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修行,就是一生的行為

修行,就是一生的行為

賢宗法師開示
杜柯整理

  1、心靜如水,常行觀照

  七天的止語禪,對從未接觸過禪修的朋友而言,是一個挑戰,同時,也可以是一次飛躍性成長。這段時間里,如果你真的把萬緣放下,過濾自己,身心清凈,就會有全新的生命體驗;假若內心還有許多煩惱執著、掛礙糾結之處,剪不斷理還亂,也是正常現象,你的成長可能慢一點。然無論如何,這次都會給你的阿賴耶識里,種下菩提靈性種子因緣際會日後發芽。

  說起禪修,並不僅僅指打坐打坐是一種常見的訓練方法。禪修的本意為「心靈的培育」,就是把心靈中良好的狀態培育出來。禪修,簡單地說,乃是讓我們的心與身和平相處。

  如果能把禪修的狀態融入到生活中去,時時安住當下,處處充滿寧靜喜樂隨緣不變的心靈自在,便是禪修要達到的最佳狀態。走路,你很坦然,吃飯,很愉悅,睡覺,很安詳工作,沒有壓力與人交往,優雅從容,與家人在一起,融洽而幸福,自己獨處,心靜而滿足……如此,心靈就達到了不即不離無著無住的「裸奔」狀態,——有若「復歸於嬰兒」,——此是自然之態,本真之態,赤子之態。

  生活,無非是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但在這簡單過程中並不簡單,因為人生了種種慾望,也就有了種種煩惱人生中,其實沒有一個天然的修行場所,可以讓我們斷絕外緣清凈無染,守元抱一。所以,我們必須在紅塵修行。怎麼修行呢?比如,把職場當做道場,讓工作成為一種修行。面對家庭,你如何釀造家庭幸福美滿對於朋友,如何讓「友直」、「友諒」和諧統一?面對痛苦時,如何轉化自己的情緒,面對錯誤時,如何修正自己的言行……

  只要一直保持這種覺知,讓心靈平靜如水,似一面清澈的鏡子,常行觀照,自不會犯大過失。相反,心如失去了平靜,這面鏡子就蒙上了垢,便失去了本來的燭照功能

  2、因果不饒人,六根當清凈

  學佛,最基本的是要明白因果

  有人說,今天我又遇見一件觸霉頭的事,我又聽到了不好的消息,我又上了一次當……等等,但是想想,為什麼這些事總會被你碰到,被你趕上呢?從佛學講,這些事不是無緣無故的,因緣和合,果報現前。從道家講,《太上感應篇》告訴我們,是感召來的。從儒家講,門內有小人,門外小人至,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是吸引力法則。儒釋道相通,三家歸一,只是從不同角度去解釋一件事物而已。因此,真正的問題還是出在自己身上

  佛教裡面講十善業,不殺、不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這是人天之法。如果我們能守持五戒,殺盜妄淫酒,就可以成就人身。故而,各位在過去世中,都是受持五戒的,沒有這個因緣,今天也不會坐在這里聽法。

  佛陀在世的時候告訴我們殺了就不能成為人這是必然的因果原則誰也不能破壞。你殺了人,法律會制裁你,把你抓到牢里或殺掉,死後,還要受報。所以,你要再成為人身並不容易。

  邪淫,乃末法時代的重頭戲。這個世界很多罪惡就來自於邪淫家庭為什麼分崩離析?兒女為什麼性格異常?「奸近殺」,後果非常嚴重。社會為什麼不和諧,因為家庭不和諧,家庭為什麼不和諧,因為個人不和諧,個人為什麼不和諧?——因為不能守住本位。以儒家的話說,就是不能敦倫盡分。

  余華最有名的小說《活著》,其中就寫了主人富貴,在歷經人生滄桑之後說了一段話,記得其中有一句是:不要上錯床。這個樸素道理很多人卻要經過一生才能領悟。

  惡口,是指用非常惡毒語言去攻擊別人。互聯網時代,惡口也進化了,有的人養成十分無聊習慣,在網上隨意謾罵,在q上攻擊別人,舌之毒無所不用其極,還落得了旁觀者的喝彩,這樣變態的人現在越來越多。其實,作為當事者所造的口業,並不比當面罵人輕。而旁觀喝彩的人,「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亦是要背因果的。

