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觀心如心朗照光明

  觀心如心朗照光明

  ——感恩禪第三十七期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一、探求:「光明」隱居之處

  大家前來參加我們的感恩禪活動,既是共同修習如何以感恩之心天地共處,與四眾同生的過程;同時也使自己成為了我們感恩對象,香海禪寺感恩大家發心而來,共證菩提。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如何讓生活充滿光明」。

  首先讓我們來想一想,「光明」是天地自生的,還是從我們的心中產生的呢?當我們不假思索嘗試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突然發現答案可能是悖謬的:有人認為,光明生自於天地。我們之所以能夠目見山沓水匝、樹雜雲合,春日遲遲、秋風颯颯,不正是因為自然產生光明之故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為什麼樂觀者見到夕陽,會感嘆其雄健壯美;而悲觀者見到夕陽,只會產生幾近黃昏、老之將至的感受呢?也有人認為,光明生自於人心。正是因為人心敞亮之故,因而能夠在憑臨美的大海時,凝神觀照,心中起無量歡喜。如果這樣的看法是對的,那麼又是為什麼日月星辰之朗耀可以為每一個幸者、不幸者所親見呢?

  如果我們再仔細地想一想這個問題,會發現二分法的答案無疑是站不住腳的。在我問的這個問題中包含了一個人們思考時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我們往往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從而把自己與天地分開來做思考。有沒有人曾經想到,我們就是由天地所孕育的,自然也就包含於天地之中,人心自然不二,心物不二,光明既是來自於自然,同樣的,也就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它是由自然與人心相互對話、交合而產生的。因此,要達到光明狀態,我們要做的,首先是要任自然;其次是要觀照自己的心,使內心敞亮起來。這兩點,是缺一不可的。

  我們每個人無一例外,都希望屬於自己的人生以及屬於自己的世界是無限美好的,沒有苦痛,沒有死亡,恆久年輕,永浴愛河等等。這些向美的、向善的追求當然是正當的。但是,真正要追求光明的人,首先必須在開始自己的追求之前問一問,我的追求是不是順任自然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切勿去想,切勿去追尋,否則無異於自尋煩惱

  童話里的七色花、阿拉丁神燈都試想著有神靈可以滿足我們永生不死金銀不盡、愛情美滿願望,但令人遺憾的是,童話是最終要幻滅的。因此,追求永恆的事業愛情生命理想不如沉降為追求向善的事業、付出而不計回報的愛情以及熱切而踏實的生命過程比較合理一些。追求可以實現的理想,要比追求虛妄不存的東西來得更加光明,更容易引領我們走上正道

  這個對於光明人生理想未來之願景,我們可以通過禪修來觀照。我們必須澄懷詰問自己的內心,如何才能在依循自然的前提下,改變我們的未來呢?

  二、無明:遮蔽光明之陰雲

  我們的生活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問題。這些問題容易使我們感到窒息,使我們一直糾結在其中走不出來。這時,我們的心靈之中就如陰雲密布,光明消散。這時,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塊凝滯在我們心頭的烏雲,或者說這個打不開的結究竟是什麼呢

  換言之,那使得我們心情躁鬱,一事無成,家庭法紛爭不斷,人際關係失衡的關鍵什麼呢?那使我們如履薄冰,夜不能寐的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輕易就把自己陷進了那種淵深而沉重的情緒狀態之中,卻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既然不知道引起你的煩惱之物是什麼,就更不用說如何對治它了。

  如果大家來這裡禪修就是為了心結解開,為了把心頭的烏雲趕走,那麼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那個滯郁難消、揮灑不去心結就是「無明」。

  「無明」和「光明」,看上去就是一字之差,但它卻正是光明的勁敵,時時以一種貌似保護你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用最甜蜜的聲音對你進行召喚:「來吧,到我這裡來。我這裡只有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一無所有。沒有他者的干擾、羈絆,更沒有紛爭、慘禍,來吧,到我這裡來。我這裡有永恆不變的自己,他那麼俊美,那麼年輕,並且永遠就只是你自己。」

