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怎麼叫六根合成一根呢?

  《占察善惡報經淺釋》

  ◎天竺三藏菩提燈 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梵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以神通力,示廣博嚴凈無礙道場,與無量無邊諸大眾俱,演說甚深根聚法門。」

  「如是我聞」:如是,是指法之辭;我聞,是領受之意。什麼叫指法之辭呢?就是指明白了這個法。這個法,就是這一境界的法。我聞,聞的是什麼呢?也是聞的這一境界的法。這個法如是,我聞亦如是;法如是、聞如是,這是如是如是的法,如是如是的聞。

  為什麼說「我聞」,不說「耳聞」呢?因為耳朵是身體的一部份;我,是一個總名稱。本來佛教里頭講無我,為什麼阿難還要提出個我呢?阿難這個我是我之我,不是有我之我;這是證得八大自在我的我。因為無我而言我,所以叫「我聞」。

  「一時」:就是一個時候;哪一個時候呢?就是說經的那個時候。「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這是成就

  「婆伽梵一切智人」:你們各位聽過很多經了,對這個「婆伽梵」是什麼意思,知道不知道?有誰可以講一講?這〈楞嚴咒〉上也有「婆伽梵」,你若懂這個,也就懂〈楞嚴咒〉的意思。果寧,你知道這個「婆伽梵」是什麼意思嗎?因為果修說是「佛」的意思,你可以說是如來」的意思,也可以說「應供」的意思,又可以說「如來、應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個意思。不錯!婆伽梵是佛,也是世尊的意思。

  但是為什麼不翻譯成「佛」,或者「如來」,或者「世尊」呢?因為「婆伽梵」在咒里頭,它有六種的意思;所以這多含就不翻。你若翻譯過來,它就不具足那麼多的意思。這個六種意思是:

  第一個意思,自在,得大自在。有真正般若智慧對於一切的境界都迎刃而解,他都明白。好像一把刀,這個刀的刃子來了,什麼都可以砍斷了,這叫「迎刃而解」。般若智慧就好像鋒利的刀似地,把一切的障礙都割斷了,所以得到自在

  第二個意思,熾盛就好火燒得很旺似的;出了火苗子,那個火竄起好高,火著得旺就沒有煙了,你潑上水它也不熄滅,這叫熾盛」。那麼佛有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行好,就好像火那麼熾盛

  第三個意思,端嚴。端,端然很正的;嚴,就是很威儀的。就是《楞嚴經》和《華嚴經》那個「嚴」,很端嚴。這種有大威德,萬德庄嚴這叫端嚴。這是一個意思。

  第四個意思,名稱。名,是名譽;稱是稱贊。這個名稱普聞,所有十方三世一切的眾生,聞見佛的名字,都生讚歎心,讚歎這名稱。

  第五個意思,吉祥。你無論誰看見婆伽梵,都得吉祥都得到這好處。所以我們人拜佛拜佛吉祥就會得到感應

  第六個意思,尊貴。佛是世、出世間最尊最貴的,沒有再比佛尊貴了,所以叫「婆伽梵」。一切智人,就是一切人之中最有智慧的一個人;是誰呢?是佛。那麼這就是成就

  「在王舍城」:這是印度那個舍衛國王舍城,也就是阿闍世王做皇帝的那一個城。「耆闍崛山」:就是靈鷲山,翻譯成靈鷲。這個靈鷲山離王舍城大約有五里路那麼遠,有的人說三里,有的人說四里,這就不管它了!你到那地方,五里就走遠一點,三里就走近一點,這個沒有什麼問題。這座山,是眾生八識的相分所組織而成的,所以現出這個山。那麼這山是一個成就

  「以神通力」:神,就是自然的意思,和天的意思差不多。通,就是通達沒有障礙。力,力量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婆伽梵,用這個大神通力,「示廣博嚴凈無礙道場」:示,就是顯現的意思,顯現出來令一般人都知道。顯現出來一個又寬廣博大、又庄嚴清凈、又通達無礙的道場

  廣,就是廣大;博,也就是多的意思。廣博是屬於性的量,量等虛空,沒有形相、沒有著住、沒有體性;這虛空無障無礙,這是性的量。這個性的量,按著三德秘藏講,是屬於般若德。嚴凈,這屬於性具;自性具足這種嚴凈的功德這是屬於解脫德;它不生不滅,得到一種解脫。無礙,這是性的本體;性的本體具足一切的功德,周遍法界這是法身德。

  廣博就是般若德,嚴凈就是解脫德,無礙是法身德;這法身就是常,解脫就是寂,般若就是光。這就是常寂光土,這個道場也就是常寂光的道場。在佛來講,就是常寂光;在眾生來講,就變成這五濁惡世。現在釋迦牟尼佛用他的神通力量,來把這個五濁惡世變成常寂光土。

  「與無量無邊大眾俱」:這是個成就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就在這樣的道場,和無量無邊,沒有數量、沒有邊際這么多的眾生在一起來說法。說什麼法呢?

