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禪修如何助益人生

  禪修如何助益人生

  ——賢宗法師講於上海

  楊柳整理

  一、覺當下改習氣大成

  什麼是禪修呢?禪修不是獨獨在此,局限於道場之中的;禪修也不是僅僅依靠打坐來維持的,因為它不是要求大家來練習腿功,增加腳力。禪修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我們在這里禪修,應該感受生活的每一個奇跡,感受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感受,每一個當下。如果你能夠如是感受生活就會發現生活陽光明媚,欣然自適;如果不能夠做這樣微妙的感受,時時在當下妄想紛飛,想著已過去的和未來到的,生活就是一片火海,令你如坐針氈。

  為什麼我們會不願意工作不願意做家務呢?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因為惰性在作怪。而實際上則是你那顆四處竄動、無法安住的心在作怪。讀書的時候羨慕那些工作的人工作的時候羨慕那些讀書的人;做家務的時候想著要去逛街,逛街的時候掛念著家務還沒有做完。如果不能收服自己的心,不能使它凝聚於當下,那便一件事情也做不好,一件事情也做不成。那麼人生就在莫名的擔憂與煩躁中,日復一日,迅速地消失了。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呢!因此,學會接受當下,包容當下,安住當下是最為緊要的。

  我們身上習氣,是無始以來積累起來的。比如人都喜歡安逸,人都喜歡名利,人都喜歡「莫失莫忘,仙壽恆昌」,人都喜歡不離不棄,芳齡永繼」。這種慣性的思維宇宙運行的規律是明顯有矛盾的,但是人就沒有辦法丟棄這種渴望居於極致而不更替,安於生活不離棄的追求。

  比如,你總是習慣於八點起床,我六點把你喊起來,你就會得很不高興。覺得師父剝奪了你兩個小時睡眠。於是整天就想著這兩個小時沒有睡很不劃算,因此浪費了一天的時間而處於遊離和不高興情緒中。這就是習氣

  大家來這里禪修以後,希望你們能夠把禪修的思想帶到生活的每一個時刻中。拖地板的時候就感受這個勞動的過程,感受汗如雨下,感受地板一點一點變得清潔起來,這時候,你的心也會慢慢地變得清潔起來。這樣被清潔的地板,將是有史以來最乾淨的地板,會給別人帶來愉悅,也會增加自己的修行帶著禪者的心去做每一件你所不願意做的事情痛苦就瞬間轉化為喜樂

  人生莫不是由過程組合而成的。昨天已經過去,明天尚未到來,只有今天,只有此刻,彌足珍貴。

  如果我們一直把自己框定在固有的習氣之中不能拔除出來,我們的人生就由此受到局限,因此裹足不前。當我們在哪一個自己認為飽滿而完美狀態中停留下來,也就是我們開始邁向衰亡的那個時刻了。我們都知道,豆腐的營養價值很高,據說有益氣寬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和脾胃,抗癌等一系列作用,甚至可以作為藥材對某些疾病進行食療。但是豆腐就一點缺點也沒有了嗎?豆腐性寒,常食豆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腎功能減退等疾病,因此老年人和腸胃功能不佳者不宜過多食用。無論是常食豆腐還是常食肉類,一旦過量,都會引起身體的某種不適,如果過度偏食,也都會在我們的器官上顯現出來。因此,不要執著自己的某種習氣,及時省覺自己的身體精神狀態,及時調整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

  凡事莫不相反相成。當一個人越是讓你感到不舒服他就越是你生活導師你要不斷勸自己打開心量,接受他、包容他,這個過程你可以看作是磨難也可以看作是修行當你對治了對他的這種不舒服,你的心智就有了很大的超越,你的境界就會得到莫大的提升。