  想起來,我昨天收到一條微信,說老婆的好壞是男人培養出來的。同理,也有一句話說:一個優秀的男人都是他背後的女人鍛造出來的。這些道理全成立,設想,如果一個太太有顆天使般的心,那麼他男人也會漸漸變得單純、寬厚仁慈,因為她可以感化他、冶煉他。其實在家庭中,男女是互相影響,只要有一方好,就有轉化的可能。如果兩個都是無賴,如一個粗暴,一個潑婦,只能是以邪對邪,以惡加惡,壞的東西遇到壞的東西那就是壞的平方,絕對不會負負得正的。

  所以我經常講,一個修行者不是天天打坐才是修行你把自己的家庭調和好,把自己的工作處理好,把自己的心安頓好,把身邊朋友相處好,把一切都能治理好的時候,你才是一個合格的修行者。

  可能,有人從來沒有關注自己的身心外在世界之間的關係,認為自己和這個世界是二不是一,然而,人其實是自然之子,是世界的一部分。不可逃避的責任在每個人身上,如果只知道一味索取,佔有,不知道去珍愛和感恩,那麼,你永遠不會獲得心靈平靜幸福,因為你錯誤的解讀世界方式讓你人生陷入財色名利的困擾之中。

  禪修是什麼,禪修乃是「獨一靜處,專精思維」,這八個字成了一面鏡子,任何情景,皆能栩栩如生映在這鏡子里,這便是觀照。眼睛所看的色塵,鼻子所聞的香塵,舌頭嘗的味塵,耳朵聽的聲塵,身體感受的觸塵,意識所緣的法塵,總共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人的六根。我們通常說「六根不凈」指什麼?指你的眼耳鼻舌聲意一直往外攀援——活在自己的感官世界中,被自己累世的習氣所左右,這樣一刻也不平靜。因而,修行就是要拋棄感官,關閉六根,用莊子的話說「心齋坐忘」,達到虛靜空明,與道合一的境界

  3、飲苦食毒與自然吃素

  如今,我們生存的環境,正像佛教中所預言,「眾生飲苦食毒」,到了這樣一種苦不堪言的境地,這是大家共業造成的。這也是因果,人世間無時不處不在因果之中。

  如果你經常在比較寧靜環境修行如果你道行稍微深點,自然而然地,會漸漸對口味重的東西遠離,會越來越喜歡清淡的、原汁原味的東西,比如,青菜放到開水裡面燙一下,放一點點鹽,你便會覺得這是世間最好吃的東西了。

  我最怕去的地方就是那種大飯店感覺裡面像一個屠宰場當你在寺廟里生活半個月之後,到那裡便會從骨子裡產生一種抵觸,更不說長期在廟里吃素的人了。因為現在的顧客都要求「吃鮮」,各種動物就在飯店宰殺,留下的氣味長期不散,猶如陰魂不散。你一進去,就得趕緊把鼻子捂住,然而無論怎樣躲避,一般房間里還是有那種氣息。也許,是自己長期處在清凈環境,所以覺得這種氣味格外刺激,如同「入蘭室久而不聞其香,入廁所久而不聞其臭」,別人可能沒有這樣的感覺。可見環境對人的同化作用實在太大了