  「無明」像一個邪惡的精靈,不斷引誘著世間的人,相信永恆,相信表象,相信自我。一切的苦惱、煩憂便從這裡升起,使生活成為苦海,成為不快樂的歷程。因此,無明就是黑暗無明就是染污無明就是不正確地認識世間

  那麼,如何解開無明之韁鎖,走向光明呢?如何讓我們的心燦爛起來,喜樂起來,幸福起來,自在起來,清凈起來呢?我們都希望這種狀態隨時能在我們的身上出現,但它離我們卻似乎又那麼遠。

  有人說幸福痛苦只是一步之遙,那麼為什麼那一步我們用盡一生都把握不到呢?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幻。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講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以上這些話語就是要通過殘酷而實在的棒喝來使我開悟:悟到真性無常,法性為空的道理開悟也就使人明白,明白才能心生光明,明白才能心生自在,明白才能心生喜樂

  我們內心之所以有那麼多的困惑無法解開,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世間,我們常常容易將「現象的真」與「本質的真」混為一談,最終在「假有」的泥淖當中斷送了清凈根性。

  禪宗主張以實證性的禪修來對治無明。為什麼禪修能做這一點呢?因為禪修教你捐棄一切向外索取之心,只有當你把它們都放下的時候,才能達到真正的喜樂。這種喜樂不是通過物質的給予來實現的,也不是通過他者的贊揚來表徵的,而是真正從內心升起來的。

  如前所述,我們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認為自己考慮問題、解決問題方式都是正確的。這一思維不根本地扭轉,無明就無法對治,你也就無法達到喜樂狀態

  因為當你跟別人在爭論這個黑板擦好看或者不好看,有用或者沒用的時候,你的內心早就已經有了預設的答案,這個答案你自己認為是終極的、究竟的,因此爭論根本就是徒勞無益。

  我舉個比較粗淺的例子:比如說,人家罵你說你是一個王八蛋」,如果你嘗試把這句話個字個字分出來,問你,對「你」字有什麼感覺,對「是」字,「一」字,「個」字,「王」字,「八」字,「蛋」字分別有什麼感覺?你可能覺得很荒誕。這裡的每一個字似乎分開來都不構成使你生氣的要素。但是把這些零碎的斷片一個字個字組合來時,它可能就會觸怒你,有時甚至會引起武鬥。實際上,你只是在和一個個語音排列組合而成的句子置氣,被這些字的組合所左右。你會認為這句話意義對你的褻瀆。但是實質上,這句話不構成任何褻瀆。真正使你難堪的,感到惱怒的其實是你自己的心對言語的妄執。

  如果人家罵你是豬,你就真的變成豬了嗎?罵你是小狗你就的是小狗了嗎?這些言語本身何其虛妄,它不是巫術密儀,能夠點石成金。那麼你又何必在乎它呢?一笑置之不就好了嗎?

  三、般若:洞見「假有」背後的「真無」

  世間一切事物,包括一切的有生世界有情世間,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在佛教思維里,因緣又由什麼東西組成呢?古印度便歸納了世間四種基本元素作為組成有象世界因緣,它們分別是地,水,火,風。這和中國古代的五行思想非常地接近,我們中國人相信五行組合成為一切事物

  這些由「四大」也好,「五行」也好,組成的事物是實在的嗎?是永恆的嗎?這些由構成世界的基本要素組合起來的東西確實看上去是實在的。一切相信外在世界存在的「外在論」者都會承認有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外在事物存在。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捐棄「觀念論」者的觀點(觀念論者認為除了心靈之外,世界無所有)而承認外在世界的實存。但是,這個實存的世界永恆不變的嗎?這一點,我們不敢苟同。佛教認為,外在世界是永恆變化、流動不居的。

  就好像我們看瀑布的水流下來,看上去這片瀑布是長存的、不變的,看了一天始終是那個樣子。但是當你仔細深入地用理性去分析它,便會發現瀑布中的水不斷流下來,其中沒有一滴水從此流過以後,再回轉到此,復又流淌周遊。前面的水,不是後面的水;此刻的水,也不下一剎那的水。

