你無量劫來所造的惡業,我們深深相信,一絲毫疑惑沒有。
在新加坡,居士林林長李木源居士這些年大量的在提倡弘法利生,提供講堂,請法師來講經說法,辦弘法人才培訓班,培養弘法繼起人才,這個功德果報不可思議!無論他過去今生造作多少的不善業,這兩樁事情的善行,把他那個不善都蓋過了,我們相信。衛仲達的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在許多古書筆記裡面都看到,可見得他這個事情流傳得很廣,所以我們要珍重,要認真努力來學習,要把這樁事情看作我們這一生人生的大事。上一個星期天居士林開林友大會,李木源居士邀請我參加,我想在座有不少同修也曾參與這個大會,他邀我講幾句話,我跟林友們提出三樁事情:第一個是人生的目的,第二個是人生的意義,第三個是人生的價值。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把這三樁事情疏忽了,我們這一次到人間就白來一趟,古人所講的醉生夢死,糊裡糊塗來了,糊裡糊塗過去了,你說多可惜!我們這一次到這個世間來究竟是來幹什麼的?目的何在?這個問題很難答覆。你看看這個社會上,我們同修也不免,每天追求財富,天天想發財,忙得不亦樂乎,難道你來到這個世間,目的是來發財的嗎?這個目的不是真的。縱然你的財富真的發了,你得到億萬,成了億萬富翁,你有沒有想到,你死了以後一文都帶不去,全都落空了,你有再多的產業,全部都要給別人。如果人生以這個為目標,那真是愚痴到了極處,比不上澳洲土著。澳洲土著他們人生的目標是什麼?快樂,他們追求幸福快樂,這還能講得過去。
我們學佛之後,這才真正明了,佛菩薩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他們生活的目標是什麼?給諸位說,「學習」。生活努力的目標是一生都在學習,生生世世在學習,學就是覺,我們這才曉得人生最正確的目標方向是求覺悟,不斷把自己的覺性向上提升,這個目標純正。在大乘佛法裡面,我們今天求的是什麼?求覺,這一覺悟就是菩薩就不是凡夫,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再求覺悟提升到二信位,不斷的求覺悟,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覺、妙覺,到最後成佛。佛是什麼?究竟圓滿的大覺,這個目標純正。求覺悟的人決定不墮三途,果然證得圓教初信菩薩的果位,脫離六道輪迴可以說是指日可待;不但說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也有指望,這個指望絕不落空。我們有沒有確定自己的方向目標?
人生的意義何在?意義就是要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儒家講「仁者無敵」。你在一生當中,心裡面對一切人、一切眾生沒有絲毫怨恨的念頭,你這一生過得有意義;你還有冤家對頭,那就很糟糕。怎樣才能做到這個境界?必須要有相當的覺悟,你才有能力化敵為友。末後我們講到人生價值何在?在佛法裡面講人生真正的價值,就是在「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個價值是真實的,決定不落空,這是真實功德,不會隨我們死亡而消滅。世間一切有為法,所謂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聰明人要為帶得去的去努力。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的功德可以帶得去的。由此可知,人生在世不能不做好事,一定要知道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定有惡報。修行,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科技發達,物質文明不斷的在提升、在進步,道德衰滅了,所以有無法想像的災難會發生。修行特別是對我們來講,環境影響很大,不受環境影響,那是已經有相當功夫的人,不是我們。所以在唐朝時代,馬祖、百丈這兩位大德,他們是禪宗第八代,我們一般俗話說,惠能大師的徒孫,提倡叢林,中國的叢林制度是他們兩位發起建立的,那真是無量無邊的大功德。
