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五眼」
各位同修:
大家好!昨天偶然聊起格局的問題,我發現人來到世間上好像冥冥當中是有「業感」的。在這里,我先來簡單地說說什麼是 「業感」。「業感」,詞源來自於玄奘法師譯經用語。梁啟超先生在《佛陀時代與原始佛教教理綱要》一書中指出,「業」大約是各人憑自己的意志力不斷地活動,活動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性格,這性格又成為將來活動的根底,支配自己的命運。從他的解釋中,我們可以推知,「業感」是眾生對自己日夜造作的感知,這種感知從過去而來,主宰著當下;又推進當下的作為,直到未來。業力不會因為色身的消失而消失,它會以其它的形式進入下一個輪迴,這就是「業力不滅」說。
因為「業感」的存在,所以人活著不會是無所依待的,會有一定的局限。也可以理解為,原有的命運把我們的思維羈絆在某個層面里,我們越是想掙扎和超脫就越是莫名其妙地被框住。所以我們有很多的思維和心結打不開,在人生中就會碰到很多困擾。如果要在自己現有的人生狀態里達成更開闊的一種境界,就要挑戰自己內在的局限和不足。只有打破你過去的「業感」,才能夠在當下有所突破。
所以佛教裡面講到了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我們今天就圍繞這五眼來談一談凡夫和菩薩的不同。共同思考怎樣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打破過去的「業」所畫的「地牢」。
什麼叫肉眼?就是經由父母所生的肉身之眼,也就是平常所說的俗眼。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明不見暗。它所能夠見到的東西實在是很少,而且很多時候都不是真實的。比如把筷子插在杯子里,你看著是彎曲的,其實是直的;又比如一顆在宇宙中寂滅了幾千萬年的星,機緣巧合,竟然為你所見。完全用用肉眼觀察的人,完全相信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樣就形成了「我執」。認為見到的,就是絕對的真;不曾了解的,就是絕對的假,這是一種狹窄的視界。
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物體,是依靠光才能看見的。就好像蝙蝠靠聲波來認識世界,按照它的感覺,世界沒有五色五味,一切都是聲波而已。而我們的肉眼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物體通過光反射到眼球的。
以前我做過一個儀器測試,一個儀器拍出來有五種肌肉顏色,哪塊肌肉疲勞過度,它就是深紅色。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也就相當於這種狀態,我們人對世間的認識只是一個有色的大致輪廓而已,實在是非常有限的。我們凡人對世間的認識就像是佛教故事「盲人摸象」一樣,總以為所看到的局部就是整體,又把這種整體用局部去加以描述,所以我們的認識就有那麼多局限和不足,也就產生很多很多的困擾。
肉眼看到的只是物質的表象,人所看到的有限,相信的也就有限,因此就否定了很多我們的肉眼所看不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種種。用哈伯望遠鏡可以看到的影像是四萬億光年之外的東西,通過它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到的是四萬億年之後的天體。時空同時存在,當它們被無限放遠時,無數的奇跡就會產生,很可惜,我們的肉眼都看不到,於是很多人的心靈只能夠拘泥於單一的時空所發生的單一事件而已。
所以,佛學的思想告訴我們肉眼所認識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比如科學分析說,我們身體的60%是水,其它也就是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等而已。你把這些化學物質混合在一起就是一灘污水而已,我們為什麼還老是感覺自己很漂亮很可愛呢?我們所見到的、所知道的實在是事物的淺表,那麼久不要用有限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無限的世界。
我們通過眼睛看到人的外表,通過高科技或者x光看到人的骨骼和血脈。這就是我們的身體啊,那麼我們為什麼害怕死掉,害怕變回原來的樣子,害怕變成一灘污水呢?實際上,我們本來就只是一具會移動的死屍而已。你們每天都揣著一個骷髏到處跑,卻又害怕骷髏,這又是為什麼呢?
