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忍法師: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

  第280期明覺 文﹕法忍法師

  由今年年初開始,我們每個星期四在法性講堂都有「誦《法華經》法會」,一有機會,我就會為來參加法會信徒講講《妙法蓮華經》的內容。想當然的,其中一個重點一定就是《法華經》的主旨,即經中的三大主題:

  1) 佛陀出現於世間是為了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即是希望眾生都可以以成佛作為修行目標而成佛果)。開示,是讓你看的意思。佛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宗教成佛與否不是佛陀給你的,他只能告訴你成佛方法,協助你入佛的知見,從旁給你一些指示,成佛與否得看你自己用不用功

  2) 佛陀在說《妙法蓮華經》之前所講的一切法都是方便法門,希望引導我們入「一佛乘」,這亦我寫是這篇文章所要的說

  3) 經中常開示我們可以如何修菩薩道,即〈法師品第十〉中提到的:如來諸法空為座,以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為衣。並附以後來好幾品之中以常不輕菩薩、妙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藥王菩薩等大菩薩修行為例,作為我們這些願修菩薩道的眾生修行榜樣

  今次這篇文章希望可以帶給讀者們的,是上面所提到的第二點:佛陀說法所用的「善巧方便」。他老人說法四十九年,到了第四十一年才說《妙法蓮華經》,即是說這四十一年之中,聲聞弟子們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佛,他們雖然知道自己有覺性,可是以為最高也只能到聲聞四果的「阿羅漢果」,沒幾個弟子知道自己可以達到跟佛陀同樣程度覺悟,因為佛陀在最後八年才開示妙法蓮華經》。那麼,從《妙法蓮華經》中的看法可知,此經所說的從實踐「佛乘」而成就「佛果才是佛陀說法的要義,才是真實」;而之前不在一開始說法就說「佛乘」,是不希望嚇怕根器拙劣的眾生,為了他們作好入「佛乘」的準備,而運用「善巧方便」來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但是,正因如此,後世人(尤其是漢傳佛教佛弟子)都對佛法有些誤解──大乘才是最好、最上乘,而其他佛法則是淺陋的。

  大家有看到漢傳佛教的趨勢嗎?以往大家喜歡大乘佛教來自居,漸漸教育的趨勢也放在佛道上,或放在大乘的經教上。大乘經教里有三個路數是比較受歡迎的:第一是般若空」,以前很多人看《般若經》,現在卻已經少了;第二是《法華》、《涅槃》、《華嚴這類教義為主的;第三是唯識很多人將重點放在這些地方,後來大家發覺有問題,就是我們將這些路數放在很高的層次放在成佛層次,當然願心是不會白費的,但在實修上我們其實做不到。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前四十一年都在說其他經,到了最後才宣講眾生皆有佛性以及成佛方法?現在我們的問題就是我們沒有這個根基,可是卻不自知。

  如果大家在一素菜館食飯聊天,我們或許會聽到有人在說自己看什麼佛經,然後拋出一些名相之類,但那些名相中所含藏的教法有多少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口便說空,行在有中」,叫人不執著的人通常自己最執著。《妙法蓮華經》殊勝地方是,這部告訴我們,我們有佛性,可以成佛,但那是建基於前面四十一年的基礎上說的,我們沒有這個基礎,很多時候將這些美好的景象放在面前,很嚮往,可是我們沒下功夫

  另外,就是因為佛陀眾生開示了不少「方便法門」,眾生應該可以從佛陀的教導之中找到與自己「對機」的法門,從而學習佛法而達至「離苦得樂」。可是,時至今日,要令現代不懂文言文/古文的大眾(尤其是年青的一輩)看佛經看得明白,並理解佛法,我們便不可能只是丟幾部佛經給他們去看就行。因為古文的艱澀是一個關口,要提起他們的興趣就是第二個關鍵。解決這些挑戰,應該就是我們這些21世紀弘揚佛法人所要肩負的首要任務。

  正因如此,我在兩年前就籌備「開心佛學漫畫」──《法忍法施》第一集,希望將佛教道理和正面的思想,以接近時代方式和語調弘揚到社會之中,以求發揮一些安撫人心及凈化社會的效用。出版這一類的「佛教漫畫」一直是我心中的夢想,而這個夢想終於在2011年實現了!而且更於今年(2012)的5月成功把第一集漫畫的內容製作成apple和android的apps。甚或,我們希望在下一步可以將漫畫製作成動畫,讓更多人在更多不同的層面之中接觸到一些令我們都可以活得歡喜自在的正知正見

  有了推廣佛法願心,我們「法味文化」於今年再接再厲,再行出版的第二本「開心佛學漫畫」,是為《法忍法施》第二集。在吸收了上一集的經驗之後,第二集的《法忍法施》將會在每個小故事之中加上導讀/省思的部份,以協助更多大眾佛門新手容易理解當中的義理。因此,希望《法忍法施》的出版,及其他正面及富哲學意味的開心益智漫畫誕生,會對現今充滿負能量社會注入一股清泉。

  而且,我們在這本漫畫之中所選取的故事題材,有的勵志感人、有的意義深刻,但卻不會流於沉悶迂腐的教化模式。當中,我們旨在弘揚佛教重視放下自在自利利他、及時精進等的精神,同時亦不會失去閱讀漫畫的趣味及娛樂性。我們以輕鬆的手法來推廣很殊勝佛法,為的絕不是要把當中的殊勝消減,而是希望可以令更多未聞佛法或剛接觸佛法的人,對這些世間及出世間兩方面都可以利益眾生佛法,有更直接的理解,從而使讀者(不論是佛教徒與否)都能在當中有一些得著,從而令大眾可以因為佛法的教導,把佛法生活之中實踐,並活得快樂自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