  其實,吃素是很簡單的事,是生命自然而然的一種轉化過程。有人也想走入佛門,也想吃素,但是堅持不下來,長期吃素對他來說是忍無可忍、望而生畏的事。這裡面有個誤解,長期吃素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最初可能是一個月初一、十五吃素,到後來是「十齋日」吃素,當吃素吃的喜悅了,自然會吃長素,那時候人家叫你吃肉都不吃了。所以,關鍵還是要調整我們的心,對於吃素不要急於求成,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近幾年,我發現自己的貪心在慢慢減少,以前吃飯,通常要吃一大碗,現在就吃半碗,或者六分飽五分飽就可以了。當吃半飽的時候,奇怪的是身體沒有不舒服感覺,反而很舒服很輕鬆很自在很舒暢。而且吃飯也比以前慢了許多,我想讓它有多慢,就可以有多慢,沒有迫不及待想吞下去。食色,性也,這種自我控制能力其實是貪欲的減少。如果你吃飯也這樣,便是修行有進階的體現。如此持續下去,你吃愈來愈少,而精氣神不衰,那就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差不多了。

  4、貪嗔痴三巨毒

  人的貪欲,乃人所為人的第一大患,因此佛教把「貪」放在「貪嗔痴」三毒的首位。財色名食睡,其實是地獄五條根,但是人人抱住不放。想一想,我們整天為色為名為利身心煎迫,耗費了多少寶貴的精力?尤其當今時代物質發達,物慾生猛,別人買一套房,我想買兩套,別人買了寶馬我想買勞斯萊斯。那貪婪攀比之心就如夏季長江的水位不斷飆升。可怕的是,全體飆升,全體都沒有感覺,還覺得芝麻開花節節高是正常的。我在新聞上就看到,有些官員擁有幾十乃至幾百套房子,他這個錢是哪裡來的,顯然工資沒法解釋,結果就被雙規、下獄了。這便是貪心死了自己。「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那些不斷斂財的人,卻不知道自己早已成為財錢的奴隸。其實金錢既非眾善之門,也非萬惡之源,只看你如何加以利用,但在現實中,只要嘗到它甜頭的人,沒有不迷失的。想一想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不是為錢而生,但太多人卻為錢而死

  人最可怕的是心靈的貧瘠,其實,只有內心不豐盈的人,才算真正的「乞丐」。如果無法滿足自己,將永遠成為一個乞討者。

  追求幸福生活為人之常情,但幸福一定要建立在物質之上嗎?《詩經》中有句話可以提示我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說,常常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幸福生活。所以,幸福生活是可以追求的,但不能違反了客觀規律

  把這些東西看透之後,我們的生活可以很簡單。當內心足夠豐足的時候,你不用自己穿多麼另類的衣服,來彰顯自己的思想也不在乎戴多麼名貴的手錶,來顯示自己很富有;也不計較別人對自己的恭維或譏誚,來定位自己的成功或失敗。你不認為,別人吃幾萬元錢一頓晚餐,就一定比你吃塊錢一碗面有價值你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內心自給自足,不為人所左右。

  有一次,一個廈門的領導,說年關到我們這來看看,後來又說不能來了。原來胡錦濤總書記要去廈門,廈門所有的政府官員必須待崗,在春節期間不能離開一步。你說這時候他自在嗎?他也想回家過春節,也想放鬆放鬆,也想陪自己的妻子兒女吃年夜飯,但這由得他嗎?

  昨天我在西安,有好幾個人要請我講課,但是我沒時間,都推掉了。這時候我才發現,還好,我慶幸自己不是名人,如果真的很有名,那就大地痛苦了。這些名人,時間基本上是半小時半小時算,這半小時做什麼,下半小時做什麼都要按預定的來,不能偷懶,不能自由自在。所以有人認為有名望,到處被人家認出來是一件值得榮耀的事,但事實上未必是好事,常常是個苦差事。

  「三毒」中第二個,是嗔。嗔恨心嚴重的人,便是下地獄的因。有一天人他的福報很大,但由於嗔恨心、嫉妒心強,所以就墜落成阿修羅道了。嗔恨心生起的時候,會讓我們的理智喪失。憤怒時,內心的火熊熊燃燒,此時就是著魔的狀態,是魔鬼佔據了你的心,所以說「沖動是魔鬼」。慧能在《六祖壇經》講,「無嗔就是戒,清凈就是出家」,無嗔就是清凈狀態,無嗔就是平和的狀態,無嗔之人對外界任何事物有一種悲憫和慈愛之心就不會去觸犯它。