禪修就要求我們智慧地活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去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為什麼我們每天都會生出煩惱,感到惶恐不安呢?就是因為我們對自身的存在產生了各種擔憂,而擔憂又生出恐懼來。有一個偈子說:「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遠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因為人愛著自己的肉身,愛著許多世間的東西,害怕失去,因此感到憂慮與驚怖。人生下來就向死亡邁近,現在年輕的你體會不到老態龍鍾的感覺,現在身強體壯的你感覺不到生命最後剎那垂死掙扎的過程。既然未來的大勢的註定的,也是現在所不可體會的,那麼為什麼還要害怕那麼多,擔心那麼多呢?生的一剎那就知道會有死,得到的時候就知道會失去,這都是不可違背的規律。現在很多人碰到一點點問題就不知道明天的日子該怎麼過了。如果破產了,遇到大病了,最親最愛的人突然消失了,碰到這些事情就更沒辦法,感覺人生真的無法度過了。所以佛教就與你講「三世因果」, 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來世受果。如果能夠相信萬事萬物的因果輪迴,那麼怎麼會因為這一生的困厄而感到沮喪,又怎麼會因為一時的所得而沾沾自喜呢?人往往只看著眼前所發生的事情,只想著要擁有快樂的生活,所以無法面對發生的困惑和苦惱。當你的格局被困在這個一定要得到、一定要快活的時刻,你就沒有別的工夫來參讀因果了。不參讀因果,怎麼能開闊自己的心胸,坦然地面對一切呢?
什麼叫學佛?學佛就是讓我們從肉眼深入到天眼,看透宇宙中生滅、無常的本質。當你看透它,事物一切存在的規則就如幻如化,掌握這種規則你就能順著這種規則去生活。因此佛學不是消極的,而是最深奧的成功學。國外一些所謂的成功學,其實都離不開佛學的營養。你如果不能從事物的本質去掌握它的規律,就不知道要怎樣順著它的方向去展現自己,超越它並駕馭它。如果總希望自己心想事成,但自己又不認識自己,那隻能百戰百怠而已。今天能在這里聽聞佛法就是無量劫(註:「無量劫」,意即計數不僅的時空)以來得到的成果。我們把視野打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或許你就不會迷茫,能透徹地通過事物的表象去認識他的本質。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要學會超越自己的肉眼。
第二是天眼。天眼,也就是天趣之眼。以此清凈之眼,可觀一切前後、遠近、真偽,能夠參悟生死的規律,使人能夠安住於當下之眼。天眼讓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事物存在的本質。現在能夠通過儀器看到許多的東西,比如通過x光能看到心臟的跳動,血液的流動,通過望遠鏡能看到四百萬億光年以外發生的事情,通過電話能知道美國那裡發生的事情,實際上這都是天眼的一種表現。如果在釋迦牟尼佛那個年代就有這些,很多人會覺得他在胡說八道。所以我們不要武斷、只用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去判斷事物。當我們能夠認識事物的生滅、變化的時候,就不會被他的外表所困擾。比如今天你看到某先生長得很帥,但如果用天眼一照,骨骼、經絡、血液一切都展現在你的面前,那麼還有什麼美醜之分呢?佛教的修行要求我們用天眼去觀照我們身邊的事物,用天眼去觀照內在的身體。
前兩天,有個美院的學生跟我講,第一周去美院上課讓他們解剖死人,是個老頭子,皮膚感覺就跟菜市場買來的鴨子沒什麼兩樣。你們想想看,人死了皮膚跟市場里買來的鴨子的皮膚都是一樣的,那麼我們為什麼一聞到鴨肉就感覺好香、好好吃,那你們為什麼就不對死人流口水呢?因為我們的眼睛對事物的判斷會產生錯覺,只能夠看見事物存在的表象,而不能夠洞見本質。天眼能透視事物內在的本質。人活著實際上是一個過程,我們的存在就是身體的代謝,延續著生命存在的過程。但是人們總是希望身體是永恆的,不能從內心真正接受自己有一天會死掉,就是這種錯誤的認識才會為身體造下很多的業。人家說你是笨蛋,你就怒火中燒。為什麼人家所講的話你會被他所左右呢?心裡產生的作用怎麼會那麼強呢?因為我們執著於這個身體是我們的,想要永遠地守著它,不讓它受到任何的貶低和干擾。但是我們很少去從另外一種深度,從物質的生滅去看待這個問題。現在或許感覺不到我是一具骷髏,也感覺不到我是一灘污水。我們現在無法想像,也不敢去想,但事實就是隨著身體壞滅的到來,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去年去看一個我認識的朋友,原來他長得很帥氣很精神,我去看他的時候是他躺在醫院的最後一個星期,他正在睡覺,那紅潤的臉變得蒼白,他的嘴、鼻子、耳朵全部流著濃濃的血。人快要死的時候特,特別是得癌症的人,好像是自己身上的皮和肉一寸一寸被人家扒光的感覺。