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B 第35經(三正士經)

  第三十五經(三正士經):

  經中記述有三正士,所謂阿那律(天眼第一)、難提(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與金毗羅(專意念道第一)三位尊者。這里的「正士」,即「行正道之士」,既可以指已經開悟證道的阿羅漢,亦可以泛指出家修行比丘。關於此三位正士,我們在四部阿含經中可以經常看到。此三位尊者,在出家前就是很要好的朋友出家以後,也時常居止在一修行佛陀有一次專門去探望三位,當得知他們關係相處得十分融洽時,佛陀曾經盛讚他們就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和合僧」,並在大眾比丘中廣為宣說。

  這部經記載著三位尊者出家未久時,還不知道從什麼途徑入手修行,他們很想向佛陀當面請教,可是又擔心自己太冒失,於是欲言又止,左右徘徊。沒曾想,他們的心思老早就被佛陀看出來了,於是佛陀就將三位叫到跟前,教誡他們道:

  「比丘此心、此意、此識,當思惟此,莫思惟此,斷此欲、斷此色,身作證具足住。」

  佛陀的意思是說,你們要善於把握住自己的心念,不要讓它們想入非非,有所放逸。你們要斷絕慾望的束縛,同時要擺脫內外諸色的沾染。

  為了使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佛陀問他們道:「比丘們,色是常住不變易的嗎?」

  三正士回答道:「不也,世尊。」

  然後,佛告訴他們:「你們的回答是正確的,我很是贊賞。」接著佛陀分析道:

  「色是無常、變易之法,厭、離欲、滅、寂沒。如是色從本以來,一切無常、苦、變易法。如是知已,緣彼色生諸漏害、熾然、憂惱皆悉斷滅。斷滅已,無所著;無所著已,安樂住;安樂住已,得般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我們常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人之所以會犯錯誤,會煩惱纏身,麻煩不斷,最根本原因,還是自己心中有所「求」。有人說我不求名不求利,也不求發財不求陞官,我求個平安健康,那總可以吧?然而在佛法看來,無論你求什麼,只要你心中有個「求」字割捨不下,那麼你還是有所「求」。當然,我們有時候地說「求人不如求己」,實際上還是擺脫不了一個「求」字嘛。若我們既不求人,也不求己,便是了不起高尚境界。但是,這個境界必須建立在不受五陰束縛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認識不到五陰五苦空,為無我無常,那個心中就無法完全擺脫「求」的羈絆。因此佛陀在上面的經文中說,「緣彼色(五陰)諸漏害、熾然」。一旦心中有所「緣」,那麼諸漏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並且像烈火那樣,越燒越旺。

  然而勿庸諱言,當我們一旦回歸到現實生活,發覺將佛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卻是那麼地隔膜。坦率地說,人生在世,能夠真正做到無所企求,又有幾人呢?而更多的時候,我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仍是在隨大流而無力自拔。當理論與實踐無法做到有機地統一,甚至完全相悖離的時候,我們有時卻是那麼地無可奈何,即所謂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第三十六經(十六比丘經):

  第三十六經是佛陀住於摩偷羅國(十六大國之一)跋提河邊一個叫傘蓋庵羅樹園的地方,為諸比丘所說之法。佛陀首先對弟子們說:

  「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何因生憂悲苦惱?雲何有四?何故何系著?雲何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憂悲惱苦生長增廣?」

  我們在這里見到兩個新的名相,即「自洲」、「自依」。其實這兩個名相應該說意思是一致的,即以自己為依靠,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那麼我們自身的種種麻煩,靠什麼來解決呢?即「住於法洲,住於法依」,就是用佛法作指導,來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各種麻煩。如果我們不以教法為依靠,卻依止於歪理邪說,那麼就會走彎路,甚至從此麻煩不斷,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佛陀在這里向比丘們提出五個問題:

  第一,「何因生憂悲惱苦」——是什麼原因使我生起憂悲惱苦?

  第二,「雲何有四?」——為什麼有四種

  第三,「何故何系著?」——是什麼緣故使我們被各種煩惱所系縛?

  第四,「雲何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憂悲惱苦生長增長?」——對於那些未生起煩惱,我們應該如何去觀察?而對於已經生起的憂悲惱苦,為什麼會一再地生長增廣呢?

  對於上述五個問題,比丘們都回答不上來,只好請佛陀開示

  其實這五個問題我們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即引起我們煩惱生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而佛陀對此問題的回答是:「比丘,有色,因色系著色,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而復增長廣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意思是說,因為五陰存在的緣故,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去貪著於五陰,於是各種憂悲惱苦便自然而生,然後這種煩憂便轉而增大、熾盛。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我們去緣著於五陰就好像六根緣於六塵的原始動力是什麼,在這佛陀並沒有作出詳細的交待,在接下來的系列經典中,會有所涉及。

  佛陀在這里,一再地闡明五陰無常、變易的觀點。若比丘知曉了這個道理,便不會再去貪著,繼而遠離它們,「不住故安隱樂故,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09.11.22)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