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慈悲與智慧的力量

慈悲智慧力量

——王老吉加多寶公司的禪修絮語

賢崇法師 主講,悟妙法師整理

  我們可以把自己看成已經覺醒的人,把這個世界看成聖境,將所有生起事物都視為智慧能量。 —————香海禪心

  首先感謝這次楊總讓我們加多寶的家人走到寺院裡面來,來感受佛家智慧禪與生活。在兩千多年的佛教歷史長河之中,佛教思想一直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智慧象徵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人家把這種思想叫做般若學,般若是什麼?智慧,而且不是世間一般的智慧,是出世間的超級智慧。這種話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它的整個思想體系展現出來的。所以我們在了解佛教學習佛教和體驗佛教生活過程之中,一定要以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去理解佛教精神。我們知道佛教禪宗,特別注重的是實踐而不是理論,就是說最簡單佛學思想,如何落實在我們的行動當中,從心靈深處延展到外在去展現它。這就要我們不斷地去實踐,不斷地去感悟,在不斷地自我反思的過程之中自我覺察,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像鏡子一樣的不斷地反觀自己。當我們人不能清晰關照自我的時候,就會傳統思維方式所框限,所以「迷即眾生,悟即佛陀」。因為我們迷就看不清事物,無法了解自己,沒有辨析智慧,導致錯誤認知,由此造成很多很多迷惑和煩惱。所以佛教導我們撥開重重迷霧,深觀自己內在煩惱起滅的根源,更透徹地解悟自身及外在世界。當把所有現象層層剝析的時候,才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世間、認識人生、認識宇宙,此歸於我們能站在一個什麼樣的思想高度來看待世間,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很多思想方法。以下我主要從幾個方面與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分享。