你們可以閉起眼睛去想像一下。現在一隻螞蟻咬你一口你都哇哇叫,何況是從內到外的痛苦呢?當一個人沒有福報的時候,你的業障都會聚攏在你身上,所有負面的困擾都會回到你身上來。所以在我們有生之年就要培養我們生後的福德。一個人如果各個方面都能心想事成、社交和諧,這都是他福德的表現。一個內心很極端的人誰都不願意跟他來往,自私自利的人誰都不願意跟他合作,脾氣很壞的人誰都不願意跟他做朋友,這些表現在外面的其實都是福德的欠缺。通過禪修去自我觀照,去提高生命的本質,讓我們在人生有限的過程里不斷去反思和提升生命的品質。這種品質不是說想到就能提升的,而是姚靠每天不斷地自我反思,才能得到升華。要像鏡子一樣觀照自己,當心沉澱下來的時候要時時想到我的情緒、我的身體、我跟每個人交往的狀態,反思自己是不是每天都能把事情做好。這樣,就會發現你的人生很精彩,有了第一步,第二步才會跟上去。我們的想法多如牛毛,卻一步也沒有邁出去,到頭來還是什麼都沒有做到。你產生了好的念頭,就一定要去做,在做的時候不斷自我調整,當你的人生格局打開到一定寬度的時候,你就會有辦法跨過種種門檻,總會用智慧戰勝你的障礙。
在你們面前是我們的大雄寶殿,我當時只有30萬,背後還欠了300多萬,我極力地勸工頭老闆先建起來。水啊石頭啊沙子啊我都會找供應商去講,結果一年就建好了。現在雖然我身邊朋友的錢還沒有還完,但是大殿已經在我們的堅持下建成了。你所做的事情是好事就會有許多人幫你,反之亦然。這就是佛學最基本的規律,當你為眾生考慮的時候,眾生都是你的後盾,你會發現你前面的道路太開闊了。但我們人最難跨過的一點是什麼呢?這就是一切以「我」為出發點的格局,只考慮一己得失的格局。我們當時建香海禪寺的時候就想到了未來的理念、定位,要在佛教中做一個傑出的樣板並不稀奇,但如果要在宗教界中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引導眾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人生理念,站在人類宗教的體系就還不是最高的高度,更應該在宇宙的時空概念中去考慮我們存在的價值。我們現在要不斷地從打破自我的局限去思考更多的問題。
你是企業掌舵人就要比企業中的一般職工站在更高更遠的地方去思考問題,才能做得更好。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學而思」,從思中得到人生的智慧。思考可以打開無量的智慧,如果能夠沒有遮擋地、自由地去遐想,然後用行動去體證它,你就會發現沒什麼事情做不成。很多身邊的朋友說現在金融危機生意難做,其實是你自己把自己框起來了,別人幫不了你,人沒有打破現有格局就會被現實所困擾。
奧巴馬的一個經濟顧問跟他說,美國曆史上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會造就一個偉大的總統,一個有能力的總統不會在危險中找不到自己。所以作為一個年輕人,一定不要只計較眼前的利益和得失,而要把自己的思想無限量地放大。當我們的境界不斷打開的時候,展現在你面前的世界就會讓你毫無堵塞地去遨遊,只要你想做,一定可以按照你的夢想去實現。
我經常跟慧海法師講,香海就是個平台,所有人都能在這里展現自己。我發現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私利,當利益和得失作祟的時候你就很難成功。世間有那麼多的事情,而我們精力有限,沒辦法什麼都做好,沒辦法什麼事都親力親為,特別是你要實現你所謂的理想的時候,就一定要選擇信任的人,把權下放給他。當然,也還是要設立一個機制,有監督的職能。當然我們寺院不一樣,我們做公益就沒有你的我的他的,一起做事情就特別地開心,就沒有是非、我執和名聞利養的爭奪,更沒有私利的衝突和矛盾。這就需要把我們內心深處的我執不斷地打破。你能打破就能超脫,就能成為一個全新的自我。所以修行是什麼,也就是與原始的自我進行鬥爭,把依附於色身的名聞利養給參破,在你參悟到規律的時候,就自然能夠預見一些東西。萬事萬物都有它自己生住異滅的規律,當你洞見了因果,也就自然能夠在現象發生之前預知它的走向。這就是天眼的預見功能,當你所修的天眼的能量越強,所能見到的未來也越遠,所預知的也越精確。這才是智慧的眼。
當我們碰到內在情緒作祟的時候就要用禪去觀照它、克服它,一個有大成就的人不會被自己的一時的私利所困擾,反而會不斷在這種基礎上自我超越。如果有什麼使你不開心,那麼就要去觀照那個令你不開心的念頭,從更加高遠的角度思考它,自然就能夠參破。為什麼我聽到了好的理念卻不能夠實踐它?因為人有惰性,總想著明天再去做。可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你不能在當下就付諸行動,那麼那個美好的明天使永遠都不會來的,它將永遠存在於你的幻想之中,在升起的那一刻同時寂滅。
所以剛才講到天眼所見的世界,就是事物展現其本質,證見因果,證見過去、現在、未來,不受明暗、有無所限制的世界。什麼都想著我執、我見的人,只是用自己的肉眼在生活,這樣的人很難有大成就,即使碰到一點點事情都很難跨越鼠目寸光的人,怎麼會有福報呢?
