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大乘起信論解說01

  星雲大師大乘起信論解說01

  《大乘起信論》一書言簡意賅,通過「一心二門」的心性學建構,層層展開染凈互薰的流轉與還滅運動,法、報、應三身佛說,以及止觀修習等大乘教義,明顯地表現出對南北朝以來大乘佛教中觀瑜伽如來藏等各家學說,加以吸收融攝,並有意識地超越各家的爭論,融會貫通,曲成無遺。

  《起信論》依照《華嚴》、《密嚴》、《勝鬘》、《楞伽》、《涅盤》等佛教如來藏系思想而提煉出心性本覺的學說,為中國佛學的發展開拓了一個新的境地。從佛學內部說,它發展了印度原有的空、有二宗,以染凈同於一心,心性不二,以及一體二面等中國哲學理路,通過體、相、用三大的不二關係,溝通了生滅變化的現象與永恆真理,在世與出世的二面,從而克服了印度空、有二宗的各自局限,也突破並發展了如來藏系學說。《起信論》的思想,以「眾生心」這個概念主體,主張「眾生心」含攝一切萬法,同時又把心性結合起來,提出「色性即智」,「智性即色」的命題,這樣「眾生心」就具有超越與現實的雙重屬性。

  它一方面有高蹈的出世追求,而同時又要內在於一切現實,不異一切現象,保持隨俗人世的情懷。這種出世與人世的二行之理,把超越的天國拉回到人們內在的心靈之中,由高遠走向平實,巧妙地把印度佛學的出世傾向與中國文化的入世精神相結合,在現實中求得超越,通過生滅現象而「隨順」進入真如的永恆之域,形成一個中國佛學的圓教體系。

  《起信論》不僅初步完成印度佛學中國哲學的融合,提出一個博大圓融中國佛學體系,而且其「一心二門」的心性論結構和心性本覺的思想,也提示中國華嚴宗、天台宗、禪宗以及宋明理學的基本理路,對近現代中國哲學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起信論與華嚴宗華

  嚴宗組織自己的學說,在很大程度上融攝了《起信論》思想在內。它經過地論、攝論的研討,到《起信論》的出現,再進一步發展而成中國佛教學說一大系統。正如明代德清在《華嚴宗法緣起綱要》一文中所指出的,「要入華嚴法界,必由此論為入法界之門」。實際上,中國華嚴宗的諸大師,大都是依據《起信論》而創教立義的。

  華嚴初祖杜順所著《華嚴五教止觀》一文,就是直引《起信論》「一心二門」的思想來詮釋華嚴的「事理圓融觀」;又沿用《起信論》止觀、悲智不二的學說,提出「止觀雙行,悲智相尊」的思想。主張以「不住空」的大乘菩薩悲願,去攝化眾生。這些思想,到法藏手裡,得以較充分地發揮。

  法藏很早就重視《起信論》,曾參照新羅元曉《起信疏》作《起信論義記》與《起信論義記別記》。法藏首先通過判教的方式,把《起信論》判為「終教」。在法藏的判教體系中,「終教」離最究竟的「圓教」只隔一層,是構成「圓教」的基礎。「圓教」講「事事無礙」,乃華嚴極境,必須通過「終教」的理事無礙為中介,所以法藏的華嚴學說,是以《起信論》為根基而有所發展的。法藏又以《起信論》如來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二義,來闡發華嚴宗的理事交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宗旨

  法藏晚年,主要發揮《起信論》「心性本覺」的思想,提出性體「圓明」,「言海印者,真如本覺」等主張。這些思想都在其最成熟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文中得到體現。

  華嚴四祖澄觀也很重視《起信論》,《宋高僧傳·澄觀傳》說他曾在瓦官寺給《起信論》作注,又與法藏學習過元曉的《起信疏》。可見,他的思想也多少受到《起信論》的影響。澄觀注意到《起信論》中的「性覺」說,並把它禪宗荷澤一系的「靈知之心」結合起來,主張「無住心體,靈知不昧」。他又把《起信論》染凈不離心體的思想,與天台宗的「性具」理論相融會,提出「如來不斷性惡」的思想

  圭峰宗密,華嚴諸師中貫

  徹《起信論》最充分的、徹底的。他的心性學說,就是以《起信論》「一心二門」為根據而建立的真心不變隨緣義。他以心為本源,以真如生滅二門為義,認為「心真如是體,心生滅是相用」。關於真心之體的根本特性,宗密規定為「寂知」,在《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一之上中說:「寂是知寂,知是寂知。寂是知之自性體,知是寂之自性用。」就是說,寂是心性的根本,知是心性妙用,強調心性的靈知妙用,顯然是受到《起信論》心性本覺說的影響。宗密把這種「本覺」的思想貫穿於他的判教體系之中。

  他認為以《起信論》為代表的性宗,之所以比「破相顯性」的空宗更為圓融,在於空宗只是從心性本體空寂,局限於性體,而不能運化無窮,下化眾生。而性宗主張「知為真體」,「照明為性」,則可以貫通一切現象,依據真體而又能融於事理,把本體現象,理與事,超越的天國與世俗生活打成一片。可見,宗密的宗旨,是力圖用《起信論》來發展華嚴理事無礙的圓融理論。

  法藏、宗密主要以《起信論》來結合華嚴理事無礙的學說,到了宋代的長水子璿,則通過對《起信論》的綿密注釋強調以《起信論》真如緣起說作為華嚴事事無礙理論的依據。在其《起信論疏筆削記》一書中說:「故知真如隨緣,是彼事事無礙之由,故得攝也。」中國華嚴宗推崇《起信論》的風氣一直沿續到近代,如近代居士佛教的一代宗師楊仁山,教宗賢首,同時十分重視《起信論》,認為此論「總括群經要義」,是了解大乘佛法的初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