  一、放下智慧

  智慧的具體體現是:高遠的眼界及開闊的心量。眼界高遠決定見識及思維長遠,心量開闊對人間事物才有深刻的覺悟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放下不等於放棄,也不讓我消極逃避世間,而是讓我們把內心事物的那份執著,那一種想要滿足慾望的貪婪之心要學把它看淡看輕,輕輕地放下來。如果我們每天所看到的只是金錢、地位、名利、人我、是非對於佛法所說的這些生滅無常、短暫存在的萬事萬物,不能看透其本質反而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我們的心就會被這些枷鎖緊緊地束縛,無法放開手腳、開闊心胸去展現圓滿理想的人境界。所以佛教里的放下絕對不是一種消極心理,而是打開自我心量,從而放下無謂的執著,然後以更大智慧去實現多姿多彩的理想人生境界這就是放下,只有放下著我們的內心才能快樂,只有放下煩惱我們的人境界才會幸福圓滿。但很多人不會理解,放下不就是不幹了嗎?不是的。就好像我們做一件事情,我們很希望做成功,所以就天天策劃著如何把這件事情做好,如果未達預期效果,那麼各個方面的壓力就會紛至而來公司給我們壓力團隊給我們壓力家庭給我們壓力朋友的期盼等等,這些壓力窮窮無盡地強壓在你的精神深處,當我們在運作這件事情的過程中,跟別人談話做事情時,都會報著極大的渴望和焦灼,做事情很難做得圓滿就像一個體育健兒,如果他時刻想著那個金牌,我想他在比賽的過程當中可能手都會發抖,最後金牌都會跟他擦肩而過。如果他完全放開,完全放下,全身心地去展現這個過程的時候,或許他心中渴望的榮譽就能圓滿地得到實現。所以放下就是要我們以更從容開闊的心,放下名利慾望包袱,輕裝上陣,帶領我們的團隊去實現我們的目標,不要把這個目標看得太重,而要感受整個過程的美麗。當我們把每一步走好,每一步都走得快樂的時候,我們人生這一生命就會非常地喜樂、輕安、幸福。想想看,在我們剛走出校門時,我們對人生有著這樣和那樣種種想像中「不凡」的期待和渴望,但是之後人生的路慢慢地在焦灼的期望中走過來,我們往往都不能實現自己原來的夢想,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對目標的那種強烈的執著,會影響到我們,不能放鬆心情,無法敏銳地思考問題、坦然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為什麼佛教里講真正的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當我布施人時,我沒有能施予者、接受者和所施物的任何概念這就是要我們淡化乃至於放下所有的執著,才能超凡脫俗、瀟灑自在當我們學習這樣布施的時候,就是在學習放下。你覺得我把東西送了就送了,不會再去想著要得到什麼回報,心中有什麼掛礙。如果一開始有所期待,則天天會想,明天他見到我要怎麼怎麼對我會不會過段時間該打個電話問候問候我,有這樣和那樣的期待和要求在你內心裡面,那你的布施做得越多,你身上包袱就會背得越大,你的身心就會越不自在快樂。同樣,如果我們對公司團隊如果有這樣的認識,認真做事、不計得失,不會把所有的付出老是記在自己心中,而是把惜緣、感恩、感謝的心念深埋在心中,通過工作提升自我能力,升華生命品質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裡面講到一個思想他說人活著不是把生意得多大,不是你的一生當中賺了多少錢,而是要在這個過程裡面,不斷地提升自己生命品質,這種品質會影響延續到你下一生命出現時的質量和高度。所以佛教裡面講三世因果是絕對有道理的。我們國家佛教歷史上著名的六祖慧能大師,顯現上不識個字,但僅僅別人給他一遍金剛經他就可以從頭到尾給講出來,跟佛陀所說一毫不差。這樣的慧根是宿世之根,不是說今世學了一點你就能做到,如果別人給我念一百遍我也不出來,因為我沒有前世的那種善根,就沒有今世這樣的結果,如果今世還不努力種植善種,那來世還是茫茫然,所以這就是三世因果。人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到老的時候還在學習,實際上這是來生學習。我們在這一生命做各種各樣事情,實際上也是不斷地升華道德修養和提升生命的高度。所以當我們能把生命中的執著和牽掛等等能放淡放輕的時候,你就發現每天活著都是一種快樂,包括吃飯、睡覺、走路、開車,都是如此。你就覺得每天都活在一喜悅和輕安的狀態裡面,從容自在地展現自己的生命歷程,那一種狀態我們大家都是很渴望的。有美國人講過一句話,他說如果在我的一生裡面找到一個我喜歡工作,然後這份工作又能養活自己,這一生就是最理想的人生。很多人經常會跟我抱怨,他說我這份工作不喜歡,我的人關係處理不好,我的父母都不支持我。我就跟他講,我說當你已經是這樣的一種狀態了,譬如說你的出生不能改變,你的父母不能改變,你的先生不能改變,你的兒子不能改變的時候,你怎麼辦呢?接受它,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學習去尊重和包容。如果這樣的話,你就發現原來那種敵對的心理慢慢地變得柔和起來,以前總是抵觸的那種情緒慢慢會就轉變成接納了,然後從原來枯燥的生活裡面慢慢找到自己喜歡的方面。中國人常說「無為」,無為是什麼?無為就是思維方式的改變。在我的人生裡面我們做任何事情時,如果有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不斷地在你內心深處去提醒自己,在未來的人狀態裡面,就會越來越達到自己理想中設定的那一種期待。所以,生活好和不好人生快樂幸福,完全是我們觀念的改變。雖然需要物質基礎,但實際上物質需求簡單。我經常跟大家講:古代原始的人生活簡單到只要三件事情,冬天冷了他能找一個獸皮能圍住自己的身體抵禦寒冷,白天睜開眼睛肚子餓了能找一個果實能填飽肚子,下雨烈日曬的時候晚上能找一個山洞能躲在那裡,就是生存和生活,實際上人單純從生存而言,活著的整個過程就是這么三件事情。現在的人內心膨脹著無限量的慾望,每天都為著某些邪惡知識所標榜的所謂的生活標準、所謂的價值觀、所謂的那種狗命人生態度奮鬥目標而奔波苦求,但當耗盡心機健康將這些追求變成現實的時候,你才發現你不快樂、不健康、不成功,像【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落幕的老漁婦。原來想要有別墅,現在別墅有了,但愛情沒了你還是不快樂;原來想要有很多的金錢你現在有了,但親情沒了你還是不快樂;原來要有地位名望,現在有了但真情沒了你還是不快樂,為什麼?因為我們那種強烈佔有慾的貪婪之心無法得到滿足,所謂的獲得以更大的失去作為回報。所以我們的人生就找不到快樂,常言道「知足常樂」,要想常樂,必須首先用知足充實自我。在團隊裡面很多人無法與人和諧融洽,就是因為自己永遠守住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認為我看法、我的做法、我的想法都是正確的不容侵犯,別人的都只能是錯誤的,這樣很多很多問題矛盾衝突都會接踵而來。所以佛學思想要我們學會放下放下實際是打開寬度、提升高度來看待我們的生活,延展我們的生命,它不是消極的。

