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法師:少林功夫歷史概述

少林功夫歷史概述

◎釋永信

  少林功夫的歷史,是與嵩山地區的歷史地理環境不開的。嵩山地區為中華古文明最重要的孕育地。嵩山,古稱崇高山,列五嶽之中嶽,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神山。在印度佛教傳入漢地和中國道教產生以來,嵩山又很快成為全國有名的坐禪修鍊場所。少林寺及其少林功夫,就是嵩山歷史文化的突出代表

  少林功夫的歷史,可以直接追溯到少林寺的創建年代。因為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態——禪定,正是少林寺創始人印度高僧跋陀帶來的。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印度高僧跋陀經西域北魏,因為精通禪法,受到魏孝文帝崇信公元495年,跋陀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跋陀「學務靜攝」、「性愛幽棲」、「屢往嵩岳」,於是,魏孝文帝為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建造少林寺,「公給衣供」。因為寺院坐落在少室山北麓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跋陀在少林寺傳授小乘禪法,屬於印度傳統止觀禪法。得法者有僧稠、慧光、道房等,皆為一代名僧。其中僧稠以禪法名世,被跋陀譽為「自蔥嶺以東,禪學之最」。僧稠的禪定神跡,對少林功夫前期信仰形態——神力信仰影響最大。由於嵩山為當時北方坐禪修道中心,以及跋陀與魏孝文帝的特殊關係,所以跋陀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們,成為當時禪學重要精英群體,對後世佛教發展影響巨大。

  公元508年,中印高僧勒拿摩提和北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先後來到少林寺,共同翻譯印度世宗菩薩《十地經論》,歷經三年,完成行世,有力推動了北方禪學的發展。

  其間又有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從水路航海至中國南境,然後北渡長江入魏,在少林寺後山一帶坐禪苦行傳法。達摩所傳禪法為「大乘壁觀」。得法者有慧可、僧副、道育等。其中慧可向達摩求法,「立雪斷臂」的傳說,成為學習少林功夫的重要精神源泉。

  少林功夫作為少林寺的武裝力量,至隋末唐初(七世紀初)已經出現。隋文帝崇佛,於開皇年間(公元581年~600年)詔賜少林土地一百頃。少林寺從此成為擁有龐大寺產之大寺院。隋朝末年(公元618年),朝廷失政,群雄蜂起,天下大亂。擁有龐大寺產之少林寺,成為「山賊」攻劫的目標,「僧徒拒之,塔院被焚」。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隋將軍王世充在洛陽稱帝,號「鄭國」,其侄王仁則佔據少林寺屬地柏谷塢,建轅州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少林寺曇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則,奪取轅州城,歸順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後,李世民派特使來少林寺宣慰,參戰僧人均受到封賞,曇宗還被封為大將軍僧,並賜給少林寺柏谷塢田地四十頃。少林寺自此以武勇聞名於世。

  與少林寺形成武裝力量相應的是,以觀音菩薩願力為核心的那羅延金剛神信仰,開始流行,並一直延續至十四世紀的元朝末期。少林功夫傳統的以禪定核心的神力信仰,依然流傳不衰。少林寺仍為當時禪學重鎮。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達摩禪法系統的禪宗教派重要領袖法如禪師少林寺傳教,六年後圓寂於少林寺。當時著名禪師如慧安、元珪、靈運、同光等,皆駐錫少林寺。一代名僧玄奘法師(公元600年~664年)曾先後兩次上表,請求入少林寺習禪,卻未獲准。新羅國僧慧昭(公元774年~850年)於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入少林寺習禪多年,公元830年回國建玉泉寺,卒後謚「真鑒國師」。

  唐末至五代,由於武宗「會昌滅佛」及戰亂,少林寺受到較大沖擊。但隨著達摩開創的禪宗教派興盛並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派後,特別進入宋朝(十世紀),少林寺開始成為禪宗教派的朝聖地。為了紀念達摩,在少林寺後山達摩曾經坐禪傳法的地方,選址創建初祖庵,並建立高大的「面壁之塔」。由於禪宗教法的盛行和少林寺祖庭地位確立,少林功夫信仰內容品質又有了新的發展,「禪武合一」開始成為少林功夫的主流思想

  金元兩朝(公元1127年~1368年)是北方少數民族在漢地建立的王朝,雖皆崇尚佛教,但對其統治下之漢地民間武裝力量極力抑壓,少林亦不例外。少林寺作為禪宗教派祖庭,依然地位顯赫,禪學盛隆。特別是蒙元時期(公元1279年~1368年),禪宗教派重要支派曹洞宗領袖福裕禪師住持少林寺,曹洞宗法脈回歸祖庭,人才濟濟,高僧輩出,由此開啟少林寺禪學歷史最為輝煌時代一百多年,實為該時期中國宗教派之軸心。福裕住持少林寺期間,還創立了寺院法門制度,使得少林僧人皆視少林寺為家,成為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少林功夫武術水平崛起和體系、門派形成的重要基礎