  你再想想看,一切用我們的肉眼所看到的、似乎是固有不變的物質當你不斷地把它放大,一直放大去看,照見原子核,一直到誇克時,你就發現它比水流的速度還要快得多

  因此佛教便有了這樣的故事。佛問沙門:「生命有多長的時間呢?」沙門第一次回答說:「幾十年吧。」佛搖了搖頭。當沙門再次回答「生命飯食之間」的時候,佛還是沒有正面地肯定他。第三次,當沙門回答「生命呼吸間」之時,佛方答:「得道。」

  當我們把遷流變化的物質思想認為是永恆的時候,我們就會被這些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被困擾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也就佛教所說的「般若」還不具足

  因此禪修就是要我們好好地把自己散亂在外的意志收攝回來,觀照自己的內心,了解事物的本原,而不僅僅停留在「假有」的表象之中。

  你們在外面經常聽到人家講到「六根不凈」。大家了解什麼是「六根」嗎?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六根。「六根不凈就是我們看到好看的東西,會被它牽引;我們聽到好聽聲音,就往哪裡靠近;聞到香味,會讚歎享受,聞到惡臭,會避而遠之;我們摸到柔滑的東西,會感覺舒服,摸到不喜歡東西,全身起雞皮疙瘩等等。

  六根是我們認識世間第一層途經,我們依靠它們感知世界,並對於六根回饋給我們的認識不假思索而信以為真。

  就好比一個丈夫回到家中,見到久未見面的妻子正被一個男人抱著往外走,他看到這個景象內心當中就自然會怒火燃燒。但是你仔細想想,你所看到的情景,蘊含著多少種可能性呢?比如妻子突然生病,或者被誰灌下了迷藥等等,一種現象背後有無數種可能。那麼為什麼我們就要相信自己的心所提供的某一種可能,而罔顧其他的成千上萬種可能呢?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皮膚所觸摸到的,可能並不是原來真實的境況,妄下推測會使我們與真相擦肩而過,會產生錯誤的認識,錯誤的認識就會產生錯誤的行動,錯誤的行動就會造成錯誤人生。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奧賽羅》正是呈現了這種由人心的執見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過失

  反過來講,我們既然知道了世界的本質的遷流變化的,六根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可靠的,那麼現在就要追問世界存在的規律究竟是什麼?人生走向和諧規律究竟是什麼?

  佛陀講到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影」中的「有為法」,指的就是有所造作的萬事萬物這一切有生之物、有象之物都是如夢如幻的。我們的青春年華,我們的家庭幸福,我們所做事業都是會逝滅的。與任何朋友的交往,與任何親人的共處,也都是一個短暫的過程。這些實存的「有」最終都指向了究竟的「空」,終極的「無」。這世間真有不朽的,那就是「空性」。

  當你抱有這樣的思維時,你就應該懂得如何把握現在的生活。今天活著就好好地把握今天,明天我如果死掉這是明天事情

  大家都看過電影《2012》,我問你們,如果明天就是2012你應該怎麼做

  對。還是應該把握今天。即便預言為真,但今天還是今天啊,該上課還是要去上課,不能說因為明天要毀滅,因此今天就不去上課了。

  我聽說2000年的時候,千禧年地球毀滅一說甚囂塵上,當時有人真的把家產都賣掉然後去玩了,但結果地球沒有毀滅,那個賣掉資產的人反而後悔死了

  當你明白了世界的「空性」以後,便能夠安住當下,不會做出這樣的傻事了。

  四、體證:修行的要妙之處

  師父今天在這裡說:「知道了『空性』,便是證得般若,能夠達到光明人生境界。」這句話,你一聽便覺得自己好像明白了,沒有一個生字,意思連貫、表意清晰,你便欣欣然有所悟的樣子,當下覺得非常有理。可是真的回到了生活中,這句話你又能了解多少?實踐多少呢?如果不能夠運用於現實生活,那麼這話就成了一個障礙佛教中稱之為「所知障」。

