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心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

  甲一 經前提要

  甲二 解釋經題

  甲三 解釋品題

  甲四 譯者簡史

  甲五 正釋經文

  甲一 經前提要

  乙一 契機的教典

  觀世音菩薩,是和我國的眾生最有緣的。因此,我國的民間家庭里,供養觀世音菩薩聖像的人很多。尤其在台灣,只要是燒香拜拜的信者,其家庭的廳堂,大部分都供奉觀世音菩薩的繪像。雖然有的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而稱呼為『觀音媽』,可是從家家戶戶都供養觀世音菩薩這一事實來看,足以證明觀世音菩薩,是和我國的眾生最有緣的!

  因為在我國,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人很多,所以禮拜觀世音菩薩的人多,誦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人也很多。只要是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人,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可是觀世音菩薩怎樣救度眾生?我們要怎樣祈求,才能得到感應呢?關於這種道理,也許還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感應道理的。我想這種道理,凡是信奉觀世音菩薩信眾,都必須要了解的。所以我現在就來解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內容吧!

  乙二 佛教的要義

  在要講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前,須先一提的就是,佛教是什麼?因為凡是信奉佛教的人,必須明了佛教的根本原理,把握著佛陀的根本精神。然後,依之信解修行,才能達到學佛修行的真正目的。如果對於佛教的原理,認識不清楚,就會曲解佛教錯誤修行,走入邪途,愈陷痛苦深淵,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然而佛教的要義是什麼呢?現在分為五點來解釋:

  第一、佛教是否認有『創造神』的宗教 創造神,就是有一種宗教,是主張宇宙人生萬事萬物都是由神所創造的。印度婆羅門教,主張人類是從梵天所生的,耶穌模仿這種學說,也主張世界人類都是上帝所創造的,這就是創造神主義的宗教。由這神創造的學說,就演變成為神權思想。以為世間的一切,既然是由神所創造的,神就是萬能之主,他既能創造萬物,當然就可支配萬物。因此,神要你怎樣,你就得怎樣,人類的一切,都要聽從神的安排,自己是做不了主的。這種思想是君權主義的思想,已經不適合於民權主義的現時代了。

  我們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最反對這種學說的。依佛陀智慧的觀察,宇宙人生是由心所造,而不是有個『創造神』所造成的。依佛陀教法有情眾生,固然是由心所造,而外界的山河大地,也是由心所造成的。而各個人的身體是由各人的別業所成,山河大地世界是由眾人共業所成的,所以佛教處處主張一切法唯心的道理這一切法唯心的道理也就自由思想,因為你要天堂,或要下地獄是由自己的意志而決定的,其中並沒有支配者,和創造者。

  佛陀雖然能揭開清凈安樂理想國土,和污濁苦惱的現實世界,以喚醒人類的注意,比較和選擇,並指示你趨向清凈安樂國土方法。但必須由各人去選擇,發展自己的意志去實現,佛陀是不能支配你上天堂、或下地獄的。因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所以每人都有選擇的自由。無論要下地獄,要上天堂,甚至要超出三界,享受涅槃寂靜快樂,這唯有自己去選擇,去實現了。

  第二、佛教是主張平等教義宗教 平等差別的對待。佛陀當時的印度社會對於種族階級的差別是很嚴格的。佛陀發心出家修行、創立佛教,一方面也是以打破四姓差別的階級制度動機。所以佛陀成道之後,就提倡『四川歸海,同一鹽味,四姓出家,同一釋氏。』的平等口號,以打破當時四姓差別的階級制度佛陀所提倡的平等真理,不但是人類種族的平等,乃至提倡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眾生和佛沒有差別平等真理。這種徹底平等真理,是其他的宗教所沒有的。其他的宗教,如果其教徒妄想要成為和教主一樣的地位,那就犯了天大的教規了。可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卻大聲的疾呼:『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都能成佛』,並希望愚痴眾生都能反迷歸悟,趕快成佛,然後,與佛並坐,與佛並行,與佛同樣的享受不生不滅境地的本地風光。佛教所主張,佛與眾生平等真理和他教主僕的差別,真是天淵懸隔,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佛教是大慈悲為本宗教 慈悲是與樂拔苦的意思。要使人家得到快樂,要拔除人家的痛苦這就是同情惻隱的心理,這同情惻隱的心理,在佛教叫做慈悲,在儒家叫做仁,在基督教叫做博愛佛教慈悲儒家的仁,基督教博愛,在含義上雖然相似,而在分量上卻有差別基督教博愛是『信我者昌,逆我者亡』,這種博愛,未免太感情自私了。孟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種對於禽獸的同情惻隱的心理,也是很膚淺的。佛教慈悲,是不分有緣無緣,也不分大的動物微細昆蟲,都把他們看待像自己一樣;他們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要使他們澈底離苦得樂。這種無緣慈,同體悲的慈悲心才是慈悲心理佛教主張戒殺放生,乃至螻蟻之微,也不得故意殺害。這種普遍惠施與一切眾生慈悲心,就是大慈悲心理。而且佛陀的教化眾生,是要眾生煩惱生死,得到不生不滅的究竟安樂的。這種拔苦與樂是徹底而永遠,不是膚淺而短暫的。所以佛教慈悲,從空間來說,是無邊的,從時間來說,是無限的,這種慈悲,才能稱為大慈悲佛教是本著這大慈悲精神,來為人群謀福利的。

  第四、佛教理想超然的宗教 理想現實的對待。依佛陀智慧的觀察,我人現在所居住的世界,是痛苦穢濁的,可是離開這痛苦穢濁的現實世界之外,還有安樂清凈理想國土。這安樂清凈理想國土,就是諸佛聖人所證到的涅槃境地,這種超然現實理想境地,是可以實現的。佛陀之所以教化眾生,就是要眾生離開這痛苦穢濁的現實世界,到達安樂清凈理想境地。所以說,佛教理想超然的宗教

  第五、佛教是主張自覺宗教 自覺就是自己智慧的覺察。依佛陀教義眾生之所以會墮在這污穢痛苦現實世間,就是因為沒有自覺智慧,迷惑顛倒,造諸惡業所致。所以想要從這苦惱的現實世間,趨向安樂理想境地,不是求神的賜與,而是必須以自覺智慧,消除迷惑顛倒的心理,改善自己的行為,才能達成,所以佛教是最重視智慧的。有智慧的覺照,才能實現理想安樂境地,所以佛教是主張自覺宗教

  上面已經把佛陀的根本精神,和佛教的根本原理,分為五點,簡單的解釋好了。根據這五點意思,大家就可知道,佛教之所主張:吾人身形的美醜,環境的優劣,都是自己的心所造成的,而且人人都有個靈覺的佛性人人都成佛佛陀看著眾生迷惑造業受苦報,就發了慈悲心,普遍而徹底的救度眾生,要眾生實現理想安樂國土,並啟示從自覺中,去離苦得樂道理。大家知道這佛教的根本原理之後,就得端正自己的內心,創造優良的身境,並啟發自己佛性,發揚本有的良知,為實現自己理想國土,為使一切眾生,實現理想國土努力!

