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禪心
楊柳整理
對於「格局」這個詞,大家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格局」是視野,格局是態度,格局是關於人生的願景,「格局」是關於宇宙的體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格局」的含義也就不盡相同。但是,大家要相信,「格局」能夠使人寵辱不驚,使人來去適意,使人氣吞山河。
然而,要真正提升一個人的格局絕非易事。今天,我們就從佛教禪修的智慧中來思考企業家如何提升格局的問題。打開格局,可以使我們義烏的企業家對於如何走向全國,乃至走向世界有新的思考,讓世界對義烏有一種全新的理解。
大家身處在自己的行業中,每天面對的都是實在的事務,營銷產品,面對客戶。當大家對這一切都感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時候,可能正是忽略了某些重要問題的時候。因為身處其中的人,往往會因為缺少「驚異」的發現的眼光,而讓事業走向慣性地運轉,走向某種狹小的畛域。
古話常 「隔岸觀火」,只有時時將自己的思維保持在比自己所處的地方更高的彼岸,才能夠真正看清一些東西,以使得企業能夠良性地運轉。比如說,大家在生產一些生活用品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過,五十年以後,人們的生活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那個時候的人會想要什麼樣的產品?哪些東西會迅速地被淘汰,哪些能夠被保留下來?大家又是否想過,現在自己的事業所處的境地究竟如何,距離自己的願景還有多少距離呢?
以上的問題實際上也就是禪宗著名的話頭所要我們參悟的東西:「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如果缺少對未來的思考,缺少遠見,我們就無法把握現在;如果無法把握現在,就自然會因為不知身之所處而感到迷惘與彷徨;如果身處迷惘而被驅役著製造產品,那便是盲目跟風,這樣,事業的路就無法久長。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看到,被很多人誤認為曲高和寡的禪學思想,正在一個更高的角度指導著我們的現世生活。禪學的思想能夠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思考自己,重新評價自己。
格局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格局會決定一個人幸福與否,格局會使人灑脫、智慧地看待人生。
關於格局,有這樣一個故事:楚相晏子有一個管家叫做高僚。他忠心耿耿地跟隨晏子三年,晏子開除了他。周圍的人很不理解,就問晏子:「高僚跟隨了你那麼久,並沒有過失,你為什麼要開除他呢?」晏子回答說:「是啊。他跟隨了我三年。我是一個粗鄙之人,過失良多,而他卻從來不糾正我的過失。那我要他何用呢?」(高僚仕於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諫曰:「高僚之事夫子三年,曾無以爵位。而逐之,其義可乎?」晏子曰:「嬰,仄陋之人也,四維之然後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吾過,是以逐之也。」)
我們來反觀一下自己。當別人指責我們的過失時,我們是什麼反應呢?我們往往會覺得這個人怎麼不給我面子呢?這個人怎麼能這樣說我呢?而晏子卻認為,一個不肯指出上司過失的人,並不是真正的良才。這不就是我們和晏子的格局存在差異嗎?