  很多東西現在你很享受,覺得很好,但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之後呢?它能常駐不朽嗎?一次,有個農民喝醉了酒,在香海禪寺門口大喊說我寺廟的門正對著他家的門,讓他遭了晦氣,他以前是當兵的,要拿炸藥把山門炸掉。我對他說:「你想炸就炸吧,炸完之後我再好了。」這話聽上去好像是在開玩笑,但是的確,我內心就是這樣想的。因為香海禪寺不是我一個人蓋的,它是有的人一起努力建造起來的,所以我從來就不認為這是我的私有財產。我更加時常提醒自己,隨著時間的流逝,終有一日,所有今日所起造的屋宇,也將不復存在。但是儘管如此,今天我還是要好好面對它,經營它,卻不能執著於它。

  我經常在外面講課,半個月才回來一次。就像昨天剛剛回來一樣,一進寺院的是沒有概念,認為自己就是香海禪寺的負責人。當沒有這樣的概念的時候,我的心就能完全放下,這時也就給了這裡所有的人以成長的機會如果你什麼都盯著,他們反而得不到成長。當然,有意識地引導是需要的,但是假設一個母親只是牢牢地看管孩子,不讓他出門,不讓它朋友,不讓他玩具你想想這會是一個怎麼樣的孩子就像溫室里培養的花朵一樣,表面上長得很好看,但是一到外面,即使斜風細雨也能把它折磨得支離破碎,更何況炎炎烈日呢?

  我想人生都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想想我們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吧。如果你沒痛苦的經歷與慘烈的挫折,你的內心永遠都不會如今天一樣地豐盈。為什麼梵高要去畫一雙殘破的、骯臟的農婦的鞋呢?為什麼他不去設計一雙世界上最美的新鞋呢?因為前者所承載的豐富內涵,是後者永世無法比擬的。海德格爾曾經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專門描寫過梵高的名作《一雙鞋》,其中有這樣的一句話:「這器具浸透著對麵包的穩靠性的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戰勝了貧困的無言的喜悅,隱含著分娩陣痛時的哆嗦,死亡逼近時的顫栗。」這雙舊鞋所展示的豐富而完整的意象世界是在農婦生命體證中獲得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體驗、經歷的價值遠甚於任何一種艱深的理論。

  以後有時間,你們可以到寺院閉關,坐幾個月,甚至三年五載,就專門參讀《地藏經》或者《金剛經》,這樣,當你出去以後,你就發現自己已經脫胎換骨了。

  我們現在這個禪修不太像真正的禪修。真正的禪修,你需要面對的只是自己,沒有別人。睡覺是一個人,吃飯是一個人,在這時間做什麼都要觀照自己的心,那你的收獲就很大很大。如果你隨時隨刻都是在關注著別人,別人怎麼看,別人怎麼說,別人怎麼想,這些都是沒用的。

  其實我在這裡講的你們都懂,都明白,都聽過,甚至你們還常常這樣勸說別人。但是只是知道而不踐行,不但會形成「所知障」,還會產生我慢之心。因為別人講的你都懂,別人講的你都明白,甚至你講得他還要好,那麼我慢之心隨時隨地都會生起來。一些大學里的教授,他們幾十年都是在研究佛學,但從來都是在文字上下功夫,他懂的很多,然而缺少實修體證,這就沒有真正的思想收獲。所以我會建議他們念《地藏經》。當你念得內心清凈的時候,你會發現身邊站滿了很多很多的人許多人念《地藏經都會產生這種奇異的感覺。甚至我在普陀山的時候,有人告訴我他在念《地藏經》的時候,感覺桌子上的杯子飛了起來,嚇得他不敢繼續念。我說:「這有什麼關係。這些鬼神隨時隨地都會保佑你,這就信仰力量。」如果沒有這樣的體驗,為什麼佛教兩千多年來還有那麼多人前赴後繼地去實踐它呢?

