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楞嚴經》細講,講記(共121集)【下冊】

  凈土法門:《楞嚴經》細講,講記(共121集)【下冊】

  (第七十九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79

  五十四面第八行,想陰。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想」是無有實相的,完全是由心理造成的境界,所以叫做想。我們中國文字造字,這個字是會意,心裡面有這個相,當然不是真實的相,是個虛妄的相。佛在此地舉兩個例子來說明『想陰』之虛妄第一個例子所謂「望梅止渴」,我們說起酸梅,口裡面就流酸水,實際上並沒有見到酸梅,也沒有嘗到酸梅,可是心裡有這個相它就會作用。第二個例子就是想踏在『懸崖』,一想到懸崖,腿就會發軟,『足心酸澀』,確實會有這個現象尤其是對於意志薄弱的人來講,這種現象尤其是顯著。從這兩種境界這是意志境界,佛將它來比喻難知的十法界依正庄嚴,都是從而生的。如果我們從唯識上來講,六識取六塵境界就有六種想,一一妄想之中又有善、惡、無記叄種不同的性質,這就是叄六一十八種妄想凡夫在叄界之中,緣六塵境界起貪瞋痴,這叫惡的妄想;如果是沒有貪瞋痴,這就是善的想;要是非善非惡,我們就叫它做無記想。我們現在正在研究《八識規矩頌》,這一說,我們大家都有比較深刻的印象,這是說凡夫

  至於二乘聖者,他要是沉迷在偏真涅槃這就是惡的想;如果他要是覺悟了,能夠從空出假,就是說回小向大,這是二乘人的善想。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留意,由此可知,獨善其身並不是真善,如果說獨善其身是真善,釋迦牟尼佛應當讚嘆小乘人,小乘是個獨善其身的人。為什麼還要求小乘回小向大?而讚嘆他回小向大這才是至善。說到大乘菩薩,我們同修大家都是發大願、學大菩薩的,菩薩是有分別心,分別二諦,這個想就不好,如果我們拿叄性來講,這就是菩薩的惡性;如果了達中道這就是菩薩的善性。什麼叫做中?《金剛經》裡面講「萬法一如」,經文裡面講「諸法如義」,如就是中道,不如就非中道。我們講到如字過去講過很多,天台家講「百界千如」,千是有差別,如則無差別;換句話說,百界千如是一不是百千尤其是大經裡面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禪宗常講「萬法歸一」,一就是如,一就是中道;二就到了二邊,就不中道菩薩以了達中道為善菩薩以了達中道為可貴處。

  這些想總無實境,我們講叄界九地,講叄性善、惡、無記,這些總是屬於妄想依此虛妄的想因造成煩惱濁。煩惱從哪來的?煩惱妄想裡面來的,如果我們不打妄想煩惱就沒有了。我們學佛念念希望著斷煩惱,四弘誓願裡頭「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天天念,天天在發願想斷煩惱。斷煩惱要是不斷妄想,諸位想想,煩惱怎麼能斷?不但不能斷而且增長煩惱,因為你不妄想就是增長煩惱凡夫不知道叄界確確實實想是因緣就可以說叄界唯想,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就妄生染著。想陰是虛妄的,想陰所生的種種境界哪有真實?我們在這裡面起執著,為其染污,這樣就有了見思煩惱。見思煩惱的見是見解上的錯誤,由於錯誤見解所生煩惱,我們叫它做見惑;思是講的思想,由於思想所生錯誤,起的煩惱,我們就叫它思惑。其實見思煩惱皆無自性你要是不執著、不染污,見思煩惱就沒有了。剛才說過,只是見解上的錯誤思想上的錯誤,佛把這個理論在經論裡面給我說得清清楚楚,可惜的是我們聽了不能夠信受、不能夠奉行。果然能夠信受奉行,斷見思煩惱不是難事情

  在我中國無論是宗門教下,斷見思、斷塵沙、破無明,實在是大有人在。我們想想,為什麼人家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這個塬因在哪裡?別人是一聽就相信,我們聽了之後怎麼樣?還得去研究研究。諸位要曉得,這個研究就是聽了之後還再打幾次妄想,這研究就是妄想。別人那個聰明人一聽之後,他的妄想就斷掉;我們聽了之後不但不能斷,還得增加幾番妄想。這個妄想如何能斷得了?這就是佛法世間法不相同的所在,世間不離妄想佛法是叫我們離妄想這是凡夫大病,說凡夫大病是說我們自己的大病。我們講席也常常提醒諸位同修們,真正講修行不是叫你不看、不聽,是叫你天天看、天天聽,在見聞當中不打妄想這就修行這就用功夫。諸佛菩薩、古聖先賢就是這么成就的。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善財童子五十叄參,那是六根廣泛的接觸六塵境界,他修什麼?正是修的像《金剛經》上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實在講就是不打妄想,一切境界裡頭不打妄想,順其自然,沒煩惱煩惱就可以斷了。

  二乘聖者他也麻煩他也有病他不曉得涅槃生死也是妄想,於是他生死、取涅槃。諸位想想看,他有個取捨的心就是妄想真如本性裡面哪有取捨!諸位要曉得這樁事情,我們今天修凈土娑婆、取極樂,給諸位說,還是妄想。這是說明什麼?我們妄想丟不掉,沒有能力斷掉。但是要是打這個妄想,比二乘人的妄想還要高明一等,確實還高明一等。但是有取有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最高的也只能生到方便有餘土,實報庄嚴土是不行的。為什麼?實報庄嚴土取捨之情已經斷了,沒有了。何以說方便有餘土還有取捨之念?因為方便有餘土是事一心不亂這事一心不亂裡面,像阿羅漢、辟支佛、權乘菩薩都還有取捨的妄念,因此他們雖然能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他還是不能斷,還有塵沙煩惱

  菩薩也有毛病菩薩不知道十法界依正庄嚴也是唯想而生的,所以他緣理斷九法界,根本無明斷不了。為什麼?九法界他斷掉了,他想成佛他就是捨九法界、取佛法界,所以菩薩心裡還是有取捨。諸位要曉得,這個講法統統是講權乘菩薩;換句話說,他的根本無明煩惱還存在。總而言之,這就煩惱濁。真正聰明伶俐漢,給諸位說,真正聰明人就是心寂凈,我們常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種人是真正聰明人,心是定的,一切境界裡頭他一念不生,而什麼境界是清清楚楚,心裡沒有念頭這叫智慧的人這就是禪家所讚嘆的聰明伶俐漢。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照,心裡如如不動,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頭他不起分別、不起妄想這就是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這在佛法裡面講是上根之人也就是六祖所謂上上根人,這樣的人一聞佛法就能通達。這個通達不是第六意識思惟研究就叫通達這一思惟、一研究就不通達。為什麼?落到意識裡面去了,那怎麼會通達!真正通達就在寂照之中通達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換句話說,決定不會落到意地上去,它是直接的,不是間接。