  少林功夫武術體系中的傷科,至遲在金朝(十三世紀)已經形成。志隆禪師住持少林寺期間(公元1217年~1223年),少林寺開設「藥局」。

  明王朝(公元1368年~1644年)是在漢人反抗蒙古人的戰爭中建立的,所以,明朝民間習武風氣盛行。這是少林功夫武術水平崛起和體系、門派形成的大環境明朝近三百年間,少林僧人至少計有六次受朝廷征調,參與官方的戰爭行動,建立功勛,多次受到朝廷的嘉獎,並在少林寺樹碑立坊修殿。少林功夫在實戰中經受了檢驗,少林功夫武術威名遠揚,也因此確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國武術界的權威地位。少林功夫少林僧人蔘戰地區(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雲南等)和遊方地區(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雲南雞足山等)的武術發生和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功夫武術技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得到了同行及全社會的普遍贊譽。

  少林功夫信仰形態在明朝發生了變化。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少林住持文載禪師將唐朝以來的以觀音菩薩願力為核心的那羅延金剛神信仰,改變為緊那羅王神授少林寺棍法的武聖信仰,以此解釋少林功夫,並激勵少林僧人習武。

  明朝少林功夫武術大發展時期。在正德至明末(公元1506年~1644年),少林成了全國最重要武術交流集散空間。其間至少存在10支武術系統或門派:1、「周友、周參——洪轉、洪紀——廣按、廣順」少林傳統主體武術系。2、「西天梵僧(喇嘛)-匾囤」少林寺→四川峨眉山一支。3、「俞大猷——宗挈、普從」少林寺→福建沿海一支。4、「廣按——程宗猷」少林寺→江蘇一支。5、「洪紀——石敬岩——吳殳」少林寺→江蘇一支。6、匾囤→雲南雞足山一支。7、坦然→伏牛山一支。8、周友→山陝地區一支。9、周友→雲南地區一支。10、陳元→日本一支。其間產生的以言傳身教形態存在的武術套路和理論,已無法統計;但也留下了四部重要的武術著作:明釋洪轉《夢綠堂槍法》、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清吳殳《手臂錄》和清張孔昭《拳經拳法》。

  據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王士性《嵩遊記》,此時少林僧人達到「八百餘僧」規模。按少林寺宗法門制度,除了少林常住院執事僧以外,其他僧人都是分散在各個宗法門頭內。佛教組織因為遊方制度,從根本上是開放的,進出自由。但在宗法門頭內部,又是相對封閉的,嚴格遵守宗法傳承;除非亂世時期僧人們不至於過分流動。少林寺這種特殊的開放和封閉兩重性,對於少林功夫的發展和傳承,對於少林功夫體系和門派的形成,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滿清入關建立政權以後,與金、元兩朝一樣,對漢地實行高壓政策,嚴禁漢民習武。受戰亂影響,少林僧人規模有所縮小,並且由於與明朝王府關係很深和在全國武術界的崇高地位,少林寺很快就處於清廷嚴密監視之下。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世宗直接批示整頓少林寺宗法門頭,重新規劃少林寺建築格局。盡管如此,少林僧人白天照常經課坐禪,但夜間堅持在少林寺最隱蔽的後殿——千佛殿,習武不輟,代代相傳;以至大殿地面因長期練功發力形成陷坑,至今仍在。從清朝白衣殿壁畫文獻記載,少林功夫在清朝以來,仍維持著很高的水平。而在社會民間,少林功夫漸漸被神化,甚至發展成為民間教門的政治意識形態和精神支柱,如山東「在理教」、北方「少林會」、四川「少林主教」、閩台「天地會」等等。

  流傳在少林寺外的少林功夫,由於離開了寺院佛教環境,又缺乏長期穩定組織制度保障,少林功夫的變質和武術形態的變異,不可避免。而只有在少林寺內,才能得以相對完整地傳承、保存下來。

  民國期間(公元1911年~1949年),少林寺遭受了一場人為的重大火災。1928年,軍閥混戰,殃及少林寺,大雄寶殿、藏經樓等重要建築及典藏,皆被燒毀,損失慘重。

  1949年後土地改革前,少林常住院有82名僧人,土改後留下16人,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1976年),僧人改造還俗,文物遭到毀棄,典籍流散,少林寺更加衰落。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政府頒布新的宗教政策,寺院宗教生活恢復,少林寺只剩下13個年老僧人少林功夫已命若懸絲。最近二十年來,盡管有7個還俗僧人回寺,但是,已有19個年老僧人相繼去世。現在只剩下1個老輩僧人了。好在八十年代中期,少林寺就已開始由年老僧人年輕僧人傳授少林功夫。同時,在人民政府的重視下,大規模展開少林功夫典籍徵集、鑒定、整理、出版工作少林功夫正在非常艱難地緩慢地復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