  乙三 本品的宗要

  古來的大德講解佛經,都先將經中的要義,提綱挈領的介紹出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天台宗的五重玄義,賢首宗的十門分釋。可是這種五重玄義或十門分釋,要解釋起來,既深奧又費時間,所以現在就不採取這種方法,而簡單地介紹這部普門品的宗旨要義。這部普門品的內容重點,大致可分為三點來解釋:

  一、顯觀音宏願 觀音宏願,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誓願這部普門品的經文內容,就是顯示觀世音菩薩的廣大誓願的。本品經文記載觀音菩薩,能解救三災、四難,除三毒、應二求,乃至隨類現身說法,這都是菩薩果上利他的德行。可是『以願引行,以行填願』,必須要有利他的誓願,才能引發出利他的功行,並以利他的功行,來完成利他的宏願。所以這部普門品所記載,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道理也就是顯示觀世音菩薩的宏願。

  二、明菩薩神力 神力就是神通力量觀世音菩薩神通力量,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在這部普門品里,世尊回答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段文的意思就是,很多的眾生同時受苦,同時祈求觀世音菩薩;而觀世音菩薩,也同時能救度無量眾生苦難這就是說觀世音菩薩神通力量不可思議道理

  三、示感應勝緣 感應勝緣就是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廣大靈感殊勝因緣這部普門品所記載的救度眾生事實,或冥中加庇,或顯身救度,只要你肯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都能感得菩薩救度的應驗。而且即時就能得到感應只要你肯稱念菩薩的聖號,即時就能得到感應這就是顯示觀世音菩薩感應殊勝因緣!

  乙四 本品利益

  上面已經把這部普門品內容的大要,介紹出來了,大家對這部普門品的內容,必定有個大概的認識了。可是知道這部普門品的內容又有什麼利益呢?對於研究了知普門品的利益,也分為三點來解釋:

  一、知普濟沉淪 普濟沉淪就是普遍救濟沉淪的眾生在這部普門品里,說明觀音菩薩,冥中感應,或現身說法在一切時一切處,救度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這就菩薩普濟沉淪的事實。我們凡夫都是沉淪在生死苦海中,而日夜受著種種苦惱煎迫的。在這茫茫苦海中,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的依怙者!大家知道觀世音菩薩,是普濟沉淪的,那就得趕快登上菩薩慈悲願的舟航,接受菩薩的救濟!

  二、令稱名得益 稱名得益就是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能得到感應利益觀世音菩薩是普遍濟度眾生的。他對於眾生,沒有怨親之分,也沒有貧富貴賤之別,可是只有一條件那就是要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才能得到觀世音菩薩感應。大家知道稱名得益的道理之後,就得常常虔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祈求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

  三、啟吾人興慈 興慈就是發起慈悲心。在普門品里,記載著觀音菩薩救度眾生道理這就是闡揚菩薩慈悲的心腸。我們研究了知之後,應該要啟發本性良知,發起大慈悲心,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發願救度眾生才對!也唯有以觀世音菩薩慈悲心自己的心,以觀世音菩薩的宏願為自己的志願,效法菩薩,行菩薩道,救度眾生,才能達成信仰觀世音菩薩,研究這部普門品的真實意義

  甲二 解釋經題

  妙法蓮華

  這部普門品,應該名為『妙法蓮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妙法蓮華經一共有七卷廿八品,這部普門品是其中的一品。因為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中的一品,所以對於妙法蓮華經的經題,也必須要明了。

  一般解釋經題,都分為『別題』和『通題』來解釋。『別題』就是各部經各別不同的專有名稱。這部經的『妙法蓮華四字就是『別題』,因為『妙法蓮華四字,只是這部經獨有的名稱;以這妙法蓮華四字,揀別不是其他的經,所以叫做『別題』。『通題』就是通用的名詞。這部經的『經』字,就是『通題』。因為『經』之一字,是通用的。凡是經藏的教典,無論是金剛經彌陀經、藥師經……,都叫做『經』。這『經』之一字,是通用於一切的經典的,所以叫做『通題』。

  現在先解釋本經的別題──妙法蓮華妙法蓮華又要分為二段來解釋:一、『妙法』,二、『蓮華』。先解釋『妙法』。

  妙法二字是法──真理。『妙』是不可思議的意思。佛法真理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是甚深微妙的,所以叫做『妙法』。這微妙的法,就是:『佛法』、『眾生法』、『心法』。叫做『佛法妙』、『眾生法妙』、『心法妙』。

  佛法妙──佛法就是佛陀所親證,至高無上菩提真理。這至高無上真理,是甚深微妙,不是菩薩羅漢所能了知的,更加不是凡夫知見所能臆測的。法華經上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這就是說,唯有證到究竟佛果的,才能徹底了知諸佛所證甚深的妙理。因為佛法是奧妙的,所以叫做『佛法妙』。

  眾生法妙──眾生雖然迷而不覺,而受生死輪迴痛苦,可是眾生本來具有佛性,而且這佛性,雖然被埋沒在眾生的塵勞煩惱中,也沒有失去。當佛陀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的時侯,很驚奇的說:『奇哉!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就是說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真理法華經上佛陀說:『我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為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故,佛現於世。』這就是說佛陀之出現於世間,就是為的要啟發眾生本具的佛性,使眾生也能覺悟成佛眾生雖然在迷,而有靈覺的佛性,這唯有大智慧的佛陀,能徹悟道理,能啟示這真理。這種真理也是很奧妙的,所以叫做『眾生法妙』。

  心法妙──心有『肉團心』、『緣慮心』、『真心』的差別。這裡所說的心,不是指人身中的肉團心,也不是日常分別緣慮的妄想心,而是指人人本具的真性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眾生本具的佛性。這真心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約時間說,它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的;約空間說,它是橫遍十方,不見內外的,而且也是超物質而存在的。它是人生宇宙本體,十法界一切諸法都是依它所現。經上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因為一切都是唯心顯現,所以要下地獄是由心,要上天堂,也是由心,乃至要成佛作祖也是由心。這顆心能造天堂,能造地獄,乃至能成佛作祖。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所以叫做『心法妙』。

  『妙法』雖然分為佛法妙、眾生法妙、心法妙的三種意思解釋,可是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心法之妙』。因為這一心之法,眾生和佛都是具足,而且本來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諸佛悟了這一心之法,就成佛眾生這一心之法,就淪為眾生真心是人人本具的,只因迷悟之差,就有眾生』和『佛』的分別。在這法華經,就是佛陀興大慈悲,赤裸裸地啟示眾生心中的一真如心,要使眾生都能了悟這本真心修行成佛!

