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梁武帝一生大布施,為什麼晚年還遭遇種種不幸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前面已經做過詳細的報告,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心量,中國諺語裡面所謂的量大福大。為什麼種小福,很少的布施,能夠得這么大福報?這是往往我們初學佛,聽到經上講這些話,總不免懷疑。這個懷疑都是世間人情來衡量,殊不知這樁事情,不是人情能夠想像得到的。這裡面的理論是因為稱性,只要稱性,哪怕再少的布施,真正像是一毛一塵,微不足道,他的功德都是虛空、遍法界的。佛法殊勝就在此地,佛法的難處也在此地,難在凡夫總不能把心量拓開,總是小心量,小心量修再多的布施福報有限;如果是大心量,修極少的布施福報不可思議,這個道理要細心去體會。註解裡面有幾句話,在十七面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起,我念給大家聽聽,「若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若」是假設,假設我們決定不是為了求自己人天福報布施目的何在?「盡迴向法界眾生」,只希望一切眾生得福,一切眾生利益,決定沒有想到自己,這個人布施福報大了。所以「則不問施之多少,畢竟成佛矣」。用「畢竟成佛」這四個字來形容他福報之大,因為世出世間福報,沒有比成佛更大了,說到成佛福報就達到究竟圓滿。這個道理我們總得要懂,然後我們就不會懷疑了。末後在此做一個總結: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這一句是總結前面這一段,因為上面講的緣故,種善因得善果,這樣殊勝果報哪一個不希求?為什麼眾生求不到?眾生所修的不如理、不如法,所以得福有限,如理如法的修學得福無量無邊。可是理論跟方法一定要深入經藏,不讀經、不研究教理你怎麼會懂得這個理論?你怎麼會懂得這個方法?所以諸佛菩薩、古來的祖師大德,常常勸勉我們「經書不可不讀」,道理就在此地。再看下面這一段,第二是「男女施福」,請看經文

  【復次地藏。】

  【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發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這一經文也是常常引起大眾疑惑的,有許多人自己以為,我在佛門裡面種福修善很大了,為什麼不得福?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梁武帝梁武帝一生所修的布施誰能比得上?他當時以他的權力、威勢護持佛法,建造寺院,歷史上記載四百八十座。平常我們佛家常講,建一座塔、塑一尊佛像福報不可思議了,何況他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你就想到他造佛像有多少。一個寺院里頭總不能說供一尊佛像,他造的佛像菩薩有多少布施供養出家人,他是非喜歡出家,有人出家了,他一定布施供養,書本里頭記載幾十萬人,這個福報多大!為什麼在晚年還遭遇種種不幸,好像跟這個經上講的不一樣。福報決定是有,他的業力沒能轉得過來,這是什麼原因?心量不大,沒有智慧這是佛家常講的修福不修慧,他修的是布施,法布施好像也有,但是總是缺乏智慧,心量不夠大。

  所以達摩祖師見他的時候,他的態度用現在的話來講,值得驕傲他在佛門當中做這么多好事值得驕傲,誇耀他自己所做的這些事業,問達摩祖師:「我這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跟他說:「並無功德」。達摩師說的是真話,為什麼並無功德?你有驕慢態度功德就沒有了,這個道理要懂。布施的是功德,一傲慢就完了,功德就沒有了,驕慢火燒功德林。達摩了不起的一個人,跟梁武帝談話不投機,梁武帝不護持他,所以他離開之後到少林寺去面壁,沒有人知道,這樣一位祖師大德中國來,沒有人認識、沒有人護持。面壁九年,還算不錯等到一個慧可傳他的法。如果當年梁武帝就護持他,禪宗發揚光大就早了,就不至於到第六代的惠能,早就發揚光大了。沒有人認識,這是沒有慧眼,梁武帝不認識人,真正種大福德機會過了,沒有能夠護持達摩祖師機緣過了關鍵就在謙虛恭敬,心量廣大,這都智慧的表現。所以從梁武帝態度上來看,他沒有智慧,心量很小,這是做許許多多的事、布施得福不大,原因在此地。

