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順應天道的喜樂人生

順應天道喜樂人生

——香海禪寺第四十四期感恩禪賢宗法開示

楊柳整理

  一、放下自我,開啟人生的多種可能

  我們知道從古至今,許許多多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曾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劉勰、武則天順治雍正、李叔同等我們熟悉的名人,都曾虔誠親法、向佛問道。他們或負經綸之才,或在社會中呼風喚雨,或在事業上風生水起,為什麼會不約而同地來到寺院呢?

  有的人認為寺院就是讓老太太來燒燒香、許許願,讓失落的人來逃避自己的地方,這實在是一種誤解。如果一味以這種主觀的臆想來代替客觀的事實那就永遠不可能認清現實。我們說,要放下自我,因為這個「自我」就是認識客觀事實的最大障礙

  「自我」只憑借直覺來做判斷,一旦認定自己的想法便不願意再去認識和學習,這在生活中是非常可怕的。比如我的身邊有一朋友在第一次接觸古琴的時候就說:「這樂器很枯燥,彈起來索然無味。」他這樣一說,便註定此生都沒有機會領略到古琴的優雅與古拙之美。我們桐鄉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他閑談時對我說,他一生練琴,每天不下四個小時才能夠達到今天的水平。大家看過《霸王別姬》的電影吧,小樓和蝶衣從小在戲班裡接受艱苦的訓練,哪一處唱的不好師父會用皮鞭抽,用煙桿捅嘴巴、敲牙齒,直到鮮血淋漓為止。唱京劇的要成角兒,不知要付出多少唱念做打的功夫呢!

  可見,我們如果想在某一個領域中有成就,沒有長期的堅持和付出是難以成事的。如果僅憑第一印象,就否定一件事物那就更不可取了。而要有所堅持,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自我」所設定的畛域。

  放下自我只是第一步,接著就要堅持和深入地學習。但即使堅持學習,還是會因為天資或方法差異而得到不同的結果。有些研究佛教學者,一輩子宗經苦讀,俯首案牘,總是在文字上下功夫,有小成而無大效。因為他沒有去體驗和實踐佛教思想。那麼思想就僅僅只是思想沒有辦法使人生得到很大的改變。因此,我們主張學佛務必要注意實踐。

  大家通過種種渠道,有機會身體驗禪修,有機會實踐佛法,真是具有莫大的福報。我們常說,禪修不是老師給你知識也不是記錄下來的筆記,而是你內心的體證,是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之轉換,是人生實際的自我超越。因此,禪宗主張「心印傳法」,也就是所謂「不立文字」的心法傳承。

  禪不是得自外物的,而是依靠內在去覺醒的。就是說,我們要把外在的識見,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辨味」等等分別統統關閉掉,才能覺察到自己的內心

  此時此刻你的心是不是混沌稠濁,是不是煩惱無斷,是不是掛礙俗事,是不是不得平靜這就是我們要觀想和突破的東西。我們何以會有以上的牽絆?就是因為我們的心還不夠豐足,我們還有自私狹隘的那一面沒有突破。

  我常常反思,人為什麼總是會遇到逆境?為什麼總會心生煩惱?為什麼會處處碰壁?我認為,這是因為還沒有找到天人合一的道。舉凡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物,他們的人生總是合道的。這個道是天道,也是人道有一句古話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是說天有自己運行的常道,這種道是不會盈滿也不會虧損的,它不會因為善人的善而增加,也不惡人行惡而減損。正是因為天道有其自身的規則,因此人可以去學習它,效仿它。反過來說,得天道者天助之,失天道者人誅之。我們所說成道不是乘鶴高翔、羽化成仙,而是使人達成內在理想圓滿境界

  我們心中理想境界什麼呢?起初的時候,你可能希望要車子、房子、票子、妻子孩子當你擁有這些東西的時候,你就滿足了嗎?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原來這些物質的擁有並不等於幸福的憑臨。這時你就會知道,你所想要的是健康幸福、充裕的時間、悠遊的狀態你想要為社會做一些有意義事情。在這一過程中,你就會慢慢體會到,什麼才是生命應當追求的本質,什麼才是合乎大道人生

  二、順天而行的理想境界

  為什麼我們要提出「人生理想境界」這個命題呢?可能再有些人看來,這個問題虛妄的。有些人覺得賺到很多的錢,贏得很好名聲這就理想。但是如果人一直以名利目的努力追求,最後是無法得到大的收獲的。

