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國家的穩定,社會的和諧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條,「上可安邦治國」,在世間利益當中,一個國家穩定社會和諧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大悲在這裡也體現出來了經文上有講,是這樣!分好幾段,隨著經文的展開,慢慢給大家講。

  【經文】:佛告阿難若有國土災難起時,是土國王,若以正法治國,寬縱人物,不枉眾生,敕諸有過

  「佛告阿難,若諸國土」,就是如果有的國家,「災難起時,是土國王」,這個國家國王。如果「以正法治國,寬縱人物,不枉眾生,敕諸有過」。這是他的治理國家的一個方面。政策方面,就是以正法治國,不是暴君,不是貪君,不是昏君,不是淫君。「寬縱人物」,該放過的就放過了,該嚴厲的就嚴厲了!一個明君嘛,「不枉眾生,敕諸有過」。法度啊非常合理,非常到位,非常有序!「赦諸有過」,就是經常的大赦天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念之差判了個死刑,判了個無期,出不來了。沒有改過的機會了!實際上作為人來講,確實都有懺悔的那種心。底下是關於大悲咒的問題了。

  【經文】:七日七夜,身心精進,誦持如是大悲陀羅尼神咒,令彼國土,一切災難,悉皆除滅。

  政治上他是怎麼做,那麼修法上他是怎麼做?「七日七夜,身心精進,誦持如是大悲陀羅尼神咒,令彼國土,一切災難,悉皆除滅」。所有的災難,統統能夠熄滅。「七日七夜」在這裡從事相上是七七四十九天,因為這個「七」和「三」,在前一段我們已經講了,要正確理解。「身心精進」,就像打了個佛七一樣!那四十九天就搞這個事呢。經上講:「至心一處,更莫異緣」。「至心一處」就是這幾天整個身心用在這上面,「更莫異緣」就是不攀援外境。底下「五穀豐登,萬姓安樂。」「五穀豐登,日月順時」,說句實話這是國王福報感化國王有德能,那麼日月就順時五穀就豐登,就是豐收。結著那糧食它含養量高,原來吃八個饅頭不覺飽,當然那是石頭的。一塊饅頭就夠了,什麼意思呢?營養啊!像現在這些補品,一片頂五片(廣告詞),深加工。「五穀豐登」,殷實嘛,很重要!不再展開了!

  【經文】:又若為於他國怨敵,數來侵擾。百姓不安,大臣謀叛。疫氣流行,水旱不調,日月失度。

  底下又一段,「若為於他國怨敵」,別的國家,「數來侵擾」,遭到戰爭的擾亂了,「百姓不安,大臣謀叛」。「百姓不安」,因緣很多,「大臣謀叛」因緣也很多。其中有一條就是外國怨敵擾惱,這也是一個原因之一。「疫氣流行」就是瘟疫啊,傳染病,「水旱不調」、「日月失度」,「水旱不調」就是該下雨的不下雨,該晴天的不晴天,「日月失度」,「日月失度」就是該冷的不冷,該熱的不熱。有可能還出現好幾個太陽,歷史上有過,「如是種種災難起時」,這都是一種災難,一種徵兆,底下有方法了。

  【經文】:如是種種災難起時,當造千眼大悲心像,面向西方,以種種香花幢幡寶蓋或百味飲食,至心供養

  這是大悲咒和供千手觀音這是第一步,怎麼辦呢?造千眼大悲心像,大悲心像就是咱們說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為什麼要造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呢?根據《大悲陀羅尼經》上講大悲咒的本尊就是千手觀音也可說我們供千手觀音這個像,再去修行大悲咒,再去讀誦大悲咒很容易相應!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也要供一尊阿彌陀佛嘛!相應法!事相上的相應,然後「面向西方」,誰面向西方?如果不解的話大家可能不知道,人面向西方還是像面向西方呢?是像面東方人面向西方。「以種種香花幢幡寶蓋或百味飲食,至心供養」。這裡面實際涵蓋了設壇場的一個過程,設壇場、設壇城。《楞嚴經》上面也講了設壇場再誦楞嚴咒效果更好。如果沒有辦法條件所限。你不設壇場用散亂心去念《楞嚴咒也會怎麼樣怎麼樣。想達到最大程度的相應,最高的效果,那麼你就如法。事相上如法心態如法修行方法如法知見如法好了!一切都如法!很快相應。