  讀這一經文也就是聽世尊這一段的開示,果真能夠了達藏識想時即是無想,我們能不能夠了達?這是說實在的境界,想與無想是不二,這才叫真正的無想;想與無想要是二,那個無想還是想,想「無想」。想無想是什麼?那個功夫差一點的,就是無想天人,無想定;高一等的人,阿羅漢就是這樣的人。經前面說得很清楚,「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阿羅漢想什麼?想無想,所以他只有寂沒有照,他不作用釋迦牟尼佛說他是墮到涅槃坑裡去了,是這么一個境界佛法裡面講無想,是講想、無想不二,這是真的無想,到這個境界一天到晚妄想,一天到晚無想。這愈說愈玄、愈說愈難懂了,但這是真的,這樣才能破想陰,才能夠見性。才曉得想陰它的真相是什麼?就是此地所講的,塬是妙真如性。古德有首偈子說,「妄想元來本自真,除時又起一重塵,言思動靜承誰力,仔細看來無別人」。正像《永嘉大師證道歌》一開頭,他老人家也是這么說,「不除妄想不求真」,為什麼?妄想跟真是一不是二,二才有取捨,一哪有取捨!一沒有取捨,有取捨就錯了,這也是最難體會的一層意思。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庄嚴,想陰是主宰,都是從想陰而生的。我們再看下面這一經文世尊就從這兩個比喻上來說明,想陰之虛妄不實在。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就是我們講這個酸梅,口說酸梅,聽到的人就流口水,這是講反應,流口水的反應。口水流了,『不從梅生』,沒有梅,眼前並沒有梅,只不過是說說而已。所以說『非從口入』,眼前並沒有梅,你口水不是從梅生的,你口裡也沒有嘗到梅,「非從口入」。非從口入是什麼?我說「酸梅」這句話,並不是從你口進去的,是你耳聽進去的;換句話說,跟你口裡流酸水簡直不相關。為什麼人家口說、我們耳聞,聞了之後口裡會流口水?這是什麼?聽了之後打妄想,想到那個梅很酸,口水就流出來了這就是說明想陰本來是虛妄的。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這段文也不必細說,一看意思就懂。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看出,釋迦牟尼佛辯才無礙,他的辯論可以說相當的到家。總而言之,既然曉得說說這個酸梅並無根源,就知道想陰不是真實的。

  【想蹋懸崖。與說相類。】

  我們想到腳踏到懸崖上了,身上發軟,心裡面發慌,足心酸澀。這個情形跟上面是一樣。換句話說,這些反應也不是從崖生的,也不是從足入的,由此可知,只不過是一個虛妄想像而已。由此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一樁事實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證實一樁事,想陰之所出,就想也能通達實相。《楞伽經》裡面講,「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前聖是指菩薩,他們所親證的境界可以轉相傳授於後來的人。想陰無自性,無自性之性就是妙真如性。世間學問世間宗教對於一切萬法的根源,都沒有找到真正的根本。真正的根本在佛法裡面就是講的妙真如性,這是真正的根本。真正的根本是一不是二,正因為如此,佛叫我們生平等心。為什麼?萬法是一不是二。我們粗說,從粗境界上來探討,儒家也找宇宙人生的根源,道家也講宇宙人生的根源,外國的這些哲學宗教都在那個地方尋求,所以有許多的學說我們看起來也相當的高明,可是怎麼樣?沒有能夠找到一個萬法歸一。好像大樹一樣,很多的枝,統統都在枝葉裡頭尋找,沒有找到根。幾時找到根了,塬來這個根是一不是二。找到根,問題全部都解決;找不到根,問題就解決不了。

  譬如一棵樹兩個枝,如果沒有找到根的話,兩個枝裡面它是對立的,既有對立,免不了就有爭論、就有取捨。尤其在今天,一般大眾求知的慾望比過去的人來得強烈,求知的機會比過去人來得多,求知是好事情。但是求知的智慧要是不能達到究竟圓滿,這個智慧就是麻煩事情,何以呢?不圓滿就有爭論,一有爭論這個世界就沒有安寧的日子。不達到究竟徹底,必然造成思想上的大混亂就好像沒有找到根本,那個枝枝葉葉是太多太亂,一個不服一個,這個世界怎麼能得到安寧?所以今天講真正的學問、究竟的學問,比過去是要來得重要。真正的學問確實是在佛法裡,這是舉世公認的,不是某個人說的,連西方的學者也承認。真正達到這個學問,他心是清凈平等的,心清凈平等問題就解決,世界才能太平;換句話說,真正體驗到、證實到萬法是一不是二。

  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想陰變現出來的。細說這個道理統在唯識學裡,性宗裡面固然講,但是不像唯識分析得那麼樣詳細,這也是由於根性的不相同。妄想少的、心清凈的,學性宗就好簡單明瞭,一聞千悟;喜歡妄想的,妄想特別多的人,怎麼辦?學唯識唯識就是叫你妄想。把你的亂想,唯識就是做一番整理的功夫,還是叫你繼續去想,但是把你塬來的亂想都納入軌道,給你整理,使你是有秩序、有條理、有層次,你去想去!這是兩個路線。想到無想的時候你就通達,這才能夠見性,幾時見到妄想無性,這才是真正契入法性之真宗。所謂實相真性無相無不相,全在個人認得。下面這幾句是總結: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想陰』,如果是因緣性,那在前面的例子裡面講,必定是不離酢梅與口說而已;如果是自然性的話,談梅,梅是酸性的,那個腳應該發酸,想到懸崖的時候應當口裡出水,才合乎一種自然性。可是現在情形不是如此,正是唯識裡面所講的,各隨種子習氣而出。種子自類相生,所以它也不是無緣無故而有的,非自然、非因緣也不是無因而有。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應當曉得,妄情未盡的時候,我們第一個目標是希望著轉凡為聖,這好比爬樓梯一樣,要先上到第一層。特別是求生凈土這是講方便當中的方便,並不是說生了凈土就算是了事,那就錯了。生凈土是向這個道路上進了一步,由這一步再向常寂光取證,這就對了。可是我們要是跨上凈土,求證常寂光不是難事;如果在娑婆世界不取凈土而證寂光,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修凈土,諸位必須要記住,千經萬論可以說是經經指歸凈土凈土的塬理是「心凈則土凈」,而念佛正是凈心的一種方便法門。我們的心裡妄念起來、妄想起來,怎麼辦?一句彌陀佛把妄想壓下去。這就是妄想、修清凈心的方法,所以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叫做覺?南無彌陀佛就是覺。念起來不怕,起了個妄念立刻就南無彌陀佛,妄念就壓下去。久而久之妄念沒有了,不起念則已,一起念就是阿彌陀佛,這樣的人就決定生凈土。為什麼?他沒有妄念他有妄念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所以他與西方才能相應。到這個境界,剛才說,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南無彌陀佛,這叫功夫成一片。這樣的人往生他自己曉得,臨命終時自己曉得什麼時候去,清清楚楚,這多自在!如果念到見思煩惱都斷掉,這就證得事一心,所謂斷見思煩惱就是人我執空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沒有貪瞋痴慢疑、沒有惡見,心裡面都是南無彌陀佛,這叫做事一心不亂果報在方便有餘土。像這些境界都要清楚。但是這裡面有一樁很重要事情我要提醒大家,那就是我們一定要修福。不修福,臨命終時他害病,這一害病,說老實話,沒有把握了;臨命終時不害病,給諸位說,決定做主。這個人臨命終時沒有病的話,那真是十方法界,他喜歡哪裡就到哪裡去,自由自在,就怕的是病。