  二、慈悲力量

  慈悲的鍛煉,本來就是由近而遠,從小而大,從淺而深。要看自己的力量多大,再慢慢向外推廣。——聖嚴法師

  常懷著一顆悲憫之心才能度己及人。如人要用兩條腿走路,佛教的整個思想涵蓋兩個方面,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慈悲要以智慧為指導,智慧要用慈悲去貫徹。大家知道普陀山觀音菩薩慈悲象徵,慈就給予眾生快樂,悲就救拔眾生痛苦。看到任何眾生痛苦時,會想盡辦法讓他遠離痛苦、獲得快樂,所以這就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菩薩已全然遠離痛苦痛苦之因,但為救眾生脫離苦海,以眾生之苦為己苦,願以眾生之苦替代己之樂,就是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你的快樂我也以之為樂這就是慈悲當我們能感受到別人痛苦,能感受到別人的喜怒哀樂的時候,我們就能同體大悲精神跟別人去相處,我們人際之間的和諧就會因為這種同體大悲精神而得到升華。所以范仲淹講過一句話:「先天之樂為樂,後天下之憂為憂」。如果說把我們的生命把我的人價值,跟這個世間的一切等同為一體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自己原來狹小的思想,原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一下子會全部都放開。所以我們上一次聽到陳總給汶川大地震捐款的時候,我覺得陳總當時的心好像就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那種精神,他從來沒想過,我要從這筆款中得到多少利益,乃至於頒獎的時候都沒去,完全不會因為想得到什麼而去這件事情。這么多人,受了這么大災難,碰到這么多問題,只要我力所能及,我能奉獻多少,我就要奉獻全部愛心,發出這么大的心,沒有任何利益得失在後面作為底線。如果我們在生活工作當中只問自己的付出,而不在這個付出背後有什麼回報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所有的夢想工作都能讓我們的內心裡面得到圓滿的結局。你想想看,對於任何事情,我們全身心地去把整個過程做得盡善盡美得到圓滿的時候,後面的結果肯定超出你的期待。現在有很多教管理的課程,說只問結果不問過程,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當你過程沒走好的時候結果肯定不會好。所以佛家裡面講的修煉,一定要每一個過程要我們用全身心口意的去感受去實行,才能因善果美。所以大家來到這裡面,這幾天我們的義工有沒有跟大家講過,當你打掃的時候,你的身體是不是跟你心靈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你的味覺、你的視覺、你的心是不是在一起?睡覺的時候,你能能把你的工作家人、所有的問題放開,你安詳地把這個覺睡好?我希望每一位來這里禪修的家人,回到你的工作當中,把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帶回去,等於你每天都生活禪院裡面,每天你的工作生活就是你心靈道場,不斷的通過工作,通過處理各種事情讓我們內在得到升華。所以古代的禪師講吃飯睡覺都是禪,行住坐卧都是禪。吃飯的時候我們覺得需要吃飯填飽肚子,是要醫治身體的飢乏之病,這樣就不會挑肥揀瘦,貪食好味、不吃劣味。睡覺的時候,你就會讓自己安安靜靜地把覺睡好,明天有更好的精神去重新開始,這樣的話,就不會輾轉反側睡不著覺。這裡面告訴我們道理是,從容地面對投入到生活的每一個過程中去,所以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在自己內心中培養悲憫之心,培養對待萬事萬物慈悲精神,我們需要以慈悲的心同體的心去面對身邊的每一個眾生,包括每一個同事、每一個朋友家人,對每一個人都能有感同身受的心態去接納。這就是佛學講的慈悲