  這裡解釋給我們了,一個設壇城的過程。這個壇場最根本東西不能離開。香花供養那是庄嚴佛道場的一種緣起,一種外緣,幢幡寶蓋最好要有,如果有了香花,有了佛像,有了香爐,有了油燈,有了幢幡寶蓋再有了各種飲食,這個壇城就算設好了在這裡不展開了,因為比較復雜!嚴格的來講是非常復雜,很多人不懂啊,「我家裡供尊阿彌陀佛像行吧?」「很好!那是壇城,一尊像放在那裡就是壇城。」「那我護法供到哪裡?」「當這尊佛像在的時候,當這個木魚在的時候,當一本經書在的時候,護法同時就在了!」「師父我安幾尊護法?」「你不安他也有,該有的都到了!你要如法,該去的都去了。這個能懂吧?」這叫「壇城」,一本經書放到這,照常是壇城,經書我們已經講過了,是佛的法身舍利!

  諸佛如來應化世間無非是告訴我們道理道理什麼東西?經上說的東西。佛不度人,誰度人?法度人,說起來還是佛度人,法嗎是佛說的。只要我如法就得度!就是這個含義!所以當我們家裡供了一尊佛像的時候,你應該相信,統統有了。當我們供了一尊釋迦牟尼佛像的時候,阿難也在。是不是?一定要堅信不疑,為什麼?這就是壇城,所以這個如果你理解不到位的話,你去做很難。供這一尊佛,我再供哪一尊佛呢?可以隨緣!隨緣而作,有人說我家裡佛像菩薩像怎麼去分?怎麼去供?把佛像供在中間把菩薩像兩側列,好看,如法!到底是哪個菩薩在左,哪個菩薩在右?這裡沒有大要緊。

  在這裡再展開講那個香,上午三根香,第四根插到前面,下午三根香,第四根插到後面,行嗎?可以!有一個老居士說了:「師父,那一天我不小心燒了一把子香,你說怎麼辦?」「沒有辦法為你做了嘛」。「什麼罪過?」「什麼罪過都沒有,只表示你比人家富,你燒的香多嘛,消耗的多一點了,如果你不小心的話,就是這個煙大點的話,你老頭不願意了,你看你搞得,信佛信佛吧,搞得滿屋子煙,是不是這個意思?」上香,三根可以!一根可以!上四根也可以!就是這個道理!在家裡如果你條件有所局限的話,一根香是可以的!還有根據那個香的質地,好壞不同,我們上香嗎盡量用好香,因為你是在供養菩薩,我們在修法上,不要吝嗇,時間不要吝嗇,金錢不要吝嗇!虔誠心不要吝嗇。對自己的生活吝嗇一點是可以的。

  有次我出發,一大老闆居士接待我說:「師父168的房間。」「不住!不住這麼高檔的。」我問服務員:「還有便宜的嘛?」服務員說:「還有68的。」非得帶個6、帶個8,「68的不住」。還是不住,我又問服務員:「你這裡最便宜的房間,最便宜的鋪位多少錢?」「我們這南樓地下室還有一個空鋪,四人一個間,每個床25。」我說:「好了今天晚上就住這種了」。所以我們對自己吝嗇一點,沒有什麼過失。那個老闆似有擔心:「師父那個地方…….」我當說了那麼一句話他就依我了。我說:「住168的房間和住25的床鋪我可能做同樣的夢……」

  我們上供果要好一點的,哪怕少不要緊,要精!要好!因為你這樣很容易產生一種功德,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脫。你想了脫連個蘋果也捨不得給佛菩薩吃一吃,就想了脫。就像摸那個六合彩一樣,拿上兩塊錢:「師父給我加持一下」。「我說加持什麼?」「我想摸它500萬獎。」我說:「這話好多人都說過了,這個500萬到底給誰?是不是?」人啊不能正確理解因緣果報不行,一些要事隨緣而作,不要執著在這講到「百味飲食」,「百味飲食是指一切好吃的,特別是講到我們人認為是好吃的,比方說你最喜歡吃虎皮辣椒,你做一個虎皮辣椒供上,這道菜是最美的,為什麼呢?佛沒有分別,以人的分別而分別。是這個道理吧?我最願意吃梨,我覺得那個梨又能解渴,又能拉饞(註:解饞),還能治餓,還能送禮,招待客人還能給人增光。這是你的認識,那麼你把那個好好的梨供上,那種食品最好!「百味飲食」:上等的各種美好食品。當然我們正信的佛教徒上供的時候一定要掌握住素食不帶葷腥的。因為和我們這個佛教經典相應!相應就得功德,就是這個含義