  我也給諸位說過,我們從前臨濟寺的一個大護法林道棨居士,那個時候他是台灣銀行的襄理,圓山臨濟念佛會就是他幾個人發起的。他臨命終時就不行,他得了病,癌病,痛苦萬分,偶爾清醒的時候告訴我們,不但佛號他自己不能念,聽到人念佛他就討厭。所以臨命終時病痛障礙太大!一生念佛這一關要是過不去,還是不能成功,所以修福重要。諸位要記住,不必求享福,享福的事留到極樂世界才去享福,現在我們只修不享,到極樂世界才去享去。我們修福唯一的希望,就是臨命終沒有病苦,清清楚楚的去,用不著別人助念,自己清清楚楚,何用別人幫忙?用不著這一生就沒有白過!什麼叫做修福?給諸位說,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就是修福,這是真正的修福。慈悲一切,利益一切眾生,自家心清凈,像《金剛經》裡面佛所說的,「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是修福;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自己清凈,絕不享受、絕不圖別人報答。圖報答的念頭、享福的念頭要把它斷盡,果然如此,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

  我們大眾在一會,這在佛法裡面講緣分緣分不能掛在心裡,為什麼?緣分是當體即空。緣聚的時候一點歡喜心沒有,心是清凈平等;散掉的時候也不懊惱,也清凈、也平等。聚的時候就歡喜,散的時候就惱喪,這不行,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大障礙。古德常常教給我們,「智人用心如鏡」,這句話說得好!唯識裡面講大圓鏡智,那大圓鏡智豈不就是叫我們用心如鏡!照在鏡子裡面這是緣聚,鏡子裡頭也有反應,相也有種種動作,清清楚楚一個也不漏,可是怎麼樣?他如如不動。正是《金剛經》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能做到用心如鏡,這是真心,決定不是妄心。佛法就是叫我們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之體就是平等心,上與諸佛平等,下與阿鼻地獄平等;換句話說,佛與魔在我面前,絕不會生分別心。「這是佛、那是魔」,有這個心就不真心這是妄心,為什麼?分別是妄心,真心不分別。

  本經前面給我們講過,叫我們捨識用根,十番顯見意思就是在此地。我們用見性去見,見性沒有分別,見性就是真心,這還是講帶一分妄的真心。這個妄是什麼?妄是眼根,帶著這一分妄,它不起分別。眼識,第六識、第七識就有分別,分別什麼是佛、什麼是魔,那是它的事情。沒有分別心,那佛與魔知道不知道?當然知道,跟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佛是佛相、魔是魔相,清清楚楚,就是沒有分別心。樣樣清楚,一點都不迷惑,這叫般若智照。心地清凈平等這就是大定定慧等用,這是這個境界。這個修行法是最高明的,這是直接修常寂光凈土方法,也是中國禪宗六祖所傳的,這是接上上根人的修行法。禪可以用這個方法修,凈也能用這個方法修,實在講凈比禪還要來得方便。凈心裡一句彌陀佛,不生分別,雖然念這一聲彌陀佛,不起能念之我相,也不起所念之佛相。為什麼?一起能所,那是妄念,那怎麼樣?想陰,妄念佛號念了沒有?念,一天念到晚從來不間斷。雖然一天念到晚,心清凈、心平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所雙忘,萬法一如。這種念,給諸位說,就是經上講理念那是修理一心不亂,比事一心高明太多。事一心是什麼?沒有離妄想之念。這是離了妄想之念,這個境界高,所以他的成就也高,念到這個一心不亂是屬於理一心不亂果報在實報庄嚴土。向下一段是講行陰,我們把這經文念一念。

  【阿難。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這是把『行陰』比喻瀑布瀑布是水流得最急,取這個相,『波浪相續』。這一段是比喻所謂「真心不守自性」,這一動就變成阿賴耶識,正是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有無明就把本性變成藏識,就是阿賴耶識;一變成阿賴耶識之後,又被境界這一浮動,第二個能變就變成末那。末那翻作意,末那是意識,這個意就是識,第六意識也叫意識是從末那生的,所以末那也叫做意根。第二能變變成末那,第叄變就變成前六識。可是變成末那的時候有微細流注,所謂是生住異滅念念不停,佛在經裡面給我們形容的「黏湛妄動」,這就是行陰的相狀。行陰就如同『瀑流』,隨境隨轉,像流水一樣,流得那麼急、波浪那麼大。但是諸位要曉得,你看流水,譬如後面的水不會到前面去,前面水也不會到後面來,所謂後浪推前浪,隨波逐流,實在是了不相及。

  行陰,行這個字就是行動,它的定義是遷流造作之義,造作叫做有為相,在百法裡面我們稱之為有為法。在五十一個心所法裡面,行蘊包括的心所法最多,五蘊裡面的色是百法當中的十一個色法。受與想只是五遍行裡面的一個受心所、一個想心所。行蘊就包括其餘的四十九個心所法,統在行蘊裡面。你們過去看王恩洋《心經》的註解,它後頭有個表,就是五蘊跟百法配合起來有個表解,你一看就曉得。行陰是以遷流造作為它的定義,有為法它這種遷流的性質實在講是自然的,剎那剎那生滅無常,所謂是念念遷謝,無有休息。而我們一般講苦,行苦也跟這個性質相接近,譬如苦苦與壞苦的相很粗,行苦的相很微細,不容易覺察。以我們一個人來說,我們從生到老死,是剎那剎那在那個地方變遷,不是忽然就變老、忽然就死了,不是這樣。俗話常說青春不駐,這就是行蘊的現象

  所謂行,如同瀑流,就是剎那生滅、念念不住,我們人的衰老剎那剎那衰老,後一剎那不會進入前一剎那,前一剎那也不會煺轉到後一剎那,確實就像流水一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覺悟,我們不要被這個事實真相欺騙了,不可以麻木在這個現象之中,要覺悟。這雖然是個妄相,而且是非不好的一個妄相,我們應當求方便法來解決,解決就是了生死出叄界。行陰是生滅不住,生死、死生永遠沒有完了的時候,我們了解這個真相、超越這個真相那就不生不滅,我們要求的是不生不滅五陰是魔,如何能夠脫離這個魔掌?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都是魔。前面說過佛魔不二,問題在什麼地方?你只要有分別、有妄念你就出不了魔掌。幾時在一切法裡頭離分別、離了妄念,那個魔塬來『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正如前面佛給我們講的,四科七大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就是把根源找到,問題才徹底解決。根裡頭是一不是二,從根裡長出這個枝還有五支,色受想行識五支,底下見到根了,「塬來是一不是二」;可是你沒有見到根的時候,「這明明是二不是一」,麻煩就生在此地。可是我們起心動念決定找不到根,那好了,我們不起心動念也找不到根。為什麼?因為你不心動念,你還是起心動念,你起了個「不起心動念」,關鍵的問題在此地。所以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之前要虛心、要勤學,決定不允許發生誤會,把一個似是而非境界當作真實境界,這個我們要吃大虧、上大當,所以得認真的修學。我們看看古來的那些菩薩大德們,不但是沒有開悟的時候人家勤學,悟了以後還是勤學,到等覺菩薩還是勤學,始終沒有懈怠的相,沒有自滿的相,都是在虛心學習,這種精神我們應當要學習。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八十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80