  三、勸修菩提心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

  實際上佛教的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一個方向作為終極目標那就圓滿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呢?也就是「上求佛果,下化眾生」之誓願,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清凈慈悲智慧佛心。我們一個人如果認識到這份菩提心,我們的生命世界會有質的改變。我們佛教裡面要求每一個人皈依後,都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說對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都要伸出悲憫之手去拉他們一把,我們有責任度他們到彼岸。所以,對每一個人我們以感恩之心喜悅之心去面對他們,不要有憎恨、敵對、憤怒和報復之心,要給他們愛和慈悲,度他們到安樂解脫之地。「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要把我們心裡面的所有黑暗、憎恨、傲慢煩惱統統清除出去。就像棵樹裡面生了很多蟲子,這些蟲子不斷啃嚙著這棵大樹的根、樹榦、樹葉,即使這一大樹多少茁壯,終有一天會被這些蟲子咬光,最後枯死。我們修行過程,就是不斷地把心中菩提樹中的這些蟲子找出來,不斷地把我內心當中的黑暗煩惱執著找出來,讓它們遠離我們清凈本性,這樣我們的菩提之樹才能茁壯成長。那麼菩提之心的前提就是那種對萬事萬物感同身受的大悲之心當我們對別人碰到困境熟視無睹的時候,在別人的心目當中就是一個冷漠的象徵,沒有慈悲。去年我們給大家發過一條飛信,內容是「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之人, 其福亦厚,其澤也長」。你想想看,到冬天的時候萬物簫條,只有到夏天的時候,蚊子也有了,鳥獸也有了,萬物蓬勃生長。所以當我們對別人有包容、溫暖、愛心的時候,我們就會跟他走在一起,相互得到不斷的提升。如果我們內心冷漠、消極悲觀那他就會慢慢離我們遠去。所以我們培養慈悲之心,實際上在團隊合作建設中,銷售中建立客戶關係時都可以去感受,慈悲就是寬容慈悲就是接納,菩提之心就不斷地在這樣的基礎上去培養這一品質當我們把這種品質培養起來,在我內心深處不斷地演示為行為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而且利益眾生的很多心願都能心想事成,所以菩提之心就是自利利他的成佛之心成佛就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了脫生死、斷除煩惱得到的圓滿境界。大家仔細想想看,一生當中所碰到的不如意的問題,全都是由於我們強烈的執著煩惱在作祟,衍生愚痴貪欲、嗔恨、傲慢、嫉妒、剛愎自用、意氣用事等等,一切的不快樂、困擾、一切讓我們放不開手腳去做每一件事情的根源,都是因為我們這樣偉大的菩提之心。所以四弘誓願裡面講到第二個要斷除一切煩惱。然後「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要學習一切解脫法門。在傳統上我們要跟老師學習,跟書本學習,跟長輩學習,佛教裡面還加入跟萬事萬物學習,萬法都是知識的顯現,所有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都是我們學習和參悟的對象。譬如我們看到冬雪中的枯樹悄悄綻開新芽時,詩人就會說:冬天已經來到,春天還會遠嗎?這就是規律呀,我們在做事情過程當中,你發現越艱難的時候,實際上這個過程你一跨過去,接下來就是柳暗花明,大家都很有這方面的體驗。但是往往我們就是這個過程不去,人家說一百分中走九十分才算走了一半,剩下的十分才是最後的一半,但接近成功的剩下的十分往往需要更大的毅力、堅強的忍耐力去堅持。我們以前在普陀山經常會帶學生去拜山,一拜是四個小時或者是三個小時我就發現快要到了,或者是剩下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是考驗耐力最強的時候,因為你體力精神已經達到極限了,所以有人說:堅持到最後才是最大的勝利。所以我對句話很有感受,我們做任何事情能有堅定的毅力到最後,你前面的百分之九十都是白搭。

  所以我們要不斷地通過禪修來訓練我們的忍耐力。大家可以每天拿十到二十分鐘的時間靜心,讓自己那種分散的心沉澱下來,然後好好思考要做事情當你每天有這么一點時間留給自己的話,你就會坦然面對很多問題,而且心中會產生強大的力量會以從容和開闊的心去面對生活慈悲力量在我心中不斷地湧現,讓我們每時每刻都擁有包容和開放,快樂與我們同在,看到每一個人都會很親切,碰到任何事情都會隨緣自在這就是充滿慈悲寬容菩提之心