你們有沒有看過唐代的歷史呢?唐太宗有幾件事情讓我至今想起來仍然覺得敬佩不已。有一次,一個匈奴人進城遇到唐太宗,用刀子捅傷了唐太宗的右臂。皇帝旁邊的兩個侍衛馬上出來抓住了匈奴人,要將他殺掉。但是唐太宗制止了他們。他按住自己的傷口,說:「如果今天殺死他,以後必然會引起漢匈長久之戰。」於是他釋放了那個匈奴人。後來,這個匈奴人為他所用,成為了他身邊最貼身的侍衛。在以後的歲月中,這個匈奴侍衛三次救太宗於水火。
唐太宗還有一個著名的諫臣叫魏徵。魏徵早年曾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充當東宮僚屬。他當時審時度勢,多次勸諫太子要先發制人,殺掉李世民。可是太子不聽,果然,經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太子,成為了皇帝。唐太宗就問魏徵:「你願不願意來幫助我成就大業?」魏徵不願意。後來,由於受到唐太宗人格魅力的吸引,魏徵終於同意幫助他。唐太宗曾下過一道密旨:無論魏徵諫言如何傷人,都不可以處置他。正是因為這樣,魏徵一生直諫達兩百多次,用自己的忠誠與正直幫助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這是因為什麼呢?還是因為格局。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怕別人的意見,真正有思想的人都會在他的身邊安放一個與他格格不入的人,以充當他人生的明鏡。作為一個企業家,就應該修海納百川的格局,修心包太虛的心量。具有如此心量的人,不會因為別人開了四個廠,我只開了一個廠就感到不平衡;也不會因為別人坐在正中間,自己坐在兩旁邊而感到不舒服。因為心量開闊的人,不會以面子和金錢作為自己人生的方向。
一個心量開闊的人會注意從生活中向內反思自己的現狀,而不會向外去抱怨與責難。他也會問自己:為什麼我周圍的人才會離開?為什麼我的家庭不能達到和諧?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不聽話?但是他不會將這些問題的答案歸因於外在的因素,而更願意用自己的修行提升格局,來對治這些煩惱。
學習、思考、觀照、覺察,這樣的思想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很大的幫助。
大家可能會想,用以上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格局,對人生有什麼實在的益處呢?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反問:當我們一味執著於煩惱和妄想,對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麼實在的助益呢?既然煩惱和妄想是不好的,那麼我們就應該記得要時時把自己從瑣碎的生活中拔脫出來,時時記得仰望星空。因為當我們仰望星空之時,是不會執著於那些雞毛蒜皮的蠅頭小利的。
古希臘的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曾經因為在仰望星空時跌了一跤,而被無知的少女所嘲笑:「偉大的哲學家啊,您深知宇宙至理,怎麼不知道腳下有水塘呢?」後來,泰勒斯通過夜觀天象測明的天氣的走向,及時種植了橄欖,等到橄欖收穫的時候,賺了許多錢。他只是為了告訴人們:一個格局高遠的人,要做塵世間的事情是非常容易的,只是他還有更要緊的事情要做。不屑於財富而已啊。
二、禪修初體驗
請大家把手機設置為靜音,不能有震動。身體自然地坐直,頭、身體、臀部成一直線。閉上雙眼。全身放鬆,面帶微笑。你可以聽到耳旁的風,你可以聽到身邊任何微細的聲音,你可以覺察到自己身體中的變化。你感覺到此時此刻,安坐此處,身心兩適。煩惱放下,掛礙放下,過去放下,未來放下,你的心凝視當下。
現在開始用腹部進行深呼吸。慢慢地把氣吸進來,吸到不能吸入為止,然後在腹部停留四秒鍾,然後再慢慢地把氣呼出去。每一次吸氣時,我們都吸入無量的喜樂、安寧以及正面的能量;每一次呼氣時,我們將身體的毒素、郁結、憂傷一一排出體內。跟著我的聲音,重複幾次深呼吸。吸氣,停留四秒鍾,呼氣……
現在你感覺到自己的頭部放鬆,你的肩膀放鬆,你的手臂放鬆,你的胸口放鬆。隨著每一次的呼吸,你都會感到更加放鬆。接著,你的腹部放鬆了,背部放鬆了,臀部放鬆了,放鬆了,大腿放鬆了,小腿放鬆了,雙腳放鬆了,現在整個人從頭到腳已經完完全全放鬆了,你現在非常寧靜,非常喜樂。