你們來到寺院接受中國最智慧的思想,這個智慧要靠你們自己體證它。不去體證就永遠不可能知道。要把你所得到的觀念變成習慣,這樣才能影響你、改變你。
三、慧眼——羅漢所證的逍遙之眼
第三講慧眼,慧眼是羅漢所得的慧眼,羅漢解脫時對世間萬物認識的深度超越了天眼,但是他所看到的事物又和菩薩看到的事物不同。羅漢看到的世間是魔障,所以想方設法要用最快的速度解脫出來。他能夠見到十二因緣、生死輪迴的徵象,知道世界原初的醜惡,因此勸人打開慧眼,迅速離開。慧眼想要證得逍遙,但是這是基於羅漢遍歷世間的苦痛掙扎,先入世,而後教人趕快出世,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的。比如說有個房子著火了,很多人都在那裡亂叫,有些人就想辦法逃命,有些人已經跑出來了,有些人卻跑進來救人。這個世界就是三界火宅,菩薩是回來度化我們的人,而羅漢就是已經跑出火宅的人。
佛教講我們來到世界就有八種痛苦,四種痛苦每個人都離不開,還有四種痛苦有感情的人都有。它們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前面的生老病死就不說了。愛別離,是指相親相愛的人要分開了所要忍受的痛苦。正好像古詩所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怨憎會,是指我們和冤家、仇人沒辦法避開,每每要見面的苦。比如一對夫妻,婚姻生活美滿、恩愛,過後吵架鬧翻了,但是為了兒女,夫妻之緣難斷,必須天天見面,這就是怨憎會苦。求不得,是指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事物,每每與你擦肩,不能得到而感到的痛苦。所追求的太多,太難,就會感到「高,高處苦;低,低處苦。」五陰熾盛是什麼呢?是我們認識到世界的無常變化和痛苦,身體的變化無常等等所感到的痛苦。我們執著於色受想行識,不能解脫,而感到十分痛苦。
所以慧眼就是要經歷這些以後,透徹地了解這個世間的狀態,乃至超越於生死輪迴之外。
法眼為初地以上的菩薩所具,能見萬法的本性——法性,絕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具有法術之士就是具有法眼。我們說要放下我執,達到「無我」的胸次;而無我分兩種,即人無我和法無我。證人無我、離人我執,就是羅漢;證法無我,離法我執,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羅漢離人我執,得慧眼,出三界;菩薩更進一步,離法我執,證法身、得法眼、雖住三界,卻不為生死所困,稱為法身大士。菩薩得到的是法眼,明明認識到痛苦就是因為悲憫之心還是回到世間渡眾生。他知道這個世間的惡,但不忍心自己離開惡,相反,還是要進入火宅,把在水深火熱中的眾生解救出來才好。所以,慧眼照見的是無小我,而法眼照見的是真正的無我。羅漢更注重的是自我的修為,而菩薩則要普渡眾生。
有法眼者,遠離執著。說是,一切都是,也可說,一切都不是。有執著者,一切都不是;無執著者,一切都是。具足法眼的菩薩,稱為法身大士,非凡夫所能想像。
想要到法眼的胸次,誠然非常困難。但是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盡量地放下自我,打開心量,去幫助更多不相識的人,這不也是一種修為嗎?
修行依靠積累。今天,你在路上看見一條將要乾渴而死的魚,把它放回水裡,這是修為;明天,你看見一個精神異常的老太太在深夜裡找東西吃,給了她東西吃,這也是修為。心存小我的人,幫助別人靠的是同理心,也就是想到了我前世會不會也是那條魚,我以後會不會變成那個老太太呢?因而才去積德行善。這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有一天,能夠連這樣的小我也忘記,幫助別人就是純粹的幫助,心裡不懷任何的念想,那麼距離法眼的高度也並不遠了吧!