  四、禪的修煉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尤須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佛教講的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不好觀念和行為。很多人總是認為修行跟他生活不上邊,以為修行不過是一些隱士躲在深山裡面去的一種行為而已。實際上只要你活得快樂幸福,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修行,想事業成功的人需要修行,想家庭幸福的人需要修行,想生活如意的人更需要修行。因為所有造成我們不能理想生活的根本,就是沒有認識到實現理想幸福生活正確道路。如果有人打過高爾夫就會有體驗,所有打不準的姿勢千差萬別,能打準的就一個姿勢,是不是這樣的?同樣,不幸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是相似的。所有困擾我們,讓我們不能如意的所有,都是因為我們自身的負面思想的牽絆,我們要不斷地從負面切換到正面,不斷從黑暗切換到清凈,不斷地從無名的煩惱當中解脫出來,得到無敵之心。所以修行就是自我更新,實際上禪修就是一個對照的過程。每天用鏡子照一照自己:我今天講的話、做的事情、思考的內容為人處事等等,具不具足菩提心?有沒有夾雜自私的污垢?如果你時刻具有菩提心內心充滿對眾生家人眷屬的悲憫、開闊和大度,到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時候,你還什麼事情不好呢?但是我們往往被慾望煩惱、種種習氣所捆綁,不能釋然。事情你的心,你可能會快樂不順你的心,就你會產生逆反、敵對、排斥的心理當你生起這種情緒的時候,要趕緊剎住。

  大家想想看,阿彌陀佛是什麼?無量光,無量壽,光壽無量是一種祝福,光代表光明智慧,念阿彌陀佛就是要用光明智慧來滌盪自心,用健康積極的理念去面對世界。念阿彌陀佛就是讓你壽無量、光明智慧無量、健康積極無量,明白這個道理,多念阿彌陀佛,人生肯定會得到轉變和升華。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著》這本書很值得看看,書裡面講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人活著的過程,人存在這個世間如何去展現自己人格品質的那個過程,你看了以後就會豁然開悟,人活著、做事情和展現人生意義。我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總是認為,工作是為了賺到錢來養活自己,很少去想,通過工作可以提升我們自己人格品質的那種高遠境界。如果這樣的思維觀念打開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對以後的工作特別是讓你感覺到很困難工作,能全身心地去接納它而不會抱著一種排斥、敵對和逆反的心理去面對它。因為每一件讓你困擾的事情都是人生成長的最好的契機我想我們今天能坐在這里的每一位,都是在水火當中煉烤過來的人,對這方面你們會很有感觸。只有逆境才能讓我們成長得更快,當我們所碰到都是順境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人生就像一潭平淡之水沒有任何意義。有很多人講,你對這個寺院那麼多精力去做何苦呢,你覺得不覺得累?我說,如果撥了十個億,讓我一下子在兩年之內把這個寺院建起來的時候,我一感覺都沒有。如果每一分錢都是絞盡腦汁去得來的時候,你就會對每一分錢都會珍惜,對每一個石頭放在這里你都會有感情。實際上這就是過程,人活著就是這個過程,體驗這個過程,感受這個過程,用快樂的心去接納這個過程你就發現每天活著都很快樂修行就是不斷轉換的過程,不斷地自我提升,不斷的自我轉換,不斷地讓自己的不足得到轉換。

  不要認為自己有缺點輕視自己。大家共同來到這世間都是基於相同的業報,我們叫共業世間你想想看我們是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長著鼻子、耳朵、嘴巴、兩條腿、兩個手,沒有一個人長三條腿吧,沒有一個人長兩個腦袋吧?沒有一個人長四個眼睛吧?沒有呀,實際上這就是共業,概括起來是財色名食睡,人的基本需求都一樣,動物本性都一樣。我們覺得這個人特別貪名就看不起他,其實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我們要知道,人家有不足,我們沒必要去恥笑別人,自己不足的時候要想辦法讓自己得到改變。這樣去思考人生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每一個人都有付出很正常的。所以我們以前認為那個人或這個人一點用都沒有,現在對我一文不值,我不要用他。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對待問題的判斷和層面有所不同,我們用人的技巧也是如此。這個人有什麼優點,肯定也有哪方面的不足,如果不足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不能把不足的一面給展現出來,把優點的一面放在他最適合的崗位,他就最好的,不要認為他缺點我們就不敢用他。

  如何用人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德行也就慈悲心。一個企業做得越大、影響性越廣,這個企業領導人的德行就像一面旗幟。我們企業講軟實力文化建設,實際上就是把這樣的一面旗幟的精神,不斷地從上而下滲透到每一個員工客戶,只有不斷地滲透、延伸,才會企業這艘大船永遠在風平浪靜中往前行駛。所以我們說船越大,水就要越深,不然的話船就會擱淺,德行就是這樣。如果說我們在某一個崗位上,你的崗位越高,這個時候你的德行必須要越厚。我自己在做事情過程當中,也是不斷地這樣自我關照。因為你的高度越高,你的輻射面就越大,所有的人就會拿著各種各樣的放大鏡來看你,甚至你的某一種舉止就會讓別人以此看待你整個企業印象。所以在我們做事情時,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崗位越重,關照你的人就會越多,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德行。所以,修煉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從自我內在裡面轉變,從負面轉變到正面;從消極轉變到積極;從染污煩惱轉變到清凈平等