  這句經文里頭有個關鍵的字樣,大家要看清楚,「善」字。並沒有說「若男子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是『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關鍵的字眼。善的標準是什麼?《觀無量壽經凈業三福就講得很明白,世間善的標准一定要做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樣的人才是男子、善女人,所以佛法講善有標準的。如果只說男子女人,沒有說善字,那我們普通人都有分,如果加一個善字,我們就要想想我們合不合這個標准。但是這個經是大乘經,不但是大乘經,我們從頭到尾仔細去觀察,可以說它是一乘了義的大經;換句話說,善的標准還要提升,再提升一層是二乘善,就是聲聞、緣覺,我們中國人講的羅漢、辟支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二乘善,我們這三句有沒有做到?還要往上提升,這個經是大乘經,大乘善的標准還要加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是自利自利而後利他,這是大乘菩薩,利他,「勸進行者」這才是勸化一切眾生,善男子、善女人是這個標准。換句話說,凈業三福一句統統做到,那還有什麼問題?我們剛才說量大福大,人家發菩提心菩提心就量大了菩提心決定沒有為我的心,沒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迷惑,是輪迴心、凡夫心。念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是菩提心

  所以這樣的人佛法裡面『種少善根』,少到什麼程度?『毛發沙塵』,毛是我們身上的汗毛,比喻少;發是頭發,一根頭發。一粒沙、一粒微塵這是形容你種的善根少,少到極處了。雖然這么少,你所受福、所得利益可為喻,沒法子說得出來,佛都說不出來。所以大家要曉得,三寶是十法界裡面第一福田。可是佛法傳到今天,傳了三千年,免不了變質。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間,無論什麼樣的商品,剛剛推出來是最好的,招牌打得響亮,過個二、三年變質了,仿冒的也多,決定比不上第一次推出的;佛法傳了三千年怎麼會不變質!在所難免。尤其在末法,正像《楞嚴經》上所說,我們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形式是個佛教道場,實質上不見得。所以你要想佛門當中種福,要看清楚這個「場」里頭有沒有「道」?有沒有人在這里頭真正修行?否則的話你種福就種錯了處所,你錯認了福田。你種下去將來得不到福,你不能怪佛講錯,佛沒講錯,是你自己粗心大意,把仿冒的東西當作真貨,這要怪你自己你自己粗心大意不識貨,你吃虧上當了

  ...在此註解裡面引經據論,舉了很多例子,這些例子里頭的關鍵是有「真誠心恭敬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諸位記住這十個字,用這種心來布施供養修福,就跟經上所講的果報一樣。清凈心沒有污染,平等心沒有分別,沒有污染、沒有分別,這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得福大了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地藏經》流通得很普遍、很廣,大概學佛同修都曾經念過這個經,看到經上講布施供養福報,所以很喜歡造佛菩薩像。造像福報很大,經上講常在人天那就是不會墮三惡道,多數人天念佛,還是要墮三惡道。諸位可以看看灌頂法師,在《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一段總結裡面所說的。我當年學這一部經的時候,我看到這一篇非常懷疑,請教李老師我說我看不懂。他講學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句就是「念佛阿鼻地獄」,我不懂。念佛福報很大,怎麼會墮阿鼻地獄?這不可能的事情。李老師聽我這一問:「你問得好,你這個問題得很重要,我不給你說,等我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為什麼他這樣做還會地獄?原因是用地獄心來修福,還是要墮地獄。什麼是地獄心?貪、瞋、痴。他為什麼布施供養菩薩形像?就是看到這個利益太大了,好像是做生意買賣,這是一本萬利,這非做不可,是這么一個心,他不善心。『善男子、善女人』,他把「善」字忘掉了。用貪瞋痴的心,用做生意貪圖利潤的心,那這怎麼行!