  在這裡展開一點,有人問:「師父我不敢供」。「錯了要我嘛!棗我要好好的供」。「不行啊!不是說糟了糟了嗎。」我說那是糟了,這是棗,早成佛成佛就指著它了」。實際上我這給他開玩笑。「棗」是食品而已嘛,你叫它個「棗」,非得聽成「糟」了,為什麼呢?又說「梨不能供,不分不分離嘛。」要我的話我要供,「離苦得樂,跟六道分離,跟惡業分離嘛。」實際上梨也無非是一種食品,就是這個含義!不要把世間的那種知見帶入到佛教內部來,那是非常不如法的。還有一佛弟子,到處宣傳:「你不能吃藕啊!」「為什麼不能吃藕呢?」「你想: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是蓮華上出生的,那個蓮華是藕結的吧?你現在吃了那個藕還有能有蓮華嘛?」有人來我說這個話,我就開玩笑,說:「你回去告訴那個人你說師父說了,還繼續讓我吃藕,為什麼讓我吃藕呢?師父說了讓我吃你那個藕。」麻煩了!吃那個持有邪見那個人的藕,持有邪見那個人往生不了,吃藕的那個人沒事嘛,這種笑話只能在民間,咱們學佛的人也有不能吃藕,吃了藕不結蓮華這種知見的話,那純粹錯了!佛教念佛成佛,不是說不吃藕就能成佛

  「百味飲食在這裡展開這個飲食,實際飲食的有好多種,比方說我們可以單獨的供佛食品,單獨的供是可以的,這樣比較好,比較庄嚴,也比較如法。如果真的沒有機會,沒有那個能力單獨給佛做飯那怎麼辦?就是我喜歡吃的東西,可以做出來以後,先端到佛堂上供一下,十來分鐘,五六分鐘,念一下可以撤下來,吃就可以了,沒問題。我們這個地里產的那個新鮮的水果,或者買來的新鮮的水果,新鮮的蔬菜,都可以,處理好了洗一洗都可以供。咱這個上供有很多很多種,鮮花是一種供品,水是一種供品茶水也可以,可樂也可以,牛奶也可以,蜜、糖統統可以,固體的食品統統可以,還有我們非常喜歡東西,比方說我是個收藏古董的,我購買到一件心愛的古董,古玩嘛,非常喜歡,可以供一下,供佛嘛,因為你喜歡

  大家知道不知道阿育王?印度的一個國王阿育王非常有福報,非常有威德,實際上他是一個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就是他統一了整個印度,很多大臣、部隊都聽他招呼。根據經上講,皇宮周圍四十華里範圍以內的上邊的天人和底下的鬼神,都是他眷屬,都聽他的話。他一聲令下,不用特殊的儀規,四十華里範圍之內的上邊的天人和底下的鬼道,都聽他的話。為什麼他具這麼大的神力威德呢?

  過去釋迦佛在世的時候,他曾經是個小孩,他跟幾個小孩曾經在恆河邊上玩,光著屁股在恆河邊上玩,玩什麼?玩那個沙子,堆起沙子來聚佛塔,這時候佛陀阿難托缽化緣從他身邊經過,這個小孩就看到佛陀那種相好佛陀那種威儀心生歡喜小孩看到有很多信眾拿著各種好吃的,就倒到釋迦佛這個缽里,這個小孩由於他過去的善根開顯了,讓同伴幫忙把自己玩的沙子捧起來供養佛陀釋迦牟尼佛欣然接受,把這個缽往下一降,讓他把這個沙子放到缽里。釋迦牟尼佛就對阿難說:「阿難我們今天得到寶了。回去把這個沙子加持一下,裝修到我的房子上」回去以後釋迦牟尼佛用腳踩了一下,加持這個沙子,讓阿難幫忙將這個沙子裝修到了釋迦佛的那個精舍,那個房子上面了。釋迦佛授記說:「四百年以後這個小孩還在印度應世,他是一個轉輪王。」

  由於他供養沙子的這一功德,他得到轉輪王這種果報,具大威力功德,能夠把釋迦佛的佛舍利一夜之間造八萬四千佛塔,分到世界各地。他就有這種善根,據經上記載,阿育王供養帝釋天就是玉皇大帝供養了一個金的曼查羅,曼查羅是代表須彌山啊,三層,中間三層。包括底座,包括頂部一共是五層,即黃金的曼查羅,多少黃金呢?一千兩黃金,這個曼查羅,阿育王就打造了這麼一個曼查羅以後,供養給帝釋天,然後帝釋天下令,命令鬼神一夜之間造了八萬四千塔,各裝一顆佛的真身舍利,分往世界各地。當時世界上如果盡一億人的地方就有這麼一座佛塔因緣成熟的就慢慢的把這個佛塔建起來了,供起來了因緣成熟就把這個佛塔隱藏起來了

