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法師:《禪露集》序

《禪露集》序

◎釋永信 

  宗教社會功能,是關懷民眾精神生活,增進民眾幸福的追求。所以,我們應該關心佛教信仰群體所有人的信仰需求和現狀,並避免以「精英佛教觀念,來掩蓋和排斥佛教群體中不同時代、不同區域、不同階層、不同個體趣味的非常多樣化的信仰需求。正如現實中個體日常需求一樣,除了追求精品、時髦品,更需要大量的日常的生活用品。佛教中所蘊含的宗教信仰內容也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多彩的。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佛教信徒都以成佛為終極目標大部信徒只想表表心願、懺悔消災、度亡。佛教無常無我」的教義,會讓很多信徒難以接受。相當一部分信徒主要依賴於佛教信仰空間中熟悉的文化氛圍並以此獲得心理上的安定感。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佛教能為信眾提供什麼,清楚提供什麼是合適的,提供什麼是不合適的。我們應該根據當代佛教信眾的現實心需求,來引導信徒

  佛教的終極目標其實很簡單佛陀希望每個人都能夠體認到人生真相:世上一切現象無常態,皆為變相,這是佛教般若核心思想佛陀也希望每個人通過體悟人生真相來改善因為錯誤認識而形成的人生困境。所以,我們弘揚佛教目的是為了增進每一個信眾的行動,通過體認人生真相來改善每個人人生困境。

  中國宗教法的傳統是倡導佛教信仰人間化、生活化。六祖慧能強調「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和百丈清規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傳統,一直強調在人間生活中修道證道。「砍柴擔水,皆是佛法」。關鍵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體證到多少人生真諦,並在改善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狀況方面,積累了多少真功夫

  本書是在本人以前陸續出版的四種《禪露集》基礎上精選出來的。以前四種《禪露集》現在已經不易看到。為了滿足讀者的需要,也為了免去讀者查找以前《禪露集》的麻煩,故這次出版不作簡單化的重印,而是進行了重新選編。我希望,這本精選的《禪露集》,能夠有助於讀者對佛教的認識和理解。如果讀者通過閱讀本書心情有所改善,對生活有信心,或覺得生活變得美好,當然更是我所希望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