  五、無欲則剛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如果僅用有形的物質來填充自己,那空虛的心靈將永遠得不到滿足。只有愛這無形的東西才能讓人心靈空間都充實。

  日本武士精神中,武功的最高境界不是會多少招數,而是你內心到達多深的境界。【動物世界】裡面拍到,蛇在捕食的時候,開始時一直靜靜地低著頭,屏息靜氣,但當看到獵物時,會馬上箭一樣沖過去消滅對方。《功夫熊貓》裡面講到的武功最高的秘笈是什麼?一張白紙是吧,佛教裡面講到無欲實際上就是這種境界當我們內心當中的執著期待慾望全部放下的時候,釋放出來的能量無可匹敵。很多人以為無求無欲,就什麼都不做了,不是的,這恰恰是最積極的前提。周總理講到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書是為了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興盛的大抱負,而不是個人的功名利祿。如果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能以這樣寬大和高遠的境界來定位自己的時候,那麼所謂的問題都不成問題,不會造成你的困擾,事情會變得非常容易。

  唐朝的玄奘法師印度取經,一個人牽著馬走了五萬公里,走過荒無人煙的沙漠,走過天氣惡劣的雪山,碰到各種各樣的少數民族。有一被人家抓起來,要把他肚子破掉,把心掏出來祭天,他當時跟那個少數民族的酋長講,他說你給我一點時間讓我心安住下來了你再破它。他用觀空的思想在那裡心經,最後在念的過程當中狂風大作,把那些少數民族嚇壞了,認為可能是天神發怒了,所以他們說這個人是不能殺的,所以趕緊把他請下來了這就體現了無欲剛強,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時候,實際上那就是一種最強的力量

  我們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到老的時候,我們嘴裡邊牙齒壞得最快,但是有一個東西一直都沒有損壞,那就舌頭,因為舌頭柔軟。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企業管理當中要學水的哲學、水的管理、水的人生。碰到高山我就彎一個彎繞過去,碰到平原我就漫過去,碰到鐵網就鑽過去,碰到閘門就停下來等待,所以它能容納萬物。所以佛教很多思想,不能從表面上看,要從更深的層次去看待、去思考,你會發現有很多很多我們平常想不到的境界和高度。

  六、布施得富有

  常行布施就能富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佛遺教經》

  富有並不等於你擁有多少財富,而是內心圓滿和平和的狀態。《讀者》中有一文章講到了如何才能富有,第一個就是布施。當人的內心只停留在對金錢的欲求上的時候是貧乏的,如果放下強烈的佔有慾時,你就發現人生不單單只有金錢布施實際上就是破除我們的貪婪之心,破除我們對事物強有的佔有慾,對物質有一種更深刻的認識,學會知足佛教裡面講,修菩薩行首先要學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財施是用錢物去幫助別人;法施是用思想去教育別人;無畏施就是給予別人安全無懼和勇敢,這都布施。所以,布施是體現我們人在天地之間的奉獻高度。我在寧波有一學佛弟子,他每天看著「捨得」那兩個字,然後在生活用心體會,他說有舍才會有得,能捨得出去然後很多東西就會回饋到我們身上。如果我們把名望、地位、金錢利益等一切好處,都抓在自己的手上不願意付出的時候,誰願意跟你走在一起?誰願意跟你一起奮鬥?所以當我們放下執著打開愛心的時候,就有很多很多財富自然而來

  我們要培養布施心,學習菩薩三輪體空的布施精神當我們遭遇困境的時候,碰到比我們更苦的人,我們能不能去幫助呢?這個世間布施的人,實際上並不是都是很富有的人,只要你有一顆布施的心和悲憫的菩提之心你隨時都可以布施。一個微笑、一句讚歎、撿垃圾、讓位等等都能體現布施精神和諧社會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布施愛心,時刻用柔軟之心感化身邊的每一個人。如果用這樣的思想去打造團隊的時候,你就發現團隊的凝聚力。如果你能同體慈悲之心去感受身邊的每一個人的時候,你會發現每一個人都像你的兄弟姐妹一樣,那麼親切、那麼可愛。如果我們以更開闊的菩提心去感受、培養深化這種精神,沿著這個方向去前進,最後就會升華到諸佛菩薩境界