  尤其對修行人來說,「一念嗔恨燒了功德林」,多年的修行毀於一旦,此為嚴持的戒律。故而一個修行者,有一種覺察力,身心處於什麼狀態情緒出了什麼問題,都能及時反省自己,調節自己,如果出現失控的徵兆便會趕快懸崖勒馬。

  內心沒有嗔恨的人,他的心靈像山澗的泉水,像春天的鮮花,像藍天的白雲,像草原的牧馬,像水裡的游魚,像空中的飛鳥,那麼舒暢,自由,祥和,喜悅清凈慈悲

  當你遇到忿恨之事時,能不能學會像大迦葉一樣拈花一笑?這時候你手中應該拿枝花,去好好觀察它的形態,把自己的心也變成一朵鮮花,心花怒放。這時候你就是一個菩薩身份你的心清凈慈悲,是常樂我凈,你的愛的力量在增加,心胸的厚度闊度在拓展,心量在打開,我執放下

  契入了這個頻道,你會發現生活中很多問題迎刃而解,你不會去糾結某一件事情也不會撞了南牆還不回頭。飛機在起飛、降落以及轉彎的時候,耗油最大,動物在蛻皮的一剎那最孱弱,人也一樣,在轉換自己的過程中痛苦,也最為精彩。

  修行意義正在於此,倘若我們隨便就可以達到某種境界,那也不需要修行了。修行就是寸積銖累、日累月積,就是一日三省,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事實上,很多人覺得嗔恨心難以對治,主要因為我放不下是因為我執修行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當你達到無我境界時,還有什麼放不下呢?你連自己都沒有了還怎麼抱在懷裡?更別說嗔恨了,你的嗔恨從何而來?藉此,先要放下小我,到大我,再到無我這是修行的階梯。一般而言,從小我一下子到無我,會很難,如果有人可以,一定是大根器之人他有累劫的修行基礎,不過在這一世適時成就了。

  最後,我們講「痴」。痴,乃是愚痴,就是愚昧不開明,不明了,無明狀態。從佛法是因為智慧沒開的原因。一旦有般若注入此人,即通體光明。「此心光明」,乃因為他的心被污垢遮蓋的時間太久了。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是無常的,生命無常愛情無常,財色無常名利無常山河大地無常日月星辰無常,所有的都是無常生滅,常流不駐。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我們還執著什麼呢

  人活不明白,常常給自己造成巨大的痛苦。然而,眾生就是難以體悟世界苦空無常道理佛陀早就告訴我們世界是苦的。不相信的人往往去苦海中遨遊,苦心孤詣地追逐那一點轉瞬即逝如浪花的快樂,結果呢,仍是在苦海中沉浮,囚游。《二十四章經》曉諭我們,財色於人,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可我們都像小孩一樣,貪婪舐之,卻常常落得「割舌之患」。又說陷入愛欲、情執的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形象比喻闡明了我們的處境。

  5、愛是悲智雙運

  我身邊有個朋友家庭不幸福,但是他一直找不到原因。我慈悲他,願意給他講實話,我說,你身上沒有魅力,吸引不了對方。舉個例子,有人喜歡蝴蝶拿著網,拿著罐,到處去抓,偶爾抓到幾隻,可惜不是翅膀折了就是腳腿壞了。後來我跟他講,你為什麼不在家門口養一盆鮮花呢?它發出的芬芳香氣,馬上就把蝴蝶吸引過來了你看,這些蝴蝶,多麼鮮活漂亮,為什麼要把它籠罩、禁錮起來呢?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婚姻是需要吸引對方的,你有魅力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離不開你。很多妻子一旦丈夫離開,她就誠惶誠恐,坐立不安,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深更半夜還打電話去查看。如果是你,你舒服嗎?每天被一線繩索綁著,比坐牢還難受。——你如果真正喜歡對方,就大膽地放下他,並發展自己的魅力。當你放下時,他獲得了自由空間,當你施展魅力時,他被你吸引。