  一個人想要有所小成,需要朋友;一個人若想有所大成,就需要敵人敵人是你的逆增上緣,他通過打擊你的方式使你成才。老子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這就是說,要成大事的人,必須先要經過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大磨難。因此,我們的日誦警策文第一條就要讓你「贊美敵人」。在我們的生命中,什麼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呢?不是大喜,便是大悲。因此,我們要包容一切悲,包容一切苦,滌除妄念,實現自身的成長。

  二、知變異增靈性重實踐

  為什麼在佛的世界眾生圓滿,在眾生世界眾生污濁呢?我們永遠以殘缺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因此萬物殘缺,絕無圓滿之相。以此可見,我們應該改變的並不是別人,而是要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比如一個人在二十年以前欺騙了你,二十年之後難道他還是一個騙子嗎?也許他已經改變了很多,提升了很多;也許他還不如以前。我們為什麼不以客觀的眼光去審視他呢?我們如果不以「變異」的思想來看待事物也就違背了宇宙萬物顯現之真理

  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四季的更替;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地殼的產生;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萬物的往來;如果沒有變化,地球就不會滅亡。但天下皆知這種不變是不可能的,因此宇宙就用草木的枯榮、眾人的生死向我們宣說著變化的鐵則。我們為什麼視而不見呢?我們四歲看到的東西,四十歲看到的東西,怎麼可能是一樣的呢?如果我們的思想一直禁錮在以往,而沒有前進,那麼我們的人生就只有器官的變化,年歲的增長,而靈性始終沒有任何的提升。

  如果每天都進行反思和總結,那麼我們的心智就會不斷地得到提升。這就是一個修行者應當堅持的生活方式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看完一本書,書還是書,我還是我呢?如果書中的知識不能為我所用,那看書又有什麼意義呢?一本好書,要用一顆敏銳的心來吸收它,我們要用書中的道理來觀照自己的人生,否則書就只是一堆字紙而已啊。為什麼有的人讀了一輩子書,還是因為一個職稱跟同事過意不去呢?為什麼有的人讀了一輩子書,反而越來越自以為是,不能夠寬容呢?這些基本的道理,難道《老子》沒有講,《聖經》沒有講嗎?他們引經據典,俯仰即是,難道沒有讀過這些書籍嗎?相反的,有些人因為一句話而開悟,將它落實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使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禪修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與身真正共存。當它們同步而行時,我們就能夠享受生活的每一個過程。被突如其來的暴雨淋濕了身體,被領導指責,被同事排擠,都會因為心的接納而變成一件益事。它們或者成為人生中不可複製的經驗,或者成為一劑成長的良藥,拔擢和升華了你。

  在黑夜中,一人向天而問:「偉大的佛陀你不是說處處都是光明么,為什麼我這里確是一片漆黑,為什麼我的生活就是一貧如洗呢?」他不知道,光明只是暫時地被黑暗遮蔽起來,而遮蔽它的東西,並不能夠改變光明的實質。他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面,此時正是暖陽朗耀。他也不知道,窗外有螢火等待他去對話,有明月等待他去共舞。是他內心的黑遮蔽了光明,而事實上,光明幸福理想人生都從未離開,關鍵就在你自己見到的是什麼,選擇的是什麼。

  禪修就是通過慧眼的開啟,來改變我們的人生,達到更高遠的境界

  對於一個企業的經營者而言,如果永遠只是考慮一己私利,而遮蔽了對於市場、客戶需求的思考,也就遠離了從商之道。這樣的運行方式是有局限的,而且會導致你的企業快速地走向衰亡。因為天道是用有餘的來補充不足的,而很多人則一味索取,分明已經很有錢了,還是覺得不滿足,以不足的來補有餘的,這樣不符合天道做法,你的企業事業能夠長久嗎?