把雙手伸出來,搓自己的手,把它們搓得熱熱的,捂在自己的眼睛上。通過中指壓住上眼眶,從裡面往外面拉。當你壓下去的時候,眼睛會有酸麻的感覺,這種感覺使你的疲勞暫時得到了釋放。重複五六次。
然後,用中指重重地壓住下眼眶,緩緩地往外拉。也是重複五六次。
接下來把雙手放在頭頂,大拇指在眼睛在耳朵中間的地方按壓,順著按,逆著按,交錯進行,按二十下。
現在請放鬆,用雙手敲擊自己的頭,把頭上每一個部位都敲一遍。此時,眼睛還是閉著,感覺雙手敲擊頭頂的整個過程。隨後,用手捏捏耳朵、搓搓頸部,再用雙手按摩自己的面部。
伴隨著雙手的敲擊,我們的身體所沾染的煩惱、習氣,都被一一趕走,你感到釋然,萬緣放下,寧靜無限。
以上就是一個簡單的禪修法。我們用這種方法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身體,這就是佛家所謂的「命功」的修行法之一。我們只要把禪修的方法嫁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會發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樣的案例太多了。我們杭州有一個做二手車市場的朋友,學習了禪修以後,把這種方法帶回了自己的生活中,每天早上開始工作以前,帶領自己的團隊做十分鍾的禪修。現在,他的企業文化建設在全國都是領先的。很多大公司都到他那裡去學習。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就是因為每一個禪修者通過向內的覺察和觀照,都會明白自己是誰,自己究竟要做什麼。
還有一個河南來的公司總監,身體一直不好,吃葯吃了十五年。學習了禪修以後,他每天堅持按正確的方法打坐三個小時。幾年以後,他竟然能夠將葯停服,身體也好了起來。禪修使他發生了莫大的改變。
大家都知道,佛教行世已經有二千餘年了。它一直通過禪修的諸方法來培育美好的心靈。如果這種方法是不適宜的,那麼它必然早已消亡於世了。
說到企業希望得到持久與永恆,便會聯想到宗教的持久與永恆。宗教憑藉什麼長存於世呢?那些宗教的祭儀、律法、經典只是宗教傳世的手法,而更為重要的是,宗教對人的心靈所產生的凈化與陶冶。它指導人們向善,指導人們擺脫種種罪愆,回復美好與本然的人性,它幫助人們不與惡行為伍,恪守中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我們知道,企業如果想持久地發展下去,需要很多優秀的人才。那麼這些人才怎麼才能吸引進你的企業呢?靠金錢,靠名位,這都是不持久的。一旦有別的企業出了更高的價格,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怎麼能保證你不是在為他人做嫁衣裳呢?
現在很多企業也都開始想方設法留住自己的人才了。他們開始建設自己的企業文化:成立讀書會,創作宣傳平台,做專題討論等等。這樣做都是希望依靠文化來吸引人才。
那麼文化的背後又是什麼呢?那就是企業創立者的人生使命,人生夢想。如果你有那麼大的格局,有那麼大的夢想,有那麼大的願景,有那麼深的見識,那就自然會去創造一種持續、永恆的文化氛圍。
企業家如何會有那麼大的格局和願景呢?這就有賴於他所積蓄的福德。他有多少福德,就有多大的價值和使命感。因此,我們提倡每一個企業家都要廣種福田,以此提升使命感,以此凝聚人心。
要培養這樣的福德,需要你不斷地學習和總結,需要你不被物質的表象、眼前的瑣事所羈絆。當你真能將富貴視為浮雲的時候,你才會站在更高遠的角度上來經營企業,洞察人生。
這正如當一切菩薩在因位時都要發四個宏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意思是當我們想要修成正果時,我們必須先度化一切眾生。只有成就別人,才能夠成就你自己。只要你有一點能夠幫助別人的地方,我們就要想辦法去幫助他。人生中的種種掛礙、煩惱,我們都應該想辦法去斷除它,時時不生妄想,時時安住當下,使我們的心態平和,那麼我們看待問題的高度就會超越一般人。還要學無量法門,成就終極佛道,這就是修行者的大願景。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信仰和崇拜觀世音菩薩呢?正是因為她的願景很大,且教法非常靈活。她提倡「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你是個農民,她就示現一個農民來度化你;你是個老闆,她就示現一個老闆來度化你。她總是會把自己轉化到和你相同的頻率來度化你,使你不生芥蒂,心悅誠服。