  五十五頁第四行: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經文接著講上一次說到行陰。行陰,佛在此地用比喻告訴我們,就彷彿瀑布急的流水非短非長、相續生滅凡夫、二乘、菩薩對於這樁事實真相不能明瞭,所以才產生誤會,造成眾生濁。上一次也講到,由於九法界有情眾生不能夠明達流無實性,這個樣子才將一真法界變成九法界,所謂法身流轉就叫眾生。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反過來,真正了達除水之外並沒有流向,就能夠融九法界為一真法界,正是所謂「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今天這個經文說得更清楚,佛叫著阿難說,『如是流性』,這就是指行陰,如是行陰。我們要找它的根源,它並不因真如而生也不因藏識而有。『亦非』,就是藏識性也並沒有離真如藏識性,這是我們要觀察它的真相。這樁事情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很詳細,我們在《八識規矩頌》也馬上就要討論這個問題講到第七識。七識沒有自體,內以八識為體,外以六識為用,換句話說,它確確實實無有自性可得。既然無有自性可得,當然是虛妄的,這個經文是用水與空來做比喻,一看就明白。再看底下經文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空」在此比喻真如,就是本性;「水」在此比喻業識,就是阿賴耶識;「流」就是比喻行陰。只要把比喻的哪一法,就是比喻的哪一樁事曉得,這個經文一看就明瞭。佛在此地意思是說,我們仔細去觀察,如果瀑流要是因空而生,空能夠生流,那十方虛空儘是瀑流。事實不是如此,虛空並不能產生瀑流,這就是說明如果行陰要是因真如而生的,真如是無邊際、無方所的,行陰也應該是如此,無盡的真如也就成無盡的虛妄的行陰。換句話說,如果然是這樣,那諸佛如來也被行陰之所遷流,這個在事實上不然。不是真如生的,是不是業識生的?我們再追究,末那識是不是阿賴耶識生的?諸位要曉得,不是阿賴耶生的,阿賴耶對於末那識只有一條件叫根本依,它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底下這幾句就是說這個情形

  【若因水有。則此瀑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這是比喻行陰不因實體而有。流不是從空中出,這個很容易知道,一說就明瞭;如果說瀑流要不是從水而有,這似乎不太容易懂。瀑布明明是從水有的,怎麼能說不是因水而有?佛在此地就辨別,水有水的性,瀑流如果因水而有,這個流性應當不是水性,所以說『則此瀑流性應非水』。水性為能有之相,流性為所有之相,現在這兩個相顯然呈現在我們眼前,『有所有相今應現在』,就是現在擺在我們眼前,我們才能夠它是因水而有。譬如桃樹它能夠結桃子,樹是能結,桃子是所結,樹跟桃這兩個相我們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個桃是因樹而有的。現在水與流這兩種相,能不能像樹與桃那樣清楚明瞭呈現在我們眼前?這幾句話比喻行陰,如果要是因藏識而有,這行陰之性就不是藏識,能有、所有這兩種相,今應現在,確然可指,而水流二相實在是不容易分出來,水跟流不容易分出來。由此可知,瀑流怎麼能說是因水而有?我們講桃子的相很清楚,從桃樹結的,這一看就曉得它是從桃樹而生;這個瀑流之相,我們沒有法子能夠把它劃一個清楚,一個是能流、一個是所流,能也是水,所也是水,它不是個二相。這是從能所兩方面來觀察,說明行陰並不是從藏識生的。再看底下,愈看意思就愈明白: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瀑流是個動相,如果瀑流就是水的性,性是不變的,那個水不流的時候、在澄靜的時候,那就應該不是水的性,因為瀑流是動的,而它現在卻是靜的。這就是比喻,如果行陰要就是藏識之性,那麼行陰靜時而心不靜,因為心性是動的;換句話說,那些有相當定功,能夠證得滅受想定或者是證得擇滅無為者,這個時候第七識不起作用、不現行,那反而不是藏識之體性了。這裡面我們要曉得,我們現在之所以沒有辦法見到阿賴耶識,就是受了行陰的障礙。行陰盡了,阿賴耶識才現前,所以說行陰不是阿賴耶的實性。這個意思非常的幽微、很難懂,要了解這樁事情,首先要曉得第七識是一種虛妄的情執,可以說它沒有根源。但是它跟阿賴耶識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沒有它,阿賴耶也就不叫阿賴耶,它叫大圓鏡智。阿賴耶之所以成為阿賴耶,就是因為有它;換句話說,它與阿賴耶識有相互的關係,就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有一才有二,一邊沒有,那邊也沒有,這是我們要曉得的。因此轉識成智,最後的關鍵是在第七識,也就是此地講的行陰。

  行陰開始轉,是在初地的時候,初地雖然轉了,轉成平等性,可是還不穩定。如果要到相當穩定,那要到八地以後,為什麼?因為八地以後,俱生的我執、法執才能斷。由此可知,我執與法執就是行陰、就是第七識。真正修道的人他用什麼功夫?無非是破我執、破法執而已,沒有別的。我法二執要是破盡,俱生的我法二執統統破盡了這個時候是什麼位次?如來地,這就成佛,這個佛叫究竟佛,要是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是究竟覺。《起信論》裡面講的始覺,是從發心到等覺菩薩都叫做始覺。那個初發心還不是像我們現在這個發心我們現在的初發心還到不了他那個程度我們現在老實話,不覺。真正的始覺是怎麼說法?自己真的覺悟,不再迷惑。覺悟什麼?最低限度,覺悟生死無常,確實覺悟這一點,下了決心、發了大願要求無上菩提,這時候依諸佛菩薩給我們的理論方法,老老實實依教奉行,這樣的人才叫始覺。理論不懂、不通達,那修行叫盲修瞎練,那是不覺;或者知道一點點道理,不能照做,這個叫說食數寶,也是不覺。可見得始覺是什麼?是行解相應,一定是很正確修行、沒有錯誤修行,這才叫始覺,這樣的人才稱之為初發心者。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這樣?大乘佛法首先就叫放下我執我執就是行陰,我們修念佛法門也不例外。有了「我」,一心就受到障礙,為什麼?有我就有「人」,這就二心,這就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念佛要想念到一心不亂,先要破我執,先要曉得我們五陰之身裡面找不到我,實在沒有我。我都沒有,哪裡還會有我所有的?盡在那裡妄想。這樣不但是一心不亂做不到,功夫成一片也做不到。這樣念佛與阿彌陀佛不相應,這樣修行修一輩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沒有把握。