  蓮華二字是譬喻,因為『妙法』二字的道理,很深奧而不容易了知,所以就以『蓮華』來譬喻,以便於了知『妙法甚深道理。這『蓮華』有『當體蓮華』和『譬喻蓮華』的兩種意思。

  當體蓮華——『當體蓮華』就是『花果同時』的譬喻。以這花果同時,譬喻『因果同時』的道理蓮華其他的花不同,其他的花,是花謝了才結子,可是蓮華是正在開花的時候,蓮子就在花瓣中了花瓣蓮子,是同時而有的,叫做『花果同時』。以這『花果同時』,譬喻眾生的因心,就是佛地的果覺,因心與果覺同時具足因果同時的道理。可是詳細的說來,眾生的因心不但具足佛地的果覺,乃至具足著十法界諸法。一念嗔恚心起,就是地獄的因;一念貪慾心起,就是餓鬼的因;一念愚痴心起,就是畜生的因;一念嫉妒心起,就是修羅的因;一念修五戒的心起,就是人間的因;一念修十善的心起,就是天上的因;一念修四諦的心起,就是聲聞的因;一念修十二因緣的心起,就是緣覺的因;一念修六度的心起,就是菩薩的因;一念修一乘實相真理的心起,就是究竟佛果的因。一念心為十法界之因,而結十法界之果,受十法界之報。雖然報應是在未來,可是當你一念心起,或善或惡,已經結成相當的果了。例如:起了一念嗔恚的心,就是地獄的因,有這地獄的因,未來決定要受地獄的苦報;而未來之所以會受地獄的苦報,是由一念心起的當兒就決定了的。這種一念心具足法界道理,也是『因果同時』的意義

  譬喻蓮華——『蓮華』是生長在污泥中的,可是從污泥生長出來的蓮花,是清凈不被污泥染污的。以這蓮華在污泥而不染的道理,譬喻眾生本具的自性清凈心,雖然處在染污煩惱中,而不被煩惱染污染污煩惱,雖然能夠蓋覆著自性清凈心,使自性清凈心,埋沒在無明煩惱中,而不發生妙用,可是自性清凈心的本體,是不會被無明煩惱染污的。蓮華在污泥而不染,就是譬喻真心無明煩惱而不染的道理,所以叫做『譬喻蓮華』。

  上面把別題中的『妙法蓮華四字,分別解釋好了,現在要解釋通題——經。

  經字的梵語『修多羅』,翻譯中國話叫做『契經』。『契』是契合的意思,經中所詮的道理,上能契合諸佛真理,下能攝盡眾生的根機。換一句話說,經中所詮的道理,是佛佛道同,永恆不變真理,而且真理隨時隨地適合於群眾的需要的,所以叫做『契經』。

  又有將『經』字譬喻為『鏡』或『徑』的。鏡子是要拿來照面孔的美、丑、染污或干凈的。當我們拿起鏡子一照,就知道自己的面目美、丑,干凈或染污。而『經』是用來規範身心的行為的,當我們打開佛經一看,以之反省自己,就知道自己心之所念,身之所行,是邪是正,是善是惡。『經』的作用,和鏡子一樣,所以譬喻為『鏡』。『徑』是道路的意思,眾生之所以能轉凡成聖,就是依靠著經中道理的指示;經中的道理,就是指眾生修行成佛的一條大道,所以譬喻為『徑』。

  甲三 解釋品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八字,就是這部普門品的品題。現在從這品題的八個字,分為:一、『觀世音』,二、『菩薩』,三、『普門』,四、『品』的四段來解釋。

  觀世音梵語『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翻譯中國話叫做『觀自在』或『觀世音』。『觀自在』是約自利的解釋,『觀世音』是約利他的解釋。『觀世音』的『觀』字,是能觀的妙智。觀世音菩薩是尋聲救苦的,可是其尋聲救苦,不是以耳識的分別,乃是以微妙智慧的觀察。這就觀世音菩薩,修習耳根圓通證得圓通本體之後,所發起的妙用。『世音』二字是所觀的境界。『世』是六凡的迷惑世間,和三乘的正覺世間。『音』是音聲,就是世間世間,所有的音聲觀世音菩薩,以智慧的觀察,如果有世間眾生,受痛苦而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祈求觀世音菩薩救度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就隨著苦痛祈求的音聲的所在,去解救受苦的眾生。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尋聲救苦的,所以名為『觀世音』。

  上面所說,是根據字義的解釋,而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得名為觀世音,有:『宿世悲願』,『因中自利』,『果上利他』的三種因緣

  一、宿世悲願——悲華經說:在過去善持劫中,寶藏佛出世的時候,有一位轉輪王,叫做『無量凈輪王』。這位轉輪王的第一位太子,非常的篤信佛教。這位太子有一次發心供養佛僧,結夏安居三個月飲食。當三月安居圓滿寶藏佛就問他發心供佛齋僧,有何希求?太子回答世尊說:『世間物質都是虛假的,我對於世間的一切,都無所要求。我唯有的願望,就是如果有眾生,遭受地獄餓鬼畜生一切苦惱的時侯,凡是能稱念我名字的,我就用我的天眼來觀察他們的所在,用我的天耳來聽聞他們的音聲,而解救他們的苦難。如果他們稱念我的名字而不能免除三途諸苦惱的話,那我就不成就菩提佛果。』寶藏佛聽到這位太子,發菩提心要救度眾生,就很歡喜的稱贊他說:『汝能觀察一切眾生痛苦發願要救度一切眾生痛苦那是很好的,我現在給你賜一個名字,叫做觀世音吧。』這就觀世音菩薩,由宿世的悲願,得名為觀世音因緣

  二、因中自利——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佛陀說:『世尊!我回想到我過去,無數恆河沙劫前的時候。有佛出現於世間,號為觀世音。我就在觀世音佛的會下發菩提心觀世音佛,教我從聞思修,入於三摩地………世尊!那位觀世音如來,讚歎我善得圓通法門,在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這就觀世音菩薩,在因中修行,得名為觀世音因緣

  三、果上利他──在這普門品里,世尊回答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就觀世音菩薩成就聖果之後,尋聲救苦,利益眾生,得名為觀世音因緣

  據大悲經說:觀世音菩薩已於無量劫成佛,號『正法如來』。因為菩薩有大慈悲大願力,為著要使眾生離苦得樂,所以現為菩薩,倒駕慈航,入於苦海中,隨緣教化眾生。這位觀世音菩薩,現在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做阿彌陀佛的輔佐。觀世音菩薩是和娑婆世界眾生最有因緣的。凡是聞到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見到觀世音菩薩聖像都會生起歡喜恭敬的心。因此,禮念供養這位觀世音菩薩的人,也特別多,而禮念供養所得到的福利更屬殊勝將來阿彌陀佛入涅槃以後,正法於上半夜滅,觀世音菩薩於下半夜成等正覺,號『一切功德山王如來』,國家名字,叫做『眾寶普集庄嚴』,其環境比現在的極樂世界更加優秀殊勝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過去,和未來的事跡。