  我們居士林,李居士告訴我,從前居士有一些董事管這個道場,但是他不懂佛法,他管這個道場把它當作一個公司行號來管理,這個道場每年要收入多少錢,這個錢如何叫它生利息,如何叫它能夠多多的生財,目的在此地,沒有想到辦道,所以這個道場基金累積得就很多。李居士當了家,把這些錢全部拿來花掉,有很多人看到的時候非常不願意,他們眼睛當中李木源居士是敗家子,但是看到今天道場這么樣的興旺,我相信他們也會慢慢覺悟過來。一切供養是供給你辦道的,居士每一天三餐免費供養大眾,誰敢做?沒人敢做。這個善門一開,往後怎麼收拾?哪裡來這么多錢來供養?所以你沒智慧不行,你沒信心你不敢做。

  李居士智慧、有信心,開張以來從來沒有買過米、買過菜、買過油,大家知道居士林做這么一樁好事,現在世界第一家,沒有第二家。每一天三餐一年到頭一天都不缺,不管你信不信佛,你到這邊來自助餐都有得吃,我聽說還有全家人都帶來吃,所以住在居士林附近,家裡可以不要開伙,不過到這邊是吃素,你喜歡吃素你就來,你不能吃素那就法子。許許多多的同修自動的送米、送油、送菜,吃的東西堆積如山,吃不了。吃不了又怕壞掉,所以送老人院、孤兒院,一車一車往外送,吃不完。吃的東西吃得很好,我去吃過幾次,他們有的時候要特別給我幾個菜,我說不必,下面的菜端上來,我吃吃看,吃得很好。真正是布施供養,這個福報大了。不是一般人天天在打算盤,斤斤計較,你那個能得多利益?布施,愈布施愈多,你布施財,財多,布施法,法多。所以居士林這個道場,今天大家去參觀,你看它那邊興旺,人旺、財也旺,為什麼會這么興旺?布施,種福。

  所以一個道場我們去觀察,第一要觀察它有沒有道風、有沒有學風,這個道場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是不是認真在學習、認真在修持。如果這個道場大眾是認真學習、認真修持這是如法道場在這個道場修福,果報才跟經上講的相應。是不是完全相應、圓滿相應?不見得。那是為什麼?看看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福田沒錯,真正的福田如果你是以一本萬利這個心到這兒來種福,你得福小,跟佛經上講的不相應,你一定會得福,但得福不大。如果你真正發菩提心不為自己,為眾生、為佛法常住世間,絕不為自己的利益,那所得的福就跟經上所講的一樣。所以種福,第一個真實福田。第二個你有真正的善心,這個福報才是圓滿的。所以他後面,這個地方註解里頭說,「以佛菩薩等,教人出苦,是眾生敬田」,他這里說了「敬田」跟「恩田」,註解諸位同修自己去看。

  註解里頭有幾句話很重要,我念一念好了,第二十面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大論》雲」,《大論》就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上有一段話說,「財為惡心因緣」,為什麼?財常常能引起人的貪心貪心是三毒之首,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貪是惡心因緣。「常應自舍」,一個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貪的禍害,所以他能夠常常舍,能把貪心放下。「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哪有這個道理?貪是禍害,施是大福。你布施,遠離禍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他怎麼會不做?「慳為凶衰相,為之生憂畏」,「慳吝」是你有的捨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這是凶衰之相,帶給人的是憂患、是恐怖。有錢的人惟恐自己的財富失掉,天天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我常常聽人家講,商場里作大老闆的,每一天晚上不吃安眠葯就不能睡覺,什麼原因?憂慮過度,這不是財害了他嗎?安眠葯吃多了,哪有不得癌症道理?它起副作用,真的是凶衰相,佛說的話沒錯。「洗之以施水,則為生福利」,這是首偈,這里頭有兩首偈。用什麼樣的方法把你的憂畏洗刷掉?布施布施可以為你生大福大利,「故得福無量也」,為什麼不肯布施?

  不肯布施是因為不知道布施好處,所以他不布施。知道布施好處布施利益,你就會歡喜布施,常行布施,盡心儘力的布施福報無有窮盡。這個現象團體裡面諸位看看居士林、看看凈宗學會,這個事實擺在眼前的;個人,你們可以看看李木源居士你也可以看看我。我學佛就學布施,章嘉大師頭一天跟我見面就教我修布施我也真聽話,他老人家有智慧,看到我沒有福報而且又短命,憐憫我勸我修布施。我今天有這么一點福報,是這一生當中修布施得來的,與過去生中不相干。我們現在是明了佛法,懂得一點因果我這個人過去生中大概是修慧不修福,有一智慧,所以老師說什麼我一聽就懂,這一是非常艱苦,我們過這些苦日子,你們連作夢都想不到。