  當我們雙拳緊握,能夠拍出響聲嗎?只有當我們張開手掌之時,我們才能夠擊出響亮的聲音雙手緊握,即使握無量沙,也終有放開的一天;相反,雙手不執取於物,光風霽月,鳶飛魚躍,萬物盡在你的掌中。

  我們看待問題,應該站在更寬廣的角度來觀照眼前暫時的、局部的問題,這樣才能看得透徹,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三、種善因明自性常助人

  有一個小夥子跑來對我說:「我和一個女孩子談了七八年的戀愛了,今天她突然說沒有辦法接受我了,要和我分手。我應該怎麼辦?」我說:「首先你不可以責怪她。之前我曾多次告誡你要改變身上的一些習性你沒有做到。她今天離開你,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要知道,你今天得到的果,就是因為你先前種下的因導致的。其次,這未必是一件壞事。如果今天你跟她分手,你能夠以此為覺醒的開始,從此刻開始努力,從此開始種下好的因,那麼今後你自然可以超越今天的自己。你的戀愛問題也自然會得到解決。」

  佛教認為,因果絕非迷信。你早上沒有吃飯,過一會兒就會餓;你一直忙於事業,無暇顧及家庭家庭自然不可能是美滿的。這是自然的基本原理,並不是什麼神秘主義的理論。

  有一位女士,她依靠祖產,在杭州有四五套房子,開著跑車,過著優渥的生活。但是她並不快樂。她對我說,她的先生是一位公務員,要求她謀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她覺得很沒有意思,一個月幾千塊錢的收入,甚至不夠養車,因此她很不樂意,和先生鬧了彆扭。我對她說:「你不要責怪你的先生,你要明白,自己在這世界上活,最終的追求是什麼?你有那麼多房子,但是自己卻只能住在一房子里。你有那麼多的錢,但卻只能花有限的錢。為什麼不去做一點回饋社會事情呢?這也是為你的後代積德啊。」

  有一個童話說,有一貓頭鷹,它有一棟大別墅。可是它常常覺得很煩惱。因為它發現,當它的朋友在門外喊它:「貓頭鷹你在哪裡?」它總是不得不回答:「我在一樓」,或者「我在二樓」。它不斷在在一樓和二樓之間飛奔,希望有那麼一刻,自己可以既在一樓,又在二樓。可是它從來沒有成功過,最終累癱在樓梯上。因為它沒有辦法同時處在不同的空間里,沒有辦法在一樓,又在二樓。它在自己的房子里,身體卻只有那麼小,不可能充滿整個房子,那它要那麼大的房子有什麼用呢?

  汪曾祺也寫過一篇散文,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有一個拾荒的老人,天天連飯也捨不得吃,不斷地工作,不斷地拾荒。最後他去世的時候,別人竟然在他容身的破席子下面發現了六千塊錢作家感嘆道:他留著這些錢又是為了什麼呢

  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呢

  我們在這世界上安身立命很容易被牽扯進世俗紅塵之中。這個紅塵世界,以金錢為衡量能力標準,以地位衡量人的道德。我們很容易在追求這些物質時忘記了自己的宿命,一不小心就變成潑留希金,變成葛朗台。

  我們常常會覺得,當我有錢了,就一定會幸福。可是當你有了一千萬的時候,發現億萬富豪多得是;當你有了一個億的時候,發現李嘉誠還是遙不可及。結果越追求,越不幸福。這就好像我們開始立志要去北京,在去北京過程中,我們遇水搭橋,逢山開路。造了幾座橋,開了條路以後,開心得不得了,天天找人來參觀自己的傑作,結果忘記了去北京。一路行走,一路丟失夢想,結果把自己忙得團團轉,卻離我們澄明的自性越來越遠了。

  那麼怎麼防止這種由物質造成的異化呢?那就是要時時問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我們身邊有很多事業有大成就的人,都非常願意以自己目前擁有的東西來幫助別人,願意扶持、培養更多的人。他們利益別人而不圖回報,結果被幫助的人卻非常願意來報答他們。這就是老子說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四、四攝法利眾生護慧命

  佛教菩薩四種方法引導人們的生活,使之走上大乘正道這就是「四攝法」。四攝中,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

