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法師:佛教的實踐智慧與精神修鍊

佛教的實踐智慧精神修鍊

◎釋永信

  佛法的住世,首先存在於佛教徒宗教實踐活動之中,佛法的本質便體現在其實踐的智慧與內在精神的修鍊上。佛法稱其為「修慧」。

  佛法這種從實踐出發的精神,是佛教的獨特之處其所建立起來的理論,因而具有生生不已的真實可證性、普遍共通性,可以通過不斷實踐和內在的精神修鍊而得以具體體現,並在實踐過程中以「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精神而步入解脫這一不受時空之制約。在印度是這樣,在中國也是這樣,過去如此,現今也如此。

  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義理深深地影響了全球十種民族文化佛教的本質不是為了培養一種信仰佛教的本質乃是凈化人心生命人心生命得以凈化,便能消融自我而步入解脫的道路,並發展出人性慈悲喜舍的寶貴品質,實現佛陀自利利他的根本精神

  佛陀將其教化簡要概括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它的意義與內涵即是生命與人心的凈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體現為身體層面上的道德規範與標准。自律心——止,即禪定; 凈化心——觀,即禪修時證得凈化心的智慧,也即是自凈其意,體現的是內心層面上的自我凈化。

  從凈化人心而言,佛教的普世價值意義,超越了教派與人類種族及地域文化界限。這正是佛陀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也是佛陀教法的精髓所在。

世尊發現

  我們皆知世尊作為一個偉大的覺者並於菩提樹下由覺悟發現緣起法的法則而步入佛道緣起法者,乃十二緣起,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阿含經雲:「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緣起法的法則是佛陀人類對自身思想內心世界的深層研究與根源探索做出的巨大貢獻

佛教的根本目的——凈化人心智慧解脫

  佛法之所以流布世間,其根本目地和最終功用便是為使眾生能夠獲得真實利益,並通過其實踐,去除因妄想執著而產生的內心污染,打磨歷劫的習氣煩惱,覺醒心中所藏的佛性,步入自由解脫的境地。因此,佛陀被尊稱為偉大的醫者。佛陀住世說法四十餘年,告訴我們的乃是求得解脫方法,並指示我們應行的道路,其目的乃是使我們通過真實修行實踐而最終得以凈化生命與人心而邁向智慧解脫

佛教修鍊的法門與實踐的內容——戒定慧

  戒定慧三學,是佛陀四十九年說法歷程中的基本要素,乃佛法實踐智慧精神修鍊的總綱。不論是早期的印度佛教中國漢傳佛教,或是各具地域色彩的佛教修行方式,其內涵及內容都不脫離戒、定、慧的三學次第。戒定慧三學,攝盡一切法門,包括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因此,佛教修行與實踐離不開戒、定、慧三學。戒、定、慧是步入解脫的道路,不受地域,時代之局限,是佛法的實踐智慧精神修鍊的中樞內容

  從佛教凈化人心的角度概括而言,戒乃是對心表層的凈化,定乃是對心深層的凈化,慧乃是對心的根層的一種凈化。

   

大乘佛教核心——禪宗

  大乘佛教禪宗達摩祖師於1500多年前創始於嵩山少林寺。其特色與風格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創立的核心與其精神內涵是符合佛陀的根本精神與教導的,即在凈化與開發內心層面上是直接契入的。其強調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修觀從觀心直接入手。

  知心為根本,因而歷來禪宗祖師總以反詰追問,令學人回光返觀,令其自心中見取。佛法的實踐修證不假借外在,非從外得,而是以內在的體認進行如實修證。

  從眾生到佛、生死涅槃、此岸到彼岸、現世到出世等方面的超越,是內在性的。整個三藏十二部,可以概稱為「心地法門」。佛教與當今科學哲學不同之處,便在於對內心世界的探索與修證。使個體在至善至美的自覺中體悟真理佛陀教導說:你必須自覺知。

  禪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體現了佛教「內在超越」的特徵。禪宗千百年來之所以能心燈相續,並不單單因為佛教接近並吸收了本土文化精神制度,根本原因是其見性成佛,注重實踐與親自覺知實相的精神,與佛陀的教導一脈相承。

  禪宗的創立大大豐富了中國思想寶庫,對東方文化與現代文明產生了尤為深遠的影響。

少林功夫——禪拳歸一

  作為少林文化的一部分,少林功夫少林行者修禪的一種方便法門,其目的在於平衡身心,於動中求靜,其含義為通過身體的運動來培養心專註與集中,去除雜念。並通過少林功夫種人體運動的載體來體現佛法智慧。以其動作的變化多端來展現佛法無常無我智慧認知。並通過對身體運動的控制培養自製與自律的精神平靜與鎮定的內心,時時體現禪的精神與內涵。講究在鍛煉中發揮修正人心的使命,這些要素與要求都是少林功夫禪拳歸一的體現。也即古德所謂:拳者小禪,禪者大拳,禪拳皆是為降服自心法門手段

  少林功夫講究德藝雙修,而其武德體現的則是佛教三學中戒律惡行善的根本精神少林功夫注重內外兼修,在運動中培養內心專註動作與招式並在動中保持內心的如如不動,體現的是戒定慧三學中禪定功夫。在動作中尤其注重對心對意的把握與控制,通過控制身體的運動進而達到控制內心意念活動,並注重心與意的把握與開發。通過鍛煉從而陶冶情操,凈化身心。在修鍊中,身體動作只是內心專註的一個所緣與對象並以此而培養心性的澄定,達到動中求靜的目的效果

  少林功夫是一種體現佛教智慧的載體,其招式的靈活變化與豐富的身法及拳技體現的是三學中無常無我智慧理念。也即是動作的變化多端及動無常形來體現佛教無常無我智慧,講究一法不立、無法不容的般若智慧。禪拳歸一的境界理念始終影響著中國拳學藝術的發展,為中國拳學文化內涵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空間。修習少林功夫,可以陶冶情操、凈化與修正人心

少林人的行願——悲、智、行、願

  在中國佛教里有四大菩薩象徵慈悲的是觀世音菩薩象徵智慧的是文殊菩薩象徵實踐的是菩賢菩薩象徵願力的是地藏菩薩;他們象徵四種理想人格,即:悲智行願。

  我們當今人類文明在不斷地創造著物質財富,並且當今世界的物質財富已經非常的豐富與發達,但是物質財富為我人類帶來的僅是表面的歡樂,要獲得真正的快樂幸福,需要完善和建立我們精神世界的家園。

  我們少林人願秉承菩薩慈悲智慧、實踐、願力,和有使命感、責任感、認同感的朋友們一起為完善和建立我們人類精神文化家園——

  讓我們一同超越國界、種族、政治

  讓我們一起去關注貧窮

  讓我們一起去關注教育

  讓我們一起去關注環保

  讓我們一起去關注社會

  讓我們一起去關注世界和平……

  作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少林文化屬於中國,更屬於全人類少林傳承人既要勇於實踐和履行佛法自利利他的使命,也要無畏精神,勇於擔當時代社會中國佛教禪宗少林期待。面對詰難,我們報之以恭敬之心;面對質疑,我們報之以感恩之心

  北美少林文化節這次在哈佛大學開場,作為少林文化的傳承人,我願藉此機會和全世界所有的少林弟子真誠祈願——

  祈願世界和平

  祈願普天大眾共享人類的文明成果

  祈願遠離一切的恐懼與不安

  祈願人人健康自在

  阿彌陀佛!

(2013年10月8日於哈佛大學紀念教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