  西藏那些信眾三步一拜地去到布達拉宮朝覲,為的就是體證他們心中圓滿這就是一種體驗,當你沒有體驗卻一語否決別人的體驗,這是很不理智、很不負責任的說法。所以我們說禪修重在感悟人生、體驗生命當你真正得到受用的時候,是很難言語去告訴別人的,這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打個比方,一個南方人從沒有看過雪,一個北方人向他描述雪的樣子,說雪是白白的,軟軟的,冷冰冰的。這時,他就能知道雪的樣子嗎?不可能。只有在他自己親自摸過雪以後才能明白。

  所以修行境界,別人是沒有辦法給你的。正如慧海法師說的,昨天太陽無法曬干今天的衣服,飯做好了不去吃還是永遠都不會飽。禪修這種愉悅的體驗,你自己不去體證別人就沒有辦法給你。只有你經歷那個過程以後,才會真正有所領悟。

  你要想學習佛法,不一定要讀很多經書,可以只讀一部金剛經,反覆讀誦,每次都用心覺察、觀照經中的話語所帶給你的殊異的感受,這樣你也就能夠遇見所有的佛法。因為所有的佛法都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上來描述一樣東西,每部經都正如是上山的不同道路,你讀《地藏經》就從這條道上登頂,讀《華嚴經》又可以從另一條道上登頂。其最終的目的歸宿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家問我讀《金剛經》好,《心經》好,還是《大悲咒》好,我說都好,都是一樣的。那種專心不亂境界,經與心合一的境界都是不二的。

  在禪修中,你們要好好感悟自己,在禪定中可以忘記一切分別,達到心物不二的境界。此時萬事萬物都是你,你也就萬事萬物,跟誰在一起你都會充滿喜悅人生沒有任何苦惱和擔心,恐懼和掛礙。一切負面東西似乎都不存在了,你看到魔也是佛。你會感覺這根柱子像人一樣,你可以和它對話。當你的心清凈萬事萬物都可以與你對話。

  佛教裡面有一個很經典故事有個人,他很想見到彌勒菩薩。他一直覺彌勒菩薩大圓滿象徵,所以他每天都去朝覲彌勒菩薩,但他每次都看不到菩薩他在途中常常會遇到一個乞丐,那個乞丐滿身都是污垢,又黑又臭,而且還長滿了膿瘡,蟲子從他的膿瘡里爬進爬出,每次見到這個乞丐都會掩鼻跑過去。但是他對彌勒菩薩虔誠的、敬信的心卻是從未改變。終於有一天,他看到彌勒菩薩坐在路邊,要求他背著他,那個人很高興,馬上背起了菩薩,覺得自己是背上三世諸佛加持圓滿功德一樣。而路邊的其他人,見到他都掩鼻避開了,因為那些人看到他背上背著一個滿身惡臭還長滿膿瘡的乞丐,都避而不及,但他卻感到渾身舒服香氣滿身。這個故事含義什麼呢?它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當你內心充滿染污的時候,你見到的世界都是污濁的;反之,才能夠見到朗朗乾坤當你起什麼念,你就有什麼行動,當你有什麼行動就描繪出了心靈狀態那是沒辦法掩蓋的事情

  因為我們現在還達不到佛的境界,所以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有優點和缺點的,我們想要進步就要學習別人的優點,反思自己身上有沒有他那樣的缺點。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要時刻用正念來觀照自己,了解自己的每一個心念。每當有不好念頭升起來的時候,我們就要立刻把邪念拉回來,用這樣的方法來覺醒自己。

  要明白一切的事物都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我們自身也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你所擁有的東西都是短暫的生住異滅的過程。你如果能夠以這樣的維度來思考問題,就會發現外面的天真的很藍,地真的很開闊,這取決於我們內在的清凈之心

  大家有沒有發現,你們的提問中都會提到的一個相同的字眼:「我」。我的公司、我的事業、我的家庭、我的身體、我的感覺等等。當你沒有沖破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所謂的自由都是嘴巴上說說而已,反之,當你內心真正突破這些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能量就會成倍地增加。

  五、心量:專注當下悅納生活

  為什麼很多科學家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地泡在實驗室裡面,因為他科學實驗裡面得到了許多樂趣,因而忘記了時間概念,所以他們創造的業績也是無法估量的。

  如果你喜歡在這裡,即使只坐半小時也會受不了,當你喜歡寺院的時候,讓你在這裡呆上一天,那真的是度日如年。吃的是白飯、青菜、豆腐,不能吃肉、吃葷,不能打電話,不能看電視,不能上網,甚至不能說話