  菩薩常行布施,施恩惠於眾人,常懷利他心,眾人以是樂聞佛法。由此可見,菩薩不僅以金錢布施,也用德化,用善行,盡各種能夠想到的方式來幫助別人。

  佛陀在世時,有一窮人佛陀說:「我想要變得富可敵國,有什麼辦法呢?」佛陀說:「布施。」那人感到很奇怪:「我什麼都沒有,拿什麼去布施呢?」佛陀說:「你對人說話,可以用好的言語來贊美,這就是布施你可以對人微笑而不怨怒,這就是布施你看到別人有行動不便的,攙扶一把,這就是布施。時時處處,想到要布施,都可以布施。」的確是這樣,大家在公交車上讓個座,就是布施。不要認為什麼東西是自己買下來的,是自己獨有的,而要學會分享。

  在新加坡,沒有一人會在室內抽煙;在日本,大家會主動收拾好自己的垃圾;這些為別人帶來清潔的環境的行為,遵守公德的行為,也就是布施

  來到寺院里,我們會要求大家在吃飯時止語,不要說話。因為吃飯的時候如果說話就容易把食物噴到別人那裡,這是非常不禮貌的。對於禮儀的教育,實在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現代注重分數的教育中,禮儀反而被忽視了。我們常常會見到一些朋友正式場合用黑西裝搭配一雙白襪子這就大雅觀了。如果我們的行為很高雅、得體,那就是一種布施

  布施甚至會關係到一國之和諧。比如做生意的應當要按時、按額交稅,不要總是想著偷稅漏稅,有錢就有職責為社會的平衡做貢獻。否則,如果你為富不仁,盤剝窮人,那你即使有千萬名車,你敢開出去嗎?有千平方的宅子,你敢住嗎?

  我們現在強調的「為人民服務」,不也是布施嗎?

  我們最大的弱點就是總想著自己的利益得失,如果能夠克服這一點,人際關係不用維持而良性運轉,你的周圍會匯集越來越多和你一樣,願意布施的人,那麼你還有什麼事情是不能順利進行的呢?

  自私心,越淡越好;布施心,越濃越好。這就是為人處世的訣竅,就是超越自身局限的秘訣。記住要把這種布施心用行動帶進生活中,感染越來越多的人

  愛語是指菩薩常以善言撫慰眾生、勸導眾生眾生因此親近他。我們在生活也要依此勉勵自己,常贊美他人,常以善言為他人解圍,而不以惡語辱罵他人,不以兩舌坑害他人,不以不實的綺語矇騙他人。比如一個人分明長得非常一般,你見到他還一直誇他漂亮,別人會相信嗎?一個人明明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你還要說他財不外露,他不會覺得你有企圖嗎?那是不是對於一般的朋友就不能贊美了呢?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有的人善良有的人微笑很美,有的人牙齒很白。針對他的優點,針對他自己覺得最好的地方來施以愛語,對方才會得很高興,覺得你很真誠。你也就很容易和他交上朋友。記住,沒有一個人喜歡被指責。如果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也就不要施加給別人

  第三是利行,就是不斷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我們總是關注自己的所作所為,覺得讓自己修行好就已經很不錯了,卻忘記用行動來幫助別人。其實,想到和知道是沒有力量的,做到才有力量

  我們在生活中有幾樣東西必須堅守:首先是過有規律生活。比如規定自己幾點起床,到了時間無論如何都要起來。兩個月以後,生物鐘形成,想不起來也做不到。過有規律生活,人身上疾病就會少很多,負面情緒也會少很多。其次是對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設定底線。比如夫妻間吵架,你要知道哪些言語是禁區,侮辱對方人格的,刺傷對方尊嚴的,以離婚相威脅的,提都不能提。這種語言一旦說到一定的程度,以後就真的會有不好的結果產生。我們應該在某種可調和的狀態生活,符合中道,不要過激。大家有沒有發現,以前讀書的時候,往往是在班上處於中上游的同學,比較容易在以後成才。因為既吸取了知識,但思維又沒有被書本所禁錮,因此能夠在生活中運用得遊刃有餘。第三,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並加以堅持,不被自己的業力所牽引。比如我們想要做一個博學的人,一旦規定自己每天看十頁書,無論多忙都一定要堅持。你想一想,一天看十頁,十年可以看多少書呢?否則,每天渾渾噩噩,一直被自己的習氣所牽引,一生也不有什麼成就。應該要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這樣才是精進隨順的人生態度。