  我認識一位音樂家,她是上海音樂學院的系主任,是國內一位知名教授。但是她一點架子也沒有,每次只要我這里一有什麼活動,她就會暫時放下手上的工作,來香海為大家演唱。與她謙和的為人相一致的,她的歌聲才足以使人動容。當她開嗓演唱的那一個瞬間,你會強烈地感到,她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歌唱,她整個人都融化在了音樂之中,她是忘我的,甚至是無我的。我相信,要達成這種境界,她心中所想的一定不會是,唱這首歌能為我帶來什麼好處,而僅僅是想到音樂內在的律動。她所想的,也不會是語言音準形體這些外在形式,而是「感物吟志」的那一份自然。惟其如此,才能夠達到樂與人的高度契合。天人合一的藝術作品具有巨大的能量:當作品表達憂傷的時候,你會感到涕淚滂沱;而當它表現欣喜的時候,則會使你不知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音樂是這樣,工作和做人是不是也是同樣的道理呢?

  有一次,我聽一個做美容的朋友說,人的臉上有多少肌肉,多少個穴道,要怎樣去給每一個部位做調整,這張臉才能夠呈現出最美的樣子。這話我只能同意一半,誠然每個人都有權利使自己變得更美,但是如果不按照自己原有的模樣,而只是根據某個明星的樣子來進行整容,那經過調整的你,即使再漂亮也不是你了。這世間有一片相同的葉子,那為什麼人要向著一個整齊劃一的目標而改變自己的模樣呢?

  我們經常引用《莊子》中「儵忽鑿混沌」的典故來說明人應該要按照自己的自性來生活,不要因為自己是什麼樣的,就要求別人也一定要像你一樣;也不要因為別人擁有某樣東西,就一定要使自己千方百計獲得同樣的東西

  我們為人處世、經營家庭、養身求道,都一定要按照宇宙規律事物自性來加以利用,不要逆天而行。爭天斗地,填山造海,最後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子孫長遠利益。這個道理是非簡單就像我們在河上行船一樣:順流而行,事半功倍;逆流而行,事多齟齬。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不一定都能夠找到事物規律這個時候,做事就自然會遇到困難。那麼我們就要時時抱有一顆平常心、守道的心、寧靜的心。一旦我們把自己的心安住,那麼我們考慮問題就會非常敏銳而透徹,這樣,就能夠找到可行的方法,找到事物規律

  當你在工作中和上司產生矛盾了,當你在家裡與你的孩子產生隔閡了,這個時候,我們不要總是把問題推給對方。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安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何以產生。你應該把自己想法源頭和對方想法的出發點都一同做一個詳細的思考,把雙方的想法進行對接以後,你就能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這時再冷靜地和對方進行溝通,就能夠取得對方的理解。

  冷靜、沉澱自己,去除抵觸心,就是禪修的部分意義。如果我們能夠把這種順天知命、覺察自我、善待他人的思想運用到生活當中去,那麼不僅你的身體會有很大的改變,而且對你家人朋友同事,也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我們不好某件事情的時候,總是會去尋找做不好外在因素,而很難去關注「我為什麼做不好」的內因。這樣的做法實在是緣木求魚,會使你離幸福快樂和諧人生越來越遠。

  魚翔淺底,鷗鳥高翔,這本來是自然規律,如果我們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意,把魚抓到岸上,把鳥關進籠子里,這不就是逆天而行嗎?這樣的做法怎麼能得到好的結果呢?我們每一個寺廟山門前都有一個「放生池」,佛教勸人放生除了教人行善的目的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勸人要順天而行,不要違背天意,將這些自然中的生靈作為自己的盤中之餐。

  三、教育就是點燃火焰

  順天而行這個命題在教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我的私有財產,是我自己生養的,他要學什麼、不學什麼當然是做父母的說了算。父母覺得自己以前讀書讀得少,就一定要求自己的孩子博學多才;父母喜歡音樂,就一定要讓孩子去學鋼琴。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可能只是一廂情願呢?孩子只是憑借你們而來,並不是從你們而來孩子生活未來的宅中,是你們遠遠不能夠想見的。只有根據孩子自身的興趣因勢利導,使其自生自長,而不要多加干涉,這才是明智的做法

  在《柏拉圖對話集》的《拉刻篇》中,幾位雅典貴族希望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格鬥,以便使其變得勇敢。於是他們向蘇格拉底請教,學習格鬥會不會使孩子變得勇敢。在蘇格拉底他們的對話中,這些聲名顯赫的貴族們發現,他們自己甚至連勇敢的定義都難以釐清,那麼又怎樣使孩子獲得這虛妄的勇敢呢?我們學習一件事情,既有可能使其變好,也有可能使其變壞,這都是自然的,對於每一個孩子而言,什麼是勇敢,怎樣獲得勇敢,也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古希臘才有這樣的名言:「教育是點燃火焰。」這里就隱含了一個意思:你是柴,當然可以用來點燃;但如果你是水,或是石頭,是不是就應該另謀他路,而不是以火相逼呢?