  當你內心在抵觸的時候,最痛苦的是誰?就是你自己。正如去年我去上海參加一個新年祈福法會,那裡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個企業家我在中間教他們念六字大明咒念了半個小時,直到新年的鐘聲響起。念的過程中為自己祈福,為自己的事業祈福,為世界祈福。第二天我到義烏參加一個聚會的時候,有位小姑娘告訴我她是天主教徒,她家幾代人都是。昨晚在上海跟我六字大明咒的時候,她感到暈頭轉向的。我首先跟她說真的很抱歉,然後我告訴了她我自己的經歷。我以前到歐洲去,參觀那邊的教堂,感覺喜歡,教堂真的很清凈漂亮。我坐在裡面,聽他們的唱詩班唱誦詩,感覺真的很舒服。這是因為什麼呢不正是因為自己打開了心量來悅納這些與我們的文化相殊異的東西嗎?我們在念六字大明咒的時候,比如第一個字吽,當你們發出聲音的時候,有沒有感覺腦部在震動?如果你長期受到這些震動,便會開啟智慧,這個字不僅僅佛教有,瑜伽也有。性靈方面的教法經常借用這些語言我跟那個女孩子講,當你的心打開,能夠完全接受的時候,那你就會體驗到完全不一樣的感覺了。

  我建議明天禪修班安排大家去上早課,上早課時大家不會念不要緊,你就保持觀照自己心念狀態,聽師父的唱誦,感覺裡面的磁場、震動。這種體驗你平時感覺不到的。

  還有一次,我參加培訓課程的時候有個休息的環節,我建議大家打坐。參加的人裡面也有基督教徒,他說:「我是基督教徒怎麼能像佛教徒那樣打坐呢?」我說:「沒關係的,你在打坐的時候,觀想上帝正在和我合而為一,觀想神我合一的狀態身體形式完全不重要,你就專注感覺自己內在的宗教體驗。」打坐以後,他顯得很高興,跟我分享的時候說:「我要介紹我的牧師參加這個課程,還要把牧師帶到你的寺院和你交往。」其實只要你完全打開自己的心,每種體驗都是完全不同的生命歷程。如果你的心在排斥,最難受、最痛苦的恰恰是你自己

  有些人說我是什麼宗教的,你們佛教道場我不進去;我是黨員,你這宗教的書不看當你這樣認為的時候,人的知識結構就很狹窄,思想就會很封閉。所以我除了對寺院同修佛教思想之外,也要求他們了解其他宗教思想你就算不學佛也不要緊,只有通過了解,通過對比,你才能了解什麼思想才是最究竟的,什麼才是值得我們一生去學習的。

  我的書房裡有《聖經》,也有《古蘭經》,我從來不拒斥其他宗教思想也不拒斥任何一個哲學派別。只有當你的心打開的時候,你才發現自己的思維不會被局限,此時,思維就會變得非常開闊,對人生的理解也就會提高到另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所以,千萬不要把自己封閉在某一個角落裡,應該要學會打開,學會放下,學會接納,學會體驗。禪修就是覺察,覺察你的身體你的心靈,你的種種情緒。比如你和你的家人吵架的時候,你就可以馬上覺察自己的內心,為什麼那個嗔火會把自己牽引住,為什麼自己的情緒波動會那麼大?

  開心悅納並不意味著你就不可以表現出威嚴的樣子。我們佛教主張慈悲智慧的統一。就像你從寺院山門殿進來,中間是笑呵呵的彌勒佛代表慈悲;旁邊則是怒目金剛,威武震懾,象徵著一種智慧這是相輔相成的。怒目金剛看似威嚴,但是他心中並沒有嗔火,他即使笑著,也是怒目圓瞪的樣子彌勒教人放鬆自己的情緒,金剛教人生起肅穆之心這都是同樣重要的。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感受不同的人生過程,然後在我生命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心態在這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你的心怎麼去讀他,他就是怎麼的人世界是怎麼樣的世界

  希望在座各位在這兩天的禪修裡面好好地體驗。這種體驗的過程不一定只是在這裡,你回去以後也要一直好好利用「體驗」這一方式,要持續的應用它才會有用。

  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謝謝各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