  說這個供養,有好多種,這都是事相上的供養,還有一供養是「意變無量」,這個「意變無量」是什麼呢?你可以觀想比方說人家買了一束鮮花多少錢多少錢來供了,可是你的錢不夠或者沒有能力機會因緣怎麼辦?可以觀想,你可觀想兩朵鮮花供到佛前,三朵鮮花供到佛前,一大鮮花供到佛前,那也是可以的,功德是非常非常之大,別人買兩個蘋果供一下,你買不起就想:來一座蘋果山,好傢夥,你那個蘋果可比別人的大多了,一座蘋果這是供養的一種方法,當然還有外供內供,共同供等等,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不要一聽了以後,大家統統不供了,不花錢買了,開始觀想了,事相上的供養是缺一不可的,因為事相上的供養是一種緣起,借著這一緣起,再去觀想,再去念咒,這是非常好的。象我們僧人寺院,吃飯的時候要出食,出食啊7粒米,或者一寸長短的麵條,或者一塊饅頭等等,借著這種因緣,根據這種觀想和咒力的加持,這個食品遍滿十法界,所有一切有緣眾生「悉皆飽足」,在他們面前顯現的是「百味飲食」,「無上甘露」,「無上妙味」,事相是一種緣起,我們不可以完全廢除了事相。

  一次有一佛弟子,這樣告訴我:「既然這個佛像早晚會壞,寺院早晚會塌掉,那我們為什麼用很多投資很多的精力去建寺,去塑像呢?」他問我這個問題你怎麼去回答?我當時把話題一轉,我就問他:「你早上忙得啥?」「我買菜做飯吃飯。」「奧,你買菜在哪個地方買的?」「我去的某某市場。」「奧,你在那個市場里磕了幾個頭啊?」「師父我到市場買菜,如果趴下來磕頭人家不說我瘋了嗎?」我說「對啊,你到我們寺院里來,大雄寶殿里磕了幾個頭?」「禮佛三拜啊。」「對了,你這禮佛三拜就讓你成就啊,這就是我們土的佛像作用。」這個能懂吧?如果沒有這個外相,很難引導眾生去趨於了脫,沒有這個佛像的存在,沒人會在那裡頂禮,禮佛一拜。一個紙的(佛像)也好,泥的(佛像)也好,銅的(佛像)也好,只要佛像在,一個有正知見佛弟子,想修行的,見到佛像以後禮佛一拜,沒有說禮這尊銅一拜,也沒人說給這個泥巴一拜,我們的佛像是泥巴的,但所有的人去都沒有說禮泥巴一拜。都是禮佛一拜,因為我們的泥巴已經以佛的形象存在了,佛的這種形象就足以讓眾生福田,所以事相不能荒廢。

  有人說我持心戒,心戒是從事相上的戒而趨入的,真正的能持住心戒的那個人事相上的戒他肯定能持的住。為什麼呢?外面的一切事相,都是讓你趨於了脫的,讓你契入佛的那種正知見,佛的法性的一種善巧,一種外緣,離開這種外緣不好辦。一個佛弟子說:「師父我不用那麼天天精進念佛也不用誦經。」我說:「你想怎麼修啊?」「我心中有佛就行。」我說:「好!很好!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我問了他一句話:「請問你幾年心中有一次佛啊?」這一下子懵了,似乎是好幾年心中不曾有一次佛,在他這裡「心中有佛」,是一種語言是一種借口,真正心中有佛那是你相當的功夫,從凈土方面來講那最起碼至少是連成片了,可是這種功夫成就不是一句一句阿彌陀佛念起來的嗎?不是一個頭個頭的拜出來的嗎?不是一部經一部經誦出來的嗎?這個不展開了。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可能會指導我們修行,至少我們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修行不難,難的是知見的樹立,只要你把知見樹立起來,剎那剎那是在修行如果你沒有正知見,可能剎那剎那是在惡業

  有個人開法會打佛七,他認為這叫學佛呢,「你幹啥去?」「我開法會去。」好啊!因為我學佛所以去開法會了,好幾天,也擠了也抗了(人很多的意思),也吃了也住了,回來了,回來就「我還是我」啊。因為他離開那種環境,離開那種因緣他就忘了他是在學佛他就忘了他是幹什麼的了,如果有了正知見剎那剎那行住坐卧你都是在修行你要是有了正知見,你就會自己主動修行而不是別人趕著你去。這個非常重要!