「叢林」就是辦學校,提倡大家在一起共修,叢林的特色是提供我們完善修學的環境。一般凡夫像我們這種程度的人、業障深重的人,叢林裡面住上三年、五年就有相當可觀的成就,什麼原因?佛法的薰陶,這裡面解行相應,定慧等持。解門是研教,深入經藏,深解義趣,解門在這上下功夫;行門,到了末法時期,行門大概只剩下兩種,一種是念佛,一種是參禪。現在講修行,真的不歸於禪就歸於凈,所以叢林裡面有禪堂、有念佛堂,喜歡念佛進念佛堂,喜歡參禪進禪堂,都有老師在指導。這個制度到今天差不多有一千四百年,在近代這一個世紀裡面,修行確實已經是有名無實。上一個世紀初,禪宗真正修禪的道場好像只有金山高旻寺,真正念佛堂大概只有印光大師靈岩山的道場,所以密集薰修的這種機緣,我們無處可求。可是要想成就大眾,又非此不可。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親近方東美先生,他曾經多次的告訴我,佛法要興、要想復興,非叢林制度不可,他非常重視。叢林制度在今天來講,就是辦學校、辦教育,而學校教育一定要用古德叢林的精神,如果像現在一般的學校,那個沒有用,決定不能成就。所以要辦佛學院,要辦佛教大學,這就是古時候所說的叢林。叢林的主席就是校長,它裡面的執事跟現在學校是相同的,現在學校有教務、有訓導、有總務,叢林制度也分這三個項目,但是它不叫教務,它叫首座。首座和尚就是教務長,維那和尚就是訓導長,監院就是總務長,執事他們的工作相同,名稱不相同而已,確確實實是大學。
叢林的精神就是密集的薰修,每天研究教理八個小時,這裡麵包括聽經,聽老師講經,研究討論,每天功課八小時;另外修行八個小時,這八個小時或者是參禪,或者是念佛,每天十六個小時。我們希望辦佛學院、希望辦佛教大學,我們的教學制度決定採取叢林的老規矩、老辦法,確實幫助同學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會有成就。我們有這一點真誠心,希望成就自己,希望成就別人。所以現在我們在澳洲有了這個機緣,我們向政府立案,政府同意我們辦一個「凈宗學院」,我們凈宗學院朝這一個方向、目標去努力。四眾同修將來在這裡面修學,最重要的你要「真干」,常住寺務方面的這些事情盡量的免除,絕不讓我們同學們去做。廚房的工作、清潔環境的工作,乃至於同學們自己寮房,整理寮房、換洗衣服,我都不讓你們去做,我要請工人。我們請工人給待遇的,我們雇澳洲人來替我們做,我是想到澳洲有很多旅館雇的這些服務生,我給他們同樣的待遇,請這些服務人員來給我們服務,我們自己對於這些事情完全不要操心,每天把十六個小時功課給我做好,這個重要!這樣才能成就。現在這樣修學的環境,在海內外已經沒有了,我們有這個緣分,現在也有這個條件,創造一個環境。
我們建一個道場,這個道場我們心目當中是一個示範道場,修學的時間不是六個月,六個月成就不了,那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無濟於事。我們訂的時間是九年,分三個階段,普通班兩年,正科班三年,研究班四年,總共九年畢業。進入這個學院,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安心在這里住九年。儒家《學記》裡面所謂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希望經過這么長的訓練,將來可以在全世界弘法利生。如果有機緣,你們可以辦學,續佛慧命。學校是道場,道場是學校,恢復佛教教學的本來面目。這個訊息才透出來,就有一些熱心人士響應,我們冷靜觀察,緣成熟了,我們一定要做。這是諸佛菩薩加持,諸佛菩薩給我們的機會、給我們的使命,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把它做好,才能真正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否則的話,我們每天念迴向偈,念得冷汗直冒。「願以此功德」,我們拿什麼功德?功德在哪裡?天天在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拿什麼功德?這樣的薰修,果德不可思議。
我們可以看到陳光別老林長的故事,陳老居士晚年生病,在家裡面休養,這是他的一個無比殊勝的機會。他把一切工作放下,每天聽經,我們講經的錄像帶全部搬到他家裡,每天聽八個小時。我到他家裡去看過,他把他的電視機放在他的床角,他躺在床上,睜開眼睛就看到了,每天看八個小時,四年的薰習,他覺悟了、他明白了;除了聽經之外,他就念佛,幾幾乎乎到每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這樣密集的薰修,四年下來,不到四年,兩年的時候,他就跟李木源居士說,他想往生極樂世界。李木源告訴他不行,你不能走,你走了之後,居士林就沒有辦法,沒有人維持了。老居士就說:「好吧!那就再等兩年吧!」果然是等了兩年。往生前三個月,他的兒子媳婦告訴我,老居士有一天在一張紙上寫了八月初七,寫了十幾個八月初七,家裡人看到也不敢問他,八月初七那一天他往生了。三個月之前預知時至,走得那麼樣的安詳,那麼好的瑞相,我們親眼看到的。四年的時間,每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往生就自在了,所以我相信他兩年就成就了,他跟李木源居士說明他想往生,那個時候他就有把握了。李居士讓他再住世兩年,讓居士林換屆穩定下來,李木源居士的聲望兩年當中向上提升了。