現在我們很多老闆和員工談話,總是站在老闆的角度上來講話,很多餐廳的領班也總是要站在領班的角度上高高在上地訓話。這樣的管理模式,誰又能真正地服從於你呢?你越是三令五申,越是指手畫腳,人才就越早離你而去。你要和員工溝通,就應該站在對方思考問題的角度上去跟他對話。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意思是你越是像水和空氣那樣的謙和、柔軟,別人就越是會離不開你,會自己前來臣服。真正好的管理,不是申飭,不是中傷,而是德化。
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他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能夠給予他什麼。比方說孩子在看《功夫熊貓》,你就應該和他一起去看,而不是關掉電視。看完以後,可以啟示他:「功夫熊貓是怎麼成功的呢?它為什麼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把武功練得那麼好呢?」教育並非強制,而是因勢利導,點燃火焰。
禪修教我們靜下來感受周圍的一切。當我們沒有這些感受的時候,就很容易淪為金錢、名望、地位的奴隸。
四、勤修生活禪
禪的思想是空靈、神妙的人間思維,禪的境界是積極自在的安心方式,禪的理念是教人放棄自欺、自慢的人生枷鎖,禪的方法是教人認識自我。
所以,禪需要輕鬆,需要放下,需要高遠的認識,需要博大的胸懷。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我們行住坐卧,時時都要感受禪的境界。這才是修禪所要達到的境界。
很多做企業的人,常常感到非常地勞累,不但勞心,而且勞身。每天就是應付各種找你的人,都應付不過來。各級領導來了,都要專門出面接見。誰來了都是上帝,誰來了都要打起十分精神應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就應該要用「行亦禪,坐亦禪」的精神來對治它。不管碰到誰,我們都接受;不管別人用怎樣的語言來刺激你,我們都要用清涼的心來對待它。如果我們能夠把心修行成這樣,那麼我們就會成為一個聖人。
我昨天在給印度合一大學上課的時候,就分享了這樣的一個思想。我說,我們中國有一首二胡曲叫做《二泉映月》。他的作者阿炳是一個流落街頭的盲人。他原本是一個道教寺廟當家的兒子。他父親是一個精通音律的道士,父親死後,他成為了該寺的大當家。因為交友不慎,流連煙花之地,後來染上惡疾,雙目失明,流落街頭。他且彈且走,在無錫一帶小有名氣。後來,兩個音樂家機緣巧合,在阿炳逝世以前,搶錄到了他的原聲琴曲。這個原版的二胡曲和以後所有音樂大家的演奏在意境上差別很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阿炳在這首曲子中寄託的是他自己內心中至深的情感,這種情感是不可複製的,其精妙處,只有他自己能夠領悟。他的琴和情糾結在一起,不可剝離。因此,《二泉映月》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阿炳的《二泉映月》,這就是「合一」。以這種合一的精神來表現藝術,藝術才能夠永垂不朽。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梵高的《向日葵》,表現的也是這種藝術與生命的合一。
如果我們做企業的,能夠將自己的企業和生命的訴求合一來考量,這個企業就是無人能夠超越的。
同樣的,如果我站在這個講台上講課,總是在乎大家聽還是不聽,接電話還是發簡訊,講話還是安靜,那我這堂課就算了廢了。正是因為我不在乎這些,我只在乎講我自己想講的東西,所以我才能不受每個聽眾反應的影響。我只要確定自己講的乃是正見,然後投入去講,總有一些頻道與我對接的人很想聽。這就是合一的精神。
我認識一位上海的音樂家。我邀請她來香海年會唱歌,她很快就答應下來。我把她安排在壓軸的位置上表演,可是因為天太冷,還沒到散場的時候,有的賓客就離席了。我心想,真是很不好意思,人家那麼著名的演唱家,屈就來演唱,竟然還遇到這樣的情況。可是她一上場,不管場下是怎樣的,她依然是十分地投入,聲音美不勝收。場下原來要離開的人,也都紛紛回席,原本鬧哄哄的場合,馬上鴉雀無聲,聽她演唱,給她鼓掌。當她陶醉在音樂中時,似乎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唱歌。這就是合一的境界。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做到合一,有的人就受到外界的干擾而痛苦不堪呢?這其實都是由你的起心動念所決定的。因此,我們要時時看住自己的念頭,當不好的念頭一要生起的時候,就馬上對治它。