  因為觀世音菩薩娑婆世界眾生最有緣,尤其和我國的眾生更加有緣,所以常常在我國示現救度眾生。在唐朝的元和年中,觀世音菩薩示現於陜西,化為一位很美麗的姑娘,每日手提著魚籃,在人群中往來賣魚。當地的很多青年,看她那麼美貌都在追求她。這位姑娘對他們說:『我只有一個人,而你們追求我的人那末多,叫我怎麼辦呢?那麼就這樣吧!如果有人在一夕的時間,能背誦普門品的,我就許配紿他吧!』因為這許多青年,都想求得這位容姿殊絕的姑娘,於是大家都認真的背誦。結果在一夕之間,能背誦普門品的,竟有二十人之多。這位姑娘說:『我一個人也不能許配你們二十個人呀!那末大家就再背誦金剛經吧!』於是這二十青年,又認真的背誦金剛經,在一夜之中,竟有十數人能背誦金剛經姑娘又說:『你們十幾個人,我還是無法許配你們,就請你背誦法華經吧!如果在三天之內,能背誦一部法華經,我就許配給他。』這十幾位青年,又認真的背誦法華經。法華經有六萬多字,要背誦起來,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有一位姓馬的青年,竟能在所限定的三天內,把一部法華背誦出來。因此,這位姑娘就遵守諾言,許配這位姓馬的青年。於是就選擇佳日,舉行結婚典禮。可是在結婚這一日,所有的宴客還沒有散,這位美麗的姑娘就得到急症,忽然間死去,而且身體馬上腐爛破壞。這位姓馬的,本來是做的喜事,卻變成喪事,非常的悲哀。但人已經死了,也沒有辦法就把她埋葬了。過了數日,有一位老和尚拿著錫杖來看這位姓馬的青年,並問起這位美麗姑娘的經過情形。這位姓馬的青年,一一向老和尚說明經過情形後,就帶他到埋葬這位姑娘地方。這位老和尚錫杖,將棺木蓋子撥開,而這位姑娘死屍已經腐化消盡,只剩下一把骨頭和身上的金飾,這位老和尚就用錫杖,挑這一把骨頭,就向馬少爺說:『這位姑娘,不是普通的人這是聖者憐愍你們業障深重,所以來感化你們的。』講完這句話後,騰空飛去,因此在陜西的地方信奉佛法的人特別多。泉洲粲和尚讚歎說:『豐姿窈窕鬢敧斜,賺殺郎君念法華,一把骨頭挑去後,不知明月落誰家。』上面這則因緣,就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為馬郎婦──魚籃觀世音──的因緣觀世音菩薩在我國示現救度眾生的事跡很多,而且都是示現女人身,所以在我國所塑繪的觀世音菩薩都是女人像的多。可是觀世音菩薩,本來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因為菩薩是斷煩惱,了生死證得果位的聖人,既沒有男女情慾也就沒有男女之相可得。關於這種道理,信奉觀世音菩薩的人必須要認識清楚。

  菩薩二字,梵語應該叫做『菩提薩埵』,翻譯中國話叫做『覺有情』。這覺有情意義,可約:『自利』、『利他』、『自他兩利』的三方面解釋。

  一、約自利釋──『覺有情』約『自利』的解釋。就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有情是有知情意的精神活動的生命體。所以凡是有心識,有知覺性的動物類,都叫做『有情』。而有情有『覺悟的』和『迷惑的』的分別。迷惑的有情是在六道中受生死愚痴凡夫;覺悟有情,就是已經證了果位的三乘聖人。三乘的聖人,是已經覺悟真理的,所以叫做『覺』。可是,他們覺悟程度還沒完滿,還有微細煩惱未盡,所以叫做『有情』,合起來叫做『覺有情』。

  二、約利他釋──『覺有情』約『利他』的解釋,『覺』就是自己所覺悟真理,『有情』就是一切的眾生。將自己所覺悟真理,去教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也都能得到覺悟,所以名為『覺有情』;這將自己所覺,去覺悟有情,就是菩薩利他的功行。因為菩薩不但是要具備『自覺』的條件,同時也要具備『覺他』的條件。所以聲聞、緣覺雖然也具有自覺,因為沒有覺他的條件就不能稱為菩薩了。

  三、約自他兩利釋──『覺有情』約『自他兩利』的解釋,『覺』是『上求佛覺』,『有情』是『下化有情』。因為菩薩覺悟程度還沒圓滿,所以不斷的向上追求究竟的佛道這是菩薩自利的功行。又因菩薩是發大慈悲心,要救度眾生的,所以一方面,也不斷的做度化眾生事業。上求佛覺以自利,下化眾生以利他,就是菩薩自他兩利』的意義

  從上面所說三種意義,大家就知道,菩薩之所以稱為菩薩,是要具足自覺,和覺他的條件的。自覺就是智慧,覺他就慈悲。要悲智雙運,才能稱為菩薩。這位觀世音菩薩,約跡門說:他就是運智以求自利,運悲以達利他的菩薩。如果約本門說:觀世音菩薩是已經證到究竟佛果的『正法如來』,因為度化眾生慈悲心切,所以垂跡示現為菩薩,將自己所覺悟的無上佛道,隨眾生機緣,演說開示種種的佛法,以利益無量的眾生,所以名為『菩薩』。

  普門:『普』是普遍,『門』是能通的意思。這普遍而能夠通達,正是顯示觀世音菩薩,利他行門的廣大。觀世音菩薩的度化眾生,是普遍深入於九法界的。因為觀世音菩薩,能夠現種種身,游化諸國土,度脫無量無邊的眾生,『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所以叫做『普門』。

  品:『品』是品類。義類相同的聚在一段,所以叫做『品』。這部普門品,是將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的事跡,聚在一處,所以叫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部普門品是妙法蓮華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內容分為『長行』和『偈頌』,說明觀世音菩薩『冥應』、『顯應』度化眾生的事跡。

  甲四 譯者簡史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上面把這部普門品的『經題』和『品題』,都已經解釋好了。現在開始解釋這部經的『譯題』──這部經的翻譯年代和譯者的簡單歷史。講說經典,為什麼要講解『譯題』呢?因為佛陀印度人,結集經典是在印度佛陀所說教法,本來都是印度的語文記載──有些是用梵文,多數是用恆河下流地方語文(巴利文前身),後來由精通印度文字中國文字的大法師們,把它譯成中國文字佛法才流傳於中國佛法中國得以普遍盛行,都是這些翻譯經典法師們所貢獻!我們今天能夠見聞了解佛法,應該要感念諸譯師對我們的恩惠。古來的大德,從事翻譯經典的,自漢朝末期至晚唐為最盛,其中最著名的譯師有:竺法護、羅什、菩提流支、真諦玄奘不空等多人。而這部法華經,便是羅什法師翻譯的。所以須要將這位羅什法師的簡史,和翻譯這部經的年代等,分別說明一下,以資感念!

  姚秦是國號,是羅什法師翻譯這部經的時代。羅什法師是龜(音秋)茲國(即今新疆省庫車縣一帶)的人。什師於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到中國來,從事翻譯經典及講解佛法工作。那個時候,正值中國五胡(匈奴、鮮卑、氐、羌、羯)之亂。自周代聚處在中國西北部(甘肅)的氐族酋長苻洪自稱三秦王,占據枋頭(即今之河南省)改姓為苻,苻洪死後,他的兒子苻健,進而侵佔關中(即今函谷關內以西渭水平原),在長安建立國都,國號叫做秦──史家稱為前秦。傳到苻堅的時候,勢力大為擴張,統一了中國北方一帶。苻堅貪心不已,又想侵略偏安在南方的晉室,曾親自帶了八十七萬的大軍,向南方出發,意圖攻敗晉國。晉王孝武帝得到這個消息,就派遣將軍謝石、謝玄等,帶領八萬兵馬,到淝水(即今安徽壽縣境內)始而和苻堅大軍隔河對峙,繼而渡河攻擊,秦兵大敗,苻堅狼狽逃返北方。受此戰敗的損失,前秦的勢力便突然下墜了。後來苻堅司馬姚萇叛離,在渭水以北,糾合羌族五萬餘眾,自立為秦王,圍襲苻堅,縊殺之於新平佛寺內。姚萇為秦王,在歷史上稱為姚秦,又叫後秦。這裡所謂姚秦,就是指此而言。

