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五)~D 第106經(阿那律經)

  第一○六經(阿那律經):

  本經所敘述的為有關佛陀離世後,為「有」或為「無」的話題。

  在有一時期佛陀住錫於王舍城附近的迦蘭陀竹園。而被譽為「天眼第一」的阿那含則居止於耆闍崛山(靈鷲山)。

  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我們談到了人類(眾生有情)在命終之後,究竟是「有」還是「無」的問題。佛陀對此的解答是:既不能說「有」(常見),也不能說「無」(斷見)。如來作為已經大徹大悟的覺者,他一旦入滅以後,將「魂」歸何處呢?——我用這個「魂」字,實際上是極其不妥當的,只能是一種權巧表述。

  事實這個問題,不僅那些外道沙門十分關心,甚至連佛教內部那些尚處有學位的比丘僧也很想知道確切答案。很多外道就到尊者阿那律的地方,向他請教一二。

  外道問曰:「尊者如來死後為有耶?如來死後為無耶?如來死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

  阿那律答:「如世尊說,此是無記。」

  這里的「無記」,是指這個問題沒有回答的意義,純粹是自找沒趣。實際上佛陀對於很多問題是拒絕回答或不便回答的,一般所說的就是「十四無記」,具體為:

  (1)世界(及我)有常(時間之無限)?(2)無常(時間之有限)?(3)亦常亦無常?(4)非常非無常?(5)有邊(空間之有限)?(6)無邊(空間之無限)?(7)亦有邊亦無邊?(8)非有邊非無邊?(9)如來(此際意指眾生)死後有?(10)無?(11)亦有亦無?(12)非有非無?(13)命與身為同一?(14)為別異?

  綜合一下,上述十四個問題可歸為四類:

  (一)、世間時間上是

  1.無限的?

  2.有限的?

  3.亦無限亦有限?

  4.非有限非無限?

  (二)世界在空間上是

  1.無限的?

  2.有限的?

  3.亦無限亦有限?

  4.非有限非無限?

  (三)如來死後

  1.還繼續存在(有)?

  2.不存在(無)?

  3.亦存在亦不存在(亦有亦無)?

  4.非存在非不存在(非有非無)?

  (四)命(即靈魂)與身(即肉體)是

  1.同一?

  2.別異?

  那麼佛陀為什麼「無記」呢?有的人說佛陀對這些問題回答不上來,只能選擇沉默。因此有的學者便給佛陀扣上一頂「不可知論者」的帽子事實這是佛陀極大的誤解與污衊。按照t. r. v. murti《中觀哲學》對此問題的解釋,上述四個方面共14個問題都是屬於正反命題的相互背反。佛陀宣稱對這些問題只能「無記」,事實上意味著佛陀對這些問題的體悟,並非只停留在一經驗層面,因為這些問題根本無法訴諸經驗事實予以解決。當理性試圖超越現象界以追求終極最後的實體,便使其自身陷入糾纏不清衝突。各種以理性基礎而建立的「思辨形上學」之間,不僅見解有所不同,甚至彼此對立,如一方說「是」(正命題),另一方則以「非」(反命題)作答,二者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從佛陀弟子之間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佛陀對這些正、反意見了解頗深。佛陀把所有的基於理性思辨而構成的理論概稱為獨斷的教條主義,而這些不同的教條主義皆自稱能了解現象本來面目,但卻又彼此對立,孰是孰非,很難作為一個令人信服的、公允的決斷。而佛陀很清楚地看出這些衝突的本質,所以用超越的反省、批判的態度來解決它。就純哲學而言,佛陀已經達到很高的哲學心智層次,而且他確定已經告訴我們對無記問題的答案對於這些相互衝突的問題,無論佛陀回答「是」或「不是」,都是極為不妥的,因為由此佛陀將陷入與他一再駁斥者相同的謬誤。

  阿那律尊者按照佛陀觀點,回答了「無記」。這些外道對於這個問題自然是十分地不滿意。他們既想打破砂鍋問到底,一路追問下去,同時他們也很想把阿那律尊者引入到他們預先設置好的陷阱之中。於是他們採用了「激將法」,進一步問道:

  「雲何尊者沙門瞿曇為不知、不見耶?」——難道你們的大師父對這些問題一無所知嗎?

  阿那律答:「世尊非不知、非不見。」佛陀對於上述這些問題,怎麼可能無知無見呢?

  這些外道聽後,「心不喜悅,呵罵已,從座起去」。

  待這些外道走後,阿那律就從靈鷲山上下來前往竹林精舍,當面向佛陀請教:

  「世尊!彼如是問,我如是答,為順諸法說耶?得無謗世尊耶?為順法耶?為違法耶?無令他來難詰,墮呵責處耶?」意思是說我作「無記」回答,有沒有問題呢?

  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阿那律的問題,而是作出反問,即:

  問:「色(受、想、行、識)為常耶?為無常耶?」答:「無常。」

  問:「如焰摩迦契經廣說,乃至識是如來耶?」答:「不也。」

  (註:此處的《焰摩迦經》,是指《雜阿含經》中的104經。)

  佛告阿那律:

  「作如是說者,隨順諸說,不謗如來,非為越次;如如來說,諸次法說,無有能來難詰訶責者。所以者何?我於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如實知。阿那律!若舍如來所作無知無見說者,此非等說。」

  註:

  (1)越次:不講順序(次序),不按常規辦事。非越次就是井然有序,就是適應眾生隨順之法。

  (2)非等說:不合乎於法,錯誤見解與說辭。

  從經中我們可以得知,探究如來滅後為「有」或「無」,都是錯誤知見如來已究竟生死,故其「死」後為有為無等事,皆不記答。那些外道認為不記答就是無知無見,事實上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痴闇昧、無知無見的盲人。(2月6日)

THE END