  儘管我自己並沒有孩子,無法真正了解為人父母心情,無法親身知道十月懷胎的那種感覺,所以可能你們會覺得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我卻也是從一個孩子過來的,我不是孫悟空我也有我父母,所以我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些什麼,知道父母應當怎樣和孩子進行溝通比較有益

  如果你孩子很好動,但是你卻想引導他去學書法的話,就可以先採用一種試探性的方法。我們都知道,人生而具有模仿的天性。不僅是孩子喜歡模仿,甚至成人也是一樣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那些關係親密的情人或者夫妻在相處一段較長的時間以後,會在不經意間做出一樣的動作,甚至流露出一樣的表情有一個偵探就曾經依靠這種模仿理論破解了一個兇手心理學高手的殺人謎案。

  回到孩子的問題上,因為孩子有模仿的天性,因此你不妨帶他去參觀一些書法現場表演或是展覽。在這一過程中,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他對於書法表演或者書法家的創作過程表現出想要學習的興趣,這時你就可加以鼓勵,及時引導他走上這條藝術之路。當他開始練習書法以後,你還可以幫他報名去參加一些比賽和表演活動,多多勉勵他,以加強他的持續心。但如果孩子在一系列的參觀中表現出的僅僅是疲倦和調皮,你也不可以指責他,而應該及時調方向發現他真正的興趣所在。

  父母在教育的問題上,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及時鼓勵而不是反覆地嘮叨和逼迫,給孩子一個自我的空間,讓孩子按照他的興趣來生活,這樣長大的孩子創造性要比嚴加管束的孩子強很多。

  我們在工作中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培養自己對於工作的興趣,而不是為了養家糊口而奔波,這樣放鬆地接納工作就會工作上有很大的精進

  這就是說要學會因勢利導,而不是揠苗助長;要學會接受、包容,而不是排斥、抗拒。

  四、用心感受,開懷接受

  大家來到這里禪修,如果心在這里,沒有接受禪修帶來的安詳狀態,那就不會對人生有多大的助益。我們不會強制你們腿一定要雙盤,一定要很嚴格地做動作,畢竟,大家來這里,不是學戲,不用練習腿功。我們只是希望你們遵守最基本的規範,身體坐直,關注呼吸吐納,安心當下就好

  我們看到,外面的櫻花開得很美,現在正是天朗氣清,百鳥齊鳴的季節。但是,你們相不相信,每一個人的心裡對於櫻花的感受都會有很大的差別有的人走進來便會讚歎說:「師父,你們的櫻花開得好美啊!就像美好青春一樣,欣欣向榮、奼紫嫣紅,真是令人動容啊!」有的人愁眉苦臉地走進來,對我說:「這櫻花的花期很短。雨一來便落了一地,可惜紅顏歸於污泥。」這正像《西廂記》里說的:「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她愁腸百轉,別說櫻花,就是一陣風都足以觸動。還有的客人走進來,就對我談論自己的生意經、子女經,我問他們:「你們不覺得門口的櫻花很美嗎?」他們回答我說,根本沒有注意到呢。

  所以,接受是一種開闊的心境,它帶來喜樂,帶來幸福這就是我個人對於生活的覺知。

  我們知道,如果以自然來與生命作比較,人的生命真是太短暫了。看似彎曲、柔弱的樹都尚且有幾百年的壽命,而人呢?常常是「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我們的生命既然如此短暫,為何還有糾結於那些不快樂事情呢?

  處在喜樂狀態中的生命看待四時變化、氣節流轉都是美的:春賞百花夏聽蟬,秋日靜好冬踏雪。每個季節,每一天都有大美蘊含其中,等待潔凈的心靈發現。反過來,很多人總是抱怨冬天太冷,夏天太熱,春天躁鬱,秋風肅殺,他就會覺得活著真累,時時處處都是負擔

  盛夏,有一次我來到法門寺,被太陽炙烤著的水泥地板冒著火氣,人一走上去就會感到自己像熱鍋上快被烤熟的螞蟻一樣。我當第一個感覺就是排斥,心裡想,這未免也太熱了吧。但是這個念頭一起來,我就馬上覺察到應該要轉變過來。因為排斥不排斥,我都要走這段路。於是,我就把注意力轉移到兩旁的花草樹木天上的雲朵上來,整個人的心境立刻就扭轉過來。炎熱不再對我構成威脅,而是一種寶貴的體驗。這種微妙的體驗裹挾著細膩而清晰的心理感受,現在想起來仍舊好像是昨天一樣,此情此景,歷歷在目。