  三藏是律藏、經藏、論藏。『三』是數目,『藏』是含藏的意思。律、經、論三者,各各含藏一切甚深微妙道理,所以叫做『三藏』。而律、經、論三者,究竟含藏那些道理呢?『律』是佛涅槃以後,佛的弟子佛陀弟子們制定的大小乘戒律──如比丘律,菩薩戒本等──誦出結集起來,集為一類,叫做『律藏』;把佛陀一生中所說的大小乘教理──如阿含經,方等大乘經──誦出結集起來,集為一類,叫做『經藏』;把佛陀和諸弟子的討論教理,以及諸大菩薩歷代祖師的論著──如智度論、起信論、唯識論等──集為一類,叫做『論藏』。『律』所含的是『戒學』,『經』所含的是『定學』,『論』所含的是『慧學』的道理。因為戒、定、慧是由律、經、論的教典所詮(顯)的,所以說:律、經、論三藏是能詮(顯)的文字,戒、定、慧三學是所詮(顯)的義理

  法師:『法』是佛法,『師『是師範,善能演說佛法,教導人類,做一切人的模範者,叫做『法師』。以佛陀教法,為準繩而自修持者,亦可叫做『法師』。前者以利他為先,是拿佛法來教化人家的『利他法師』;後者以自利為主,是以佛法為師的『自利法師』。因此,以法自師,或以法師人者,都可叫做『法師』。博通三藏教法,可為人天師範者,叫做『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是譯主的名字梵語應該叫做『鳩摩羅什婆』,或叫做『鳩摩羅時婆』,又叫『鳩摩羅耆婆』。譯為中國話叫做『童壽』。為什麼叫做『童壽』呢?『童』是他父親名字,『壽』是他母親名字,合取父母名字,叫做『童壽』。在西域風俗兒子取名,多以父母之名為本,每合取父母之名以稱之,鳩摩羅什法師自不例外。百論疏說:『鳩摩羅什者,父名鳩摩羅炎,母名耆婆。耆婆曰壽,鳩摩羅炎雲童,即童壽也。合取父母兩稱,為兒一名風俗異也。』古德也有解釋說:『什師在童年的時候,就有年老的德學,所以叫做童壽。』這是隨著中文字義的解釋,雖亦有意義,似不足取。

  什師的祖籍是印度,而他卻出生在龜茲國。他的祖先,好幾代的人,都做過印度宰相,他的祖父就是當時的老宰相印度當時的慣例,做官都是父子繼承相襲的。當他的祖父年紀垂老,想要把宰相官職給他兒子鳩摩羅炎(什師的父親)的時候,鳩摩羅炎覺得做宰相職位,是輔佐國王,處理全國政事的重職,自己的德薄學淺,恐不能盡其職責,而貽害國家和人民,所以不敢繼承父親的職位,向父親說明原委,便告辭離鄉東渡蔥嶺,跑到龜茲國(現在的新疆省庫車縣)去參學。龜玆國王欽慕他的品德才學,用很隆重的禮節迎接他,請他為國師。龜茲國王有個還沒有出嫁的同胞妹妹名字叫做耆婆,年紀已經有二十歲了。許多鄰國的公子王孫向他求婚,她都不肯答應他們,但一看到鳩摩羅炎的一表人才,芳心為之傾動,一心一意的想要嫁給他。龜茲國王白純,知道了這椿事後,就和鳩摩羅炎商量,將耆婆嫁給他。不久,耆婆就生了什師。其後不久,什師的母親看破紅塵出了家。什師那個時候只有七歲,也跟母親出家出家親近一位法師,學習阿毗曇經,一日能背誦一千偈。一偈三十二字,一千偈就是三萬二千字了。一天能背誦那麼多經文若不是他有宿世的慧根是做不到的。什師把阿毗曇經全部背熟了之後,他的師傅教授他經義,他也很快的體會到其中的奧義了。他母子出家後,住在龜玆國里,因為他媽媽是王妹,他是國王外甥,所以全國的人民,都常常拿了很珍貴的物品來供養他們,以表示敬意。他們深感常受人民的厚供,是有害於道業的。於是九歲的什師,跟他母親開了龜茲國,渡過辛頭河(即印度河,其流域在巴基斯坦境內上游),到罽賓國(在現今的巴基斯坦北界),開始他們乞食自給的生活。到了罽賓國,遇到一位很有學德名望的槃頭達多法師,槃頭達多是罽賓國王的從弟,相傳他在幼年(據雲三歲)的時侯就熟諳九部,聲譽遠播諸國,遠近的學者都來親近他。什師遇到這位明師,便拜他為師親近他學習中阿含與長阿含經。達多常常贊什師神俊過人。這話傳到罽賓國王知道了國王立即請他進宮,並召集很多外道論師和他辯論;辯論的結果,所有外道論師,都被他折伏了。這一來什師的聲譽傳遍罽賓國,國王更是特別敬仰厚待他。

  什師十二歲的時候,雖然一度跟母親歸返祖國龜玆,但全國內都找不到一位比他高明到而可以親近法師,什師為了佛道事業的前途,不得不再出國參訪明師。於是又跟他母親,離開龜茲到月氏(音痴)國(即今阿姆河流域及阿富汗一帶。甘肅及青海一帶之月氏,乃漢武帝時,月氏之本土,武帝時已舉族西遁至阿富汗及北印度矣,東晉時蔥嶺以東甘青一帶已無月氏國)。他們在途中遇到一位阿羅漢,這位阿羅漢一見什師就很奇異的對什師的母親說:『你要好好照顧這位沙彌,他如果到了三十五歲不破戒的話,將來一定大興佛法,廣度眾生,和優婆椏多(阿育王之師,付法藏第五祖)一樣的,德風留於萬世』。什師母子月氏國住了二年,又到沙勒(即今新疆西南邊境疏勒)。有一次什師在寺院,看到佛的香案前,有一個鐵缽,什師看到很好玩,就把它拿起來戴在頭上,繼而想:這么大的鐵缽,我怎麼能夠把它拿起來呢?這樣一想,便感鐵缽沉重起來了,隨即墮落到地上,於是他悟到一切法唯心的道理。什師在沙勒,遇到一位三藏沙門名字叫做喜見,喜見三藏覺得什師不是平凡的出家人,就奏請國王,請什師升座說轉法輪經。什師在沙勒國,親近須利耶蘇摩轉學大乘,蘇摩教授他阿耨達經、中觀、百法、十二門論等。

  在沙勒住了一個時期,又隨母親到溫宿國(即龜茲的北界)。後來龜茲國王親自到溫宿國,迎請他們母子返國。什師返國後,常常廣說諸經,聲譽遍播龜玆,舉國的人都很崇仰他。什師到二十歲的時候,在王宮秉受具足大戒,親近卑摩羅叉學習十誦律。不久,其母離開龜玆到印度去,臨走的時候對什師說:『大乘教義是很幽奧的,唯有你才有辦法把它弘傳於東土,但你若到東土去,對你自身是不利的,這怎麼辦呢!』什師回答母親說:『菩薩的行化是利他而忘己的。到了東土,如果能夠大化流傳的話,雖然身受爐鑊之苦也在所不惜。』他的母親聽他這番話,很受感動,便留什師於於新寺,獨自到印度去了。什師在於新寺住了二年,廣覽大乘經綸。什師的小乘師父槃頭達多,知道什師已經轉學大乘,就遠途迢迢來和什師辯論。經過一個月的論答,什師以大乘奧義,說伏他的小乘師槃頭達多。達多便很欽服地拜他為師,說:『你是我的大乘師,我是你的小乘師。』於是千古傳為佳話。西域諸國的人都很欽服什師的神俊超群,每於升座講經的時侯,所有的國王,都長跪在法座的傍邊,讓什師踐登法座,由此可見諸王尊重他的一斑了。