  昨天居士林,永師來跟我說,他到大陸上看,看到印光法師那個房間關房,晚上沒有燈,看書、寫字桌子靠著窗口,借外面的光,他看了很感動。我們今天有這么多照明的設備,還嫌棄,現在人物質享受的福報太大了。我告訴他我們小時候念書,念中學的時候在貴州,抗戰期間,晚上上自修點的是油燈,一根燈草,那個光比蠟燭小多了。一支蠟燭如果用油燈來點,差不多要五根燈心,點燃那個光度才等於一支蠟燭;一根燈草,我們那時點桐油,光度只有一支蠟燭的五分之一,我們就那樣讀書,你們想不到。現在人有福不肯讀書,我們那個時候窮到那樣還喜歡讀書。後面也是《大智度論》里一首偈子,我們把它念念,就是註解末後一行,「《大論》雲。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眾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盤」,佛講的是真話。佛教菩薩生活六波羅蜜就是菩薩生活,第一條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你就清涼就得自在,就開智慧人不布施,心眼很小,念念為自利,這個人怎麼可能開智慧,不可能的。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我們先看注子裡面說的,這段注子只有三行,「《大論》雲,佛說二種施中」,二種施就是財布施跟法布施,「法施為第一,以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報,亦出三界報」,這是先引《大智度論》裡面所說的。然後再說,「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你布施不是為求名也不為求財、為求利、為求權力地位,你什麼都不求。「但為學佛道」,佛道是什麼?真實智慧真實解脫只為煩惱只為憂慮,得清凈自在快樂這是佛道。「弘大慈悲心,度眾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凈法施」,這就如理如法了。我們以清凈心,以無所希求心,幫助一切眾生,特別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是清凈法施。

  法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我們出錢出力是財布施,我們存的心是法布施,沒有絲毫希求的慾望。念眾生苦,幫助一切眾生,是我們自己應當盡的義務。幫助哪些人決定沒有偏心,平等布施清凈布施。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眼光要遠大,佛法的弘傳,利益眾生,最低限度我們要以全世界眾生對象,不是某一個地區,你一定要把心量拓開。如果是一個地區,這個地區好,另外一個地區貧窮落後,這個世界永遠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須全面的顧到,全面的教學、全面的提升,令一切眾生都能夠破迷開悟社會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雖然一切眾生過去生中種的因不相同,這一生的緣不相同,覺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夠照顧,互助合作,免除一切爭端,就避免一切災害了。

  我們接著再看小注,「若不爾者,為市易法」,這就是說你沒有大慈悲心,你為什麼到佛門布施?聽說佛門裡面講「施一得萬報」,這個生意好做,哪個生意一本萬利?原來佛門布施一本萬利,趕緊來布施,存這種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買賣,求利心切,這下看準了,一本萬利,可以賺大錢,這個心是決定錯誤的,不相應。下面又說,「復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盤不盡」,菩薩智慧,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涅盤梵語,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滅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福德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怎麼入?與諸法實相相應。怎麼相應?心相應,你布施的時候起心動念與諸法實相相應。相應的現象是什麼?清凈不染,清凈平等,雖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無論修什麼樣的布施,實在說佛法講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蓋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大類,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修學的不超越這三大類。能夠以清凈心、真誠心,服務一切眾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務而不求利益。所以佛菩薩是一個義務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學生亦復如是,這是智慧的教學,義務的教學,所以得福不可思議這就諸法實相。「故福利不可為喻」,這是真實福報真實利益,沒有法子比喻

  『迴向法界』,迴向就是服務,最近講《華嚴經》正好是這些鬼王天王代表迴向。大經裡面所講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後,就要為大眾服務,為大眾服務就叫迴向,回自向他,將自己的智慧德能貢獻社會貢獻給一切眾生這叫迴向法界是範圍,這個範圍太大太大了!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星球,而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無量無邊,跟諸佛如來果地上無二無別。這一段是講你造佛像、造菩薩形像、造轉輪聖王像所得的福。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十八集)  1998/5  新加坡凈宗學會  檔名:14-012-0038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