  「演說甚深根聚法門」:演說,就是用種種方便權巧的方法,來把這個法很明白地表現出來;講出來的這種法,是甚深的法。什麼法是甚深的法呢?就是這個一實境界的法。演說這種根聚法門甚深根聚法。根,就是六根;聚,就是聚會到一起。這個六根合成一根;一根分為六根。

  怎麼叫六根合成一根呢?每一根都有六種作用;所以每一根就具足六根,把這個六根的功能都聚會在一起。也就是六根互用,眼睛可以說話,耳朵可以吃東西,所以這叫「根聚法門」;演說這種法門,為一切眾生來滅罪除疑。

  這一段文,在前邊具足六種成就這是本經前邊序分的第一個部分。每一部經都有三分:有序分,有正宗分,有流通分;具足這三分,這才是一部圓滿經典。現在開始講這個序分的第二個部分。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堅凈信,從坐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我今於此眾中,欲有所問,諮請世尊,願垂聽許。」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在什麼時候呢?就在說《占察善惡報經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會中有一位菩薩,名堅凈信」:在這會中有一位菩薩,他的名字叫「堅凈信」。堅,就是堅固;凈,就是清凈沒有染污;信,信而不疑。因為這位菩薩堅固他真正的信心,所以他叫「堅凈信菩薩」。又有一個講法,堅,就是正因佛性;凈,就是緣因佛性;信,就是了因佛性這一菩薩具足正因、緣因、了因,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堅凈信」。

  這位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他除非不聞佛法,若一聞佛法,就是把它記得清清楚楚,不會再忘記了。那麼由這個記憶力堅固而生出這種清凈信心對於佛教他是真信,深信不疑;不能說我信佛信了三年、或者五年,然後又開倒車了。開倒車,就向後轉,把這車往後退,不往前精進。這位菩薩從來學習佛法是向前勇猛精進的。那麼現在,在這種滅罪除疑的情形之下,他發起請問。

  在前邊那一段序,叫「證信序」,證明六種成就,證明這經是可信的;這一段是「發起序」,這個人發起來請法序。那個證信序又叫「經前序」,因為它在這經的前面敘述出來;又叫「經後序」。

  怎麼既叫「經前序」,為什麼又叫「經後序」呢?前、後本來是不可以混合的,怎麼前又可以做後呢?後又可以做前呢?因為佛說經的時候,並沒有說:「如是我聞,一時婆伽梵、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以大神通力,示廣博嚴凈無礙道場,與無量無邊諸大眾俱,演說甚深根據法門。」這一段文是阿難結集經藏的時候,才加上的,所以叫「經後序」;但是因為放在經最前邊,可以說是「經前序」。這是很清楚了,所以前邊也可以當後邊、後邊可以當前邊,這也是沒有定法。

  「從坐而起」:這位菩薩在這個法會里,他就從他的座位站起來。他是原因的才站起來的,他想要請法。

  「整衣服,偏袒右肩」:那麼請法必須要把衣服衣冠都整齊,在印度風俗他要偏袒右肩,他就整頓衣服,看看衣服穿得好了沒有?是不要跌到地下?他把衣服整頓好了就把右邊的右肩露出來。這個偏袒右肩,表示敬順,就是恭敬順從的意思。又,右邊屬於實方,這表示要請求真實法門,所以這位菩薩偏袒右肩。

  「合掌白佛言」:就合起掌來,對佛說了。合掌,表示「十法界不離現前一念心」,這是一個表法;又表示「權實二智合一」。合一,權就是實、實就是權,權實不二;不二,就是一個

  「我今於此眾中,欲有所問」:我現在在這個法會大眾裡面,我看大家都想請法。「諮請世尊」:諮,就諮問;自己不明白來請問,這叫諮請。所以我現在就為大家來代表,請求佛說一說這個法,究竟這個道理是怎麼樣子。「願垂聽許」:雖然我來請,可是要世尊慈悲聽從,而許可我所請的法。這個請法,也就是問問題。在印度,請問問題是很有禮貌的,預先要恭恭敬敬合起掌來請法、請問這問題;不是像現在一般在社會上,就這么很隨便地來問這問題,一點禮貌也沒有。

  為什麼現在的人這么樣子呢?這就是一個末法的表現,人人都不尊重法了,拿這法不當回事,不把它看重了,所以就很沒有禮貌的。因為這個,所以我對你們講,有的外面來的人,他隨隨便便向你們問問題,不需要答復;因為他隨便了,我們沒有一定答復他這問題的義務

  佛言:「善男子!隨汝所問,便可說之。」

  這幾句經文,是許可前邊這堅凈信菩薩請法。請法必須要得到許可說法,或者佛點頭默許,或者說話。現在佛說話了。

  「佛言:善男子」:佛說,你這一個好孩子!佛叫他好的男人。「隨汝所問,便可說之」:隨便你問什麼都可以的。你願意問什麼,沒有關係的,你可以問的;你問什麼法,我就你說什麼法。這是許可了,那麼後邊堅凈信菩薩又請法,又說他所想要問的問題。

  恭錄自《占察善惡報經》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