  什麼是同事呢?同事就是只有站在與別人一樣的頻道上來說服別人,別人才可能心悅誠服。這一點需要很強定力才可以,否則為了教育別人,也去和別人一起搓麻將,上歌廳,弄不好就被別人給帶壞了。同事有一層是很難克服的,就是我們總是很容易自我為中心,高高在上地想要教訓別人。這樣做的話,越是對別人好,別人就越是對你避之不及,把心門關得緊緊的。所以同事這一點,是四攝法中最難做到的。

  我們今天以四攝法與大家共勉,希望我們都能夠將這些法門落實到生活當中,時時禪修,處處寧靜。最終達到「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這樣寬闊無限的境界

  五、結佛緣情似贈興如答

  學員:請問師父學佛佛學有什麼區別?修行覺悟有什麼關係,哪個更為重要?

  賢宗法師:學佛就是我們以佛陀導師,向他學習,來指導人生佛學就是將佛及其後繼者的思想當作一門學問來加以研究。前者更注重實踐,而後者更注重理論。我認為,佛學的真正落腳點還是應該在人生中,只有運用它幫助我們改變、提升自己的心靈佛學才是大有助益的。如果什麼都知道,什麼都不踐行,學問就會成為「所知障」,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從古至今,所有的思想家、哲學家,莫不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對社會有所幫助。否則,理論只是空中樓閣,必將速朽。

  第二個問題,修行覺悟的前提,修行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能夠有所覺悟就像燒水一樣。前十分鐘一直在燒,一直沒有開,在十一分鐘突然開了。那你說,是前十分鐘重要呢,還是後一分鐘重要呢?當然都是同樣重要的。我們說頓悟是由漸悟達成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如果想要成為生活智者,就要時時刻刻注意積累,注意觀照,注意反思。這樣才會有覺悟的那一刻。

  學員師父,現在常有心靈培訓的課程要我們尋找心靈上師,請問上師是什麼意思呢?

  賢宗法師:上師就是你最好的老師。這個上師就是光明,就是圓滿光明圓滿又在哪裡呢?它們就在你的心中,就像佛一樣。佛不是大殿里的金身,不是蓮花座上雕塑,佛只在心中它是內心圓滿自性當你負面情緒修成光明圓滿的時候,佛就越來越清晰,你就越來越靠近佛的境界

  學員:我有一朋友,她老公是做投資的,事業非常成功。但是她的老公兩次出軌。這以後,我的朋友就再也不相信他了。只是因為有了孩子,才湊合著過下去。而她的先生只相信投資學習,從來不接受其他的知識,所以怎麼勸也沒有用。我的朋友感到十分苦惱。請問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賢宗法師:任何事情都有取捨。因為沒有一事情、一個人是完美的,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更重要的不是責怪對方,而是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來解決問題如果你朋友選擇離婚,她可能會失去孩子;如果選擇給孩子保全住一個完整的家庭,就應該要及時調自己的心態。不要在怨恨中過日子,不要因為抓住了對方的小尾巴而「相敬如冰」,甚至「相敬如兵」,否則只能使婚姻陷入更加麻煩的境地。我推薦大家看一本小說,叫做《「合理」出軌》。這部小說通過幾個案例反思了當代婚姻中出軌的原因,有的女性用嚴防死守,結果反而更加導致先生的出軌。我並不贊同用計謀、策算來解決婚姻中遇到的問題。記住一句話,愛就是深深的理解和無盡的包容。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