  我經常會想,要快樂地活著還是痛苦地活著?什麼是人生最終極的目標?實際上人活著一期生命,從零開始到最後還是歸於零,兩手空空地來到這個世間最後還是兩手空空地走掉。亞力山大大帝臨死時,讓人棺材挖開四個洞,把自己的手腳攤在棺外以警告世人:偉大如我的亞歷山大大帝,也是兩手空空離開世界,沒能帶走任何東西。想一想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曾經叱詫風雲的歷史人物,在他們那個年代無論是多麼不可一世,最後在我們的感覺中,可能通過歷史的文字才會形成一種記憶,早就灰飛煙滅了。而我們在座的每個人,從出生到成長,從成長到變異,從變異到衰老,從衰老終歸到死亡,去想一想所有人共同的生命過程的時候,我們又有什麼放不下捨不得呢?所以我們之所以沒有放下、捨得、知足境界是因為我們沒有從生死的角度來看待今天所發生的問題,如果我們能透視生死的時候,我們才能很明白地活著。不能透視生死的時候,你就是一個芸芸眾生,一點點事情在你面前出現你都無法通過、無法面對,我們身邊很多人天天抱怨丈夫賭博、兒子不乖、事業很難,你好好想一想看,如果你馬上要離開這個世間了,你還事業放不下嗎?還有丈夫放不下嗎?還有孩子放不下嗎?還有鬱悶的心在你內心當中掙扎和煎熬嗎?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我們的目光就是那麼短淺,我們看待問題就是那麼狹隘,我們就沒辦法看破眼前。回想我們以前所做過的,考試考不好,跟某一個同學矛盾,或者說失戀或者什麼什麼事情,現在想一想都是過眼雲煙你現在想起來你的過去是這樣,再過四十年五十年的時候,再去想你現在發生事情還是跟以前一樣的,過眼雲煙。所以碰到問題的時候,你就時間往八十歲上推移,再想想現在我三十歲二十歲碰到的問題,如丟棄工作、沒簽到單、疾病家庭的分裂等等,都成為昨日的記憶了。現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很多問題無法選擇無法面對,等到你臨終咽氣的時候去回想自己的一期生命,想想那就是過場。所謂智慧就是突破你現在思維的模式,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寬度來看待一切,你的高度越高,你的智慧就會越博大。你如果站在人性的高度,你就會看到人世間狀態;你站在世間的角度,會看到萬事萬物狀態;你如果站在世間的高度,就會看到超脫。我們所碰到的問題都是杞人憂天自尋煩惱來的,都是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沒有人跟你過意不去當我們心靈突然感悟了,突然間打開了你會發現的人境界一片光明,不會有任何黑暗。往往我們的心不願意打開,不願意去面對世界,總是把自己陷入在陰暗、消極頹廢恐懼狀態裡面,把自己鎖在一個某一種思維方式中。佛學講,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有它的因緣條件的,如果具備了就都能圓滿解決,如果不具備,再急躁也無濟於成功,欲速則不達。所以在智者面前永遠不會有困擾,因為,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其成功的規律已經瞭然於心

  外在敵人永遠打不敗你們的,只有內在的敵人才會摧毀你,所以佛陀當時在兩千多年就講過,他說未來能毀滅佛教的不是外道,只有穿著這身衣服的內在的蛀蟲。我們工作不好,市場做不好的時候,不是別人的原因,而是我們自己沒有做好。我們要想辦法從內在升華自己,不斷地學會自我淘汰,自我超越,我們這個品牌永遠不會被別人打敗,所以我們不要在內在裡面去製造蟲子也不要去在乎別人的市場佔有率,要擔心的恰恰是我們自己。當你是一個真正的強者的時候,敵人越多,你的能力就會越強。

  以上跟大家分享了幾個方面,希望我們每一個家人能從這這裡面獲得感悟,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把這些思想之光自然貫徹到自己的工作生活當中去,在未來的人生快快樂樂地活著。希望我們每人都擁有廣闊、清凈光明菩提心,升華人生理想。希望通過禪修,把我們的眼睛關掉,把我們的耳根關掉,把我們的舌根關掉,把我們分別在外流離的那顆心,全部收回來,不斷地覺醒、覺察、反省。

  今天就分享到這里,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