  「幢幡寶蓋」再講一點,「幢幡寶蓋」佛教界一個統稱叫「庄嚴」,佛教的「庄嚴」,一說請「庄嚴」就是把那個幢幡寶蓋拿出來。那是迎請法師用,佛堂用,大雄寶殿用,幡啊是扁的,長條形的,掛在佛堂里,掛在大雄寶殿,幡上面有文字經文咒語等等,幢是圓的,很長,一般也是在兩邊掛著,上邊也是經文咒語,甚至是吉祥圖案等等。寶蓋是另外一種,是在佛和菩薩頭上的,也是圓的。相對大點,短點,就在頭上罩著的一種寶蓋。這個幢和幡都是古代印度一種旗,部隊上的一種旗,他那種旗呢就是作為指揮的一種號令,幢幡和寶蓋總體來講它具有佛教表法的意義佛教的外相的表法作用。還具有降魔的作用,我們土話講避邪啊,避邪就是降魔嘛,還有就是庄嚴道場。寶蓋是裝飾了很多寶物及飾品的天蓋,我們往往把它用作佛菩薩頭頂上的裝飾。供養幢幡寶蓋,書寫經和咒在上面,包括綉啊繪啊一些吉祥圖案在上面,能夠有降魔的作用。並且是「得無量福滅無量罪」,「遮蔽災難」,後面一句話往生凈土」,為什麼呢?這是一種凈業,產生一種功德功德我們已經講了,它是一種無相的,當我們把一切修行的善法當作一種了脫之資糧的時候,它就是一種功德成就功德成就的保障。所以這個國王設立了一個壇城,造了千手觀音像,供養了香、燈、花、百味飲食、幢幡寶蓋,這樣,這是供養,產生一種功德,能遮蔽這種國難。

  【經文】:其王又能七日七夜,身心精進

  接下來又一句話:「其王又七日七夜,身心精進」。七七四十九天時間不是太短啊,我們說四十九天作為在家居士放下萬緣念49天佛,或者念49天大悲咒,也不是太容易,一個國王非常忙,日理萬機,但是為了退避這種國難,國災,應該這樣做

  【經文】:誦持如是陀羅尼神妙章句,外國怨敵,即自降伏。各還政治,不相擾惱。國土相通,慈心相向。王子百官皆行忠赤。

  經上說的:「其王又能七日七夜,身心精進。誦持如是陀羅尼神妙章句。」在設了壇場之後,如果再修法49天的話,從字面上講,「外國怨敵,即自降伏」。他自己退了,「各還政治,不相擾惱」。他們會去治理他們的國家,保護他們的國家,不會來侵擾我們的國家

  「國土相通,慈心相向」。「國土相通」是互相通好,政治通好、經濟通好等等。「王子百官皆行忠赤」,王子,古代國王有很多孩子媳婦多嘛,王子為了爭奪王位,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也是明爭暗鬥的,有的對這個老國王不恭,為什麼呢?說他爸爸分這個財產公平,向一個誤一個(土話:不一樣看待),所以呢他們就產生很多的矛盾,嫉妒爭斗等等。百官也是,誰又得到嘉獎了,這一次沒有獎勵我,我應該有多少什麼什麼褒獎,沒得到等等。有很多很多的不平,王子百官往往起一些矛盾、起一些爭斗,可是國王如果修法了,」「王子百官皆行忠赤」,全部各行其責,互相協調,互相團結,都是為了國王而服務,都是為了國家大局而做事。

  【經文】:妃後彩女,孝敬向王。

  「妃後彩女」,三宮六院72妃,包括各自的這個丫環使者,「孝敬向王」。都對這個國王恭敬、愛戴。

  【經文】:諸龍鬼神,擁護其國,雨澤順時,果實豐饒,人民安樂

  底下,「諸龍鬼神,擁護其國」,「雨澤順時,果實豐饒,人民安樂」。人民安樂非常重要,一個國家安定就看民安定安定。「諸龍鬼神,擁護其國」。這是這個國王的威德,再加上很多天龍八部也是有護持國家安定的這種責任,他們呢也有他們的願力。根據經上講,一個國家要亂,鬼神先亂,鬼神一亂,大臣要亂,大臣一亂百姓再亂。百姓一亂國家就亂了,經上是這樣說的。這裡呢諸龍鬼神擁護其國的話,這個國家不亂了。「雨澤順時,果實豐饒,人民安樂」。

  摘自仁清法師大悲咒的功德妙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