  《周易》有這樣的句子:「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自然規律就是如此,我們與其心生抵牾,不如喜樂接受。四時流轉不停,構成了我們短暫的人生

  我們現在一碰到逆境,恨不得馬上就用最惡毒言語去消滅給你帶來麻煩的人,而很少用開闊的心來接受和面對逆境,將逆境看作一種可貴的人生體驗。當我們遇到困難事情第一個想法就是逃避,就是遠遠地躲開。但是當我們越是逃避,人生就越是缺少了體驗與挑戰。時間一長,就使自己的智慧磨盡,最終「泯然眾人」。我們遇到的事情,總是越逃避越難,越是迎頭而上就越是簡單

  如果你從出生到現在,一路上讀書、工作家庭都很順利,那我要告訴你,順利是一種最大的悲哀。它使我們忘記超越自己、升華自己的使命,它使我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反之,越是經歷磨難,對人生的改變就越是顯明。

  我們建設香海禪寺就是一個充滿磨難意義十足的過程。如果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有不完的資金,十個月就能建成寺院的話,那麼現在的一切便不值得我們如此珍惜。正是因為這里的每一棵樹、每一塊木頭都是我們討價還價,從很遠地方運來的,因此今天展現在我面前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才會如此姍然可愛。

  人生價值不在於完成了多麼偉大的工程,更重要的是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能夠體察當下,感悟事情本身。無論是多麼小的一件事情,哪怕是掃地、擦桌子,只要用心體察,就是有收獲的人生也就喜樂人生

  五、守持一顆安定禪心

  什麼是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在我們的人生中所一直追求的東西,如功名利祿,這些都是外相。外相有止境嗎?沒有。外相總是千變萬化,是你無量世都追求不完的。今天被認為是最新最好的科技產品,兩三個月以後,就又落伍了;今年被認為最流行的時裝,一兩年後便棄擲箱底;現在你的車子是最好的,十年以後便成為破舊不堪的廢銅爛鐵。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則報道:一個出身於中國名校的高材生在哈佛竟然殘忍地殺死了自己的導師。這些青年學生,以前在中學裡面一定是全校乃至全市最優秀的,到了北大清華又算得了什麼呢?在北大清華最優秀的學生,到世界一流的大學里又算得了什麼呢每個人都秉持著自己的一種狀態生活,根本不需要去羨慕別人,因為羨慕是沒有止境的,富有、權力學問都是沒有止境的。

  與其不斷追慕別人,不如好好看住自己的每一個念頭,關注當下,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因此,我們反覆強調,生活中的喜樂圓滿並不是別人給我們的,而事是需要我們自己通過不斷地自我反思而達到的。

  「亂」指什麼呢內心恐懼、掛礙、彷徨、遲疑,就是「亂」的表現。你覺得自己今天坐在這里好像很平靜心中沒有任何雜亂的念頭。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當一把刀子架在你的脖子上了,或是今天突然被醫生宣判死刑了,你們有沒有想過,自己還能保持內心不亂嗎?我們要修的不是今天一天的禪,而是包括艱難困苦、厄運交加之時的一生的禪。我們對於順境的控制力可能很強,但是真正逆境到來的時候,才真正是檢驗你禪定功夫的時刻。

  有的人覺得,你給我十萬塊錢,我可以「視金錢為糞土」;那麼如果你面前放著一千萬、一個億呢?你也能巋然不動嗎?經過一次考驗在人生中有時候時微不足道的,很多人經歷了許多真金烈火的考驗,僅僅是在一次考驗中失敗了,那對於整個人生來說,這就是萬劫不復。

  今天師父對你說的話,你千萬不要當作知識來做記錄,你所要做的,就是覺知生命之中的每一個過程

  前段時間我和身邊的很多朋友分享了據傳假託為倉央嘉措所作的那一首詩歌:「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裡,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里,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裡。默然。相愛。寂靜歡喜。」這首詩與其說表達的是堅貞不渝的愛情,倒不如說它傳達了一種佛的意境。因為佛教所說大徹大悟,不是要我們從恍惚去尋找涅槃彼岸也不是從煩惱中去尋找菩提大道;更不是從染污中去尋找光明的所在。

  佛教主張,涅槃幸福光明這些人們所苦苦追尋的東西,是本來就為我們所自有的,是不需要我們費盡心力、跋山涉水去找尋的。所以詩歌說:「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的確,愛不在我們所愛者的身上,它不憑借其他任何外物所存在,除了你自己。你本來就具備一切愛,一切光明,一切圓滿,一切涅槃,又何苦要去做一個乞丐,向別人乞求這些呢?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我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我本是無盡藏,我本具諸實相。我本有喜樂身,我本自在天堂。」這世上鮮有真富貴與真貧弱者,問題只在於你如何看待生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