怎麼分辨心中還有沒有小我呢?假設你自己是許仙,你有一天救了一條白蛇,如果你想著它會來報恩,或者想著自己前世可能也會受到欺負,那小我就還沒有放下;但如果你救它,純粹就是為了度它,那麼就真的是達到了「無我」了。
最後一個是佛眼。天台宗認為,佛眼是前四眼的果位,須經過前四眼,才能夠達到佛眼。佛眼具足前面四種眼的所有功能,它是智慧的全體,也就是大圓鏡智的本身,又稱為大圓覺,也稱為無上菩提。佛眼沒有時間、空間、是非、我執,一切平等,一切圓滿。所以,如果從佛眼看出,這五眼應當也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這不是因為無知,而是因為到了無尚智慧的程度。這和道家的「齊物論」有內在的相似之處。到了佛眼的境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萬物自然而回歸自然。
世人之看到分別,看到物我的不同,這時就有所執著,有執著就有局限,有局限就被困擾。如果我們想在這個世間能得到絕對的超越,就要修鍊內心的格局,高瞻遠矚地去認識生命,認識一切的一切,在沒有這個高度你就不受局限的困擾了。最關鍵一點還是要從自我設定的框架裡面解脫出來。如果把「我」定位成一個出家人,我就會用出家人的眼光去審評身邊的事情;我是男人我就用男人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我是浙江人就以浙江的思維去審視。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把自己設定在一個狹隘的框裡面。
要打破一切格局,這種境界很難用言語表達,你要去體證才能有自己的認知,人生讓你苦惱、讓你惶惶,這樣的心理狀態是怎麼來的?都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內心把格局定死,招來了煩惱。什麼是幸福呢?就是把綁在我們身上所有的繩索都解掉。當我們的內心真正做到了無掛礙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快樂無窮。
要記住感恩每個當下,感激每次得到,感謝每一個走到你身邊的人,珍惜、呵護、理解、包容他,這個世界只要有感恩,你就會發現活在甜蜜里,如果只有抱怨,你就會發現所有負面的東西都來打擊你。我們要感激每個成就你的人,就要感激每個給你挫折的人;感激每個推動你的人,就要感激每個使你倒退的人。我們要把負面的情緒轉變成正面,把正面的情緒推向高潮,當我們用這樣的情緒、思想、心態去認識世間的時候,就真的會很快樂。你不快樂即使讓你當皇帝也是枉然。其實快樂很簡單,用欣賞和喜悅的眼光去看待身邊每一件事情就足夠了。今天早上我碰到一個同修,他說晚上睡覺冷,我說你衣服少脫幾件么,被子一裹就能睡著了。
如果我們的心時刻把握當下,就會發現你身上不會有任何抱怨,再難的事情你都會非常喜悅地去面對它。你的快樂是你自己給的,並不是來自外界的肯定與讚賞。這些話聽起來好像比較虛空,需要你實實在在地去用起來。
所以我們某大德說過,一生中要有一到兩次把身上所有的東西都布施出去,等於讓自己死掉一次,再從新開始。當你接受這種新的體驗,接受全新的人生會會很有意義。
佛教裡面講的五眼要求我們從凡夫到天人,到羅漢,再到菩薩,最後到佛,一步一步修正自己。從每個層次去了解世界,發現這個世界用每種眼光來看都不一樣,要求我們不斷地從自我局限裡面超越出來。
我們現在到美國坐飛機要24個小時。那麼以前呢?走路,輪渡,要好幾年,甚至一生中永遠都不可能達到。然而在佛的境界里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分別,可能一剎那就到了,那樣一種到達跟我們所認識的到達可能完全不一樣。
比如下雨了地上不平的地方積了一些水,螞蟻突然掉到水窟窿里,它就感覺跟我們掉到了汪洋大海那樣很慌張。其實我們看來呢?用手一挑螞蟻就能夠把它救起來了。對我們來說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對螞蟻來說就那麼難。從飛機上看太湖很小的,然而到太湖岸邊就覺得很大。這就跟螞蟻掉水裡是一樣的,這就是認識世間的格局不同。我們說一個人總想著利益得失的時候就沒辦法面對今天、面對當下。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自殺,就是因為他們沒辦法超越自己,我們要不斷地從更廣的角度和更廣遠的時空來看待生命。你就會發現沒什麼事情是我們放不下、做不了的。