由這個事實我們來觀察,如果我們佛學院要用這種方法來教學,九年的制度,哪一個不成就?個個成就!九年畢業的時候,諸位同學可以說都是再來人,為什麼?生死自在,往生極樂世界自己有把握,隨時可以去得了;再以大慈悲心,我們把身體留在這個世間普度眾生,正是小乘經裡面常講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個時候多自在,多麼圓滿!我們今天如果有這種環境、有這種條件,確確實實能夠達到「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廣度眾生。
我們從這么多年學習觀察,我們有了信心,我們深信三寶加持,眾生有福。眾生有劫難固然是一個事實,可是佛常講,眾生愈是有大災難,佛菩薩生在這個世間愈多;造作罪業眾生,要不仗這些再來人的福報,這個世間不堪設想。哪些是再來人?我們深深相信,將來能夠參與這個道場,在這個道場修行的人,一定有很多很多的再來人,到一定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業因果報的理跟事,我們決定要深信不疑,再看下面經文:
我們就看這兩句,這是世尊給我們說明什麼叫『不思議業』,哪些是「不思議業」。一開端佛徵問阿難尊者,叫著阿難尊者問他:「你知不知道?」阿難沒有回答,佛也不希望他回答。佛接著就說:『汝身果報,不可思議』。下面接著說:
實在講佛講了這一句,「汝身」,「汝」就是指阿難,你的身,身也包括心,你的身心果報不可思議。諸位想想看,這裡面含些什麼意思?佛叫著阿難對他說,阿難是我們大家的代表,那個意思就是講,我們自己這個身心果報不可思議,話裡頭有話,用意深廣無盡。果報是指過去所造的一切善惡業,感得的結果跟回報,這裡面是相宗所說的「引業」、「滿業」,引業感得的是果,滿業所感的是報。引、引導,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我們大家現在都在人道,都得的是人身,這個業是共同的,是什麼業?佛給我們講的五戒十善業,過去我們曾經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功德引導我們到世間得這個果、得這個身,身是果報。雖然我們人人都是一個人身,可是這一生當中,你享受的不相同,貧富貴賤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是另外一種果報,是什麼果報?你所造的善、不善業,這在相宗裡面稱為滿業。我們的引業不錯,引導我們到人間來,滿業不好,過去生中造的善太少,惡太多,所以我們這一生生活很不如意。不但是一個人不如意,大多數人都不如意,諺語所謂:「世間事不如人意常八九」,能夠滿意的只一二樁事情,不滿意的事情要佔十之八九,這什麼原因?分明告訴我們,過去生中所做的善少惡多,這很有道理。
唯識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六道凡夫起心動念離不開八識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心所就是心裡起用。惡心所二十六個,善心所只有十一個,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肯定是善少惡多,善的力量弱,惡的力量強大。果報現前的時候,佛在經上常講,「強者先牽」,力量強的先受報,那我們是惡的力量強,先受不善的果報,道理在此地。我們不是沒有善業,善的力量弱。懂得這個道理,懂得事實真相,我們有沒有辦法把我們那個善業提前來報?行,只要你懂得就行。如何提前?把你的善業,要知道業因它要沒有緣不起現行,你努力培養善的緣,你有善的因加上善的緣,善的果報就現前。這個道理與事實,《了凡四訓》裡面就顯示出來了,雲谷禪師教導了凡先生的,根本的原理就在此地;《俞凈意遇灶神記》,灶神爺點化他,原理原則也在此地。有沒有效應?有,效應太明顯了,尤其是俞凈意的效應超過袁了凡。所以命運是自己鑄造的,命運自己可以改造,你只要懂得這裡頭的原理原則,懂得改造的方法,我們可以把過去生中造作一切不善業的果報中止。諸位要知道消滅是不可能的,可以把它止住,可以把過去生中造的少分善業提前,讓它形成這個報應,這個方法是斷惡修善。真正覺悟了,讓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修正成純凈、純善,這樣你就把你過去生中造的那些少分善變成大善,可以把過去生中累積那些惡統統蓋覆住,不是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