  什師的德望,由西域漸漸傳播到中國來,很快的傳達到秦王苻堅的耳中了苻堅為著要迎請什師到秦國,於建元十八年九月,派遣將軍呂光,帶七萬的兵馬,西伐龜茲國。呂光攻破了龜茲後,把國王白純殺死,擁什師隨軍回秦國。呂光回到涼洲的時候,聽說他的主君苻堅已經被姚萇所害,他就駐兵於涼洲,建都於姑藏,自稱為三河王。後來到了姚秦的第二代君主姚興即位,於弘始三年(約當西元四○一年),姚興派兵攻打涼國,消滅了呂光的侄子呂隆,把什師迎同秦國長安,優待於西明閣,並以逍遙園為譯經的道場,召集國內博通佛法僧伽,幫助他翻譯佛經親近他的學人多至三千人,其中最出名的是:僧肇,僧睿、道融、道生等四人

  什師在翻譯期中,後秦國王姚興,時常親到譯場,參究教理,或和法師閑談。姚興對於法師智慧極為拜服。他想這樣大智慧的法師,如果死了,則智慧種子斷絕,於是選了十個宮女,強迫法師接受,要他留下智慧種子法師為維持佛法,不得已的接受了。因此什師就離開僧團住了華麗的宮閣,可是深證大乘教理解脫自在的什師,對於自己寶貴的戒體是不會有瑕疪的。什師先後所譯大乘經論中,有金剛經法華經、梵網經、遺教經、大智度論、十二門論、百論、中論等。小乘經論中有成實論、十誦律等,共約三百餘卷。最後翻譯的是十誦律,十誦律譯稿初就未及刪改,什師就圓寂了。時弘始十一年(約當西元四○九年)什師將要入滅以前,曾對他弟子發誓說:『我所譯的經典,如果沒有錯謬的話,我死了以後,我的舌頭不會因焚身而焦爛。』後來入滅焚化,果然舌頭完整未化,這足以證明他所譯的經典,是一點也沒有乖謬佛意的了。

  上面已經把譯題分別解釋好了。現在把它合並起來,作個簡單的解釋:這部法華經是姚秦的時代有一位博通三藏法師名字叫做鳩摩羅什,把印度文翻譯為中國文,故曰:『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甲五 正釋經文,分三

  乙一 當機啟問發起

  對於經文的解釋,遠在東晉時代的道安法師,以三分科經的方式,將一部經文內容分為三分。這三分是: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敘述發起講這一部經的因緣:『正宗分』是真正闡明這一部經的宗旨要義:『流通分』是舉出這一部經的利益,以勸奉行流通。在道安法師經典立為三分解釋的時侯,有很多義解法師,不贊成這三分科經的方法,可是到了唐朝,玄奘大師傳譯親光菩薩的佛地論,佛地論也分有『教起因緣分』、『聖教所說分』、『依教奉行分』的三分,和道安法師所立的三分科經相吻合,於是那些以前反對三分科法的人,也都佩服道安法師智慧高超,分判正確,遂一致稱贊道安法師這三分科經為『彌天高判』。於是,古今大德法師們,只要是用分科判教的方式解釋經典的,都依用這『三分科經』的方式

  如果站在整部法華經的立場來說,這品普門品已被判屬於『流通分』的了,可是,現在是單獨講解這一品的道理,所以也可將這品的經文,單獨判立為三分來解釋──這並不是我自作聰明,而是這品的經文內容,有這品的『發起因緣』,有這品的『宗旨要義』,也有這品的『聞經獲益發心』的道理,正符合於『三分科經』的條件,所以雖然以往的大德法師們,對於普門品的註解,好像沒有這樣的分判過,但我也大膽的把它分為三分來解釋。

  這普門品的三分是:一、『當機啟問發起』,二、『世尊答示感應』,三、『會眾獲益發心』。『當機啟問發起』,是佛陀講這品普門品的對象──無盡意菩薩,先向世尊請問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由,以之作為世尊講這品普門品的發起因緣這就是屬於『三分科經』的『序分』的道理。『世尊答示感應』,是無盡意菩薩啟問之後,世尊對無盡意回答指示,觀世音菩薩靈感應機度化眾生因緣,這正是這品的重要意義所在,是屬於『三分科經』的『正宗分』的道理。『會眾獲益發心』,是佛陀講完普門品以後,持地菩薩起來讚歎聽聞普門品所得利益,當時在會的大眾,都發了無上佛道的心,這是屬於『流通分』的道理。所以我分判的三分科名,雖然和道安法師的三分科經不同,而其內容實是一樣。

  這品普門品,三分科法的『當機啟問發起』的文,是從這品經文最開頭『爾時無盡意菩薩』起,到『以何因緣名為觀世音』為止:『世尊答示感應』的文,是從『佛告無盡意菩薩』起,到『是故應頂禮』為止:『會眾獲益發心』的文,是從爾時持地菩薩』起,到『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止。現在從『當機啟問發起』解釋下去。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是當爾之時。約白話說,就是『那個時候』的意思。約佛陀講這普門品的事實來解釋『爾時』的意思,就是佛陀已經講完東方妙音菩薩品,接著要講西方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那個時候。也就法華會上的八萬人天眾,已經聽完妙音菩薩弘揚經教的道理,接著要聽觀音菩薩感應道理的時侯。可是,深一層說,『爾時』就是『師資緣熟之時』,『說聽相契之時』。『師』是師父,『資』是徒弟師父要傳授佛法因緣已經成熟徒弟要承受佛法因緣也已經成熟,師徒兩方授受的因緣都已經成熟的時候,叫做『師資緣熟之時』。『說』是說的人,『聽』是聽法的人說法的人和聽法的人機緣互相契合的時候,叫做『說聽相契之時』。

  佛法是很重視因緣道理的,所以對於世間上的任何事物,都認為是因緣的會合。世間一切事物如是,要成就一個講經法會機緣,當然也不能例外。必須講經的人,要講那一部經的因緣成熟,聽經的人也要聽那一部經的因緣成熟,彼此的因緣會合,才能成就一個講經的法會佛陀法華會上,要講觀世音菩薩慈悲救度眾生道理因緣成熟,在會的聽眾,要聽觀音菩薩廣大靈感道理因緣成熟,彼此的因緣會合,才成就了講這品普門品的法會,叫做『爾時』。