  我們要曉得行陰的虛妄,它在叄性裡面講是遍計所執性。諸位在《八識規矩頌》裡面看得很清楚,叄量裡面講,它是非量,完全是假的,迷惑顛倒,莫此為甚。只要有這個迷惑,世出世間法的真相就見不到。世出世間法的事理諸佛菩薩自來給你講解,也不會懂,為什麼不懂?就是因為自己有這個執著、有這一障礙,所以不懂去了這一障礙你看看轉智的名稱叫平等性,人我平等、生佛平等破了法執之後是諸法平等。《金剛經》裡面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何才能夠證得平等智?平等又是一個什麼樣子?我們記《六祖壇經》的一句話很好,六祖告訴我們「本來無一物」,六祖大師一生教人就是以這句話做依據。本來無一物,這個心多清凈!本來無一物裡面,不但是人我平等,萬法也平等有一物就不平等有一法,法不平等;有一個我,一切有情眾生不平等。所以才說行陰盡的時候,藏識就現前;行陰沒有盡,藏識見不到。

  佛在此這一經文大意是說明行陰是虛妄的,曉得虛妄,這才肯放下。這個放下,給諸位說,是從根本上放下放下我執。這個執著放下之後,就像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我一體,所以大慈悲心才生。為什麼?眾生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眾生快樂就是自己快樂,這個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真正慈悲這個時候叫一心一界,《華嚴》裡面稱為一真法界,這個是真實的。我執這一關不破,真是可憐,不但大乘佛法沒份,小乘也沒份。小乘羅漢人我空,小乘須陀洹我見沒有,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見惑裡面頭一條就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須陀洹已經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小乘初果,這個諸位要記住。小乘初果,在佛法裡面講,才入門大乘入門,《金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四相空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入大乘之門

  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心裡面就像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但是他還有一物,有什麼一物?南無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沒有,這叫功夫成一片。念佛的人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如果還有人我是非,給諸位說,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去不成。一天十萬聲佛號裡頭,沒有人我是非,這去得成,這功夫成一片,與西方凈土才能感應道交。大家要曉得,人我是非把自己害慘了,無始劫以來生輪迴,我們所以不能夠超出、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吃了這個虧。這個虧也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外面環境造成的,這一點諸位要曉得。所以說你要成佛作祖誰也法子攔住你,你要往生諸佛國土,哪個也不障礙你;換句話說,既然沒有人能夠障礙你,也沒有人能夠幫你的忙。諸佛菩薩雖然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幫不上忙。諸佛菩薩只能給我們做增上緣,把這樁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就是幫的這個忙,諸佛菩薩有能力叫我們離開我法二執,沒有這個能力。起我法二執的是自己,捨我法二執的還是自己,這就自性自悟自度。佛法裡面決定是平等的。

  為什麼一切法是虛妄的?因為一切法並沒有真正能力障礙我們,它是虛妄的;如果它是真實的,那它應該有力量有能力。它不是真實的,它是虛妄的,正是像《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沒有能力障礙、沒有能力阻撓。妄可以阻撓妄,妄不能阻撓真,我們要曉得這個事實,自己在修學上可以說已經得到了保證,我們決定能夠有成就。離了妄,塬來就是真,而這個妄的根源實在講就是末那,末那在心心所裡面是染凈依。它一迷,一切法統統是染法,所學佛法也是染法;它要是不執著,不執著我、不執著法,一切法都是清凈法,叫染凈依。關鍵在我們還有沒有我執、還有沒有法執。

  破我法二執很難、很不容易,為什麼?這要甚深般若智慧才能夠辦得到。甚深般若智慧從哪裡來?要修無分別智。在修的時候要行解並重,智慧才能現前。有行無解,智慧不能現前;有解無行,智慧也不能現前。有解無行是說食數寶,有行無解是盲修瞎練,都不能開智慧你要智慧,一定要行解相應。我知道一分,我就做一分;我做到兩分,我就能解兩分。再給諸位說,解與行是相輔相成的,這樁事情還著不得急。為什麼?你這一著急,四相都具足。這個功夫是任運自然、無功用道,做不做?天天做,從來也不休息,心地乾凈凈、一塵不染。平常我們講布施叄輪體空,法法都要叄輪體空,有一不空就是麻煩那就病根,法法都要叄輪體空。這也就是我們在講堂常常勉勵諸位,修無量無邊法門心地清凈、不染不著,要明瞭諸法實相、諸法實性。這個樣子功夫用久了自然智慧兩種執著不斷自己就沒有了,人我執沒有、法我執沒有,自自然然就沒有了。你要有心去斷,斷不了,為什麼?有心就是執著心、就是分別心,執著心破執著,沒有法子破掉。這個道理只有悟,不能研究、不能想,這一想就錯。

  沒有悟之前,要走一條開悟的道路。這個開悟的道路,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訓練自己一切都明瞭,一切事相上不動心、不起念,這是最高明的、最捷徑開悟方法千萬不要說,「我一想、一研究,這個事情我明白了」,你以為你明白了,正是不明白;你以為你覺悟了,正是不覺,那是無明。《楞嚴經》後頭講得很清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你已經起了無明,自己認為自己有覺,那就是不覺,自己認為自己明白了,那是無明。「我覺了」,他還沒覺,人相具足眾生相、壽者相統統具足,是凡夫不是佛菩薩禪宗裡面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是同時的,是一不是二。這個用的什麼?用真心,不是用的妄心。一見色一聞聲,在這裡面學什麼?說一個簡單的話,學一塵不染、學不為境轉,這就是在行陰上下功夫不為境轉。

  佛在《金剛經》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不取是講心不取,不是說事上不取。事上要是不取,那就有體無用,就像羅漢一樣,墮在偏真涅槃上。大乘法不是如此,大乘法裡面世間跟出世間是一不是二,是一真法界。你們看看《四十華嚴》五十叄參,那個就是一真法界的相,無取無捨。無捨是什麼?樣樣事都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樣樣都做,這叫不捨。不取是什麼?心地清凈,一塵不染,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天做到晚事情,心裡未曾動一個念頭。所以不取不捨,這是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意思,叫我們真正用功夫。行陰之相確實是很難盡,主要就是我們不曉得事實真相,完全被迷在這個境界裡面。再看底下一段,它既不是空性,也不是水性。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離開空間、離開水,瀑流也沒有,離水就沒有流之相;換句話說,行陰如果離開真如業識之外,沒有自體。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句是佛在此地下的結論,窮究虛妄的根源,本來是妙真如性,所以才跟大家講真妄不二。找到了根源,是一不是二,根源是什麼?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一看到,塬來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在就是迷失了事實真相。諸位要曉得,迷失事實真相是苦不堪言,事實真相明白之後,清凈自在,六根清凈、一塵不染。了解真相的人住一真法界,不但沒有六道輪迴,連聲聞、緣覺、菩薩也沒有,不但菩薩沒有,連佛也沒有,一真。我們看看諸佛菩薩歷代祖師,苦口婆心的以種種方便,可以說都是喚醒我們的迷夢,都叫我們回頭。幾個人聽召喚?幾個人肯回頭?佛祖的召喚從來沒有休息過,回頭的、聽召喚的,都成佛作祖了;不肯回頭、不聽召喚,那還是在六道輪迴。我們可不能怪佛菩薩,某人他成就那是人家聽召喚、人家肯回頭,我們還流浪生死,是我們不聽召喚,怪誰?怨天尤人又是大錯,迷上再加迷。