所以,我們香海禪寺真的就像沒有籬笆的房子,我們也沒有鎖門,寺院里也沒什麼好偷的。如果有人要把我們的佛像抱走,抱去幹什麼呢?我們寺院最珍貴的就是幾本書,誰偷走了我也就不用去郵寄了!當你去這樣想的時候就心無掛礙了,晚上睡覺就睡得特別香。如果我們認為身邊的東西都是私有的時候,就會累得喘不過氣來,如果你認為是社會的、是大家的你就沒掛礙,心無掛礙的人才會幸福。你的痛苦越多你每天就越像活在地獄里,所以天堂和地獄是一念之差,這一念當中你會上登天堂,也會下地獄。你如果安寧、寬容,那你就在天堂里,如果煩惱、憂懼,那你就在地獄里。你們如果想未來每天都活在天堂裡面,現在就要把自私自利、我執我見的東西都放下,就像慧能大師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你的心一片寬廣的時候哪有那麼多煩惱成長呢?所以我們在成長中要不斷地自我觀照,接下來你們每一天都會很幸福。冷的時候就感受冷的狀態,餓了就感受餓的狀態,讓我們體驗一下!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附:學員提問
學員:前幾天佛教協會召開總結會,我們有個秘書長說了這個案例,說某寺院經常進小偷,功德箱總是被盜,裝監控也看不見。有一天值班的人抓到了小偷,就體罰了他一下。當時我就在想,出家人會怎麼去理解這個問題呢?小偷該不該受罰呢?
法師:這個問題沒有準確的答案。佛教裡面有兩個基本思想,一個是慈悲,一個是智慧。從慈悲的角度可以去處理,從智慧的角度又可以有另外的答案,因人因事,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跟大家分享個故事,有個記者回到老家去的時候,看到一棵很大的榕樹下有個出家人,很多人看到這個師父就說這個師父參禪打坐,很有德行。當時經常有幾個小孩子路過那裡拿錢去買糖吃。第二年,記者回家時看見師父旁邊坐著一個小沙彌,再一看竟是那個經常偷錢去買糖的孩子。所以佛教很難去講對錯、優劣的。
山上有個大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在茅棚裡面打坐,半夜就有個小偷進來了,結果發現沒有一樣東西值錢。當他看到這個師父一動不動,膽子就越來越大,這個時候師父就開口了:「老衲身無分文,只有身上這件僧袍可能值幾文錢,你要我就脫下來給你!」小偷看到他沒有動氣,就拿走了他的僧衣。等到小偷離開那裡之後他對著月亮說,真希望他拿走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個澄明的月亮。第二天,那件袍子整整齊齊地疊好了,被還到了山門口。
寺院本來就是十方來十方去的,如果這個人值得我們去度,說不定我們也是度化了一個菩薩。所以要用巧妙的方法去度化。為什麼人家要半夜冒冷風來偷東西,能幫一馬就幫一馬,這種社會的狀態很難用一句話去評判。也可能是我的想法比較阿q了,呵呵!
法師:皈依,簡單說就是把身心向佛、法、僧三寶靠攏,希望依靠三寶的力量得到保護,求得解脫。皈依的儀式是很簡單的,皈依完之後就成為佛家弟子。就好像你要去某大學讀書,要報名註冊一樣。皈依完你的心就有歸屬感,你就會要求自己不斷去努力,如果沒有皈依就可能沒有一種約束力去要求自己。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自己怎麼去做,皈依以後的唯一要求就是不改變信仰。
在佛面前宣誓皈依佛法僧,這就是一種皈依了。很多人對皈依有畏懼,以為皈依了就不能吃素、不能殺生,其實也沒有。皈依和受戒是不一樣的概念。
學員:我這段時間每天晚上會出現一種幻覺,看到一些東西,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我的整個身心都會被吸引,我也不知道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但總是被這些東西所左右。
法師:那麼最好的方法是你現在開始就不要理他,該吃吃、該睡睡。它出現時,就忽視它。被忽視的東西,必不能久居。
法師:既然知道沒有,為什麼還要去拚命地看它、想他,希望要證實它呢?既然知道是幻覺,為什麼要以存在的理念去解釋它呢?這世上的確有許許多多的現象無法解讀,無論是心還是物,都很難盡知。但是你可以問問你自己,我有沒有得罪什麼,做了不好的事情呢?一心向善,用善良的、陽光的念頭把自己的心填充滿,還能見到什麼別的東西嗎?睡覺前你就給自己一個訊號,觀想自己,念六字大明咒,或者念菩薩名號,什麼時候念睡著,就什麼時候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