  『無盡意菩薩』:無盡意菩薩是這品的對象。換一句話說,就是這品的發起人。凡是諸佛菩薩都是以德立名的,那末這位菩薩什麼叫做『無盡意』呢?『無盡』是沒有限量,『意』是心。這位菩薩,看到在這無限量的眾多世界上,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受著無窮無盡的苦惱迫逼。因之,生起無窮無盡的同情心,誓願必定要去救濟他們,使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能遠離無窮無盡的苦惱。如果有一眾生還沒有接受救濟,他的願行是不肯罷休的。因為世界無盡,眾生無盡,而這位菩薩救度眾生慈悲心也無盡,所以叫做『無盡意』。諦閑大師說:『菩薩悲心無盡,請意莫窮。』這就是說這位菩薩,雖然在法華會上,向世尊請示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可是,他的用意,是為著無限空間中,乃至無盡時間中的未來眾生都能得到觀世音菩薩感應的法益,要使這妙法,流通於無窮無盡未來際,所以立號為『無盡意』。這是菩薩世尊請法的用意的解釋。這位無盡意,是已經證得果位,而且也發心做度化眾生工作的,自利利他的功行都具足聖者,所以稱為菩薩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這段經文是結集經典的人,描寫請法者的敬意。佛的弟子們,要向佛陀請法,在道理上是應該要先向佛表示敬意的。『即從座起』是就從座位站起來。本來無盡意菩薩,也是在法華會上做一個聽眾,坐在自己的座位,聽著世尊說法,而到了世尊講完妙音菩薩品的時候,因為向世尊有所請示,所以就從自己的座位站起來。『偏袒右肩』的『偏』字是偏在一邊,『袒』是袒露,『右肩』是右邊的肩臂。穿袈裟將右邊的肩臂袒露出來,叫做『偏袒右肩』,這是印度極其尊重的禮貌。『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這兩句話,是表示身業的恭敬。『合掌向佛』的『合掌』,是將兩手的手掌合在一起,『向佛』是頭面向著佛的地方這是表示心的統一,即意業的虔誠。『而作是言』是開口向世尊說了下面的話,這是表示口業清凈。身口意三業恭敬以請法,是佛的弟子師長上人請教的儀式。本來佛的弟子要向佛請示佛法,應該都是頂禮胡跪合掌向佛的,這位無盡意菩薩,只是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沒有頂禮胡跪,或許他是東方不眴國的大菩薩他是來輔佐釋尊教化眾生而不世尊會下的弟子關係吧!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幾句話,正是無盡意菩薩,開口向世尊請示佛法。上面『爾時無盡意菩薩……而作是言』是結集經典的人,描述當時請法的情形。無盡意菩薩,開口先稱呼一聲世尊,是表示以下的問話,不是詢問在會大眾,而是誠懇請示釋尊,希望世尊能夠因之向大眾開示觀世音菩薩慈悲靈感濟眾的道理

  『世尊』是佛十種德號之一。『世』是世間世間,『尊』是尊貴,佛是世出世間最為尊貴的大聖人,所以叫做『世尊』。十方一切諸佛,都可稱為世尊,而在這裡是對於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三句話翻成白話是:『觀世音菩薩,為什麼緣故,他的德號叫做觀世音呢?』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世間一切名相的安立,當然也各有因緣。現在這位望尊法界,風偃群賢的觀世音菩薩,他的聖號的安立,當然也有因緣的。我們要知道,無盡意菩薩並不是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觀世音;但明知而故問,是要釋尊因為解釋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以顯示其不可思議慈悲度生功行,以作末世修學菩薩道者的模範。無盡意菩薩之向世尊請示觀音菩薩得名因緣目的,是專為末世後學而不是為自己,可見這位菩薩是何等的慈悲呢?

  因為無盡意菩薩,向世尊請示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而引起世尊發起講這品普門品的教法,所以科名為『當機啟問發起』,這就是親光菩薩在佛地經論所判立的『啟教因緣分』,也就東晉道安法師所判立的『序分』的道理

  乙二 世尊答示感應,分二

  丙一 長行

  上面無盡意菩薩請問的文句,已判在序分,下面世尊回答的文句,照前述的道理,應該判為正宗分。無盡意菩薩世尊請示的用意,是要世尊向在會大眾開示觀世音菩薩慈悲靈感救度眾生道理,而世尊知道無盡意菩薩的用意,就向無盡意菩薩回答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隨著詳細闡釋觀世音菩薩慈悲靈感救度眾生的功行,所以科名為『世尊答示感應』。這正是世尊要說的道理,也是這品經文的重點,亦即是親光菩薩所判的『聖教所說分』,道安法師所判的『正宗分』的道理。這『正宗分』又分為『長行』和『偈文』二大科。『長行』是文句不限字數的散文體裁,『偈頌』是每句有一定字數的詩詞體裁。

  丙一 長行,分二

  丁一 總答

  長行的文,又分為『總答』和『別答』的二科。『總答』是概括答示觀音菩薩得名的因緣,『別答』是分別詳述觀音菩薩感應道理。現在先解釋『總答』的科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佛告無盡意菩薩』:『佛』是指教主釋迦牟尼佛。上對下發言叫做『告』。佛陀要向無盡意菩薩開示,是為:『佛告無盡意菩薩』。這句話也是結集經典人所加入的文句。

  『善男子』:這是釋尊稱呼無盡意菩薩的代名詞,含有稱贊的意思。『調柔』叫做『善』,『質直』叫做『男』,心性調柔而質直,這是對於大丈夫的贊美稱呼。世尊好像一個大鐘,有叩才會響,世尊講完妙音菩薩品的時侯,無盡意菩薩起來發問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做為釋尊弘揚觀音菩薩不思感應道理的發起,問得恰當其時,所以釋尊首先向他贊美一句『善男子』,然後才回答。

  若有無百千萬億眾生:『若有』是假說的意思。『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是形容眾生之多,而不是局限著固定的數目。『眾生』二字含有:『眾法生義』、『眾類生義』、『受眾多生死義』的三種意思。『眾法生義』又分為『眾緣和合所生』、『眾法和合所生』的二種意思。大凡世間上的動物類,都是自己的業識為因,父精母血為緣,因緣和合才能構成其生命體。所以叫做『眾緣和合所生』。而一個生命體的組合,是要有精神物質兩方面的條件的。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識;物質方面有:地、水、火、風。這八種東西和合,才能組合有情生命體,所以叫做『眾法和合所生』。『眾類生義』是在生死輪迴中的有情是從無始以來,就在三界六道中受輪迴的。因為常在六道輪迴,所以有時候升天堂,有時候下地獄,有時候做人,有時候做阿修羅,乃至餓鬼畜生。就是在一人道中,有時候做白種人,有時候做黃種人,乃至黑種人,所受生的種類千差萬別,所以叫做『眾類生義』。『受眾多生死義』,是說眾生從無始以來,就常在六道輪迴,隨著每一次的改頭換面,必有一次生死,於是輪迴的次數很多,所受的生死也很多,所以叫做『受眾多生死義』。以上三種意義,是就六道凡夫眾生的解釋,可是,在本文中所指的眾生,是包括六道凡夫和三乘聖人的。因為六道凡夫,固然叫做眾生,而三乘聖人煩惱生死還沒完全斷了,所證的果位,還沒有究竟,所以還是叫做眾生

  『受諸苦惱』:『諸苦惱』是種種的苦惱。『苦』是身受苦楚,『惱』是心生惱亂。既然是做個眾生,難免要受苦惱的。六道凡夫,固然是很多苦惱,而二乘人和菩薩,還是有痛苦的,只是受苦的程度有深淺的分別而已。現在將九法界眾生所受的不同痛苦說明於下:地獄裡的眾生,有眾多刑具交加的苦惱;餓鬼道中的眾生,有不聞漿水之名飢渴交逼的苦惱;畜生道的眾生,有弱肉強食和被奴役的苦惱;阿修羅道的眾生,有嫉妒斗爭,互相殘殺的苦惱;人道眾生,有八苦、三災等的苦惱;天道眾生有無常變壞,五衰相現的苦惱。以上所說的是六道凡夫所受的苦惱。還有二乘聖人,有的雖然已經斷了煩惱,可是還有業報的身體存在,有的雖然捨去了三界六道生死果報體,可是墮在偏空無為的深坑,仍有塵沙無明煩惱,和方便有餘土變易生死痛苦菩薩雖然分斷無明,分證法身,但還有微細識情,還有實報庄嚴土的變易生死未了,還是有些微的痛苦的。九法界眾生無量無邊,而所受的苦惱也千差萬別,這是說明各人的業,所感受的果報不同。其中可分為一個人受很多種痛苦,和眾多人受眾多苦惱的差別在這裡是顯示人多受苦多,而這眾多人的眾多痛苦都是觀音菩薩慈悲救拔的對象