  這一大意是說明,前面講空比喻真如、水比喻作藏識,行陰不因真如而生也不因藏識而有,但是它也不離開真如與藏識。像這樣一直推窮,俗話所謂打破沙鍋問到底。不即空水,本非因緣;不離空水,那也非自然;既然非因緣自然,當然是虛妄的。只要我們一看到事實真相,它是一個虛妄的,當下就明白它是本覺無生不生不滅這就叫做妙真如性,從這個行陰也就能通達實相。換句話說,我們能不能看到這個事實真相?實際上,事實真相確實是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對於事實真相是迷而不覺。得其真相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不得其真相就是迷了這個事實真相,這才給它方便建立一個假名叫行陰、叫末那。這一段就講到此地,

  下面是講末後這一段,識陰、阿賴耶識。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

  這是講阿賴耶識,這是說到一切法的根本,用哲學名詞來講,是講到一切法的本體本體如何變成現相,那是末那的事情、行陰的事情。現在單從本體上說,這是講第八識、識陰,此地比喻說得很好。說識陰,首先要曉得,佛在本經裡面給我們講,性覺真空,周遍法界這是本覺、這是本性哲學的名詞是本體宇宙萬物本體,是周遍法界的,它本來是覺的。

  現在我們要說說覺與迷,什麼叫覺、什麼叫迷?我們從最粗顯的方法來辨別,你會辨別你就會修,我們功夫用得上力。覺是不起念、無分別。眼見色相清清楚楚,這是覺;眼見一切色法,在色法裡頭起心動念,這就是迷。「這是扇子」,迷了,「這是花」,迷了。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道、常名是覺,非常道、非常名是迷。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他否定、他不承認,他沒有說過一句法,誰要說佛說法是謗佛。他是不是真的沒有說過法?真的,真沒說過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我們糟糕,我們說也是迷,不說也是迷;人家說是覺,不說也是覺。問題是什麼?他是在一真,他是一不是二;我們說與不說是二不是一,這叫迷。六祖在《壇經》裡說得好,佛法是不二法,佛法覺悟之法,覺悟是一不是二,二就不覺。

  覺性周遍法界無所不覺,只要你不起心、不動念,你這個心沒有界限,這個心量周遍法界;才起一個心、動一個念,我們這個心就不能周遍法界就好像水一樣,水不起波浪的時候是平靜的,池塘多大,水就多大;如果我們投一個石子,好,起了個波浪,它就有界限,它波浪起的多大,它的界限就多大。所以我們才有分別、才有執著就有界限,有了界限就苦,有了界限就造業。界限不是本來有的,本來沒有,是人為的。人與人沒有界限你自己要造界限,造界限就有衝突,有界限就有煩惱,有煩惱一定造業,造業一定有果報,惑業苦就生了輪迴本來沒有,輪迴是自己造的,自己製造,自己在那裡受報,自作自受

  在此地佛是把真性比喻虛空,無盡的虛空;一迷為識,就起了界限、起了分別、生了執著,這就好瓶子裡面的空。『頻伽瓶』,頻伽塬來是鳥的名字,是兩個頭的鳥,所以底下講『塞其兩孔』,「兩孔」比喻我法二執,兩種執著,一個是人我執,一個是法我執把它比喻做頻伽瓶。這個瓶子是空的,裡面當然有虛空,好,我們現在瓶子裡的虛空,把這個瓶子從甲地送到乙地,『千里遠行,用餉他國』,送到別的國家去做為禮物,送出去了。這個經文的意思,是把頻伽瓶比喻生死虛妄色相也就是第八識執著的親相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種種色相都是阿賴耶的親相分,十法界依正庄嚴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的六根是阿賴耶的勝義根,頻伽瓶比喻這個。兩個就是我法二執,有了這兩種執,就將二空真如之理障蔽了,不曉得人我本空、法我本空。瓶子裡面的空性,諸位要記住,瓶子裡面是空的,這個東西很容易做試驗,它是兩個孔,是一個孔也一樣,就像我們這個茶杯也一樣,茶杯裡頭沒有水,空的,我們把蓋子蓋好,虛空在裡面,把它密封起來,虛空在裡頭,這虛空沒有跑出去,這個空性與十方的空性無二無別。這是比喻生死虛妄色相當中,並沒有真實的我、真實的法,說明我與法是空的、是假的。

  由於我們自己所謂最初一念,這一念就是迷,這一就把本覺變成不覺。不覺怎麼樣?根境就相對,妄生能所。這個煩惱是愈轉愈粗,誤會就愈來愈深,在境界裡頭就生起憎愛,順自己的心就喜歡不順自己的心就討厭粗重煩惱生起來。要曉得統統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這就是業識牽著你走,也叫做煩惱纏縛,就好拿著瓶子「遠行」,遠行比喻六道輪迴,由人道天道,由天道轉到地獄道,隨業流轉,捨生受生。縱然是學佛破了我執,像阿羅漢、權教菩薩我執沒有了,但是法執未忘。他們怎麼樣?他們出生在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在那裡輪迴流轉。實報土的菩薩會不會墮在同居土?會,剛才給諸位說過,初地菩薩初得平等性智居實報土,但是並不穩定那就是分別的法執斷了,俱生的法執沒有斷盡,沒有斷盡就還會上上下下。要到八地他才穩定,八地是俱生的法執也斷了,這個時候不煺了,就是不會從實報土煺到方便土、同居土,不會煺了,才真正穩定下來。我們有法執、有我執的,在六道裡面輪迴。沒有我執,單有法執的,也輪迴,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在那裡輪迴,苦啊!叫變易生死。這個現象是這么來的,這就是不曉得人我、法我是空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文字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言教,我們要依從;言教裡面所含的道理方法,我們要順從。佛跟我們講依義,我們要依從,更重要的是依照這個理論與方法修行這就叫觀照。

  最初的觀照,諸位要曉得,還是得用第六識。第六識,給諸位說,它是罪魁又是功首,它要是迷了、做惡了,六道輪迴它的罪是第一,主犯;它要是能夠回頭,將來成佛、成菩薩,功勞也是第一,所以是罪魁功首,我們還是要用第六識,要用它來起觀照的功夫功夫在哪裡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用,這個就是道場,真正的道場,用的是心地功夫。就是曉得事實真相了,於一切人不執著,於一切法不執著,根塵相對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憎愛,你就不會輪迴,你就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這是諸位要記住,不管你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念多少經、念多少咒,只要你在境界裡頭還有人我的分別執著,還有憎愛的習氣現行,自己要記住,凡夫就是凡夫,你所修的那一套叫福報,有漏的福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叄界,來生就享福去了。為什麼?因為你有末那識。末那是染分,你所修所學的統統是染污的,不是清凈的,你與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相應,西方是凈土不是穢土。怎樣才能夠往生到西方?說老實話,是今天我們第一個選擇的路線,也是一般講起來最容易成就、最容易修的法門那就是在境界裡修自己的清凈心。我在一境界裡頭少分別、少執著、少打妄想,於一切法裡面,順境不貪愛,逆境沒有瞋恚之心在這裡面修心的清凈平等。這時候我們念佛號就相應,為什麼?我們清凈清凈心念一句佛號,心凈則土凈,與西方清凈國土才相應,這樣才能往生。所以諸位要曉得,障礙自己的是自己。