  有句話叫「愛不是迷失」,如果你為愛他而迷失了自己,將會得不償失。愛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智慧,懂得愛的人,絕不一味愚痴,「奈何橋上等三年」,也要能等到他才行,否則就成了奈何橋上嘆奈何。

  愛不是迷失,愛不是愚痴,愛是智慧,愛是技巧,愛是悲智雙運。「雞蛋從外打開是食物,從內打開是生命。」,這句話足夠啟示我們,同一件事,處理的角度、方法不同,可以出現起死回生的天壤之別。

  6、順應天道,逆難而上

  人如果能順應天道,便容易獲得幸福,保持一份內在的寧靜安詳。因為世界心靈鏡像,你給世界什麼,世界同樣回報給你什麼。你給世界愛、微笑、感恩世界就回報給你幸福快樂知足你不貪錢,錢會來到你身邊你不慕權,權會找上門來。這幾年我也碰到類似的情況我不當這個會長,可他們偏偏要我當,為什麼呢我也不清。實際上這說明了一個簡單道理:當你沒有企圖之心的時候,看待問題的理性、透明度更高,更容易抓住事物核心和本質,以便應對它

  修行也是如此,我們打坐的時候,要「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你越「無」,越升起「有」。坐著時什麼也不想,安於當下是最好的,時刻告訴自己一個信念:輕鬆、喜樂自在。但不要強迫自己這樣做,而是心靜之後,自然而然無為而至的結果,達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妙境。

  打坐,究其實質是訓練我們心靈狀態使我們走路,可以走得很開心;跟別人談話,覺得很愉悅;吃一餐簡單的飯,也心滿意足;上床之後,立馬就睡著了睡著了,也很少做夢,所謂「至人無夢」。把一切都做到行雲流水渾然天成,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修行,還表現在一切隨遇而安。不去追逐攀比,因為一旦追逐攀比,便會被外物控制,我們要向心內求法,不是向心外求法,這樣才能獲得心靈的充分自由要有「轉物而不被物轉,轉事而不被事轉,轉人而不為人轉」的定力

  大家知道,南非的前總統曼德拉是一個黑人,他反對種族歧視,但他給人感覺卻那麼平和。經歷了27年的牢獄生涯之後,他把曾經在監獄里打他、虐待過他的人請來,然後對他們鞠躬,他說我不會記恨你們,我會放下,遺忘,……因為只有這樣我的心智才能成熟

  什麼是修行這就是修行修行是時時刻刻對治自己的習氣,常常是逆來順受地忍耐一切、接受一切,所以不會那麼輕鬆自如的。《二十四章經》裡面講,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把這「二十難」悉數攻下,全部克服,你就成了

  7、修行,是一生的行為

  最後,再次強調,我們禪修,一定要跟生活結合起來。古代許多禪師對此都有經典語錄太虛大師有一首詩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他說成佛就從自己的生活開始修,人格的完成就是佛格的完成。你看菩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煩惱菩提」,都告訴我們此時此刻你當下就可以成佛,你一念清凈,此刻就是佛,你一念煩惱,此刻就是凡夫。他故意把成佛說得如此簡單——可見心力作用有多大。再看六祖慧能,他初到南華寺時,裡面幾千人。這些師傅每天做什麼?早上起來去種地、去砍柴、去犁田、去鋤草,每天就干這個。這些人是從天南地北全國各地彙集來的,那不是來當農民嗎?他說:「此農民非彼農民」,我們是在農民修行,在勞動中修行

  所以,假如你是企業家,就應該讓你企業成為一個道場,每天工作中,都是修行都是心靈凈化的過程都是圓滿人格的歷煉。

  生活里,到處都是修行夫妻兩個吵架,是修行,跟父母矛盾,是修行,跟領導衝突,也是修行。吃飯是修行,上廁所修行,睡覺是修行,得病也是修行……莊子說過,道在哪裡?道在糞便里。我們也可以說,佛在哪裡?在滾滾紅塵中。

  每個人都需要修行修行,就是一生的行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