  『聞是觀世音菩薩』:聽到這位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叫做『聞是觀世音菩薩』。這句話是指那些受諸苦惱的眾生,過去曾聽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並且知道這位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所以才會一心稱念。

  『一心稱念』:將心統一在一地方不生其他的念頭叫做『一心』。『稱念』是口裡稱名,心裡思念。在這所說的『一心稱念』,是專心一意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和觀世音菩薩有緣的眾生,過去曾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的,所以在受著種種苦惱煎迫的時候,就忽然間想起觀世音菩薩,不期然的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但是要能感得觀世音菩薩慈悲救度,必須要一心專意的稱念,所以這句『一心稱念』,是求觀世音菩薩感應的重要關鍵,也是稱念聖號的工夫所在,如果稱念而沒有一心,那就不能得到菩薩感應了。這一心的條件是心要清凈而不散亂和懷疑。所謂心的清凈,就是當你稱念聖號的時侯,要去內心的貪、嗔、痴煩惱,心裡不可有不正當的念頭如果你抱著不正當的念頭菩薩,而菩薩也滿你所求的話,菩薩豈不是變成世界上的大壞人嗎?不可散亂,是當你觀音聖號的時侯,要專心繫念於所念的聖號,不可以參雜其他的雜思妄想。不可懷疑,就是當你稱念觀音聖號的時候,要深信觀音菩薩慈悲靈感的,菩薩必定能夠救濟我們的苦難,如果信而不切,半信半疑而念,那是不能得到感應的。關於這道理,我可以拿一個譬喻來說:一輪明月,懸在空中,只要是有水的河川池塘都有月影映在裡面。但也有有水的地方,不能映出月影的,這是因為那個地方的水污濁關係也有映出月影很模糊不清這是水動搖的關係。這並不是天上月亮有什麼自私分別,而是那個地方的水,缺乏了接受月亮映照的條件菩薩慈悲心,好像天上月亮眾生的心好像是河川池塘的水,水不清就映不出月影;眾生的心不清凈,也不能得到菩薩慈悲感應。動搖的水所映出來的月影是模糊的;以散亂懷疑的心祈求,也不能得到真實感應。這並不是菩薩的心有偏私,而是接受菩薩感應條件不完備呀!所以如果常常稱念觀音聖號,而不能得到菩薩感應的,應該要反省自己的心,是否清凈統一,深信不疑,是否做到一心稱念的工夫?切不可錯怪菩薩靈感!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段文是顯示菩薩的尋聲救苦,也是說菩薩之所以名為觀世音的緣由。『即時』,是眾生在念觀音聖號,祈求救度的當兒。『觀其音聲』,是以智慧觀察眾生求救音聲的所在。『皆得解脫』,是都能得到解脫種種災難苦惱。世間上的眾生,受災厄苦難,而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時候,觀世音菩薩馬上就運用智慧,觀察求救音聲的所在,用威德神通力量使他都得解脫,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句話意義深長,我們需要詳細研究一下。『即時觀其音聲是說感應之速,『皆得解脫是說感應之廣。世界無邊,眾生無邊,而苦惱也無量。在這受著無盡苦惱的無量眾生,同時一心稱念觀音聖號,而祈求救苦的時侯,觀世音菩薩,即時就能使這些無量的眾生,同時都解脫苦厄災難。這種感應迅速,而且一時能救眾苦的功用,就是菩薩不思議妙方。『皆得解脫這句話,也是表示菩薩平等心腸,菩薩看到世間眾生,都像自己的嬰兒一樣,不分種族,不分國境,都是一視同仁,平等救濟,而使他們離苦得樂

  『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是世間環境,當屬觀世音的『世』字,『一心稱名』,是眾生求救音聲,當屬觀世音的『音』字,『世音』合起來,是菩薩所觀的環境,也是所救濟的對象。『觀其音聲』,當屬觀世音的『觀』字,是菩薩能觀的智慧。由以能觀的智慧,去觀察所觀的環境,即時都能使其得到解脫這是顯示尋聲救苦的妙行。

  以上都是約事相解釋菩薩尋聲救苦的道理,再進一步從理性方面來說,眾生個個都有天性良知。這良知善性,就是菩薩慈悲心性,所以每人的心中都有觀音菩薩在,只因為無始以來,受惑業的遮障,而不發生妙甪。當你受苦求救而念聖號,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就是喚起自性心中菩薩。因為菩薩是活在眾生心中,所以當他被喚起的時侯,就發起不思妙用,而即時就能解脫種種苦難。諦閑大師普門品講義說:『菩薩心中眾生,稱眾生心中菩薩感應之速,猶如桴鼓,隨扣隨響……如啐啄同時,不前不後也。』就是這個意思。

  或者有人會疑問:菩薩既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那末,受苦的眾生不念他的聖號,菩薩也應該要來救他才對,為什麼一定要稱念菩薩的聖號,才能感得菩薩的解救呢?關於這個疑問,約事相來說,菩薩平等慈悲心,好像懸在天空的日月遍照大地,又像廣播電台的電波遍滿虛空。但是太陽雖然在天上,必須在沒有遮障的地方,才能受它的照臨;月亮雖然在天空,要有水才能現影;電波雖然充塞天空,但必須要有收音機,才能收到電台所播出來的節目。在室內得不到太陽光,不是太陽自私,而是你自己住在室內陽光被房屋遮住了;得不到月影,不是月亮的偏照,而是池塘沒有水;收不到電台的節目,不是電波的不周到,而是沒有收音機,或者沒有打開開關,或者周率號碼不對的關係菩薩慈悲救苦的心願,猶如太陽月亮電波的普遍與不偏私,可是眾生不稱念聖號,不能得到感應就像人在室內不能得到陽光,沒有水不能得到月影,沒有收音機不能收到廣播一樣。我們在受苦的時候,一心稱念觀音聖號,正是撥開遮障,澄清心水,打開心靈的開關,讓菩薩慈光,猶如電流一樣,流入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和菩薩的心相接觸,感應同時,才能得到菩薩的救濟。所以自性心的時候,必須一心稱念聖號,才能得到感應。約理方面來說,一心稱念聖號,是喚起在受苦中的觀音菩薩使他從惑業中解脫出來,而發生妙用。如不一心稱念以喚起他,讓自性心中觀音菩薩,猶被遮縛在惑業之中,怎能發起妙用呢?所以在受苦的時侯,必須稱念聖號才能得到感應

  上面已經將這段經文,分別解釋好了,現在再綜合起來說:『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如果有無百千萬億的眾生,同時受著種種的苦惱,聽到有一位慈悲觀世音菩薩,於是同時一心稱念他的聖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察求救音聲的所在,馬上就去解救他們,使這些無量無邊受苦的眾生,同時都得解脫。』這段經文是釋尊用尋聲救苦的大意,向無盡意菩薩,解答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所以科名為『總答』。

  丁二 別答,分二

  戊一 答示持名感應,分五

  己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