  諸位再看《飭終津梁》裡面所講的,人到臨命終的時候,這個時候是緊要關頭,如果平素沒有功夫,到臨命終時,你的家親眷屬看到你快要斷氣,這個哭哭啼啼,那個也大聲嚎啕叫起來,你的心一亂,糟了。這時候你要是有一點討厭的心,去不了;有一點留戀,「這個人我捨不得離開」,完了,也去不了。學佛的人怎樣?把你的家親眷屬隔離。世俗來講,人臨命終時兒女不能在面前,這不行、是大不孝;這是講出世法,不講世間法,在面前障礙。臨命終時不哭,把你的悲痛要忍住,一心念佛,勸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如法。萬萬哭不得,不能悲痛,這個是對的,你實在不能忍、忍不過的話,只有叫同參道友來送終,家親眷屬隔離,你要哭,遠遠的哭,不要讓他聽見,這樣才行不幹擾,這是一般講常人。

  如果自己的定功很深,在你面前怎麼嚎啕、怎麼大哭,你也如如不動那就可以、那就很好。所以給諸位說,真正訓練就是訓練自己有功夫。譬如念佛,我們在用功環境不好、吵吵鬧鬧的,這正是好用功地方你要一昧圖清凈,凡是有人擾亂的,你都能夠避開,找清凈環境去修,好,修得是很清凈,到臨命終時,一有一環境亂的時候,誤你的大事。你能不能保證在臨命終時沒有人干擾?尤其是現在臨命終非常的可怕,為什麼?人馬上送到醫院去,人快要斷氣的時候急救,你們去看醫院的急救簡直是糟蹋人,又是揉、又是搥,翻來覆去的,一定會生瞋恨心,叄途去了念了一輩子佛,跑到叄途去受果報,多危險!所以我們功夫要在平素練,在種種不如意環境當中練一個不動心將來到臨命終送到醫院給人家翻來覆去,心裡也是若無其事,也不動一點瞋恨心,保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問題,所以我絕不主張找一個清凈地方去修。

  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沒多久,也是想找一個清凈地方去住山,被李老師罵了一頓。以後想想李老師教訓得對,有道理清凈環境住慣了,臨命終這一關過不了,所以才想到李老師大慈大悲。愈是不如意環境愈好修行在這裡面修不動心,就是為的臨終這一著,這一關能夠順利通過,那我們就決定往生。所以種種不如意境界要看破、都要放下在這個裡面求心地清凈,絕不動一念瞋恚心,我們這一就不會白過,決定是穩穩當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至於怎麼度眾生?那時候倒駕慈航再來也不遲,何必急在這一時!

  (第八十一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81

  五十六頁第一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經文繼續前面的兩句,識陰這一段上次因為時間關係,只講了前面的一小段。實在說,佛在前面的兩句當中,已經把識陰的相狀都說得很清楚。特別要注意的就是理體,本經一再給我們說明,「清凈本然,周遍法界」,它所起的作用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一經文將來我們可以與《八識規矩頌》第八識這一章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就更清楚。可是這樁事相實在是非常的微細,不但是凡夫心念達不到,就是二乘、權教菩薩也不曉得。因此佛在大乘經上雖然常常提到這個問題,《楞嚴經》也曾經說過,像《楞伽經》、《解深密經》,佛都有這個意思。在小乘時期是很少提到這個事情,縱然有提到,我們說它叫密意的提到,就是說暗示幾句,總不太明顯,不是明顯的說。為什麼佛這樣說法?這是因為眾生程度不夠,迷執的力量很強,縱然說了不但他不懂,反而產生誤會,把阿賴耶識又執著為我相,那就麻煩大了。因此佛對於機緣沒有成熟程度不夠的,很少談這個問題

  在大乘經裡面佛告訴我們,本性作用的時候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話是很簡單,意思非常之深,境界也是廣大無邊。眾生,我們平常講九法界眾生這都是歸類來說九大類。每一類裡頭如果再要細分,可以講也是無量無邊,細分是無量無邊。譬如講我們的人法界,我們要講到法界,大家立刻有個概念,我們這個地球的人。這個概念對不對?並不完全對,為什麼?十方世界都有法界。人法界並不僅限於我們地球人類這是一定要曉得。我們講天法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二十八層天,這是講我們娑婆世界。像我們娑婆世界這樣的大千世界,經中給我們說無量無邊,所謂是恆沙世界,這無量無邊的世界,你們諸位想想,有多少個天法界有多少法界?每一個地方的人法界,他的根性並不完全相同。譬如本經文菩薩在第六卷偈子說,「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這是指我們娑婆世界,指我們這個地球而言。

  實際上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個大千世界,拿今天科學來說,相當於一個銀河系。諸位想想,這銀河系裡頭多少星球?別的星球上的人跟我們星球上的人程度一樣不一樣?根性是不是完全相同?不一定。因此佛在哪個地方現身,一定現同類身;為哪個地方眾生說法,一定就適合於這個地方程度這是一定的道理這就叫隨心應量。心量既然建立,這是眾生心量建立,所妄當然也隨之發生明理不踰,這樣識就生起來。譬如眼識之性,諸位要記住那個性,性就是眼識的本性、眼識的本體,也是妙覺湛然,周遍法界。耳識、鼻識乃至意識無不如是,這就是說之為「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這是我們講第八阿賴耶識,它是無覆無記性,我們到《八識規矩頌》再來跟諸位討論。

  但是眾生一迷,麻煩來了,不但迷而且愈迷愈深,於是造成許多不相同的印象。像六道凡夫、二乘之人,經上就舉例子眾生以眼見來講「不過分寸」,過是講超過,我們這一張紙還不到一分厚,遮住眼睛就不能見,一分一寸都透不過,這是肉眼天眼當然是例外,天眼它沒有障礙,你拿這個障不住,他能看得過去。佛法裡面講五眼,今天科學也能講得出,不過科學不叫眼,科學叫光,如果我們的眼睛能夠適用於x光,那我們也就能透視了。由此可知,佛眼非常的奇妙,無論什麼樣的光波都沒有障礙不像我們的肉眼,這個光線波長的我們見不到,短波的也見不到,我們在無數光波裡面只能夠見這一種。這是科學佛法不同的講法,但是能夠融會貫通。由此我們能夠證知,佛的五眼圓明是真實的,不是假的,那就是所有的長短光波它都沒有障礙。這個沒有障礙是本來就沒有障礙,有障礙是人為造成的,怎麼造成的?就是分別我執成了障礙