有的人懷孕的時候夫妻總是吵架,生出的孩子來性格就很怪異。有的人總是把時間花在ktv里,卻要感嘆懷才不遇。時間對人是公平的,就像基督教認為上帝對人是公平的一樣,你把時間花在哪裡,以後就在哪裡結出果實。你今天遇到怎樣的狀況,也都是因為過去的某個時刻你的某個念頭所決定的。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好和壞都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的。有的屠夫今天生病了,來廟里懺悔,他立地成佛;病好了,又開始殺生,那麼又立地成魔。所以我們說:「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今天的念頭,就是我們種下的一個因,在以後它就會結出某個果,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當我們要去和客戶、員工進行溝通時,都要問問自己:我們是抱著怎樣的念頭去和對方交流的呢?如果你是抱著想助益他的心和他說話,那麼你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中流露出的都是無限的慈祥、安和。對方也能夠感覺到你的心態,他就能夠完全接受你的言辭。相反的,如果你有害人之心,那麼無論是錦心繡口,都不能夠使人折服。這是由我自己實踐得出的結論。連三歲的小孩都能感受到別人的起心動念,更何況是成年人呢?
如果我們真正地想要得到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態,那我們就應該堅持幾樣東西:
第二,堅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如果你告訴自己,每天十一點休息,那麼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堅持這個休息的時間。因為夜間是五臟排毒的重要時間,不要耽誤。最晚,也不要超過十二點休息。熬夜對健康損傷很大。有了這樣的念頭以後,就應該要堅持。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前幾天,有一個醫學家跟我說,三年前,他們的調查顯示,平均每三百七十個人中有一個人得癌症;但是,今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平均每三百零七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得癌症。
如果我們不把自己的生活調整好,不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病魔就會隨時擊倒你。每一個健康的人,每天身上都會產生兩千多個癌細胞;而一旦我們生氣一次或者失眠一次,身上的癌細胞就會乘以千倍地增長。因此,我們要時刻看住自己的念頭,不要起怒火,不要起傲慢,不要起焦慮。
第三,要堅持讀書,堅持思考。不是只有讀文章才是讀書,審時度勢,品藻人物,閑看風雲,遙指星辰,都是讀書。我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思考、學習使人自信,使人豁達,這樣,自然而然氣場也就強大起來。
說到氣場的問題,我順便來講講禮儀。我認為,現在的教育中,對禮儀的教育還很不夠。在什麼場合應該怎麼穿衣,怎麼講話,怎麼處事,這些都比死讀書要重要得多。
我有一個朋友,去德國談一單生意。在和德國人談話之中,接到一個電話。他就跑出去接了電話。打完電話以後看見那個德國客戶已經走了,只留下一張紙條說:「某某先生,既然如此繁忙,請另約時間。」那個中國的朋友就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接電話本是很平常的事情,為了表示尊重,他還特地出去接電話。沒想到德國人就這樣拂袖而去。因為在德國人看來,既然這段時間是約了我的,就應該專門來談我們的事,不應該再處理其他事情了。這就是我們需要注意的禮儀啊。一個人如果懂得尊重別人,也就能夠得到別人的敬重。當你的作風、品質都能夠達到如水的狀態,我們就能夠使自己的氣場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