  凡夫有人我執,二乘以上的有法我執,這樣一來,就好比把周遍法界的阿賴耶識這一起了執著就好像一個小瓶子執著就好瓶子。此地講的虛空,就是把虛空比作阿賴耶識,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比作這個。一起執著就好比這個茶杯茶杯裡頭也是空的,當中也有虛空,這個虛空就好比我們自己的阿賴耶識,那個瓶子什麼東西?就是我身體,我們身體裡面的阿賴耶識。諸位要懂得這個比喻,細細去想這個道理,非常有味道你要是能想通了,情與無情同一體,不是二體。我們的身體就像個瓶,我們的阿賴耶識就像虛空,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個比喻,把身體比喻作頻伽瓶,阿賴耶識比喻虛空,阿賴耶識與我們的身體究竟是什麼關係,這個地方就討論這個問題這是凡夫的迷執。

  二乘聖者,法執未亡,他的瓶子比我們大一點而已,也是有執著,他人我執破了,所以他的境界就大得多。他的活動範圍,像阿[少/兔]樓馱,我們在經典裡讀的,他的天眼就能見一個大千世界。我們的肉眼不隔分寸,換句話說,他的活動範圍比我們就大。雖然是大,他方世界他依舊見不到,他方世界無量無邊,我們娑婆世界在太虛空那算得了什麼!譬如我們今天以天文來觀察,銀河系在太虛空真是算不了什麼。銀河系對我們來講很大很大,在整個太空它算不了什麼。佛在此告訴我們,到了他的境界就是二障破盡,真正了解一切的色法與真性這當中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他明瞭了。《心經》裡面說得簡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在本經佛講的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這跟《心經》裡面講的是一樣的意思,不過是心經講得簡略,我們這個經裡面說得詳細。

  要是到如來這個境界,瓶與太虛空就是一不是二,瓶即太虛太虛即瓶,所以才能夠豎窮橫遍、念劫圓融這就是合十方叄世為一,為一念,這個境界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菩薩以下所見境界不是真的,所以佛教給我們,一是真,一真法界證得一真法界條件就是一心不亂,我們幾時能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能入、能證,一真法界是所入、所證。我們現在佛法裡面,除佛的法界之外,我們講九法界六道上面再加上聲聞(阿羅漢),加上緣覺(辟支佛),再加上菩薩,合起來我們叫九法界。九法界都沒有離開阿賴耶識,換句話說,猶如空中瓶相,九種瓶子大小不一樣,你曉得一個情形,其餘統統是這樣的。這個道理要是參透,生死就了,六道輪迴也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果然透過這一關,那就大功告成功德圓滿

  今天完全從比喻上說,佛叫著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彼方」是比喻前陰,「此方」是比喻後陰,瓶有往來,空沒有出入。這個話要怎麼講法?不大好講,講起瓶,我們就以這個蓋來做比喻這是一樣的事情,問題就是看這虛空。這裡面的虛空我們現在拿了圓盒子,盒子裡面有虛空,這個虛空是不是從別的地方到這裡來的?這樣講法很難懂,如果諸位要去參觀做玻璃瓶的工廠,你到那裡去看,這個話就很容易懂。你看玻璃瓶,那個瓶子一做出來,瓶子當中就有空,你就想想這個空從哪裡來的?是現在的空裝到裡面去的,還是它以前瓶子的空還繼續在這裡?是不是這樣?彼是指前,這個在我們講是前身,我們現在講出生,得到這個人身人身就是得一個瓶子,我們有神識,就是俗話講有靈魂,這個靈魂從哪來的?是不是前面那個靈魂到我們這裡來的?還是我們這裡又有一個靈魂裝進去了?這個理深!

  我們一般講是什麼?順著世間方便講,所謂神識來投胎,神識到這裡投進來,這是方便說。今天在此給你真實話,你想想,怎麼個投胎法?它像虛空一樣,神識本來就跟虛空一樣。我們這個身體就像瓶子一樣,你縱然新做一個瓶子出來,這裡面的虛空,你們諸位想想,不是外面來的,也不是這裡裝進去的。這就是瓶子有新做成、有打破,虛空如如不動!瓶子成了也沒有說虛空從外頭來、裝進去了;瓶子破了也沒有說虛空出去、離開了,沒這個道理。我們也講有神識來投胎,那是什麼東西?那是第七識,這個地方的是八識,得搞清楚。第八識講的本體,第七識講的執著那個一分,雖然執著那個一分,要曉得並不是我們講的概念裡面真正有所執著;真正有那就是實的,第七識是遍計所執性,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這個地方說明空沒有出入。「瓶」在此比喻作妄業,我們講業力,善、惡、無記,當然頂重要的是善惡業力。「空」比喻作阿賴耶識。這說明我們的色身是有生有滅、有往有來,但是我們阿賴耶的識性沒動。經裡面比喻很好,我們拿這個瓶子,蓋住兩孔,瓶裡面是空,不要說是千里,就說從此地拿到你的手上這也有一距離,你從這裡拿去,拿到你那裡去一看,這裡頭是空的,不錯,這裡頭確實是有虛空。底下一段就說明了,『如是阿難』,如是,就像這樣的,像這個情形。『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如果這個瓶子裡的虛空是從這個地方裝到瓶子裡面去的話,那這個瓶子被帶走,這裡應該缺少一塊 虛空才對,證明這裡的虛空被帶走了少了一塊。諸位要細細去想,這裡的虛空沒有少一塊,空沒有少,這正是所謂「無量眾生生死而生死界不減」。《心經》裡面講的「不增不減」,這是事實真相。這個比喻很好,確實是如來的善巧方便。

  現在科學發達,我們還有一比喻法,能夠更容易叫我們了解。譬如我們現在用的收音機,收音機就好比此地講的瓶一樣,電波就好像此地講的空一樣。我們在這裡造個收音機,收音機造好了,那個電波是從外頭來的,還是我們這裡裝進去的?你們諸位想想,這個收音機有造成、有毀滅,電波有沒有生滅?收音機可以從這裡拿到那邊,那邊拿到那邊,你到處去拿動,電波有沒有動?諸位去想想這個道理,我們就把電波比作阿賴耶識,把收音機比作我們的人身,我們的身體是個機器、是物質,冥頑不靈,靈的是阿賴耶識在這裡作用。好像這收音機,你一撥開就有聲音就能夠收到廣播電台的廣播,你撥哪個頻道就有什麼樣的節目。但是諸位要曉得,它的頻道是盡虛空法界電波是充滿虛空法界,就跟阿賴耶識一樣。由此可知,身有往來、有生滅,阿賴耶識沒有生滅也沒有往來,前面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就是這么回事情。同時由此可知,我們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共一個阿賴耶識?譬如這裡有十台小的收音機,我們十個人在此地,每個人撥的頻道都會響,是不是我這個收音機只有我電波與它相應,你那個收音機裡頭相應的電波跟我的不一樣?那到底是一樣還是不一樣?一樣的。從這裡就證明經典裡面所講的,「十方叄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是從如來果地上說,九法界眾生是共一個阿賴耶識。

  因此只要你證得阿賴耶識,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的時候,為什麼會有他心通?你心裡想的事情,我怎麼知道?不但你心裡想的事情我知道,你連晚上睡覺作夢我也知道,這又是什麼塬因?因為是共一個阿賴耶識。而我們現在不知道別人,是自己有一堅固執著把我們廣大的阿賴耶識封閉了,只認這一點點。經裡面有比喻,把識比作大海,我們第七識的執著就像大海水泡泡,執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